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失地农民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鲍海君吴次芳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将大量被征用,大量农民将成为失地农民。
现行的征地安置标准过低且方式单一,导致大量失地农民转化为城市贫民,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妥善安置失地农民,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以征地补偿安置费和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为主要资金来源,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可行方案。
一、引言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或社区为改善和提高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提供的社会服务及其措施 ,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实行的是高补贴、高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即有了城市户口就可享有就业机会及养老、医疗等一系列社会保险与粮食、副食品、住房等补贴 。
而农村实行的是以群众互助和国家救济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城市。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福利性均分的原则下,把土地作为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手段,并通过土地政策努力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土地的福利绩效足以抵消其效率损失,从而为家庭经济的发展及其保障功能奠定了基础,为农民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提供了制度安排。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将大量被征用,大量农民将成为失地农民,并且将生活在相对陌生的城市里。
要由农村意识转化为城市意识,由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行为转化为市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行为,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期和适应期 。
在这一期间,失地农民由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大都会表现出对生活前景的彷徨、焦虑,甚至失去信心。
同时,由于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一生产资料,解决今后的生存、发展问题将成为矛盾的焦点,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遗憾的是:对于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这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的今天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探讨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关问题,以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失地农民集中居住的生活满意度个案研究

天 津 市 经 理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o f T i a n j i n Ma n a g e r C o l l e g e
O c t o b e r 2 01 3
第 5 期( 总第 4 9 期)
No . 5( S u m N o . 4 9)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3 0
题之一, 而 征地势必会 对其 经济收入产生一定的 影响。 L 社区 的居民沈 女士 征地后分到两套房子, 一套大户一套中户, 自 家 住大户, 中 户出 租。 目 前夫妻俩无稳定工 作, 每个月每 人可
以领 3 0 0 元的生活补贴 , 一年即7 2 0 0 元, 虽然弥补了征地带
近年两会期间, 怎样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安置的问题一直 成为人大代表热议的焦点。 苏南“ 城乡一体化” 进程虽然已经
面; 三是具体生活 满意度测评。
二、调查结果分析
走在全国 的前列, 但依然应该关注失地农民的 生活状态和社 会心理的变化。 事实上, 随着项 目 建设用地的扩大, 土地被大 量征用后农民 即失去了 最基 本的生活 保障, 被征地农民的 社 会养老保险问题突出, 生活难、 收入低, 交际圈骤然缩小以致
理层面的相关变化, 在该社区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获得具体数
居住环境、 社会保障、 医疗保障、 精神娱乐活动, 分别占总体
的4 0 %、 3 8 %、 3 1 %、 2 7 %、 2 5 %, 这五个方面恰恰构成了失地 农民生活的主要方面。 一是失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经济收人 直接影响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 成为失地农民最为关注的话
失地农 民集 中居住 的生活满意度个案研究
社区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以正良社区为例

正良社区的“偏头痛”——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都面临着“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境遇,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对于农民来说,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依靠,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仅靠征地补偿费用是远不能维持长久生活的。
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就是农民的吃饭穿衣问题。
失地农民就业难,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以正良社区为例,结合沈阳市失地农民现状、政策做以研究报告。
一、正良社区基本情况正良社区建于2008年,位于正良四路28-25号,它的辖区比较大,分管华强城、江南甲第、城建美庭、雷明雅阁等11个小区,规划户数21170户,现实际户数11948户,2万余人,235幢居民楼。
含三个回迁村(正良村、五台子村、郝新村),居民主要以打工为主,辖区内有工业、企业、居民区等。
辖区内还有很挺多小商贩,有卫生所,人流量较为复杂,管理难度大。
其中社区居委会所在的小区是一个开放式的动迁社区,现有居民1299户,社区内人口3000多人。
人员较复杂。
居住的人员主要是失地农民,还有外来人员。
二、社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社区中失地农民大多是由征地前的正良村、五台子村和郝新村而来。
大多数属于失地贫困人口,其中20%的失地农户仅靠土地征用补偿金生活,25.6%的失地农户最急需解决的是吃饭问题,24.8%的失地农户人均年纯收入低于625元,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失地农民的大多数人就业安置困难,生活水平低下。
在接受调查的100位失地农民中,耕地被占用前的年人均纯收入为2139.3元,耕地被占用后的年人均纯收人为2128.6元,减少10.7元,下降0.5%;耕地被占用前的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296.2元,而耕地被占用后的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56.3元,增加60.1元,增长4.64%,主要是由于失地后,一部分农户搬进楼房,取暖费、电费、水费、物业费、饮食费等支出增加,导致生活消费支出增大。
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吴江市保障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的探索

息服务中心 , 提供图书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 为了将图书服
务送到全市 1 个镇 区 、5 个行政村和社 区 . 置了 2 0 20 配 台 图书流 动车 , 车上安装书 架 , 配备发电机 、 独立空调等 , 其中
一
点是 , 目前的书籍 价格不菲 , 对农 民工来说也承受不起 。 综上所言 , 在大量的农 民工 中, 年轻农 民工和 本地年轻
人的生活有所接近 。 当一部分人会上 网, 相 但也仅 仅局 限于 网络游戏 、 网络聊天 , 而读书看 报 、 接受培训 、 参加 学习的比
例则小得可怜 。 而在年龄偏大的农 民工群体中 , 文化生活则 相 当贫乏 , 因为电脑知识 的缺乏 , 他们 几乎不上 网 , 而在文
一
富, 还应有充实的文化生活。在努力打造和谐社会的今天 ,
关注农 民工的精神 文化生活 , 改善农 民工业余 文化 生活已 成为确保社会稳定 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那么在经济相对 发 达 的长三 角地 区 。 民工的精神 文化现状 如何 ? 农 为改善农 民
工文化生活 , 吴江进行了哪些探索呢?
图・ 群 剧 影月报 博・
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 暗花 明又一村
一
吴江市保 障农 民工精神 文化需求 的探索
■朱丹军
一
个 国家文 明程度 的标 志不的农村 却只有村 委会有几份报 纸, 这对于广大的农村农 民工 , 无疑是杯水车薪。更关键 的
.
山 穷水 尽 疑 无路 。 令人 堪 忧 的 农 民 工 文化
生 活 现 状
所谓 “ 农民工” 其实是国内“ , 流动人 口” 的一部分 。 这个 群体 主要 来自农村 , 因此被简单称为“ 民工 ”但也 有一 部 农 , 分来 自小镇 或城市 。 狭义上 , 民工是指受雇于各种工业企 农 业 的工人和底层 的管理者 。这一群体相对 来说工作 不大 稳 定。 可能在家乡和工作地之间 , 或不 同的工作地 点和 不同性 质的职业之间频繁 转换 .尽管他们对工作地经 济发 展的 巨 大贡 献逐步得到承认 ,备种制度和管理也朝着有利 于他 们 权益 的方向发 展 , 但是他们在工作地的地位仍然处于下层 。
当前农村拆迁整体安置社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拆迁整体安置社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服务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城市周边大片农村土地被征用,形成越来越多拆迁整体安置社区,南京市s小区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以s小区为例,当前农村拆迁整体安置社区中存在着诸如社区环境不稳定、基础设施不健全、生活习惯不适应等问题,它们都有深层次的原因。
政府应从解决拆迁居民就业问题、加大对拆迁安置社区的投入、开展市民教育等方面解决农村拆迁整体安置社区存在的以上问题。
【关键词】农村拆迁;安置社区;问题;对策一、当前农村拆迁整体安置社区的整体状况(一)我国城市化的现状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纪之初曾发表言论:“中国的城市化是影响人类21世纪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
跟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城市化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从改革开放到1996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以每年不到1%的速度增长,1996年以后,每年1.3%以上的速度增长,并保持了12年的高速增长。
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996年的29.4%提高到2009年的46.59%。
①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继续增长,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大概要达到55%-60%。
②(二)农村拆迁整体安置社区的发展现状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过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周边大片农村土地被征用。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年到2000年期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为226.44万公顷(3395万亩)③。
国土资源部的《21世纪我国耕地资源前景分析及保护对策》指出,在严格控制前提下,2001—2030年30年间将新占用耕地5450万亩。
④预计2001—2030年,将新增失地农民近8000万人,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可能超过1.3亿。
⑤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关系到城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
经过政府的实践探索,一种名为“拆迁整体安置社区”的社区形态应运而生,简单的说,就是政府通过行政性规划征用农村土地,并将因拆迁而失去土地的农民集中安置到政府统一规划、兴建的新小区中。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摘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服务不足、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低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等对策探讨。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改善现状的建议和实施方案。
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并强调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性和潜力。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可以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对策、分析、改善、建议、实施方案、发展趋势、总结、重要性、展望1. 引言1.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提出改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建议。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分析: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相对匮乏,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文化活动内容单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
农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导致了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不够充分。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策探讨: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增加文化产品供给。
应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宣传教育,培养他们的文化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整个农村社区的文化水平。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改善的建议:建议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提升服务水平和影响力,让农民在享受文化服务的也能参与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策的实施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策略,注重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广科技手段等措施,以确保农村文化服务建设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
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

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部分地区征地面积较大,失地农民人口较多,安置压力大。
随着征用土地数量的逐年增多,失地农民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由此而引发出的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等困难问题也逐渐增多;有关失地农民动迁过程中和动迁过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趋待有关学者进行进一步研究,也趋待相关部门进行合理解决。
因此,失地农民的有关研究十分必要,是否能够合理面对并解决失地农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现状一、实地农民现状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踏上了向城市居民身份转变的征程。
据统计,在1987-2000年间,国家非农建设实际占用耕地272-295万公顷。
我国失地农民2006年人数应在5100-5525万之间。
按当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推算,10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接近1亿人(沈关宝2006)。
征地补偿低,安置途径单一,导致失地农民生活困难;失去土地后,对农民收入和生活影响大。
大部分失地农民一直以种地为生,缺乏非农就业技能,在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冯远艟2006)。
因此,失地农民的有关研究十分必要,是否能够合理面对并解决失地农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
在学术领域,目前关于失地农民的研究已有很多,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就具体研究内容而言,国内学术界近期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归纳为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原因、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四个方面。
大体可分为结构分析视角和互动分析视角。
二、实地农民问题研究现状综述1、失地农民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不同学者就失地农民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我国征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运用制度经济学分析视角阐释如下。
动迁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涉及经济权益、社会权益与政治权益三个方面,只有对这三者的完整补偿与保障,才能共同构成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体系。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话题导入】失地农民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而逐渐产生,因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而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失地农民问题的由来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血浓于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然而历史实践证明,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的乡土大国要解决好"农村差、农业弱、农民穷"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在城市化的起步期,由于征地规模比较小,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少,通常只是农民家庭中的某一个成员,并且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安置方式包括了就业安置,失地农民能够很快在本地企业内转为工人.当时许多被征地农民家庭"钞票赚自工厂里,粮食来自承包田,蔬菜来源自留地",比较低廉的生存成本使他们感到生活衣食无忧,心态比较踏实,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客观地看并不很棘手.在城市化的加速期,失地农民问题逐步显现并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因为征地规模比较大,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多,甚至是农民家庭的全体成员;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已无法采取行政手段的办法把农民"安排"进企业.许多被征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的境地,并且节节攀升的生存成本更让他们对生活远虑近忧,情绪极不稳定,失地农民逐渐演变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一步步向前发展,很多农村的集体土地被政府征收,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的农民朋友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失地农民会越来越多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比如在广东省的某个县城里,当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划定了工业园,将工业园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进行统一安置,原来的村民委员会也改成了居民委员会,在工业园内的土体也全部被征收,由集体土地转型成为了工业用地。
工业园内原来有800多户村民,户籍人口2000多人,常住人口约为4000人,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