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全】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全】

名词解释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有效的配置,以求满足人类无穷欲望之最大满足的一门科学。
稀缺性:不是指资源在绝对数量上的多寡,而是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要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有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的。
实证分析:主要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它怎样以及为什么变化,其后果是什么的这一类的问题.规范分析:着眼于建立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判定现有的经济状况应该怎样。
均衡分析:假定外界诸因素是已知的和固定不变的,然后再研究因变量达到均衡时应具备的条件.这里的均衡指的是:各个经济决策者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每个人都不会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经济理性主义:假定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到利己之心的趋势,通过对各种可能方案的理性选择,以便寻求能够实现最大限度利益的方案。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体的经济行为,采用个量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及相互关系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经济资源配置问题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是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充分利用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供求理论市场:是某种商品与服务的一群买者与卖着。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供给:卖着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且能够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均衡: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的状态。
市场均衡指价格达到供给量与需求量水平的状态.均衡分析考察的是均衡形成与变动的条件。
局部均衡: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一种商品或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重点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重点1. 需求啊,这可太重要啦!就好比你特别想吃蛋糕,这就是你的需求呀。
比如你今天走在路上突然特别想喝可乐,这就是一种需求。
2. 供给呢,就像是商家给你提供你想要的东西。
比如说面包店每天做很多面包来卖,这就是供给啦。
你想想,要是面包店都不做面包了,你还能买到吗?3. 均衡价格呀,简单说就是供求平衡时候的价格。
就像跷跷板一样,两边平衡了。
比如苹果的价格稳定在一个水平,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这就是均衡价格啦。
4. 弹性呢,就好比一根橡皮筋,可以拉长缩短。
比如汽油价格涨了一点,人们开车就少了很多,这说明汽油的需求弹性大呀。
5. 消费者剩余呀,就是你买东西感觉占了便宜的那部分。
比如一件衣服你本来愿意花 200 块买,结果 150 就买到了,那 50 块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呀。
6. 生产者剩余呢,就是生产者多赚的那部分。
好比菜农卖菜,成本是 1 块,结果卖了 3 块,那 2 块就是生产者剩余嘛。
7. 边际效用啊,就像是你吃第一块蛋糕觉得超好吃,再吃第二块就没那么好吃了。
你看,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呀。
8. 机会成本呢,就是你为了得到一个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
比如说你选择去看电影,那你就不能同时去逛街了,逛街就是你的机会成本呀。
9. 沉没成本可别小瞧哦!就像你买了一张电影票,结果发现电影不好看,但钱已经花了,这就是沉没成本呀。
10. 市场失灵知道不?就是市场有时候不好使啦!比如有污染,市场自己可解决不了,这就是市场失灵呀。
我觉得这些微观经济学名词真的都很关键呀,理解了它们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呢!。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全)

第一章引论一、名词解释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自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后,经济学开始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前者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表现,后者着重分析经济的基本单元的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密切相关的,其主要区别表现在方法论和研究领域上。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这种方法旨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规范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
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3.相对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
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经济理论的三大传统支柱是---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
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仅有这三大支柱是不够的。
新制度经济学家以强有力的证据向人们表明,制度是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制度至关重要。
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
在不同时期,人类社会所面对的稀缺约束是不一样的。
人类早期的经济活动主要受到有限劳动力的约束,有效率地利用稀缺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早期的各种经济理论都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
后来,土地、资本的相对稀缺日渐显著,经济学便又去研究土地和资本。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源成为相对稀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广泛,理论也越来越丰富。
4.看不见的手: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命题。
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
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完整版)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完整版)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机会成本是指当一种稀缺资源用于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最大的收益。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一个社会用全部资源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在资源和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况下,所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均衡价格是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供求定理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而供给变动则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但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相关商品价格的反应程度。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其收入水平变动的反应程度。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和实际支付总价格之差。
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点所构成的曲线。
预算线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价格-消费曲线是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收入-消费曲线是指在消费者的偏好、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某一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微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全面)

名词解释1、稀缺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资源配置: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之为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科学利用的科学。
4、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基本假设:①市场出清②完全理性③完全信息基本内容:①均衡价格理论②消费者行为理论③生产理论④分配理论⑤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⑥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5、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基本假设:①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②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
基本内容: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②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③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④开放经济理论。
⑤宏观经济政策。
6、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的变量。
7、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关系: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而外生变量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8、流量:是在一段时期某一变量的加总量。
流量为一个时期数,如一年总收入。
例如:1992年的农业生产总值是流量。
1993年的出口量是流量。
9、存量:是在某一时点某一变量的数量。
存量为一个时点数,如某人在某一时点上银行存款的数量。
例如:1993年12月31日的人口数量是存量。
1993年12月31日的外汇储备量是存量。
10、价值判断: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
11、实证经济学:是不以价值判断为依据,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12、规范经济学:不以价值判断为基本,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13、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有能力且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14、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企业愿意生产并销售某种商品的数量。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完整版)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1 .机会成本:当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用于特定的用途是,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最大的收益。
2 .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一个社会用全部的资源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在资源和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3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4 .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 .均衡价格: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6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7 .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8 .需求价格弹性: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9 .需求交叉弹性: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相关商品价格的反应程度。
10 .需求收入弹性: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其收入水平变动的反应程度。
11 .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12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和实际支付总价格之差。
13 .无差异曲线:指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点所构成的曲线。
14 .预算线: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15 .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16 .价格一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经管类专业课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完整版)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1.机会成本:当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用于特定的用途是,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最大的收益。
2.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一个社会用全部的资源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在资源和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3.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4.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均衡价格: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6.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7.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8.需求价格弹性: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9.需求交叉弹性: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相关商品价格的反应程度。
10.需求收入弹性: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其收入水平变动的反应程度。
11.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12.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和实际支付总价格之差。
13.无差异曲线:指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点所构成的曲线。
14.预算线: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15.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16.价格——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A-G名词解释第一章1、稀缺性:绝对:任何时间地点都稀缺;相对: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
(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多样性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数量总是相对不足的,取用时要付出代价。
)2、选择:人的需要是无限的(轻重缓急之分);资源有限的(多用途)。
3、机会成本: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当用于特定的用途时,所放弃的其它用途中最大收益。
4、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社会在资源和技术既定的情况下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最大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
5、经济学:研究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一门社会科学。
6、经济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7、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8、宏观经济学: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
9、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0、比较分析(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1、规范分析: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
(强调主观性)12、实证分析: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强调客观性)13、经济模型: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14、常量:15、内生力量: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
16、外生力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7、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它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
18、存量:某一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储备、资产负债的结存数量,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有效的配置,以求满足人类无穷欲望之最大满足的一门科学.稀缺性:不是指资源在绝对数量上的多寡,而是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要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有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的.实证分析:主要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它怎样以及为什么变化,其后果是什么的这一类的问题.规范分析:着眼于建立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判定现有的经济状况应该怎样.均衡分析:假定外界诸因素是已知的和固定不变的,然后再研究因变量达到均衡时应具备的条件.这里的均衡指的是:各个经济决策者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每个人都不会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经济理性主义:假定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到利己之心的趋势,通过对各种可能方案的理性选择,以便寻求能够实现最大限度利益的方案.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体的经济行为,采用个量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及相互关系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经济资源配置问题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是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充分利用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供求理论市场:是某种商品与服务的一群买者与卖着。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供给:卖着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且能够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均衡: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的状态。
市场均衡指价格达到供给量与需求量水平的状态。
均衡分析考察的是均衡形成与变动的条件。
局部均衡: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一种商品或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假定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似的价格决定。
静态均衡分析:不引入时间因素来考察均衡形成和稳定的条件。
动态均衡分析:引入时间因素来考察均衡状态的变动过程。
超额供给: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情况。
超额需求: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情况。
供求定理: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正常商品: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产品。
奢侈品: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增加的幅度超过收入增加幅度的商品。
必需品: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需求量的增加幅度不超过你收入增加幅度的商品。
低档商品:劣质品,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商品。
替代品:指在消费中某种程度上可互相替代的产品。
互补品:指经常放在一起消费的产品。
价格机制:市场均衡是一种趋势,如果市场价格脱离均衡价格,必然会形成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
由于市场中供求双方内部的竞争,产生了自我调节作用,失衡将趋于均衡。
弹性:只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
弹性大小有弹性系数来表示,弹性系数等于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比值。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值。
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的交叉弹性:A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B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值。
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值。
价格上限:限制价格,指可以出售一种的商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价格下限:指可以出售一种商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指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感成为效用。
效用是对从某一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感的主观衡量。
总效用:指消费者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感的衡量。
边际效用:指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量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量,因此也就是消费最后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用增量。
经济商品:凡是增加其消费量能增加总效用,或其边际效用为正的物品,成为经济商品。
经济负商品:如果增加某种物品的消费,反而会使总效用下降,或其边际效用为负的商品。
经济中性商品:如果增加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效用,或其边际效用为零。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商品和服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总效用增加,但增加的效用是不断减少的。
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资源条件下,选择商品时对不同组合的商品的满足程度是没有产别的。
边际替代率: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所谓商品X和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如果保持相同的满足程度,就是在增加一个单位商品X的消费数量时,必须相应减少的商品Y的数量。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随着某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的增加,如果要保持总效用不变,消费者愿意放弃的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越来越少。
或者说,这种商品能够替代的其他商品的数量越来越少。
预算约束线:又称预算线,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
它表明了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能够购买的两种商品最大数量的所有可能组合。
消费者均衡:指消费者将其收入换得了商品和服务的最大总效用的那种状态。
消费者剩余:根据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消费者对不同数量的商品,愿意支付不同的价格,对边际效用高的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高,反之则低。
但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大都定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并不会根据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取价,这样在消费者其边际效用的大小而愿意支付的价格总和同实际支付的价格总和之间便会出现一个差额,这个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
恩格尔曲线:联系收入变化和X消费量变化的曲线叫恩格尔曲线。
恩格尔定律:一个国家或家庭越穷,国民或家庭平均收入中用于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民或家庭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将会逐渐下降。
恩格尔系数:指食品在总开支中的比重,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吉芬商品: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升,对它的需求量反而增加,这种商品成为吉芬商品。
价格效用:当消费者收入不变而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消费者会受到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会改变,第二,消费者可能改变其所消费的商品组合,购买更便宜的商品,以替代更昂贵的商品,由此产生的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影响状况。
替代效用应:当消费者收入和总效应不变的条件下,当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时,消费者会改变其消费者的商品组合,购买更便宜的商品替代更昂贵的商品。
收入效用:商品价格下跌等于是消费者收入的购买力上升或真实收入上升,使消费者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并在一般情况下增加所有商品的消费。
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短期生产函数:至少有一个生产要素无法调整的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数学表达式为Q=AL^aK^ba,b 的经济含义;当a+b=1时,a和b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
A表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b表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份额。
A+b=1,规模报酬不变,a+b<1,规模报酬递减,a+b>1,规模报酬递增。
交易费用:为完成交易而发生的费用。
企业的本质:企业实质上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的交易组织,企业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用企业内部上下级的权威关系替代市场的平等交易关系作为市场的交易替代,降低市场交易费用。
企业的组织成本:企业作为市场的替代而产生的企业组织内部交易的成本,并不包括企业原有成本。
机会成本:指某种资源用于“次佳”用途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放弃的次佳选择的收益,或者是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所带来的最高收益。
经济成本:按照机会成本算计的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会计成本)和隐性成本(如工资)边际产量: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
边际报酬(产量)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要素的投入量超过某个特定值时,该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该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等产量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产品所需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在既定产量下总成本最小,或既定成本下似的总产量最大的生产要素组合。
生产扩展线:不同的等产量曲线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的一系列生产均衡点,这些均衡点的连线级为生产扩展线。
内在经济:内在规模经济,指一个厂商在自身生产规模扩大时,平均陈本下降,规模收益增加。
外在经济:外在规模经济,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使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
等成本线:在一定时期内,再现行的市场价格下,厂商花费同样的成本所能购买的两种要素使用量的所有可能组合。
成本理论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不变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显性成本:指生产过程中购买或雇佣投入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性成本:指厂商在其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自己所拥有的要素的价值。
边际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量。
短期成本函数:在只有可变生产要素可以调整的情况下,生产既定产量时的最小成本。
长期生产函数:在一切生产要素都可以自由调整的情况下,生产既定产量时的最小成本。
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正常利润: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规模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提高。
规模不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之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
外在经济: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在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
外在不经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部环境恶化了。
市场理论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众多的厂商;消费者的需求和厂商的供给没有任何差异;消费者和厂商具有完全信息;从长期来看,厂商可以自由进出这一行业。
垄断市场:是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行业中只有一家厂商,而消费者确是众多的;厂商提供的商品不存在任何替代品;行业中存在进入障碍,使的其他行业的厂商难以进入。
寡头市场:是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行业中只有少数几家大厂商,他们的供给量均占市场中较大份额;厂商的决策互相影响;厂商的竞争手段是多种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