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文化(配图)

少数民族文化(配图)

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服饰文化段艳冰 2013.11【少数民族简介】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

古代,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

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

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

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称蒙古袍;系腰带;蒙古靴。

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

维吾尔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褂子,外系腰带。

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绣花背心。

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

朝鲜族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区。

白色是朝鲜族最喜欢的服装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高尚、神圣,故朝鲜族自古有 "白衣民族"之称。

回族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宁夏为主要聚居区。

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男子多留有大胡子!壮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治区。

在壮族聚居的农村,妇女的服装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蓝土家族土家族主要聚居在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黎族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南部。

黎族服饰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的贡献。

服饰苗族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省。

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1、维吾尔族:男子多穿长袍,称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称朵帕;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那吾鲁孜节2、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惯;节日:中元节、牛魂节、三月歌、吃立3、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节日: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4、黎族:妇女耳环多且重,熟称儋耳,男子以红或黑布缠头,称吊襜节日:三月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5、苗族:自由对歌,恋爱节日:芦笙节、苗节、春节、四月八、吃新年、龙船节、清明节等6、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以糌粑为主食,献哈达节日: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萨葛达瓦节等7、彝族:男子头顶留一小块头发,称天菩萨节日:火把8、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为贵节日: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鱼谭会等9、纳西族:披羊披肩节日:三朵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10、傣族:孔雀舞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11、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12、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13、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14、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15、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16、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17、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宝库,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传承着独特的民族传统。

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在云南的大山深处,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其中以彝族、哈尼族、傣族等民族最为知名。

这些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哈尼族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等地。

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他们在险峻的山地开垦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震撼人心的梯田景观。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还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哈尼族的服饰、建筑、饮食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

哈尼族的女性在节日或婚礼时会穿着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传统服饰,头戴饰有银片、银珠的银饰,活泼而美丽。

而哈尼族的建筑也是独具特色,他们的民居多建在山坡上,采用木结构和土墙结合的建筑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建筑风格。

哈尼族的饮食也有着独特的特色,他们擅长利用当地的农产品,烹饪出美味的哈尼菜肴,如哈尼米饭、酸汤鱼等,美味可口而又不失营养。

除了哈尼族外,彝族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淳朴的民族,他们的风俗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彝族的服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的传统服饰中尤以女装最为独特。

传统的彝族女装多以黑色为主色调,配以绚丽的颜色和图案,既庄重典雅又不失华丽。

彝族的传统建筑和民居也吸引着众多游客,他们的木结构建筑以独特的雕刻工艺著称,每一栋建筑都充满了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在彝族的节日和婚礼上,他们还有着独特的歌舞表演,这些表演通常都是以史诗文化为题材,歌颂着彝族的传统文化和英雄事迹。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除了汉族以外,其他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丰富多样,包括语言、宗教、服饰、风俗习惯、建筑等各个方面。

下面就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藏族文化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藏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地区。

藏族有独特的宗教信仰,主要信仰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融合了佛教、道教、本土宗教等多种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体系。

此外,藏族还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艺术和建筑风格。

藏族的服饰色彩鲜艳,纹样独特,常以纳木错藏羊绒制作。

而藏族的艺术以唐卡画和雕塑为代表,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壮族文化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字“壮文”,是世界上现存的少数民族文字之一、壮族的服饰以“马褂”为代表,为一种身长膝上、左右纽扣的日常上衣。

壮族的歌舞是其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壮族歌舞以“嗲歌”为主要表演形式,具有高亢激昂、奔放豪情的特点。

维吾尔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创制了维吾尔文。

维吾尔族有自己特色的服饰和建筑风格,维吾尔族男子常穿短袍、长裤,女子则穿长袍。

维吾尔族的建筑风格以“图尔巴克风格”为主,通过雕刻、木工、砖瓦等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此外,还有彝族、朝鲜族、哈萨克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各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彝族有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纸品傩,朝鲜族有独特的朝鲜服饰和朝鲜舞蹈,哈萨克族有马背上的音乐诗人“阿依努尔”,满族有饕餮宴等。

总之,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这些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独特的力量。

在今天的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眼中的少数民族文化 小学生

我眼中的少数民族文化 小学生

我眼中的少数民族文化(12篇)篇1傣族:主要群居地在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嫩粉、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

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

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德宏的泼水节每年4月11日—12日)。

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

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傣族舞蹈有许多其中有孔雀舞、象脚鼓舞、戛伴光舞、双面鼓舞等种类繁多。

篇2“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我的民族——壮族的风俗。

壮族是一个勤劳善良,豁达乐观,十分有特色的民族,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先来介绍壮族的服饰吧。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

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蓝黑色,裤脚稍宽,头上包提花头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

壮族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颜色十分艳丽。

对壮族的服饰做了介绍,那么,有没有关于壮族的节日呢?有的。

“三月三”歌节就是壮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人民能歌善舞,喜欢唱山歌,会定期举行山歌会,称为歌圩。

歌圩,在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壮族人民会在这一天对歌。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

第一个民族是蒙古族。

蒙古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八子裙”,由上衣、裙子和鞋子组成。

男性一般穿长袍、马裤、大礼帽和长筒靴。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那达慕大会,每年夏季举行。

那达慕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活动,包括马术比赛、摔跤、射箭和唱歌舞蹈等各种表演活动。

接下来是回族。

回族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信仰群体,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

回族的传统服饰是“回民服”,男性一般穿长袍、圆帽和长靴,女性则穿长袍和头巾。

回族的传统节日是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在这两个节日里,家人团聚,大家一起进行礼拜、祭祀、宴席和庆祝活动。

再来是壮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的传统服饰是“壮族服”,男性一般穿黑色长袍、黑色长裤和黑色长蒙古靴,女性则穿色彩鲜艳的衣裳,带有银饰和发饰。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壮年节、龙船节和三月三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划龙船、攀高和唱山歌等传统活动,庆祝丰收和传统文化。

这些只是少数民族的部分风俗文化,每个民族都有着更多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丰富多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

在少数民族中,风俗文化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着民族的特色和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美丽、多彩的文化。

我们来了解一下蒙古族的风俗文化。

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风俗文化博大精深,富有特色。

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套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蒙古族人民骑马的历史悠久,他们熟练控制马匹,擅长马术表演。

每年的那达慕会是蒙古族人民盛大的节日,这是一个草原上的盛大盛会,各种传统的马术表演、射箭比赛等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蒙古族还有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他们的舞蹈动作优美多姿,富有激情和朴实的民族特色。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藏族的风俗文化。

藏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其风俗文化源远流长,充满神秘色彩。

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藏传佛教对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藏族人民信奉宗教,参加宗教活动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每年的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他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藏戏、舞蹈、唱歌等表演。

藏族的服饰也是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他们喜欢用红、蓝等鲜艳的颜色来装饰服饰,给人以美丽、神秘的感觉。

除了蒙古族和藏族,中国还有许多其他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

在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中,王者风范和礼仪文化被视为极其重要。

维吾尔族人民敬重他人、尊重长辈,他们有着独特的礼仪习惯,比如见面时要握手、鞠躬问候等。

在维吾尔族的日常生活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擅长演奏沙皮、塔西里克和丝路古道音乐,这些音乐富有维吾尔族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气息。

中国的少数民族中还有朝鲜族、壮族、苗族、彝族等,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

比如朝鲜族的传统结婚习俗中,有着浓厚的宗族和血亲意识;壮族的传统歌舞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节庆歌舞表演;苗族的传统服饰中,有着精美绚丽的银饰和刺绣工艺;彝族的传统村寨建筑中,有着精美的土司城堡和木质民居。

10个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10个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10个少数民族饮食习惯1、白族饮食习惯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

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

白族也有饮食忌讳,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须到井边“汲新水”。

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包菜肴。

进扭时长辈上坐晚辈侍奉。

2、苗族饮食习惯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为主食。

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

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3、回族饮食习惯回族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在饮食生活习惯中喜欢吃甜食,在菜肴中回族喜欢吃羊肉,对羊肉特别的感兴趣。

4、东乡族饮食习惯东乡族的日常饮食多为小麦、青稞、玉米、豆子、谷子、荞麦、胡麻和沙甜肥大的"东乡土豆";"东乡土豆"水少面饱,沙而甜,含淀粉量高,东乡人常用土豆作点心、醋、粉条等多种食品,深受人民喜爱。

副食是鲜嫩醇香的"栈羊"、牛、鸡、蛋、蔬菜和瓜果。

他们一日三餐,饭菜合一、多原料合烹是其饮食的显著特色。

5、白族饮食习惯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螺丝酱、油鸡枞、猪肝胙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菜肴。

大理等中心地区的白族人民,还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称“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姜、葱、醋、辣椒,以宴请客人。

白族人民喜好饮茶。

一般饮用烤茶时,用一陶制小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突破点——少数民族工艺品挑战杯论文作者:宋晓宁学校:呼伦贝尔学院年级:2011级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教师:郭楠弘扬民族文化的突破点——民族工艺品内容摘要:目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较落后,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旅游业,而且少数民族文化这一块的发展速度较慢,创造的经济价值较低。

要想让民族文化传播的更广,对民族文化了解的人更多,那就要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了,不能一成不变了,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改变,进行创新,只有目前的传播方法加以改进和创新,寻找新的突破点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与发扬。

关键字:中国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工艺品,蒙古民族,发展与创新,产业化,商业化,网络,电子商务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遥远的古代起,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在漫漫长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也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

我国各少数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由于其居住的环境不同,所以就形成了具有各自文化风俗的特点。

谈到民族文化我想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长大,并且我们的性格也与这个文化息息相关。

但是要让我们说什么是民族文化,大家就有可能说不明白其具体的概念了。

民族文化就是指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习俗,其中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

而物质文化包括饮食、衣着风格、住宅、生产工具,精神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一个民族的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和独特的文化气质。

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会形成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因此想要深入的理解民族文化,就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一、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在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中,文化作为软国立重要性正在日益凸现,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态势也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一些外国文化对我国国民的影响日益加重,目前我国出现了一些崇洋媚外的现象,怎么在外国文化的冲击下让我过文化发展的更好成为我们目前急需思考的问题了。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冲击,这是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

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达到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到空前。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舞蹈和习俗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手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

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全球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威胁着民族文化的延续与生存,而与之相关联的民族精神的更生和重塑也出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时,又促使我们必须对民族文化作出反思之后新的反思,并且作出理性的选择。

从当前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是复兴、衰退和变异三种现象并存。

尽管目前少数民族的文化靠旅游业发展的比较喜人,但目前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1、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我国国民经济贡献份额较少。

2、对文化发展总体投入不足,尤其对民族文化这一块投入不足并且也不够重视。

3、市场化水平低,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都不高。

4、民族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没有形成其独特的产业化,而且投融资支持体系严重滞后。

5、少数民族文化缺乏专项发展规划,产业配套政策不完善。

6、少数民族文化没有形成产业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以上不足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民族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民族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的挑战,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民族文化产业的亮点是跨界融合,文化加科技、文化加旅游、会展加交易、创意加设计、艺术加民族工艺会使民族文化产业迸发更大的活力。

尤其是文化和金融的结合大有可为,建议研究各类金融工具的组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类金融工具的优势,为不同类型文化企业发展创造融资条件和通道。

同时,文化相关主管部门应当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创造条件。

比如在行业数据统计、监管政策发布、重点项目投资方向等方面提供信息支持,以于便各金融机构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运行趋势,把握企业资金运作特点及规律,更好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二、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2013年两会的召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在今后几年我国的的发展中,要缩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还提出要加快城镇化的建设。

这与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相比,有了一个更高的视角。

在2013年的两会上,习近平主席还提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提高我国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

这些因素表明,今后我国国民的收入水平将会大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将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物质将极大的丰富,并且人们将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提高我国中等收入人群,这势必会增加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因此在未来这一部分人群将会极大的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将会成为民族文化产品的主力军。

而追求精神享受,民族文化无疑是追求精神享受最好的方向,在未来物质生活已基本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从而会最求精神上的享受,而文化会满足人对精神上的要求。

而一些需要较高文化水平的项目例如话剧、歌剧、戏剧等,具有普通文化的人们是理解不了的,而民族文化却不需要那么高的文化水平,只需要普通的文化水平就可以了,所以民族文化会是大众所青睐的精神文化盛宴。

综合上述这几个因素少数民族文化意味着现代化将向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各民族生活的纵深层次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将会走进大多数人的生活里。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产业将会是一个新的产业,将会对我国国民的经济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民族文化在面对巨大的压力下,该如何走出去?如何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又不失本身的特色?如何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在众多的文化产业中,民族文化现在只局限于本地的传播,只是通过旅游业来发展和传播,只是仅仅的让一少部分人所了解。

就拿我们蒙古民族来说,目前在网上很多的网民尤其是南方的人对我们内蒙古的少数民族蒙古族文化了解的更少,在网上同南方的网友交流时,他们竟然问我们,“你们内蒙人是不是都骑马了,马是不是你们那重要的交通工具,你们内蒙古是不是都是大草原,没有高楼大厦呀?”在外人众多的疑问中反映出了我们内蒙古在别人眼中的样子,对我们内蒙古知道的都这么少更别提蒙古民族了。

所以让外人更多的去了解我们的文化需要我们加大对民族文化的宣传,让别人了解我们的蒙古族文化,去感受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魅力。

民族文化这条路怎么继续走下去?民族文化如何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如何去传播与弘扬我们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成了我们现在不得不考虑的事了。

现阶段,各少数民族文化只是局限于本地的发展,没有走出去,只是通过各地的旅游业来传播本民族的文化,而游客也并不能通过短短的几天了解到这个民族真正的文化内涵,所以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传播效应。

例如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文化,当前,内蒙古的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也只是通过旅游来传播的,来旅游的人数毕竟是有限的,而来旅游的人也并不能去真正的了解蒙古族的民族文化,通常游客旅游的目的只是出来看看,散散心,放松放松对工作的心理压力,所以当他们来到草原之后并不能把我们的蒙古族的马背文化和游牧文化真正的传播出去,游客也只是通过视觉、听觉和味觉来感受蒙古族的文化和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并不能真正的感受蒙古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发展与演变的游牧文化的伟大与蒙古族人的豪迈与对朋友的真诚。

蒙古族人本身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性格,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只有你真正的了解了蒙古族生活的地方,和所处的环境下你才能了解他们,才能读懂他们的性格。

所以传播蒙古族的文化只能靠本民族的人去传播,因为只有本民族的人才能将本民族的文化通过自身对它的了解与熟悉,不失其原本的特色文化习俗传播出去,传播也不能光靠旅游业来去传播,那样太局限了,应该换种方式,换种方法去传播。

目前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与文化强国建设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只有资本才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与传播的助推力,但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依靠中华文化自身的兴盛和文化创意的涌现。

文化是底蕴,创新是突破点。

只有将文化与创新结合在一起,才能厚积薄发。

文化创新,如同一颗颗饱满的种子,需要肥沃的土壤来培育、滋润,其中依靠文化创新进行自主创业不失为一种睿智的选择。

在面对我国丰富的民族下怎么对各民族的文化创新?怎么通过创新来实现财富的积累与民族文化的传播?(一)、民族文化需要一个载体传承,这一载体是什么?现阶段民族文化的发展忽略了重要的一点,这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它就是文化的载体,而这一载体是什么?什么才是这一载体?这一载体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为什么说工艺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点呢?因为民族文化的特性决定了民族工艺品作为其专属的“代言人”。

从市场来看,中国的崛起势不可当,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民族工艺品需要找到一个适合的民族情感载体,由产品特性到精神象征,树立现代企业的经营观念,在市场推广策略上与时俱进,市场进程可从局部到全国,乃至影响到全世界,因此民族工艺品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最适合了。

目前民族文化的发展缺的是民族工艺品,而民族工艺品市场的发展最缺的是民族文化,民族工艺品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但是在市场文化上,民族工艺品还很缺乏,很多产品的认知不仅国内渐渐淡化,而且在原产地也鲜为人知,制作工艺落后,传承发展不继,市场推广受阻导致有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工艺品失落在市场的边缘,民族文化与民族工艺品的结合是势在必得的了。

正是因为民族文化具有无形性,所以就赋予了民族工艺品这一特性,民族文化看不到摸不着,只能通过语言和文字来描述,但语言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形象的表达出民族文化的内涵,但民族工艺品却可以让人更直观的去感受本民族的文化,因为工艺品是一个民族日常生活工具与习俗等的缩影。

就比如蒙古族的工艺品,其中有代表蒙古族人民世代居住的蒙古包的缩影、蒙古族的毡画、蒙古族刀、蒙古族的民族服饰等等,每一件工艺品的背后都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游牧文化和其独特的生活习俗,所以通过蒙古族的工艺品来传播蒙古族文化是最恰当不过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