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江苏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如皋丹阳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如皋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如皋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梵语称神为“提婆”,因“提婆”有天的意思,所以被译为飞天。
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
敦煌早期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
发展至北魏时期飞天所画的范围已扩大到说法图中和佛龛内两侧。
飞天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但已发生了变化,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
如北魏226窟北壁后部说法图西侧上方的一身散花飞天,脸型由椭圆变为长条但丰满,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衣裙飘曳,姿势优美,动感很强。
隋代飞天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
主要表现在体型不同,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姿柔软,绰约多姿。
脸型有的清秀,有的丰圆……到了唐代,敦煌飞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唐代洞窟的四壁画满了大型经变画。
飞天不仅画在藻并、佛龛、四披上,大部分画在经变画中。
此时的飞天形象显著地给人以更多的轻灵感,飘带显得更加流动,飞天身姿更为婀娜。
飞天形象最为匀谐最富于动势是在盛唐。
这一时代的飞天,身后系着极长的飘带,有时可以长过身长的几倍。
无疑地,盛唐的画技和画风曾经使这一时代的飞天生色不少,所谓“吴带当风”对于盛唐飞天的舞动美是贡献了极大力量的。
飞天的飞动是依靠飘带,这显示了古人令人惊叹的创造才能。
靠飘带飞动,比起靠双翼飞动来,有着说不尽的美学韵味。
如果有双翼,飞天就不会如此美,因为那样一来,她就成了非人非鸟的怪物,这就对美有所损伤,而飘带则是人衣饰中常见的部分,由夸张飘带而带来的飞动美,使人感到亲切而圣洁;当然飘带又不等于常人的衣饰,它在飞天身上实际起了翅膀的作用,然而作为一种带有强烈舞蹈素质的艺术造型,飞天用飘带比用翅膀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丹阳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

丹阳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A. 杜甫B. 王之涣C. 杨炯D. 白居易2.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曹雪芹B. 吴承恩C. 罗贯中D. 施耐庵3. 以下哪个成语出自《左传》?A. 画龙点睛B. 亡羊补牢C. 朝三暮四D. 退避三舍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位文学家的观点?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王安石5.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出自哪首诗?A.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B. 杜牧的《泊秦淮》C.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D. 王维的《鸟鸣涧》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021届江苏如皋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江苏如皋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江苏省如皋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D(A项错,应该是“影响了包含艺术生产与博物馆运营在内的所有非物质生产领域”;B项错,应该“通过让民众增进智识,它们可以在最终解决方案中发挥作用”;C项“完全”错)2.(3分)C(应该是“更多考虑的是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主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3.(3分)C(利用数字技术让观众参与艺术展览)4.(4分)智识机制:①艺术博物馆在②新知识形态时代既③提供艺术专业知识的直接生产又提供生产知识动力的创新思维模式、智识生长空间的④运营指导思想。
评分建议:一点1分,四点即满分 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若合理,亦可。
5.(6分)材料一侧重谈数字技术对受众参与形态、受众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影响;材料二侧重谈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管理、服务、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评分建议:受众、博物馆各2分,参与形态、受众思维模式、管理、服务、发展等一点1分,答对满分 6分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若合理,亦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B(秀禾并非无忧无虑)7.(3分)D(说法牵强)8. (4分)艺术家要深入人民群众中,汲取艺术的灵感;艺术家和人民都要扎根大地沃土,在广袤的大地上生存和发展;艺术家和人民要多交流才能诞生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评分建议:一点2分,两点即满分 4分,意思对即可。
9. (6分)示例一:不能。
因为让秀禾期盼的祝教授隔了几个月终于要来塬上,让人十分开心,心情如桃花一般盛开;桃花水写出了此时正是桃花盛开、一切美妙之时,也暗指《大地之母》像的成功就是教授盛开的艺术之花;桃花水也指明了春耕春种的季节,从而侧面赞扬了黄土高原上辛劳的母亲们。
示例二:能。
“无定河的水”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无定”两字还与故事发生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吻合,与文中多处写到的无定河及其水相照应。
2021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第五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1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第五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秋日笔记尚建荣打开窗户,我看见一只金铃子静静地伏在一盆花的叶片上。
要不是它轻动触角,我几乎就辨认不出它的青绿色的、与花叶颜色极其相似的身子。
我向前靠了靠,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金铃子。
一缕阳光从对面的楼角斜剪过来搭上窗台。
它一动也不动,头朝下静静地伏在叶片上。
此刻,我看清了它细长的折叠起来的后腿有多健美——自关节折叠处始至腹部,它的圆润的腿骨就像一件用翡翠雕刻而成的品位极高的艺术品——在阳光的映射下,隐约可看到那透明的淡绿中一丝丝的血肉。
大自然,才是一个被我们常常给忽视了的杰出的艺术家呀!三个小时后,我去看它,它正把两条后腿开始缓缓地向后伸直,伸直,就像一个走累了的人躺在草地上舒展腰身。
伸到极限,它又缓缓地蜷拢,蜷拢。
如此伸缩了几个来回,它便把后腿的右足缓缓地搭上嘴巴轻轻地摩擦。
我突然想起秋天的寒意在一点点加重。
也许,这是一只快要冻僵了的金铃子。
它缓慢地蹬腿,摩嘴,是在疏通经络以抵御这一丝严寒吧。
此前,我真不知道这只金铃子曾栖在谁家的阳台或哪一片草丛,更不知道它是如何飞过林立的高楼降落到我家窗台的。
不由想起《豳风·七月》中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两千多年前,一群受不了寒寂之苦的蟋蟀离开野地迁往农家屋檐,又一步步移到屋内,最后,钻入主人的床下去躲避风寒。
今天,这只金铃子说不定就是夹杂在当年这支撤退大军中的金铃子后代。
也许,它同样是受不了外面的风寒才想钻进我的室内或躲到床下去的吧。
就这样,这只拿后足摩擦了一会儿嘴巴的金铃子可能感到了一丝暖意,它把后腿缓缓地放回到了花叶的原处,之后用带着锯齿的中足小腿翻转过去,来来回回地摩擦后腿的根部和腰身。
就这样,约摸过了半个小时,它停下来一动不动了。
看来,这是一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
那缕阳光从我家的窗台移向另一片楼群,我开始担心仍然一动不动的金铃子是不是真给冻坏了。
江苏省如皋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如皋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21年新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学科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基本形成。
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天人合一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疾病及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
再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
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平衡而康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
健康和长寿的需要,也已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人类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关注生命、重视生命、研究生命,寻找生命的密码,把握生命的规律,延长寿命的长度,提高生命的质量。
博大精深的中医,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行医之道和养生之道,比如“养心莫善于寡欲”、“善服药不如善保养”、“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都值得我们铭记和研究。
(摘编自汪金友《给中医更大的用武之地》)材料二: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
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
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
2021届江苏省如皋中学、丹阳中学、如东中学高三年级语文学科高考模拟试卷

现在他觉得街上走的人,好像都是办年货的;而且又觉得手提着糖果、饼干、年糕、瓶装酒等等诱人的东西的,也特别多——比空手的人多。他惘然想起昨天也是在这条街上走过,偶然朝一家食品店望一眼,看见高高挂在那里的一提一提的东西,其实也不过小小两个纸盒的蜜饯,再加两瓶酒,几块红白年糕,可是标价就要几万。
天黑的时候,老赵回到家里了,这时候,在他这家所在的那条小巷子外边,而且麻雀的煞拉煞音的也在那整齐的楼房里响起来了。
在小巷子里,也有个醉汉扯紧了嗓子,似哭非哭地,在哼着什么小调。从那些破烂平屋里闪出来的点点桐油灯光,加倍衬出了这地段的阴森——但并不冷落。挤在这里的人家照例是不能哑起嘴巴来的,今晚当然不会例外,不过跟坡上那一带整齐的楼房比起来,这里是另一种调子罢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历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形成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艺术创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觉的,一切都在不自觉中形成。每一座建筑物本身可能是一件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否则,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为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请看近来英美建筑杂志中多少优秀的作品,在它单独本身上的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这充分表明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
2.C解析:C.项“只要沿袭这一传统,我们就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于文无据,且绝对化。原文是“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基本民族形式之一重要成分。它是否仍适合于今日生活的需求?今日生活的需求可否用这个传统部署予以合理适当的解决?这是我们所要知道的”。
江苏省如皋、丹阳两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A项中“松烟和桐油烟”属于自然资源,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因素;B项《野获篇》中描写的该景象体现的是徽墨的蓬勃发展;D项“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与“遂以墨名家”无关联。
)2.C(原文是“李氏父子制墨没有拘泥于早期造墨理论的束缚”。
)3.B(A项是原材料使用情况;C项是配料添加情况;D项是制作流程与方法。
)4.徽墨是一种起源于南唐,昌盛于清朝,(1分)因产于徽州而得名,(1分)有着制作原料和方法多样(1分)、制作工序繁复,(1分)质地坚硬、光泽如漆、历史悠久等特点,(1分)可以用于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墨锭。
(1分)5.①五代时期,全国制墨中心南移至徽州,标志着徽墨的兴起;②大宋王朝经济、商业、文学艺术活动及读书风气的大好形势,使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③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及形成的社会导向,使徽墨的生产规模、质量及艺术形式都得以拓展直至昌盛;④几任帝王及李氏父子等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
(评分建议:每点1分。
)6.A(从原文“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可知这是作者朋友的观点,并不能直接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
)7.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写了作者游西溪的经过,从路上所闻开始,依次写到车里所见、船中所感,最后写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处处立体地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写作线索,记叙了作者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第一次为两星期前的雨天游览,第二次为前天的午后晴日游览,无时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
(评分建议:每点2分。
)8.①作者笔下的“西溪的晴雨”,有着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西溪的回环秀美等景致,这些都为全文营造了朦胧素淡的诗意;②作者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文人雅士,午后斜阳里流连于弹指楼上,观景、挥毫、饮酒,晚烟中的洞箫,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闲情诗意,增添了文章的文学底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③如此写来,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便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江苏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如皋丹阳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徽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徽州而得名。
在徽州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双重滋养下,带着鲜明徽州印记的徽墨在墨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墨的唯一代表。
1915年,徽墨珍品——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近现代以来,受到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书写习惯的改变等影响,徽州墨业几经浮沉,但在—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下,千古墨脉从未断绝。
徽州地区的制墨史最早有文献记载:“南唐李廷珪,易水人,本姓奚,父超,唐末渡江至歉,以邑多松,留居造墨。
后主赐姓李。
人得其墨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文如犀,写数十幅不费一二分。
”五代时期,南唐的李姓皇帝耽心翰墨,对李氏父子制墨倍加称赏,后又招易水墨工张遇,张遇利用徽州的优质松烟、桐油烟制墨,将徽州墨从单纯的松烟墨推向与油烟墨并举发展的时期,全国制墨中心至此南移至徽州。
穆晓天先生曾说:“制墨业的繁荣,可以说是南唐地区文化艺术繁荣的显著标志。
"随着李唐王朝渐行渐远,大宋王朝经过初期的休养生息,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逐渐活跃,文学艺术活动日益繁荣,科举制度影响下的读书风气日盛,为徽墨提供了广阔市场,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
正如《野获篇》所描写:“今徽人家传户习"“新安人例工制墨”。
《歙县志》记载:“至宋时,徽州每年以龙凤墨千斤为贡。
”可见大宋政权对徽墨有着强劲的需求。
《野获篇》还写到:“宋徽宗以苏合油波畑为墨,后金章宗购之,黄金一斤,才得一两,可谓好事极矣。
”宋徽宗爱好翰墨,又亲予研制,更促进墨业的大振。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叙州改名徽州,从此徽墨驰名天下。
经过长期动荡、分裂后统一安定的明王朝经济文化空前发展,促进了墨业更大规模生产并追求更高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徽州墨业呈现出一些不同的情形:一是在原料上从普遍使用“松烟”转而使用“桐油烟"和“漆烟”制墨,由于这两种原料既易得又价廉物美,有利于徽墨扩大生产、提高质量;二是无论在五代还是两宋,徽墨都以进贡和满足官府需要为主,但到了明代,虽然还有大量墨品进贡,但因社会需求量增大,徽墨生产渐渐转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徽墨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成集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清初政府重视经济的恢复发展,对汉文化采取包容政策,促进了徽墨需求市场的恢复和发展。
尤其是清初几任帝王皆崇尚汉学、才学俱佳,对书画不仅喜爱而且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这样的社会导向,使徽墨业的昌盛顺理成章。
(摘编自《徽墨的历史沿革与特点》)材料二:宋代罗愿在《新安志》中有“李超与其子廷珪,唐末自易水渡江至歙州,地多美松,因而留居,遂以墨名家”的记载。
李氏父子在易水制墨法的基础上,利用黄山、松萝山之古松取烟,并改进配料、和胶、杵捣等技术,制造由前世无法企及的佳墨,史称“李墨”。
南唐后主李煜亦评价李墨和澄心堂纸、龙尾歙砚为“天下冠"”,并因此赦封李超为检校水部员外郎。
由于无度地使用和挥霍,及至北宋宣和年间“李墨”就极为罕见,故时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李廷珪制“翰林风月”铭长方墨,墨呈长方薄板形。
一面泥金草书阴识“翰林风月”四字;另一而草书塡朱三字,已摸糊无法辨认。
墨色黝黑有漆光,质坚实如玉。
边薄而锐利,中间略凸,墨而布满大小、髙低不平的突起,间有犀纹。
从实物的现存状况来看,确如史料评价的具有“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宋代李孝美《墨谱》)、“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和“历久弥新”的鲜明特点。
这锭“李墨”历经千年仍有如此优异的表现,在于李氏父子制墨没有拘泥于早期造墨理论的朿缚,开创性地运用胶法、药法改善墨质。
《墨记》中记载了李廷珪首创分次和制的对胶之法。
《墨经》则记逐了李廷珪制墨善用重胶,并添加藤黄、犀角、真珠、巴豆等十二味中药,及少量的生漆和熟漆和制,使解胶和胶力持久两个矛盾的命题完美统一。
再通过数万次的均匀杵捣、揉捏和压制,使胶和松烟颗粒充分融合,从而做到了“墨寿千年”。
作为最有名的制墨家,李氏父子第一次将中国墨的品质发挥到了极致。
关于李墨的精良,历史上有一些相关的记载。
五代宋初时期的文学家徐铉、徐楷兄弟,幼年时曾共用一挺长不过尺、细裁如筋的李超墨,每日书写不下五千字,十年方才用完。
还有宋大中祥符年间,一贵族误将李廷珪墨遗失于水中,数月后,又于同一地点遗落了金器,故派人捞取,惊奇的是李廷珪墨也被完好无损地捞取出来,且光色不变、表里如新。
1978年,文府墨被发现时整体浸泡在水中,出土后历经数十年自然老化,其磨口依旧有莹莹胶光。
可见,在李氏父子的引领和推动下,宣歙之地的制墨水平得以整体进步。
《墨经》记载了著名制墨家张遇曾妙得李氏制墨之法,并以此传家,其子张谷、孙张处厚皆以制墨名世。
其后,歙州又有耿仁、耿遂、耿文政、耿文寿、耿德、耿盛等,宣州则有盛匡道、盛通、盛真、盛舟、盛信、盛浩等,都受到李氏制墨之法的影响。
(摘编自《唐宋时期的徽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徽墨得名于其产地徽州,能在墨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墨的唯一代表,关键在于徽州地区有着优质的松烟和桐油烟。
B.《野获篇》中所描写的“今徽人家传户习”“新安人例工制墨”等景象,足以说明大宋政权对徽墨有着强劲的需求。
C.明代徽墨生产因社会需求量增大,逐渐改变了五代和两宋时期的状况,不再以进贡和满足官府需要为主,转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
D.后人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说法,这从史料《新安志》对李氏父子制墨“遂以墨名家”的记载中可以得到印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现代以来,徽州墨业几经浮沉,但千古墨脉从未断绝,这得益于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
B.人们想了解徽墨的相关历史,可以查阅《歙县志》《墨记》《墨经》《墨谱》等古代典籍。
C.“李墨”能做到“墨寿千年”,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李氏父子对早期造墨理论的坚守与传承。
D.宣歙的张氏、耿氏、盛氏等人皆制墨名世,这跟受李氏制墨之法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微墨制作范畴的一项是(3分)()A.黄山、松萝山的古松B.李墨、龙尾歙砚C.藤黄、犀角等中药D.杵捣、揉捏和压制4.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微墨”下一个简要定义。
(6分)5.“千古墨脉从未断绝"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西溪的晴雨郁达夫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
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
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
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縮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靜蓮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
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
但是俗物也有俗益。
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緑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
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靡了半日之半。
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
”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
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
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
“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甘二日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游览西溪的记叙,同时也直接表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B.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描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的描写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到的野趣。
C.文章用《庸风.桑中》中的诗句,是由船上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表现摇船少女的风姿,竹西歌吹般的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