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研究_马海良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研究_马海良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研究_马海良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述水资源的含义、分类、特征? 含义: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社会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参与自然界水分循环影响国民经济的淡水。分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天然水资源和调节性水资源;消耗性和非消耗性水资源。 特征: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害两重性、用途广泛性、不可替代性、水量的相互转化性。 3.简述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状况:人均占有量不足;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空间:耕地面积和水,河流分配。时间:夏多冬少; 水系:湖泊较多,多数分布在湿润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稀少。 开发利用存在问题: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尖锐,南方水质型、北方水量型缺;污染继续发展,加剧水资源缺乏;用水浪费,利用率偏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问题突出,地下水利用程度过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4、简述中国水资源面临的挑战?水旱灾害依然频繁并有加重趋势/农业用地减少农业用水短缺程度加剧/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加重了水体污染 第二章水循环及水资源形成 3、简述全球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趋势? 状况:全球农业用水占第一位(69%),工业用水第二位(23%)可复原比例最高,居民用水第三位(8%)人均占有量不断提高;世界各地用水量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多为工业用水54%,发展中国家多为农业用水80%;近年来用水量发展中国家增加幅度达,发达国家趋于稳定。 开发利用趋势:农业用水量及农业用水中不可复原的水量最高/工业用水由于不可恢复水量最低,将提高工业用水技术、降低用水量定额、加大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水资源的开发将更为重视经济、环境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5、简述地表水资源的类型与形成 河流、湖泊、沼泽、冰川、永久积雪。陆地上的水通过蒸发作用(江、河、湖、水库等蒸发)上升到大气中形成积云,然后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陆地表面形成径流。汇入河槽形成河流水,在洼地形成湖泊或沼泽。固体降水长期积累演化成冰川。 6、地下水运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 迟缓的流速/层流与湍流/非稳定、缓变流运动达西定律v=KJ(雷诺数<1-10)谢才公式 第三章水循环量的计算与评价 1、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量计算? 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水资源数量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资源量的评价,可以确定可利用水资源数量,可以为合理配置地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水资源量评价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2、区域降水量有几种计算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条件? (区域平均降雨量)A.算术平均值法。X=ΣXi/n适用于计算区域内各雨量取样站点分布均匀、且密度较大时;B.泰森多边形法。适用于当流域内的雨量和雨量站分布不太均匀时,为了计算流域平均降水量,就假定流域个点降水量可由与其距离最近的雨量站的雨量代表;C.等雨量线法。适用于在较大流域和区域内,如地形起伏,降水量影响显著,且有足够的雨量站时,可用等雨量线法推求区域平均降雨量。(区域降水量资源的计算)W=1000FX,F区域面积,X区域平均降水量 3、地下水地表水资源量如何计算?P50 5、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为什么有重复计算问题? 在分别计算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时,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那一部分会都计算到,从而产生了重复计算问题。所以,在进行水资源总量评价时,要去掉重复计算的水资源量部分。 6、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量评价? 7、水资源总量评价方法有哪些? 1)按地表水地下水总和:总资源量=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利用量+重复量。2)按补给条件:总资源量=地表地下径流净补给+降水的径流补给+水资源地区初始储存量(地下水)。3)简单对比法4)典型年法5)开采试验法 8.典型年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第一章 1.狭义水资源: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广义水资源: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 2.水资源的特性;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多样性;利、害的两重性,不可替代性,水量的相互转化性。 3.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2)年内际分布不均匀。3)地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不匹配。 4.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需水量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2)用水逐年增长,水的利用率偏低,浪费严重。3)水污染加剧,江河湖库水质下降。4)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5)水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章 1.大循环:水分由海洋到陆地,又回到海洋的循环过程。小循环:陆地到陆地,又回到陆地,或海洋到海洋,又回到海洋的循环过程。 2.水量平衡;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3.决定区域水资源三要素:降水,径流,蒸发。 4.径流的形成:1)降水阶段。2)蓄渗阶段。3)坡地漫流阶段。

4)河槽集流阶段。 5.岩石中的水: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气态水。 6.地下水:1)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 重力水。2)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液面的含水层中的水。3)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7.更替周期;指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要的时间。 8.河流径流的补给: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冰川、融雪水补给。 9.河流径流表示特征值:流量Q,径流总量W=Q,T径流模数 M=1000Q/F, 径流深度Y=W/(1000F), 径流系数a=Y/X。 第三章 1.区域降水的计算:1)算术平均值法。2)泰森多边形法。3)等雨量线法。 2.容积存储量:在大气压力下,含水层空隙中容纳重力水的体积。弹性存储量: 超过大气压的天然压力降到大气压时承压水层中能释放出来的重力水的体积。 天然调节存储量:一次降水或一个补给期中,含水层中最高与最低水位之间的储存水。 固定存储量:在一个补给周期中,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储水量。3.水资源量评价的主要任务:解决一定条件下水资源量能否满足区 域用水量的要求 4.水资源量评价的基本方法;1)简单水量对比法。2)典型年法。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和人的身心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考试题库答案(DOC)

1.简述水资源的含义、分类、特征? 含义:从供水角度讲,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产、生活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分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天然水资源和调节性水资源; 消耗性和非消耗性水资源。 特征:自然属性: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利害两重性、用途广泛性、利用多样性等。 社会属性:商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特性;对自然环境影响:使水—土—岩系统相对稳定。对社会影响:水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模式。 2.简述全球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趋势? 状况:全球农业用水占第一位(69%),工业用水第二位(23%)可复原比例最高,居民用水第三位(8%)人均占有量不断提高; 世界各地用水量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多为工业用水54%,发展中国家多为农业用水80%; 近年来用水量发展中国家增加幅度达,发达国家趋于稳定。 开发利用趋势: 农业用水量及农业用水中不可复原的水量最高; 工业用水由于不可恢复水量最低,将更加重视提高工业用水技术、降低用水量定额、加大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 水资源的开发将更为重视经济、环境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3.简述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状况:人均占有量不足; 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空间:耕地面积和水,河流分配。时间:夏多冬少; 水系:湖泊较多,多数分布在湿润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稀少。 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尖锐,南方水质型、北方水量型缺; 污染继续发展,加剧水资源缺乏; 用水浪费,利用率偏低;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问题突出,地下水利用程度过高;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缺点为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和以需定供、以供定采的供水政策。 4.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量计算? 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水资源数量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资源量的评价,可以确定可利用水资源数量,可以为合理配置地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水资源量评价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5.区域降水量有几种计算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条件? (区域平均降雨量)。 方法一:算术平均值法。X=1/nΣX i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 1.引言 近些年,在加快工业化的背景下,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环境问题也越发突出。现阶段,深入开展建设生态环境是保护水资源的迫切任务。我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环境是主要切入点。所以,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切实保护好和利用好水资源。 2.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在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不断加强建设生态环境,这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还没有明确生态环境建设内涵,不过在探索中已经发现其作用。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得到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越发明显的恶果,建设生态环境主要是重新建设生态环境。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中提出,在陆地部分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生态农业、草原建设、防治荒漠化、保持水土、植树种草、保护自然资源比如天然林等。建设生态环境的手段主要是:其一,利用生物措施建设植被。其二,利用工程措施建设工程。这两种措施互相辅助,为建设生态环境做出贡献,其中建设生态环境的重点内容就是保持水土、防治沙漠化。 3.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利用水资源的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比较多,资源人均占有率比较低。我国是贫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地理分布上,我国总体呈现西少东多、北少南多的情况,且会因季节变化受影响。如今,我国有四分之三的大中型城市面临缺水问题,并且形势比较严峻。在利用和开发水资源方面,我国总用水的一半以上是农业用水,其中农业用水的三分之二是用在灌溉上。之所以灌溉会使用如此大的水量,其原因主要是是我国的灌溉技术不高,无法有效利用水资源,水利用率比较低,相比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此外,工业领域也消耗了较大的水资源。如今,我国对工业用水的管理主要采取定额方式,利用水资源的效率比较低,不少工业废水直接流进河流,污染水资源,导致缺水问题越发严峻。 4.加强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一般措施 (1)构建节水型社会 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加强建设生态环境,关键措施就是积极构建节水型社会。构建节水型社会指全民都参与到节约水资源的活动中,所有人都从基本小事做起,在生活中贯彻落实节约用水。另外,全民都参与到节约用水中,从本质上降低浪费的水资源。比如农业上,可以改造灌区节水、田间节水等工程,对节水措施加以调整,提升综合农业水平。在工业领域,要持续改造节水技术,对当前的产业结构、经济布局进行合理化调整。另外,也要积极普及循环用水,以提升农业领域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 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 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 1 / 16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作者姓名:胡竣彰 班号:核技术2班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中国水资源现状 摘要: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我国是贫水国家之一,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1近十年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简析 水资源量 1997~2006年(简称近1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635.4mm,比常年值偏少1.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3.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0.3%;全国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6722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0.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5.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2%;全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302亿立方米,比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多2.9%。全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8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仅偏多0.3%,其中北方六区偏少4.0%,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3%。按省级行政区统计,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多程度较大的有上海(29.6%),偏多20%~10%的有江苏、新疆和湖南;比常年值偏少程度较大的有天津(49.4%)、北京(42.8%)、河北(36.6%),偏少30%~20%的有辽宁、山西、甘肃和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近10年,全国平均总供水量5560亿立方米,约占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20.0%。其中,地表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80.7%,地下水供水量基本维持在1050亿立方米左右,平均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总结材料

大学城市科技学院Urban technological college, ChongQing University.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姓名:唯薇 学号:13252208 年级专业:13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指导老师:孟靖华

第一章绪论 1、水资源的概念: 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1.水资源的特性:a资源的循环性。水资源与其他固体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所具有的流动性,它是在循环中形成的一种动态资源,具有循环性;b 储量有有限性。水资源处在不断的消耗和补充过程中,具有恢复性强的特征,但世界上全球淡水资源的储量是十分有限的,真正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8%;c时空分布不均匀性。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水资源的又一特性,我国总体为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陆少,山区多,平原少;在同一地区中,不同时间分步差异性很大,一般夏多冬少。d 利用的多样性。水资源被人类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农业,生活,生产e利害两重性。水资源即可造福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生存。 第二章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2.水圈全部的水体总储量1 3.86×108km3.人类可利用的水只有0.1*108km3,占淡水总量的30.4%,主要分布在600m深度以的含水层,湖泊、河流、土壤中。3.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水的蒸发—降水—径流的过程周而复始,不停的运行着,通常把自然水的这种运动成为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4.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根据其循环途径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大循环:指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小循环:指陆地或者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循环的过程。 5参与全球动态平衡的循环水量为0.0057*108km3,仅占全球水储量的0.049%。 6.更替周期: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的时间,T=Q(t)/q(t)——(Q(t)某一时刻水体储存的水量,q(t)单位时间水体中参与循环的水量) 7.水量平衡:地球上任意区域在一定时间,进入的水量与输出之差等于该区域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8.全球水量平衡方程:E=P,冀全球多年平均蒸发量E等于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P.对于闭合流域:P=R+E(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径流量,年蒸发量) 9.流域: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区域 分水线:当地向两侧倾斜,使降水分别汇集到两条不同的河流中心,这一地形上的脊线起分水的作用,即为分水线。 10全球水资源的利用量总体上为0.324*104km3,其中69%用于农业,23%用于工业,8%用于居民生活。 11.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为1788k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我国水主要分为两大类:地下水,地表水。我国水资源特征主要表现为时空变化大,分布极不均匀。.我国地下水资源总的分布特点是南方高于北方,地下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12全国总用水量为556.6km3,农业用水392.0km3(70.4%),工业用水112.1km3(20.2%),生活用水52.5km3(9.4%) 13中国水资源面临主要问题:(1)水资源开发速度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3)地下水开采过量,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

关于中国水资源现状的介绍及思考

关于中国水资源现状的介绍及思考 冯子鉴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15305012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据1984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中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黄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只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约2%,为长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国年径流总量中,淮、海河、滦河及辽河三流域只分别约占2%、1%及0.6%。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别仅为中国人均值的26%、15%、11.5%、21%。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从本世纪初以来,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农业用水量增长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21倍。中国用水量增长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国总用水量为4700亿立方米,为建国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长8倍,而工业用水量(包括火电)增长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均为建国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国初期增长几十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因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异常突出,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是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在中国15亿亩耕地中,尚有8.3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缺水草场。全国每年有3亿亩农田受旱。西北农牧区尚有4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对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其三,超量开采地下水,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3)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上网、调查等方式学会调查与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3)学习利用身边的资源获取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认识水被污染的严重性,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明确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节约用水及防止水污染;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 (1)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探究活动的开展;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工具 [创设学习情景] 在充满神奇变化的物质世界里,水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引入新课] 既然水对于我们如此重要,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机勃勃的地球。那么,你了解我们的水资源状况吗?知道如何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吗?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过渡]首先看看我们目前水资源是一个什么现状。 [投影资料] 地球上水的总量估计有1.39×1018m3,其中有96.5%是海水,2.15%是冰山和冰川,人们可以利用的淡水只有水总量的0.65%左右。土壤和地下岩石中也含有水,大气中存在着大量水蒸气和云。在动植物机体中也饱含着水分,大多数细胞原生质中含水分约80%。如人的

体重有2/3是水分,鱼体含水70%~80%,黄瓜的重量中水分竟占95%。 [讲解]水在地球上以海洋、湖泊、河流等形式存在。另外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也是水存在的主要形式,各种形态的水总储量约为1.39×1018m3,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思考:世界上储水量最多的是海洋、湖泊还是河流? 介绍 浩瀚的海洋不仅繁衍着无数水生生物,还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按目前测定,海水中含有化学元素有80多种。请看表格。 我国渤、黄、东、南海海水所含主要化学元素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

1.水资源的特性;资源的循环性;资源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多样性;利、害的两重性 2.水的蒸发—降水—径流的过程周而复始,不断地进行着,称为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3.更替周期;指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要的时间 4.水量平衡;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5.水资源面临的问题;水量短缺严重,供需矛盾尖锐;水源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突出 6.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农业用水2/3,工业用水1/4,生活用水8% 7.全球水资源面临的问题:水量短缺严重,供需矛盾尖锐;水源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突出 8.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降水、河流分布的不均匀性;地下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时间分布特征:年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连续发生;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 9.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10.水资源评价包括哪些?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水资源评价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并重、水资源金额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11.河流径流的补给: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冰川、融雪水补给 12.表示径流的特征值有哪些?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径流系数 13.什么是地下水?地下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储存在地表以下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地下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岩石的空隙性14.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有哪些?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 15.含水层和隔水层定义。形成含水层的基本条件 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隔水层是指不具透水和给水能力的岩层。 形成含水层的基本条件为:岩层要有能容纳重力水的空隙;具有储存和聚集地下水的地质条件;具有充足的补给来源 16.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的分类以及三类地下水的定义 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17.水资源分区的原则:区域地理环境条件的相似性与 差异性;流域完整性;考虑行政与经济区划界线;与其他区域尽可能协调 18.水资源分区的方法: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分区;根据天然流域分区;根据行政区划分区 19.地表水资源量评价的内容: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主要河流年径流量计算;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人类活动对河流径流的影响分析 20.河流水文现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河流水文计算的方法有哪些? 基本特征有周期性、确定性和随机性、区域性。计算方法有成因分析法、地理综合法、数理统计法 21.收集河流水文资料时应满足什么要求:一致性、代表性、可靠性、独立性 22.年径流量概念:一个年度内通过河流某断面的水量,称为该断面以上流域的年径流量 23.径流还原计算的定义和方法:径流还原计算就是消除人为影响,将资料系列回归到“天然状态”的一种方法。有分项调查法和降水径流模式法24.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什么?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及 满足河道内用水并估计下游用水的前提下,通过蓄、 引、提等地表水工程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一次性最大 用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25.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 水质评价;开采技术条件评价;开采后果评价 26.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三水”转化,统一考虑 与评价的原则;利用储存量以丰补欠的调节平衡原则; 考虑人类活动,化害为利的原则;不同目的和不同水 文地质条件区别对待的原则;技术、经济、环境综合 考虑的原则 27.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106项,四项指标:微生物指 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放射性指 标 28.《生活饮用水质量标准》GB5749-2006、《地表水环 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4848-93 29.蒸汽锅炉中的水处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成垢作用、 起泡作用和腐蚀作用 30.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行政、 经济区域或流域)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关系 分析 31.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原则:(1)近期和远期相结 合;(2)流域和区域相结合;(3)综合利用和保护相 结合 32.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方法:(1)系列法:按雨情、 水情的历史系列资料进行逐年的供需平衡分析计算。 (2)典型年法:仅根据雨情、水情具有代表性的几 个不同年份进行分析计算,而不必逐年计算表 33.地表水源供水特征:(1)水量较充沛,分布较广泛, 总溶解固体含量较低,硬度一般较小。(2)时空分布 不均,受季节影响大。(3)保护能力差,容易受污染。 (4)泥沙和悬浮物含量较高,常需净化处理后才能 使用。(5)取水条件及取水构筑物一般比较复炸。 34.影响地表水取水的主要因素:河流的径流变化、泥 沙运动、河床演变、冰冻情况、水质、河床地质与地 形等 35.根据泥沙在水中的运动情况,可将泥沙分为床沙、 推移质及悬移质三类 36.启动流速:静止的泥沙开始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 状态的水流速度 37.止动流速:当水流速减小到泥沙停止运动时的水流 平均流速 38.河床演变是水流和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河流中水 流运动包括纵向水流运动和环流运动 39.河床演变一般表现为:(1)纵向变形(2)横向变 形(3)单向变形(4)往复变形 按照河流在平面上的河床形态和演变特征,可将河段 分为四种类型:(1)顺直型河段(2)弯曲型河段(3) 游荡型河段(4)汊道型河段 40.地表水取水位置的选择:1)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 定河床、靠近主流和有足够水深的地段。(2)取水点 应尽量设在水质较好的河段。(3)取水点应设在具有 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地段,并有较好的地形及施工 条件。(4)取水点应尽量靠近主要用水区。(5)取水 点应避开人工构筑物和天然障碍物的影响。(6)取水 点应尽可能不受泥沙、漂浮物、冰凌、冰絮、支流和 咸潮等影响。(7)取水点的位置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 相适应,不妨碍航运和排洪,并符合河道、湖泊、水 库整治规划的要求 41.取水构筑物形式的选择:根据取水量和水质要求, 结合河床地形及地质,河床冲淤,水深及水位变幅, 泥沙及漂浮物,冰情和航运登因素,并充分考虑施工 条件和施工方法,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通过技 术经济比较确定 42.固定式取水构筑物按照取水点的位置,可分为岸边 式、河床式和斗槽式;按照结构类型,可分为合建式 和分建式;河床式取水构筑物按照进水管的形式,可 分为自流管式、虹吸管式、水泵直接吸水式、桥墩式; 按照取水泵类型及泵房的结构特点,可分为干式、湿 式泵房和淹没式、非淹没式泵房;按照斗槽的类型, 可分为顺流式、逆流式、侧坝进水逆流式和双向式 43.活动式取水构筑物可分为缆车式和浮船式。缆车式 按坡道种类可分为斜坡式和斜桥式。浮船式按水泵安 装位置可分为上承式和下承式 44.山区浅水河流取水构筑物包括底栏栅式和低坝式。 低坝式可分为固定低坝式和活动低坝式 45.固定式取水构筑物:不经过筑坝拦蓄河水、在岸边 或河床上直接修建的固定的取水设施。优点:取水安 全可靠、维修管理方便、适应范围较广等;缺点:当 河水水位变化较大时,构筑物的高度需相应地增加, 因而工程投资较高,水下工程量较大,施工期长,扩 建困难 46.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取水设施和泵房都建在岸边, 直接从岸边取水的固定式取水构筑物。适用范围:适 用于河岸较陡,主流靠近河岸,岸边有一定的取水深 度,水位变化幅度不太大,水质及地质条件较好的情 况 47.河床式取水构筑物:在河心设置进水孔,从河心取 水的构筑物。适用范围:当河岸较平缓,主流离岸较 远、岸边缺乏必要的取水深度或水质不好时,宜采用。 49、合建式取水构筑物:集水井和泵房合建在一起; 分建式:集水井和泵房分别建。 50、合建式岸边取水构筑物,优点:布置紧凑,总建 筑面积小,吸水管路段,运行安全维护方便。缺点: 土建结构复杂,施工较困难。适用范围:适用于河岸 坡度较陡、岸边水流较深且地质条件好、水位变幅和 流速较大的河流。 51、分建式岸边取水构筑物,优点:由于将集水井和 泵房分开建造,泵房可离开岸边,建于地质条件较好 处,因此可使土建结构简单,易于施工。缺点:吸水 管路较长,增加了水头损失,维护管理不太方便,运 行安全性较差。适用范围:当河流处于地质条件较差, 以及集水井与泵房不宜合建的情况下。 52、顺流式斗槽:斗槽中水流方向与河流流向基本一 致。 逆流式斗槽:斗槽中水流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3.活动式取水构筑物,优点:水下工程量小、施工方 便、工程投资少、适应性强、灵活性大,能适应水位 的变化。缺点:操作管理较复杂,需经常随河水水位 的变化将缆车或浮船移位以及更换输水斜管的接头, 供水安全性差,特别在水流湍急、河水涨落速度大的 河流上设置活动式取水构筑物,尤须慎重。 54.缆车式取水构筑物,由缆车、缆车轨道、输水斜管 和牵引设备等组成。 浮船式取水构筑物,由浮船、锚固设备、联络管 及输水斜管等组成。 55.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的选择:(1)水源地应选在含水 层透水性强、厚度大、层数多、分布面积广的地段上。 (2)取水地段应有良好的汇水条件以增加补给量, 可以最大限度拦截、汇集区域地下径流。(3)新建水 源地应远离原有的取水点或排水点,减少互相干扰。 (4)设在不易引起水质污染的地段上。(5)设在不 易引起地面沉降的地段上。(6)水源地的经济、安全 性和扩建前景。 56.地下水取水构筑物有管井:用于开采深层地下水, 井深一般在300m以内;(1)大口井:用于取集含水 层厚度20m以内的浅层地下水;(2)辐射井:用于汲 取含水层厚度较薄的浅层地下水;(3)复合井:用于 同时集取上部孔隙潜水和下部厚层基岩高水位的承 压水;(4)渗渠:用于地下水埋深小于2m的浅层地 下水,或集取季节性河流河床下的地下水。(5)完整 井:过滤器贯穿整个含水层;非完整井:过滤器没有 贯穿整个含水层。 57.管井由井室、井壁管、过滤器及沉淀管构成。井室: 用来保护井口,安装设备,进行维护管理。井壁管: 为了保护井壁不受冲刷,防止不稳定岩层塌落,隔绝 水质不良的含水层。过滤器:是井管的进水部分,同 时对含水层起保护作用,保持水井取得最大出水量, 延长使用年限。沉淀管:位于井管的最下端,用于沉 积涌入井口的砂砾。 58.过滤器类型:骨架过滤器、缠丝过滤器、填砾过滤 器。过滤器由过滤骨架和过滤层组成。骨架起支撑作 用,过滤层起过滤作用。保证水井取得最大出水量, 延长使用年限。 59.管井施工建造一般包括凿井、井管安装、填砾、管 外封闭、洗井等过程,最后进行抽水试验。(1)凿井 (2)井管安装,填砾,管外封闭(3)洗井和抽水实 验(4)管井的验收(5)管井的使用 60.洗井是要消除凿井过程中井孔及周围含水层中的 泥浆和井壁上的泥浆壁,同时还要冲洗出含水层中部 分细小颗粒,使其周围含水层形成天然反滤层。洗井 的方法:活塞洗井、压缩空气洗井、联合洗井。 61.抽水试验是管井建造的最后阶段,目的在于测定井 的出水量,了解出水量与水位降深值的关系,为选择、 安装抽水设备提供依据,同时取水样进行分析,以评 价井水的水质。 62.管井出水量减少的原因:1)属于管井本身原因, 除抽水设备故障外,大多因含水层填塞造成,一般与 过滤器或填砾有关。(2)属于水源方面的原因,如长 期超量开采引起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或境内矿山涌 水及新建水源地的干扰。 63.增加管井出水量的措施:(1)真空井法(2)爆破 法(3)酸处理法 64.大口井主要由井室、井筒及进水部分组成 65.复合井是由非完整式大口井和井底下设管井过滤 器组成 66.辐射井是由大口径的集水井与若干沿井壁向外呈 辐射状铺设的集水管组合而成。 67.渗渠分集水管和集水廊道两种形式,同时也有完整 式和非完整式之分。渗渠通常由水平集水管、集水井、 检查井和泵站组成。 68、节约用水:基于经济、社会、环境与技术发展水 平,通过法律法规、管理、技术与教育手段,以及改 善供水系统,减少需水量,提高用水效率,降低水的 损失与浪费,合理增加水可利用量,实现水资源的有 效利用,达到环境、生态、经济效益的一致与可持续 发展。 69、用水量定额制订的原则: (1)科学性,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取得准确的技术 资料,并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数据处理。(2) 先进性,使用水量定额体现当前和保持今后一定时期 内用水(节水)的先进水平,并注意其技术和实施的 可行性。(3)法规性,表现为标准是经有关方面协调一 致,经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并必须严格遵 守的一种准则或依据。(4)经济合理性,指除涉及安 全、卫生和环境保护以及国防尖端技术等直接关系到 大众人身安全、健康和国家整体利益外,用水量定额 一般应以讲求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 70.节水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2)合理调整水价,运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工作(3) 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设备(4)制定用水量定额,实 行用水计划管理(5)保护城市供水水源,实现城市 水资源综合利用 71.工业节水措施:(1)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 建立节水型工业。(2)强化节水技术,开发节水设备, 努力降低节水设施投资。(3)加强企业用水行政管理, 实现节水的法制化。(4)提高工业生产规模,发挥规 模经济效应。 72.节水灌溉技术:喷灌、滴灌、管道灌溉、U形混凝 土渠道。 73.节水灌溉:是指充分利用灌溉水资源,提高水的利 用效率,达到农作物高产高效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和农 业高效用水模式。 74.再生水:污水经过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 准,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 75.再生水利用方式: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 76.水资源保护:是通过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 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水源枯 竭,以满足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 求。 77.水资源保护的目的是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78.污染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判明水体污染现状、污染危 害程度、污染发生的过程、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及 污染环境条件,并揭示水污染发展的趋势,确定影响 污染过程的可能的环境条件和影响因素。 79.水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全面掌握水环 境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水体质量的准确评价和水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 80.地下水污染特征:(1)隐蔽性(2)难以逆转性(3) 延缓性 81.水体污染三要素:污染源、污染物、污染途径。 82.地下水污染方式:直接污染(地下水中污染组分直 接来源于污染源)、间接污染(污水或固体废物淋滤 液在地下迁移过程中经复杂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反应 后的产物) 83.农业节水技术:(1)非充分灌溉(2)调亏灌溉(3) 局部灌溉(4)控制性根系交替灌溉技术(5)波涌灌 溉(6)渠系防渗(7)田间节水与农艺节水(8)负 压差灌溉(9)节水管理

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与对策

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与对策 胡经国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它制约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危及人类的生存。在自然资源中,水资源是生命的源泉,经济的命脉。深刻认识水资源的基本特点,采取正确的对策,对于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大。水资源年平均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其中,地表水为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为0.8万亿立方米(包括一部分与地表水的重复量)。但是,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71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水资源耕地亩均占有量只有1770立方米,约为世界耕地亩均占有量的3/4。可见,水资源总量较大、而人均和耕地亩均占有量小,这是中国水资源的第一个基本特点。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这是中国水资源的第二个基本特点。在空间分布上,水资源与人口和耕地的地区分布不相适应。一般而言,若以秦岭为界,则南方水多地少,而北方水少地多。南方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80%,而人口只占全国的55%,耕地只占全国的36%;北方水资源总量不到全国的20%,而人口却占全国的43%,耕地占全国的58%。然而,北方平原地区拥有比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据估算,北方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约为每年1500亿立方米,占全国平原地区地下水的78%;地下水年开采量已达到424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约为330亿立方米。全国7亿亩灌溉农田中约有2亿亩利用地下水。不过,就全国而言,地下水资源仍然是南方丰富、北方贫乏。西南和东南地区,地下水淡水天然资源量约为每年610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71%;西北6省区只占15%;东北和华北地区仅占6%~8%。同时,在时间分布上,降雨量及河川径流量的季度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南方可相差2~4倍,北方可相差3~6倍。这是中国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作为世界四大用水国之一(其他三国是美国、前苏联、印度),中国水资源形势严峻,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化,缺水问题严重。这是中国水资源的第三个基本特点。中国水资源本身有限,并不富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水量不断迅速增大,供水量与需水量严重失调。据1990年底的报道,全国有近15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不足,每年受旱农田达8亿亩。全国82座大中城市中,有70多座严重缺水,而且主要是北方城市、南方沿海城市以及红色构造裂隙水和岩溶水丰富的城市。据初步预测,到本世纪末,全国年总需水量将由80年代的4400亿立方米增加到6500亿立方米。虽然,届时人均年用水量只有433立方米(目前美国人均年用水量为2400立方米),但是总需水量却很大,已占到全国河

中国水资源现状

状源水资现中国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

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用水:逐年增长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