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人物及事件介绍
史记故事人物介绍

史记故事人物介绍《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这部历史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物故事:1.苏武:茫茫大漠中最坚韧的守望者苏武是西汉时期的一位使臣,被派往匈奴进行外交活动。
然而,当他到达匈奴后,匈奴内部发生动乱,苏武被扣留了19年。
在这19年中,苏武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忠诚和信仰。
他与其他被扣留的外交官一起牧羊、砍柴、做苦工,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苏武仍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他与同伴们一起唱歌、讲故事、互相鼓励。
最终,在他的努力和坚持下,匈奴同意让他回国。
回到祖国后,苏武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赞扬。
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人敬仰的典范,激励着人们坚守信念、不畏艰难困苦。
2.韩信:从落魄贵族到一代名将韩信是秦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年轻时贫困潦倒,甚至曾经寄食于南昌亭长家中。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逐渐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秦末农民起义中,韩信先投靠了项羽,但未得到重用。
后来,他投靠了刘邦,并得到了萧何的赏识和推荐。
在刘邦的信任下,韩信发挥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先后战胜了赵国、燕国和齐国等诸侯国,最终帮助刘邦统一了天下。
然而,在刘邦登基后,韩信逐渐变得傲慢和自大,最终被刘邦怀疑并剥夺了军权。
最后,他在去往南越的途中被吕后诱杀。
韩信的命运虽然曲折,但他的军事才能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3.屈原:忠诚报国,终至投江殉国屈原是楚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年轻时便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智慧。
然而,在楚国政治斗争中,他遭到了排挤和迫害,最终被流放到了沅水流域。
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离骚》、《九歌》等,表达了自己对国家、人民的关切和热爱。
他还积极从事政治活动,试图挽回楚国的颓势。
然而,最终楚国还是被秦国所灭。
屈原深感绝望和痛苦,投江殉国而死。
史记主要人物及故1

史记主要人物及故事《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主要人物及故事如下:1.韩信受胯下之辱韩信是汉初著名军事家,曾被封为淮阴侯。
年轻时,他喜欢佩刀,一日,他在街上行走时,被一屠夫挡住去路,屠夫对韩信说:“你若不怕死,就刺我一剑;你若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听后,竟真的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2.赵括纸上谈兵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年少轻狂,曾“指目而语”,“言必称希腊用兵之道”。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赵括率领四十万赵军与秦军对峙,战争初期赵军稍占上风,秦军因兵力处于劣势而暂时撤退。
赵括以为秦军退却,便令赵军全线出击,秦军立即实施包抄,将赵军截为两段,赵军粮道被断,赵括只好率少数亲兵突围。
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秦军射死,赵军全线崩溃,四十万赵军被俘后被秦军坑杀。
赵括的轻敌和自以为是,使赵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3.伍子胥过昭关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画家。
因受楚平王陷害,父兄被楚王所杀,伍子胥逃到吴国,受到吴王阖庐重用。
后与孙武辅佐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
因伍子胥的劝谏吴王阖庐拒绝称霸而称王。
吴国攻越国时,越国派使臣向吴国求和。
吴王准备答应,遭到伍子胥的反对。
吴王很生气,赐给伍子胥属镂之剑令其自杀。
伍子胥自杀前说:“请用此剑将我的眼睛挂在吴国都城东门上,以便观看越国军队攻入都城的道路。
”不久后,吴国被越国所灭。
4.荆轲刺秦王荆轲是战国时期著名刺客,“图穷匕见”的故事就与他有关。
燕国太子丹曾在秦国做人质,逃归燕国后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献上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时行刺失败被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荆轲在告别太子丹时所吟唱的。
荆轲的壮志、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成为历代人民的楷模。
这些故事只是《史记》中众多人物和故事的一部分,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记录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历程,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解读史记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解读史记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书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的作者司马迁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他深入研究历史资料,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揭示了许多有关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真实情况。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读一些史记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
一、项羽与刘邦的争霸之战史记中的《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争霸之战。
项羽是刘邦的对手,他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威猛的战斗力。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率领楚军与刘邦的汉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交战。
最终,刘邦通过巧妙策略和合作,战胜了项羽,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斗争,同时也展现了刘邦智慧和统治能力的一面。
二、司马迁的治国思想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他在书中不仅记载了历史人物与事件,还展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
他强调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另外,他还提出了“化外夷服”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
这些理论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孔子与儒家思想史记中多次提到孔子及儒家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伦道德和政治治理的理论。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国学。
史记中描绘了孔子在当时社会的形势下努力推行儒家思想的艰辛过程,以及他对后世思想家的深远影响。
四、秦始皇与统一中国秦始皇是史记中另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统一了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建立了秦朝。
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以及推行郡县制等,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然而,他也存在一些争议,如焚书坑儒等行为,引起了一些负面评价。
不管怎样,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描述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他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地位。
五、孙武与兵法史记中的《孙子兵法》记载了古代著名的兵书,作者孙武是我国军事学的奠基人之一。
史记人物及事件介绍

史记有关人物及事件介绍程婴(—约前583)春秋时义士,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
相传他是古少梁邑(今西少梁附近程庄)人,为晋卿及其子的友人。
三年大夫杀赵,灭其族,朔客与之谋,婴抱真孤匿养山中,而故意告发令诸将杀死杵臼及冒充孩儿,后景公听言,立赵氏后,诛屠岸贾,婴则自杀以报杵臼。
郅都,生卒年不详,时期(今省县东南)人。
时任,为文帝侍从。
时先后任太守、、太守。
郅都为官忠于职守,公正清廉,对内不畏强暴,敢于对抗豪强权贵;对外积极抵御外侮,使闻风丧胆。
后人对他评价很高,把他与时期的、等名将并列,被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张骞(约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郡(今陕西省)人,中国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开拓通往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葡萄、、、、等等。
鲁仲连(约前305年~前245年)战国时名士。
亦称。
今人。
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
王九年(前257年),围困国都。
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
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
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
7年后(前250年),燕将攻占的聊城。
齐派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
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
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
他一一推辞,退而隐居。
《汉书·艺文志》载有《鲁仲连子》14篇,今佚,仅有清朝辑本。
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是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着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
鲁仲连的生卒年月不见史籍,据钱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
鲁仲连的籍贯亦不可考,司马迁在其《史记》中仅记为“齐人”。
据后人考证,鲁仲连是今天聊城市茌平县冯屯镇望鲁店人。
根据《史记》《战国策》《太平御览》等史籍中关于鲁仲连事迹记载综合考察,鲁仲连一生的活动轨迹大致是这样的:生于聊城,学于临淄,隐居于今桓台、高青锦秋湖附近,游于赵,死于今高青县高城镇。
《史记》中的典型人物

《史记》中的典型人物
一、汉高祖刘邦
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二、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三、乐毅
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
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史记人物及事件介绍

史记有关人物及事件介绍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
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着名战例。
田忌(生卒年不详)。
妫姓,田氏(亦作陈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故又称徐州子期。
战国初期齐国名将。
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
在一次赛马时,孙膑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的田忌赛马法。
公元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派兵相助,田忌为司令,孙膑为参谋,结果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兵法大胜。
公元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魏国攻打韩国,齐国派兵相助,仍由田忌为司令,孙膑为参谋,孙膑仍进军魏都大梁,用“减灶之计”,让魏军大将庞涓轻敌深入,结果庞涓被杀,齐国大胜。
同年,被齐相邹忌用反间计陷害,田忌无法澄清于事,则逃亡楚国。
井陉之战公元前204年爆发的井陉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
在这次战役中,韩信以不到3万的劣势兵力,背水列阵,奇袭赵营,一举歼灭号称20万的赵军,阵斩赵军主将陈余,活捉赵王歇,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李广汉族,陇西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
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
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
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史记中的英雄人物

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史记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众多英雄人物的事迹,这些人物在历史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他们的智慧、勇气和才华令人钦佩,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本文将从史记中选取几位令人难忘的英雄人物,介绍他们的伟大事迹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项羽——战国末年的英雄项羽,史记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末年的一位杰出将领和政治家。
项羽在史记中以其大胆的战斗策略和深思熟虑的政治决策而闻名。
项羽出身贫寒,但他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智谋获得了一支忠诚的军队。
他在与刘邦的抗争中表现出色,迅速崛起成为战国末年的一位重要军事领袖。
他勇冠三军,不惧强敌,多次战胜秦军,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然而,项羽在政治上的野心使他陷入了内斗之中。
他的失策导致了刘邦的崛起,并最终导致他败北。
尽管如此,项羽的战略眼光和崇高的英雄气概仍然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刘邦——开创汉朝的奠基人刘邦,史记中的另一位英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汉朝的开创者,也是刘家的创始人。
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而不可磨灭的印记。
刘邦出生在一个寒微的家庭,但他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卓越的领导力,成功地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他发动了著名的西楚霸王项羽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使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刘邦统治下的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
他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来稳定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治理,崇尚仁政。
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在后世影响深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孙子——古代军事家的典范孙子,史记中的一位军事家和战略家,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研读,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典籍之一。
孙子提出了诸多重要的军事理论和战略原则。
他强调了军队的纪律和训练,主张军事行动必须建立在准确的情报和充分的战略思考基础之上。
他的“顺势而为”、“知己知彼”、“以战养战”等理论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战略和管理领域。
《史记》中的英雄传记:揭示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伟大

史记中的英雄传记:揭示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伟大摘要《史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著作之一,该书以编年体形式记录了从上古到西汉初年共三千余年的历史,并详细介绍了众多历史人物的生平与事迹。
本文将聚焦于《史记》中的英雄传记部分,探究其中所展现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伟大和影响力。
1. 张良:智计过人,国士无双张良是西汉初年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着详细的记述。
他通过智谋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并为国家贡献了许多重要战略策略。
张良深入认识到了政治争斗的复杂性和直接影响,展示了其过人的智慧、机智和忠诚。
2. 颜回:孔子最得意之徒颜回是春秋时期孔子最得意之徒,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相关记载。
他可以说是孔子最杰出的弟子之一,以其聪明才智和善于问道而闻名于世。
颜回通过对孔子教诲的深入理解,成为一名非常有学识和德行的人物,被誉为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3. 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先驱李自成是明末清初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在《史记·李自成列传》中描写了他激动人心的军事事业。
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发动了著名的大同起义,并建立了短暂的明太祖政权。
尽管这个政权最终失败,但李自成展示了一个平民领导者具备改变历史格局的潜力。
4. 贾谊:辞章动人,一代文宗贾谊是西汉时期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在《史记·范雎荀卿列传》中有详细介绍。
贾谊在文章上有着卓越才华,并提出了许多关于国家治理和外交策略的重要思想。
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赵匡胤:革命英雄,开辟北宋王朝之路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他通过领导军队成功推翻了北方契丹族的统治。
《史记·赵匡胤本纪》详细描述了他参与政治和军事斗争的过程,以及建立北宋王朝的重要历史事件。
赵匡胤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革命英雄之一,并为中国历史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结论《史记》中的英雄传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伟大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有关人物及事件介绍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
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着名战例。
田忌(生卒年不详)。
妫姓,田氏(亦作陈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故又称徐州子期。
战国初期齐国名将。
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
在一次赛马时,孙膑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的田忌赛马法。
公元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派兵相助,田忌为司令,孙膑为参谋,结果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兵法大胜。
公元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魏国攻打韩国,齐国派兵相助,仍由田忌为司令,孙膑为参谋,孙膑仍进军魏都大梁,用“减灶之计”,让魏军大将庞涓轻敌深入,结果庞涓被杀,齐国大胜。
同年,被齐相邹忌用反间计陷害,田忌无法澄清于事,则逃亡楚国。
井陉之战公元前204年爆发的井陉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
在这次战役中,韩信以不到3万的劣势兵力,背水列阵,奇袭赵营,一举歼灭号称20万的赵军,阵斩赵军主将陈余,活捉赵王歇,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李广汉族,陇西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
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
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
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荆轲,字次非,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fánwūjī),荆轲只好留侯张良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
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
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
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
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
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颖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韩。
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
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
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
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
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
汉朝建立,封留侯。
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
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萧何文终侯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
惠帝二年(前193年)卒。
萧何(前252年—前193年),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
萧何出生于秦泗水郡丰邑县(今江苏丰县)东护城河西岸,现萧何宅遗址尚存。
萧何年轻时去小沛任功曹,这是负责县里某项事务的主要吏员。
他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
他性格随和,很善于识人,结交了许多好朋友。
其中秦泗水亭长刘邦,捕役樊哙,书吏曹参,刽子手夏侯婴,还有吹鼓手周勃(名将周亚的腰痛哭,非常悲伤;之后又大笑,还拍着手唱歌。
赵盾为此进行占卜,龟甲上烧出的裂纹中断,可后边又好了。
赵国一位名叫援的史官判断说:“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过错。
到您孙子那一代,赵氏家族将更加衰落。
”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到景公的时候他就做了司寇,将要发难,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牵连出赵盾,同时遍告所有的将领说:“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
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
”韩厥说:“灵公遇害的时候,赵盾在外地,我们的先君认为他无罪,所以没有杀他。
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
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
”屠岸贾不听。
韩厥就告知赵朔赶快逃跑。
赵朔不肯逃跑,他说:“您一定能不使赵氏的香火断绝,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恨了。
”韩厥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谎称有病不出门。
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赵朔留下的身孕,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
赵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
”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
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去搜查。
大人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
”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声音。
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要再来搜查,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扶立遗孤和死哪件事更难?”程婴说:“死很容易,扶立遗孤很难啊。
”公孙杵臼说:“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让我先死吧!”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
程婴从山里出来,假意对将军们说:“我程婴没出息,不能扶养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
”将军们都很高兴,答应了他,就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孙杵臼。
杵臼假意说:“程婴,你这个小人哪!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
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他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
”将军们不答应,立刻杀了杵臼和孤儿。
将军们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都很高兴。
然而真的赵氏孤儿却仍然活着,程婴终于和他一起隐藏到深山里。
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说是大业的子孙后代不顺利,因而做怪。
景公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在世,便说:“大业的后代子孙中如今已在晋国断绝香火的,不就是赵氏吗?从中衍传下的后代都是姓嬴的了。
中衍人面鸟嘴,来到人世辅佐殷帝太戊,到他的后代辅佐的几位周天子,都有美好的德行。
再往下到厉王、幽王时昏庸无道,叔带就离开周王朝来到晋国,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他们世代都建立了功业,从未断绝过香火。
如今只有君主您灭了赵氏宗族,晋国人都为他们悲哀,所以在占卜时就显示出来了。
希望您考虑考虑吧!”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就把实情完全告诉了景公。
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立赵氏孤儿,先把他找来藏在宫中。
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的病情,景公依靠韩厥的众多随从迫使将军们同赵氏孤儿见面。
赵氏孤儿名叫赵武。
将军们不得已,只好说:“当初下宫那次事变,是屠岸贾策动的,他假传君命,并且向群臣发令,不然的话,谁敢发动变乱呢!如果不是您有病,我们这些大臣本来就要请赵氏的后代了。
如今您有这个命令,正是群臣的心愿啊!”当时就让赵武、程婴一一拜谢各位将军,将军们又反过来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
景公重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
到赵武行了冠礼,已是成人了,程婴就拜别了各位大夫,然后对赵武说:“当初下宫的事变,人人都能死难。
我并非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赵氏的后代。
如今赵武已经承袭祖业,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报告给赵宣和公孙杵臼。
”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程婴说:“不行。
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
”于是就自杀了。
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世代不绝。
纪君祥,元代杂剧作家生卒年不详。
大都(今北京)人,与李寿卿、郑廷玉同时。
作有杂剧6种,现存《赵氏孤儿》一种及《陈文图悟道松阴梦》残曲。
元人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作为中国戏剧中悲剧的一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精神。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与《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典四大悲剧。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垓下之战译文开始项王订约后,就带上队伍罢兵东归了。
汉王也想撤兵西归,张良、陈平劝他说:“汉已据天下的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
而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
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把它消灭。
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
”汉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汉五年(前202),汉王追赶项王到阳夏南边,让部队驻扎下来,并和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好日期会合,共同攻打楚军。
汉军到达固陵,而韩信、彭越的部队没有来会合。
楚军攻打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
汉王又逃回营垒,掘深壕沟坚守。
汉王问张良道:“诸侯不遵守约定,怎么办?”张良回答说:“楚军快被打垮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有得到分封的地盘,所以,他们不来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