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如皋市、丹阳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江苏省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徽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徽州而得名。
在徽州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双重滋养下,带着鲜明徽州印记的徽墨在墨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墨的唯一代表。
1915年,徽墨珍品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近现代以来,受到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书写习惯的改变等影响,徽州墨业几经浮沉,但在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下,千古墨脉从未断绝。
徽州地区的制墨史最早有文献记载:“南唐李廷佳,易水人,本姓奚,父超,唐末渡江至歉,以邑多松,留居造墨。
后主赐姓李。
人得其墨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文如犀,写数十幅不费一二分。
”五代时期,南唐的李姓皇帝耽心翰墨,对李氏父子制墨倍加称赏,后又招易水墨工张遇,张遇利用徽州的优质松烟、桐油烟制墨,将徽州墨从单纯的松烟墨推向与油烟墨并举发展的时期,全国制墨中心至此南移至徽州。
穆晓天先生曾说:“制墨业的繁荣,可以说是南唐地区文化艺术繁荣的显著标志。
”随着李唐王朝渐行渐远,大宋王朝经过初期的休养生息,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逐渐活跃,文学艺术活动日益繁荣,科举制度影响下的读书风气日盛,为微墨提供了广阔市场,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
正如《野获篇》所描写:“今徽人家传户习”“新安人例工制墨”。
《敏县志》记载:“至宋时,徽州每年以龙凤墨千斤为贡。
”可见大宋政权对微墨有着强劲的需求。
《野获篇》还写到:“宋徽宗以苏合油波烟为墨,后金章宗购之,黄金一斤,才得一两,可谓好事极矣。
”宋徽宗爱好翰墨,又亲予研制,更促进墨业的大振。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叙州改名徽州,从此徽墨驰名天下。
经过长期动荡、分裂后统一安定的明王朝经济文化空前发展,促进了墨业更大规模生产并追求更高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徽州墨业呈现出一些不同的情形:一是在原料上,从普遍使用“松烟”转而使用“桐油烟”和“漆烟”制墨,由于这两种原料既易得又价廉物美,有利于徽墨扩大生产、提高质量;二是无论在五代还是两宋,徽墨都以进贡和满足官府需要为主,但到了明代,虽然还有大量墨品进贡,但因社会需求量增大,徽墨生产渐渐转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徽墨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成集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2021届江苏丹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届江苏丹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日趋多样化,节能减排、绿色生活理念不断融入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中,也让“绿色出行”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顾名思义,绿色出行指的是所有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的出行方式。
其中,步行或骑自行车等出行方式都是绿色出行的代表。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下,我国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城市交通发展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城市交通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矛盾,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压力巨大;二是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但缺乏完善和足够的停车空间,导致机动车在路边停放,侵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造成步行、骑行通勤不便;三是近年来共享单车成为热门出行方式,共享单车数量增加,但缺乏规范管理,存在随意停放、侵占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现象;四是部分城市路段没有划定非机动车道,导致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共用行驶空间,有时会出现非机动车占用人行道行驶的情况,造成安全隐患;五是步行、自行车是人均占有交通资源最小、污染最小的交通方式,由于交通空间分配的不合理,这些绿色出行方式日益萎缩。
这些问题不仅让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互相影响,通行不畅,还带来安全隐患,制约了绿色出行模式的推广。
除此之外,路面破损、林荫道不足等基础设施短板,也给市民步行或骑行带来不适。
绿色出行理念的普及之路漫漫而修远,也并非一日之功。
目前中国城市的慢行系统相较于国外城市仍处于发展阶段,还需以“应该做”为出发点,聚焦市民出行刚需。
根据城市发展及交通现状,从“可以做”的领域入手,对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及人性化等方面进行完善。
基于不同人群的行为习惯与需求特点,不断优化慢行交通系统,追求实实在在的效果,提高市民的出行体验,以政策为引导、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保障,让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2020高三(上)期中统考语文答案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一、现代文阅读(36分)1.C(A项“直接激发”错;B项生态文学反映的根本主题是中和、协和、平和等哲学要义;D项“整体比重相对均衡”错)2.B(“逐层递进”错)3.B(“一直从正面反映”错)4.A(材料一“艾特肯盆地是目前发现的.....太阳系固体天体中最大最深的盆地”)5.D(根据材料三可知,美国和新加坡是对“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的肯定评价;俄罗斯、荷兰和德国是对“嫦娥四号”搭载的各国前沿科技的介绍,不是评价)6.材料一侧重介绍“嫦娥四号”月背着陆的研究价值、深远意义和影响。
材料二侧重介绍“嫦娥四号”的着陆过程以及在发射过程中实现的重大技术突破。
材料三侧重介绍了国外媒体、专家对“嫦娥四号”的积极评价以及各国对“嫦娥四号”搭载本国前沿科技的介绍。
(每点2分)7.D(“激烈的矛盾冲突”错)8. ①“水泥桶里的信”讲述了另一位水泥工的不幸遭遇,也是对松户与三繁重工作的进一步交代。
②这封信烘托了松户与三的形象,“看着信尾”松户与三叫喊“想把一切都砸个稀巴烂”,信将人物对现状的不满情绪催化为反思与反抗的思想变化。
③这封信连接了另一位水泥工与松户与三,表现了工业时代“一类人”(工人)共同的悲剧命运。
④写信是一位女工充满无奈的求助方式,而小说结尾读信的松户与三也向命运妥协,表达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者孤独无助的普遍伤痛。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9.①夫妇对话深刻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残酷以及下层劳动人民的不幸、痛苦和无奈。
②夫妇对话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松户与三的怒吼,表现出心中强烈的愤怒和渴望砸坏不公平社会的愿望,妻子的话则体现出内心的无奈。
③小说以夫妇对话作为戛然而止的结尾,使小说具有含蓄而动人心魄的力量,引发人们的深思。
(每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10.B11.D(“此处指国都”错,应指封国)12.B(“以迟到为借口杀掉一个反对自己的人”错)13.(1)有的年轻人对彭越说:“很多豪杰争相树旗号反叛秦朝,你可以站出来,咱们也效仿他们。
精编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带完整答案

精编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带完整答案精编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带完整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看过许多民国时期的文人论战,___地说,鲁迅跟林语堂斗嘴,比鲁迅跟叶灵凤斗嘴,好看多了。
鲁迅讥讽叶灵凤,似乎有点___,缺少可观赏性。
鲁迅跟林语堂唇枪舌剑,这才是___,我看得___。
A.坦诚以强凌弱半斤八两津津有味B.坦率以强凌弱棋逢对手津津有味C.坦率弱肉强食半斤八两津津乐道D.坦诚弱肉强食棋逢对手津津乐道2.根据下列提示的情境,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载人航天飞船已经着陆,医护人员率先进入舱内,为宇航员整理仪容,接着送宇航员出仓,然后一同搭乘专机前往国家航天中心。
(广播稿)B.嫌疑人翟某有小偷小摸前科,屡教不改,甚而至于拦劫伤人,于2020年7月18日21时尾随受害人刘某,手持棍棒,击伤刘某脑袋,抢劫刘某随身物品……(诉讼状)C.本人不慎在操场丢失钱夹一个,内有校园卡、建设银行卡、人民币约200元等。
如有捡到,请与高二(3)班王佳晨联系,本人将不胜感激。
(寻物启事)D.毕业40年了,您的真知灼见,您的连珠妙语,仍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您的墨宝仍惠存在我们书房里。
感谢您,祝您寿比南山。
(祝寿词)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划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现在的人少了敬畏,也没有了禁忌。
___,___,___。
___,___,___,___。
2021届江苏省如皋中学、丹阳中学、如东中学高三年级语文学科高考模拟试卷

现在他觉得街上走的人,好像都是办年货的;而且又觉得手提着糖果、饼干、年糕、瓶装酒等等诱人的东西的,也特别多——比空手的人多。他惘然想起昨天也是在这条街上走过,偶然朝一家食品店望一眼,看见高高挂在那里的一提一提的东西,其实也不过小小两个纸盒的蜜饯,再加两瓶酒,几块红白年糕,可是标价就要几万。
天黑的时候,老赵回到家里了,这时候,在他这家所在的那条小巷子外边,而且麻雀的煞拉煞音的也在那整齐的楼房里响起来了。
在小巷子里,也有个醉汉扯紧了嗓子,似哭非哭地,在哼着什么小调。从那些破烂平屋里闪出来的点点桐油灯光,加倍衬出了这地段的阴森——但并不冷落。挤在这里的人家照例是不能哑起嘴巴来的,今晚当然不会例外,不过跟坡上那一带整齐的楼房比起来,这里是另一种调子罢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历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形成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艺术创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觉的,一切都在不自觉中形成。每一座建筑物本身可能是一件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否则,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为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请看近来英美建筑杂志中多少优秀的作品,在它单独本身上的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这充分表明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
2.C解析:C.项“只要沿袭这一传统,我们就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于文无据,且绝对化。原文是“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基本民族形式之一重要成分。它是否仍适合于今日生活的需求?今日生活的需求可否用这个传统部署予以合理适当的解决?这是我们所要知道的”。
江苏省2020-2021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江苏省2020-2021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一上·长沙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时节如流。
”新的一年已经到了。
2019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
70年披荆斩棘,70年。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
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无论国际局势如何,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
我们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岁月不居风雨兼程风起云涌变幻莫测B . 沧海桑田风雨同舟风吹浪打变幻莫测C . 岁月不居风雨兼程风吹浪打风云变幻D . 沧海桑田风雨同舟风起云涌风云变幻(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我们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B . 我们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C . 我们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D . 我们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B . 人民都要紧紧依靠我们C . 人民只要紧紧依靠我们D . 我们就要紧紧依靠人民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2018·枣庄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官宴青霉素窗外大雨如注,袁子卿在书房里来回踱着脚步,不时看一眼窗外的黑夜,身影被烛光拉得长长短短。
一道闪电,雨夜被扯开一道缝隙,袁子卿就看到了远处的翼云阁,似乎还看到翼云阁飞檐下的风铃在雨中摇晃。
“河堤那边……没来人?”袁子卿看着窗外,问立在一边的夫人,同样的话他已问过多次。
夫人趋前半步,轻声回道“老爷宽心,师爷已带人去巡查,今夜没人来就是太平。
”袁子卿没有接夫人的话,立在窗前喃喃自语:“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窗外只有远远近近的风声雨声。
蜡烛将燃尽时,窗外有了曙光,风雨已停。
夫人看了一眼伏案入睡的袁子卿,熄了蜡烛,轻推房门来到庭院。
满院充斥着雨后的清凉,石榴树上几只麻雀叽叽喳喳,树下有掉落的几枚青涩的小石榴,夫人弯腰拾起一枚,不觉叹了一口气。
“经不住风雨,自然成不了气候。
”袁子卿站在夫人身后说道。
夫人看了一眼袁子卿,说:“这场百年未遇的大雨,河堤竟也无恙,老爷两次清淤修堤已见成效,现在三年任期已满,可安心离去了。
”“是啊,我们可以安心走了,只是走时我还要设一次官宴。
”袁子卿说。
夫人一脸疑惑,问:“还设官宴?你已经设过两次官宴了,第一次官宴用尽了头年的年俸,第二次官宴又让次年的年俸覆水东流,现在又要……”袁子卿看着夫人,只笑,不语。
第一次在县衙里大摆酒宴,是袁子卿刚来邾城不久。
数排八仙桌摆满大堂,满桌子都是笑脸。
能被新任县太爷请来赴宴,邾城的士绅和各店铺的老板倍感荣幸,没有被请到的,托人送礼也想得到一张请柬。
邾城最好的厨师都请来了。
衙门口很多人围观,闻到香味儿也是福气。
酒过三巡,袁子卿起身向各位深施一礼:“感谢各位应邀,作为新任知县,我多次到河堤查看,薛河绕邾城而过,给邾城带来通达和繁荣,但每年的汛期就是悬在我们邾城人头上的一把剑,水流从上游夹杂着泥沙,绕城而过时泥沙淤积,不彻底清淤固堤,邾城人头上的这把剑迟早就会落下来!”众人相互看一眼,又一起看县太爷。
江苏省如皋、丹阳两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A项中“松烟和桐油烟”属于自然资源,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因素;B项《野获篇》中描写的该景象体现的是徽墨的蓬勃发展;D项“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与“遂以墨名家”无关联。
)2.C(原文是“李氏父子制墨没有拘泥于早期造墨理论的束缚”。
)3.B(A项是原材料使用情况;C项是配料添加情况;D项是制作流程与方法。
)4.徽墨是一种起源于南唐,昌盛于清朝,(1分)因产于徽州而得名,(1分)有着制作原料和方法多样(1分)、制作工序繁复,(1分)质地坚硬、光泽如漆、历史悠久等特点,(1分)可以用于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墨锭。
(1分)5.①五代时期,全国制墨中心南移至徽州,标志着徽墨的兴起;②大宋王朝经济、商业、文学艺术活动及读书风气的大好形势,使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③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及形成的社会导向,使徽墨的生产规模、质量及艺术形式都得以拓展直至昌盛;④几任帝王及李氏父子等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
(评分建议:每点1分。
)6.A(从原文“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可知这是作者朋友的观点,并不能直接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
)7.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写了作者游西溪的经过,从路上所闻开始,依次写到车里所见、船中所感,最后写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处处立体地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写作线索,记叙了作者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第一次为两星期前的雨天游览,第二次为前天的午后晴日游览,无时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
(评分建议:每点2分。
)8.①作者笔下的“西溪的晴雨”,有着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西溪的回环秀美等景致,这些都为全文营造了朦胧素淡的诗意;②作者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文人雅士,午后斜阳里流连于弹指楼上,观景、挥毫、饮酒,晚烟中的洞箫,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闲情诗意,增添了文章的文学底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③如此写来,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便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如皋市、丹阳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徽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徽州而得名。
在徽州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双重滋养下,带着鲜明徽州印记的徽墨在墨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墨的唯一代表。
1915年,徽墨珍品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近现代以来,受到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书写习惯的改变等影响,徽州墨业几经浮沉,但在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下,千古墨脉从未断绝。
徽州地区的制墨史最早有文献记载:“南唐李廷佳,易水人,本姓奚,父超,唐末渡江至歉,以邑多松,留居造墨。
后主赐姓李。
人得其墨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文如犀,写数十幅不费一二分。
”五代时期,南唐的李姓皇帝耽心翰墨,对李氏父子制墨倍加称赏,后又招易水墨工张遇,张遇利用徽州的优质松烟、桐油烟制墨,将徽州墨从单纯的松烟墨推向与油烟墨并举发展的时期,全国制墨中心至此南移至徽州。
穆晓天先生曾说:“制墨业的繁荣,可以说是南唐地区文化艺术繁荣的显著标志。
”随着李唐王朝渐行渐远,大宋王朝经过初期的休养生息,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逐渐活跃,文学艺术活动日益繁荣,科举制度影响下的读书风气日盛,为徽墨提供了广阔市场,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
正如《野获篇》所描写:“今徽人家传户习”“新安人例工制墨”。
《敏县志》记载:“至宋时,徽州每年以龙凤墨千斤为贡。
”可见大宋政权对徽墨有着强劲的需求。
《野获篇》还写到:“宋徽宗以苏合油波烟为墨,后金章宗购之,黄金一斤,才得一两,可谓好事极矣。
”宋徽宗爱好翰墨,又亲予研制,更促进墨业的大振。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叙州改名徽州,从此徽墨驰名天下。
经过长期动荡、分裂后统一安定的明王朝经济文化空前发展,促进了墨业更大规模生产并追求更高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徽州墨业呈现出一些不同的情形:一是在原料上,从普遍使用“松烟”转而使用“桐油烟”和“漆烟”制墨,由于这两种原料既易得又价廉物美,有利于徽墨扩大生产、提高质量;二是无论在五代还是两宋,徽墨都以进贡和满足官府需要为主,但到了明代,虽然还有大量墨品进贡,但因社会需求量增大,徽墨生产渐渐转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徽墨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成集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清初政府重视经济的恢复发展,对汉文化采取包容政策,促进了徽墨需求市场的恢复和发展。
尤其是清初几任帝王皆崇尚汉学、才学俱佳,对书画不仅喜爱而且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这样的社会导向,使徽墨业的昌盛顺理成章。
(摘编自《徽墨的历史沿革与特点》)材料二:宋代罗愿在《新安志》中有“李超与其子廷珪,唐末自易水渡江至歙州,地多美松,因而留居,遂以墨名家”的记载。
李氏父子在易水制墨法的基础上,利用黄山、松萝山之古松取烟,并改进配料、和胶、杵捣等技术,制造出前世无法企及的佳墨,史称“李墨”。
南唐后主李煜亦评价李墨和澄心堂纸、龙尾歙砚为“天下冠”,并因此敕封李超为检校水部员外郎。
由于无度地使用和挥霍,及至北宋宣和年间“李墨”就极为罕见,故时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李廷跬制“翰林风月”铭长方墨,墨呈长方薄板形。
一面泥金草书阴识“翰林风月”四字;另一面草书填朱三字,已模糊无法辨认。
墨色黝黑有漆光,质坚实如玉。
边薄而锐利,中间略凸,墨面布满大小、高低不平的突起,间有犀纹。
从实物的现存状况来看,确如史料评价的具有“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宋代李孝美《墨谱》)、“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和“历久弥新”的鲜明特点。
这锭“李墨”历经千年仍有如此优异的表现,在于李氏父子制墨没有拘泥于早期造墨理论的束缚,开创性地运用胶法、药法改善墨质。
《墨记》中记载了李廷珪首创分次和制的对胶之法。
《墨经》则记述了李廷珪制墨善用重胶,并添加藤黄、犀角、真珠、巴豆等十二味中药,及少量的生漆和熟漆和制,使解胶和胶力持久两个矛盾的命题完美统一。
再通过数万次的均匀杵捣、揉捏和压制,使胶和松烟颗粒充分融合,从而做到了“墨寿千年”。
作为最有名的制墨家,李氏父子第一次将中国墨的品质发挥到了极致。
关于李墨的精良,历史上有一些相关的记载。
五代宋初时期的文学家徐铉、徐楷兄弟,幼年时曾共用一挺长不过尺、细裁如筋的李超墨,每日书写不下五千字,十年方才用完。
还有宋大中祥符年间,一贵族误将李廷珪墨遗失于水中,数月后,又于同一地点遗落了金器,故派人捞取,惊奇的是李廷珪墨也被完好无损地捞取出来,且光色不变、表里如新。
1978年,文府墨被发现时整体浸泡在水中,出土后历经数十年自然老化,其磨口依旧有莹莹胶光。
可见,在李氏父子的引领和推动下,宣歙之地的制墨水平得以整体进步。
《墨经》记载了著名制墨家张遇曾妙得李氏制墨之法,并以此传家,其子张谷、孙张处厚皆以制墨名世。
其后,歙州又有耿仁、耿遂、耿文政、耿文寿、耿德、耿盛等,宣州则有盛匡道、盛通、盛真、盛舟、盛信、盛浩等,都受到李氏制墨之法的影响。
(摘编自《唐宋时期的徽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徽墨得名于其产地徽州,能在墨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墨的唯一代表,关键在于徽州地区有着优质的松烟和桐油烟。
B.《野获篇》中所描写的“今徽人家传户习”“新安人例工制墨”等景象,足以说明大宋政权对徽墨有着强劲的需求。
C.明代徽墨生产因社会需求量增大,逐渐改变了五代和两宋时期的状况,不再以进贡和满足官府需要为主,转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
D.后人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说法,这从史料《新安志》对李氏父子制墨“遂以墨名家”的记载中可以得到印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现代以来,徽州墨业几经浮沉,但千古墨脉从未断绝,这得益于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
B.人们要想了解徽墨的相关历史,可以查阅《歙县志》《墨记》《墨经》《墨谱》等古代典籍。
C.“李墨”能做到“墨寿千年”,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李氏父子对早期造墨理论的坚守与传承。
D.宣歙之地的张氏、耿氏、盛氏等人皆以制墨名世,这跟受李氏制墨之法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徽墨制作研究范畴的一项是A.黄山、松萝山的古松B.李墨、龙尾歙砚C.藤黄、犀角等中药D.杵捣、揉捏和压制(4)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徽墨”下一个简要定义。
(5)“千古墨脉从未断绝”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3分)2.(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西溪的晴雨郁达夫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
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
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
从墓门望进去,只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
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
1是俗物也有俗益。
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突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日,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
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
”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
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廿二日(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游览西溪的记叙,同时也直接表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B.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描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的描写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到的野趣。
C.文章引用《庸风•桑中》中的诗句,是由船上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表现摇船少女的风姿,竹西歌吹般的闲情。
D.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的相似在于洞箫声的幽咽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