中国古代教育(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

。
入学塾就读的学生叫做“学童”,年龄多在5至 13岁之间。先识字,识至千字,开始学《三字 经》、《百家姓》、《千字文》,也有直接教读 四书的,一般先读《大学》,次《中庸》,再次 《论语》,最后《孟子》。教读方法,是学童立 于教师案旁,教师先读,学童随之而读,读到十 数遍,让学童回到座位上自读,然后到教师面前 背诵,直到倒背如流,才教新课。直到能熟读相 当多的篇目,教师才逐句给学生讲解。另一项, 就是学书法。学塾极严,多体罚。
四、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官办的图书收藏机构。 从宋代开始,书院成为私人讲学和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 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 宋代四大书院: 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长沙的岳麓书院 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登封的嵩阳书院
倪宽带经而锄 师从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 阳生、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
教育内容 主要是儒家经典。弟子随所从师博士专攻一经。 《论语》、《孝经》是公共必修课。
学方式 一是大班上课,二是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 生。由于教师少学生多,故主要靠自学。
教
太学生除所学专经外,可兼习他经。东汉时 鼓励通材,通经愈多将来职位愈高,所以不 少人能博通“五经”。 有的学生还研究自然科学,如张衡、崔瑗。
主持人顾宪成高攀龙等崇尚气节批判诈伪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把矛头指向专权的宦官头子魏忠贤从而吸引很多人士前来听讲影响极大被宦官们视为眼中钉诬为东林党人罗织罪名矫旨镇压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
一、中国古代学校的起源
三代“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 ----《孟子》 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黄绍箕《鲜庵遗集 》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A.辟雍B.瞽宗C.序D.庠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A.利B.仁C.德D.信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A.教育对象B.教育目的C.教育作用D.教育任务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4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五、宋元时期的家庭教育
尽管在社会发展上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 期,但在家庭教育上却是繁荣时期,特别是宋代。 范仲淹、司马光的家教,袁采、叶梦得的家教,欧 阳修、三苏的家教,包拯、岳飞的家教等。辽金元 时间短暂,家教成果少,但也出现了完颜雍、元好 问、耶律楚材等的少数民族家教。
赵匡胤的家教
“人要是奢侈到这个地步,想不亡国都不可 能呢。” “你忘了我们在洛阳夹马营的日子了 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1
李毓秀:《弟子规》 原名《训蒙文》,以《论语》“学而篇”第 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 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22
The end, thank you!
谢谢!
23
张汤之父的因材施教
郑玄,杨震,司马谈,马援的家教,以及贾谊 的胎教思想,另外还有女教思想:《女诫》《女 训》。 8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教
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 为”。
曹操:唯才是举,《戒子植》,《内诫令》。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颜之推的家教思想《颜氏家训》
“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
3
孝、尊、礼、诚的教育,坐立行卧、饮食 交往等行为习惯的培养。 “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不闻则不入。” “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 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
4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庭教育
宗法制破坏,封建家长制形成
孔子的教育思想:
13
唐代的教子文
刘禹锡《口兵戒》,柳宗元《送表弟吕让将仕进序》: “志存焉,学不至焉,不可也;学存焉,辞不至焉,不可也; 辞存焉,时不至焉,不可也。”
第五章章--古代教育

(1) (2) (3) (4) (5) (6)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 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 江苏江宁的茅山书院
岳麓书院
西安书院136所。南宋书 院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组织制度。在教学上形 成了鲜明的特色,对后来的书院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一是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二是教学实行“开放”政策,学生可不受 学派的限制,允许学生中途易师。 三是建立“讲会”制度,不同学派的学 者可以往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使不同的 思想出现在同一书院的讲坛上,体现了一定 的(争鸣)精神。
第六章
中国古代教育
一、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传说时代 ——简单的、口耳相传的生产或生活教育 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很 早就有了“尊师重教”的传统。 《孟子· 滕文公》有“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 远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 育活动,重视道德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 三代之前的传说时代,就已经有了教育的起 源。
毛泽东就读过的私塾
入学塾就读的学生叫做“学童”,年龄多在5至 13岁之间。先识字,识至千字,开始学《三 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有直 接教读四书的,一般先读《大学》,次《中 庸》,再次《论语》,最后《孟子》。教读 方法,是学童立于教师案旁,教师先读,学 童随之而读,读到十数遍,让学童回到座位 上自读,然后到教师面前背诵,直到倒背如 流,才教新课。直到能熟读相当多的篇目, 教师才逐句给学生讲解。另一项,就是学书 法。学塾极严,多体罚。
六
古代教育思想
(一)、伦理本位 1.古代教育家重视人文思想的传授和 道德伦理的教化功能,主张以教育为手 段,把完善的德性通过人的自觉和自我 完善推广到民众,以造就理想的社会。 教育的目的: 一是培养英才 二是社会教化
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1

讲学的精神,因而能和社会上新兴的 学术思潮、文化思潮保持密切的联系。 因此,私学能与官学并为中国古代教 育的两大系统。
书院
书院最早出现在唐代。 唐玄宗时期的“丽山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 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于南唐时期的 庐山国学,即白鹿洞书院前身
北宋初年,讲学之风兴起。著名书院有:
•夏朝 国家设立 “序”
西序(小学)---平民 左学-- “国老” “学” 右学-- “庶老”
•商代 学校形式
“瞽宗”
周
大学
辟雍
泮宫 《礼记. 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 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 诸侯曰泮宫”。
国学 小学
乡学(庠、序、校、塾等) •教育内容 大学--礼,乐,射,书
小学--六艺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特征
1、强调教育对经济、政治的促进作用 2、重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作用 3、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 4、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体现 5、师生关系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特征
1、突出教育的重要性 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重视道德教育 4、注意启发学生主体的自觉性 5、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并重, 有机结合
辽金两国的教育 中央设立国子监 地方设州学、县学 并举行科举考试 推崇儒释道思想 创设女真国子学,地方还设立女真学府及京外医 在宫廷还设立宫廷学校
元朝教育
在中央设立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 三类学校 地方除设立普通官学外,还设立培养专门人才 的医学,蒙古学,阴阳学 农村还设立社学 学习和考试《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为主,讲解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古今教育全方位对比
各抒己见!
下课啦!
中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原则与方法(一)

中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原则与方法(一)中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原则与方法1. 引言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一直被重视且被视为孩子发展的基础。
在学前教育阶段,家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2. 学前教育的原则中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遵循以下原则:2.1 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体差异,包括兴趣、能力和天赋等方面。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将他们归入一个模板中。
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特长和弱点,并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2.2 以德为先,培养良好品德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
家长应该传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诚信、友善和尊重等品德。
通过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2.3 培养独立能力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机会来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通过锻炼独立能力,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3. 学前教育的方法中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使用了多种方法来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品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3.1 以游戏为主导的教育游戏是孩子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家长经常利用各种游戏来教育孩子。
这些游戏既可以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创造力,又能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3.2 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
家长会向孩子传授中国古代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传统习俗等。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孩子可以拓宽视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培养自己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3.3 培养艺术素养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也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
家长会鼓励孩子学习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艺术的表达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4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古代教育

• 中国古代教育家还强调教学相长。《礼 记· 学记》中首先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 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 学,学也能助长教,这就叫“教学相长” 韩愈继承与发展了《学记》的“教学相长” 的思想,进而提出了“相互为师”的观点。 他一方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 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弟子”的思想。他教人要向有专长的人学 习,树立“能者为师”的观念。
• 三、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 中国古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孔子的学生颜渊赞扬孔子“循循然善诱人”,表 明孔子善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有步骤地学习。 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把教学过 程比作流水一样不分昼夜地前进,但在遇到坎坷 时必须一个个的等水盈满才能继续前进,“源泉 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 子还以禾苗的自然生长来比喻人受教育的时候, 一方面要尽心耕耘,绝不可放任自流,另一方面 又切忌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后代的教育家普遍 认识到,知识的累积,智力的增长,是一个循序 渐进的过程。
• 由博返约是强调教学中正确处理广博与专 精的关系。孔子非常重视博学,又强调用 一贯之道去驾驭广博的知识。孟子提出学 习深造的途径,不仅要博学而且还要善于 由博返约。荀子认为缺乏广博的知识,就 失去了专精的基础,而没有专精的功夫就 会散乱无章,一无所得。王夫之认为,广 与专、博与约不可偏废,由博返约,以约 驭博,教学效果才可以提高。
• • • •
二、选士制度 周——选士做官(“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客卿制(战国四公子) 汉代——察举(四科:贤良方正、秀才、孝廉、 明经)征辟:由皇帝和官府直接征招有才能的人 做官。“任子制” • 魏曹丕——“九品中正制” • 隋——隋文帝开皇七年废九品中正制,公开考试 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 • 唐——延续并发展隋,科目大体分常科(秀才、 明经、明史、明字、明算、进士等等。)、制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B
[解答] 书院最早萌芽于唐朝,出现并兴盛于宋代。
16.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答案:B
[解答] 对于《师说》,应注意其中的基本思想及其与当代的联系。
17. 主持熙宁兴学的是
A.荀子
B.孟子
C.孔子
D.韩非子
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
[解答] 荀子主张人性恶,孟子主张人性善。
30. “六学二馆”是 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A.隋朝
B.宋朝
C.唐朝
D.西汉
答案:C
[解答] “六学二馆”是唐朝中央官学的简称,应记住。
31. 创立“升舍”制度的朝代是
A.元代
B.宋代
3. 王阳明在儿童教育上提倡的原则是
A.“随人分限所及”
B.反对“小大人”
C.反对体罚儿童
D.主张和谐教育
答案:A
[解答] 提倡“随人分限所及”,反对对儿童的迫害,应量力而行。
4. 传说五帝时代已有的大学称
A.辟雍
B.泮宫
C.成均
D.瞽宗
答案:C
[解答] 传说五帝时代已有的大学称成均。
A.《大学》
B.《论语》
C.《中庸》
D.《学记》
答案:A
[解答] 《大学》是奠定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为学的纲领性著作,最为著名的是“三纲领、八条目”。
12. 西周教育的最大特点是
A.学在官府
B.以人伦为主要内容
C.官师合一
D.政教合一
答案:A
[解答] 西周教育最大特点是学在官府或官守学业,具体表现为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27. 《春秋繁露》的作者是
A.荀子
B.王阳明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C
[解答] 董仲舒的著作。人物的著作应记住。
28. 我国古代最早的专门化教师是
A.官吏
B.士
C.卜筮者
D.祖先
答案:B
[解答] 士同西方的“智者”一样是古代的职业化教师。
29. 在人性论上,最早提出“性恶论”,并在以后得以发扬的是
A.王安石
B.蔡京
C.范仲淹
D.胡瑷
答案:A
[解答] 各个人物领导的兴学要记住。王安石领导了熙宁兴学。
18. 南宋时期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A.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书院
B.岳麓、应天府、嵩阳、茅山书院
C.岳麓、白鹿洞、石鼓、应天府书院
D.嵩阳、茅山、丽泽、象山书院
答案:A
[解答] 南宋时期著名的四大书院是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书院。
13. 以主动、创造闻名,并以“强说人”姿态出现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B
[解答] 这是墨家的典型特点。
14. 诸子百家众多,“三教九流”并存,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
A.儒、法
B.道、法
C.儒、墨
D.道、墨
答案:C
[解答] 儒、墨为显学,相对立。
15.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
C.唐代
D.明代
9. “六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最主要的是
A.礼
B.乐
C.诗
D.书
答案:A
[解答] “六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最主要的是礼。
10.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
A.文字的诞生
B.学校的出现
C.教师的出现
D.专门的教学内容
答案:B
[解答] 学校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产生。
11. 提出“三纲领、八条目”,奠定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为学的纲领性著作是
23. 提出“立五经博士”这一决策的统治者是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周文王
D.唐太宗
答案:A
[解答] 汉武帝最早设置“五经博士”,标志“太学”建立。
24. 中国封建社会学校类型不包括
A.官学
B.骑士学校
C.私学
D.书院
答案:B
[解答] 骑士学校是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形式。
21. 对声名德望取士和门第取士的扬弃的最为公平的取士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普选制
答案:C
[解答] 科举制是对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扬弃。
22. 奠定我国近代洋务教育的启蒙思想家是
A.颜元
B.王夫之
C.魏源
D.黄宗羲
答案:A
[解答] 颜元实学思想对洋务派影响很深,倡导培养经世致用的实学人才。
5. 《颜氏家训》的作者是
A.颜之推
B.颜渊
C.颜元
D.颜真卿
答案:A
[解答]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6. 标志着西周“学在官府”瓦解的是
A.官师分离
B.政教分离
C.私学兴起
D.官学消失
答案:C
[解答] 私学兴起,官学统治地位开始瓦解,学在官府被打破。
7. 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墨、儒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是在
25.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
A.《论语》
B.《理想国》
C.《学记》
D.《大教学论》
答案:C
[解答] 《学记》是经常考查的。
26. 孔子最早提出“有教无类”,其理论基础是
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皆可以成舜禹”
D.“性相近,习相远”
答案:D
[解答]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人性的看法,其后一分为二,即善、恶。
19.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句话出自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答案:A
[解答] 出自《学记》。
20. 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答案:B
[解答] 董仲舒的代表作《对贤良策》。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
答案:D
[解答]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儒、墨两家成为显学。
8. 明代以后,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牵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遏制的是
A.四书五经
B.八股文
C.神学
D.六艺
答案:B
[解答] 明朝实行八股文,加强思想钳制,考生应注意这种考试方式。
中国古代教育(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
答案:C
[解答] 西周时期,就出现我国最早的学校形态“庠”、“序”。
2. 清代的国子监生实行
A.积分法
B.五等黜法
C.历事制度
D.二等黜法
答案:C
[解答] 考查清代监生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