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古代廉洁小故事

合集下载

古人廉洁小故事

古人廉洁小故事

《古人廉洁小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讲几个古人廉洁的小故事。

有个叫包拯的叔叔,他是个很厉害的官员。

有一次,有人给他送了好多金银财宝,想让他帮忙办件事。

包拯叔叔一下子就生气了,他说:“我是为老百姓办事的,不是为了这些财宝!”然后就把那个人赶走啦。

还有一个叫于谦的爷爷,他当官的时候,别人劝他多给自己攒点钱。

可是于谦爷爷说:“我只要两袖清风就够啦!”
小朋友们,他们是不是很了不起呀?
《古人廉洁小故事》
小朋友们,来听听这些有趣的故事哟。

有个叫羊续的伯伯,他特别不喜欢收别人的礼物。

有一次,有个人送给他一条鱼,他收下来后把鱼挂在门口。

等那个人下次又来送东西的时候,他指了指门口的鱼,那个人就不好意思再送啦。

还有一位叫海瑞的叔叔,他生活特别简朴。

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吃的穿的都很简单,但是他一心为老百姓做好事。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哟。

《古人廉洁小故事》
小朋友,我给你讲讲古人廉洁的事儿。

有个叫刘宠的爷爷,他当官的时候,把地方治理得特别好。

老百姓很感激他,给他送钱。

刘宠爷爷只拿了一个铜钱,说:“这就够啦!”
还有个叫杨震的伯伯,有人晚上给他送金子,说没人知道。

杨震伯伯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没人知道?”就拒绝了。

他们都是很正直的人,我们也要做正直的孩子哟。

古代廉政小故事五篇

古代廉政小故事五篇

古代廉政小故事五篇第一篇:古代廉政小故事子罕:我以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

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李母量禀教子唐代检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

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到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么回事,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

”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本钱运费的。

”李母很生气,让他送回多余的禄米及运费,并严厉责备李畲。

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判其最,众御史皆面有愧色。

公孙仪:拒收甲鱼公孙仪是战国时代鲁穆公手下的丞相。

他喜吃鲜鱼,特别喜欢吃新鲜甲鱼。

在他刚当丞相的那段时间里,送鱼者纷纷上门。

其中有人是衷心祝贺,有人是随大流捧场,有人则为了谋取私利。

但不管抱着什么动机来送鱼,都被公孙仪一一回绝。

公孙仪有位故友,知道公孙仪身体瘦弱,甲鱼可以补养身体,就买了新鲜猪肝用来钓甲鱼。

他在3天时间里钓了10多斤甲鱼,然后高高兴兴地送到公孙仪府上。

公孙仪得知对方是来送甲鱼的,就颇为风趣地说:“甲鱼熬汤,味道鲜美,又可补养身子。

古文廉政小故事

古文廉政小故事

古文廉政小故事
1. 羊续悬鱼
东汉时,羊续曾多次任庐江太守,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

其下属府丞焦俭为人也很正派,有一次,他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

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

他想,如果不收,有可能扫了焦俭的面子,况且焦俭是他的下属,往后不好开展工作。

于是,他很客气地让焦俭把鱼送到厨房,等焦俭走后,他让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

这件事传开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也都不敢礼贿他了。

2. 两袖清风
明朝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清廉古代故事

清廉古代故事

清廉古代故事
古代有很多关于清廉的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
1、羊续悬鱼:东汉时期,羊续任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达官贵人宴请送礼之风盛行。

羊续为人正直,洁身自好,他赴任后,决心首先整顿吏治。

一天,府丞送来几条大鲤鱼,并引见羊续。

羊续见礼未收。

府丞受鱼而去,羊续派人压着府丞,将鲤鱼挂在门前,成了一道“廉政菜”。

府丞送礼又遭训斥的事很快在南阳传开,其他官吏再也不敢给羊续送礼了。

2、包拯掷砚:包拯任端州知州三年期满离任时,当地无一人送别,百姓争相将砚台等物放在包拯马前,包拯不接受任何一物。

包拯把这些砚一一掷还给百姓,只留一砚于身边,作为纪念。

后来这砚被称为“包公砚”。

3、海瑞罢官:明朝的海瑞以廉洁著称。

他在浙江淳安当知县的时候,每天都是粗茶淡饭,所有公务都秉公处理。

后来因为明世宗迷信道教,为求长生不老,他一意孤行地服用丹药。

海瑞上疏直言极谏,并把世宗斥责了一番。

由于他冒犯了世宗皇帝,被贬为庶民。

后不久,他被调任应天巡抚。

当时,针对明朝官场贪污成风的现象,海瑞颁布了著名的《督抚条约》,作为地方官员的行为准则。

这八条条约实际上是廉洁从政的约法,对当时的贪污现象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廉洁从政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行为。


们应该学习这些古代清廉官员的优良传统,秉持正义、公正、廉洁的原则,为人民服务。

古代廉政为民的故事

古代廉政为民的故事

古代廉政为民的故事一钱太守︱刘宠是东汉贤臣,清廉朴素,他任会稽太守时,人民生活贫苦、饱受欺压,不少山民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

刘宠上任后扫除了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使得整个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刘宠升职入京,多位乡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特意给他送行,并捧着百钱要送给他。

刘宠深受感动,但坚决不接受,盛情难却之下,只好从中挑了一个留作纪念。

因此,被后人称为“一钱太守”。

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悬鱼太守羊续长期担任南阳太守,但是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因为官清正廉洁,备受当时人们的尊敬。

一次,其下属南阳府丞以生鱼作礼,献予羊续,希望能够讨好羊续,羊续把生鱼悬挂在住所的前庭处,让鱼风干以警示,其后府丞再次向羊续晋献身鱼,羊续便出示之前那条风干的生鱼,表示以后不会再收受他作为礼物所献的鱼,明确拒绝收受贿赂。

耸廉勤之节,塞贪婪之门姚崇是唐朝名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姚崇心系百姓、为官清廉,他不允许家属干涉政事,更不允许子女依仗自己的权势胡作非为,终其一生,可谓“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

他为劝诫满朝文武兼对子孙晚辈,写下了“五诫”,告诫为官处世之道,也作为家训流传后世,强调为人处世要公道正派、以身作则,要知止知足、不可贪图富贵。

不持一砚归北宋名臣包拯,有“包青天”之美誉,其在庐州府做官时,有个亲戚犯了法,包拯二话不说秉公执法,依律将亲戚进行杖罚。

包拯上任端州知府前,该地盛行不正之风——地方官员借向皇帝进贡之名,趁机搜刮端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作为结交权贵的“敲门砖”。

包拯上任后,坚决刹住不正之风,要求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进贡所需,他在任期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留下了“不持一砚归”的典故。

古人廉洁小故事

古人廉洁小故事

古人廉洁小故事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丰富的廉政文化,许多古人都以廉洁自律、清正廉洁为人生的信条。

这些古人的廉洁小故事,既为我们树立了道德榜样,也为我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些关于古人廉洁的小故事。

1.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岳阳楼记》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名篇之一。

范仲淹在任职岳阳知州期间,为了解决洞庭湖水利问题,他亲自到岳阳楼观察水情,并发动民众修筑堤坝。

在他离任时,岳阳百姓为了感谢他的恩德,纷纷送上礼物,但范仲淹却一一拒绝,他说:“我是为了解决民生疾苦而来,不是为收受贿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自律是做人的根本,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要坚守道德底线。

2. 陆羽的“茶经”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他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瑰宝。

陆羽在撰写《茶经》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为权势所动。

有一次,皇帝要求他在书中为某位权臣捧场,陆羽坚决拒绝,他说:“我写书是为了传播茶文化,不应该为权势所左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坚守原则,不受外界干扰。

3. 匡衡的“凿壁偷光”匡衡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灯油读书。

为了学习,他决定在墙壁上凿一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好学是廉洁自律的基石,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4. 杨震的“暮夜却金”杨震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清廉官员,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时,有一位朋友来找他借钱。

杨震问他有什么用途,朋友说是要送给别人。

杨震听后坚决不肯借钱,他说:“你我相识多年,我了解你的为人。

你这是行贿赂之事,我不能答应。

”最后,这位朋友只好空手而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自律不仅是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

5. 王祥的“卧冰求鲤”王祥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孝子,他的父亲生病时,他为了让父亲吃到新鲜的鲤鱼治病,不惜在寒冷的冬天卧在冰上捕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廉洁自律的重要体现。

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

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

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导语:廉洁,自古以来就是做好官的标志。

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欢迎阅读!篇一: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一、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二、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三、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四、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五、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六、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关于廉洁的小故事]廉洁小故事

[关于廉洁的小故事]廉洁小故事

[关于廉洁的小故事]廉洁小故事第一篇廉洁小故事:古代关于廉洁的20则名人小故事古代廉洁小故事1、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

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古代廉洁小故事2、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3、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古代廉洁小故事4、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古代廉洁小故事5、吴隐之不惧饮贪泉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古代廉洁小故事6、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古代廉洁小故事7、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廉洁小故事1:我以不贪为宝
欧阳光明(2021.03.07)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

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古代廉洁小故事2: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古代廉洁小故事3: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古代廉洁小故事5: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
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古代廉洁小故事6: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古代廉洁小故事7: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8: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9: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

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

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

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

”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

”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

”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

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

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