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合集下载

有关劝谏的文言文

有关劝谏的文言文

有关劝谏的文言文1. 文言文中涉及的劝谏方法齐桓公得宁戚【原文】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

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执火甚盛,从者甚众。

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

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

”命后车载之。

桓公反,至,从者以请。

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

”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

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

桓公大说,将任之。

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

去[12]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

”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

”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

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新序·杂事》)【译文】宁戚想要求见齐桓公,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晚上露宿在城门外。

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路上的货车避开。

当时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

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商调的歌来。

桓公听到歌声后,牵起自己的车夫的手说:“真奇怪!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

”就命令副车载着他。

桓公回城后,到了朝廷里,跟随的人员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

桓公说“赐给他衣服帽子,我要接见他。

”宁戚进见齐桓公,告诉如何桓公治理国家的话。

第二天又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

桓公很高兴,准备任用他。

群臣劝谏他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

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

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桓公说:“不能这样。

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

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忽略他的大优点,这是这个君主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

况且人本来就难以完美,衡量以后用其所长。

”于是举荐任用他,并且授予他官职。

这就是得当的举荐啊,桓公掌握住这个原则了,所以才得以称霸。

劝谏的文言文翻译

劝谏的文言文翻译

劝谏的文言文翻译劝谏的文言文翻译《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劝谏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劝谏的文言文翻译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原文如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篇二:劝谏的文言文翻译直言强谏虽然是忠心耿耿,却容易伤害上司的自尊心;如果能做到既劝谏有效,又无损上司的尊严,那就需要费一番心力了。

上司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出于种种原因,有时也会有不当之举,容易导致工作的失误或者因小失大危及全局。

此时,正是下属表忠心、献良策、取得上司信任的最佳时机。

2018各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劝谏类

2018各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劝谏类

1.(2018·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①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甚文轩,邻直敌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糜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②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③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④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⑤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固有余。

⑥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⑦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⑧楚王问其故。

⑨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⑩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14.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今有人于.此。

于:介词,在。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之:结构助词,的。

C.以.牒为械。

以:介词,用。

D.乃.可攻也。

乃:副词,就。

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项,句意为:现在有人在这里;“于”,在。

B项,句意为: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以选项的解释错误。

C项,句意为:用木札当作攻城器械;“以”,介词,用。

D项,句意为:就可以进攻宋国了;“乃”,副词,就。

故选B。

15.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译文:(这个人〕抛掉自己华目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晏子劝谏的文言文翻译

晏子劝谏的文言文翻译

齐景公之时,景公饮酒,醉卧于堂上,左右莫敢近。

晏子入见,景公问曰:“子知吾所以饮酒乎?”晏子对曰:“臣不知。

”公曰:“吾所以饮酒,以忧吾百姓也。

吾闻古之圣君,饮必以时,食必以节,是以天下太平。

今吾饮酒,非为自逸,乃为思吾百姓耳。

”晏子对曰:“臣闻之,圣人饮酒,以乐其身,食以养其体,非为忧民也。

今君饮酒,若以忧民,则臣愿与君同忧;若以自逸,则臣不敢劝。

”公曰:“然则子以何者为乐?”晏子对曰:“臣闻之,乐莫大于安民,安民之道,莫大于得其所。

今君以百姓为忧,而不知其所以忧,此臣所以不敢劝也。

”公曰:“子言甚善,然吾忧民之情,子岂不知?”晏子对曰:“臣诚不知也。

然臣闻之,君者,民之父母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君若以百姓为忧,则当求所以安之之术。

臣闻古之明君,无不以百姓之心为心,故能享国长久。

今君虽忧民,而不知所以忧,此臣所以不敢劝也。

”公曰:“子言诚有理,然吾之志,固已决矣。

子试为吾谋,以安吾民。

”晏子对曰:“臣闻之,治国之道,在于安民。

安民之道,在于知民之所欲。

今君若欲安民,则当察其欲,顺其情。

臣闻古之圣君,无不察民之情,顺民之意,是以民安而国治。

今君若欲安民,则宜先察其欲,而后施政。

臣请为君谋,以安吾民。

”公曰:“善。

”于是晏子乃进言曰:“君若欲安民,必先去其疾苦。

今百姓之疾苦,莫大于贫。

君宜广开财源,以赡养百姓。

又宜省刑薄赋,使民得以休养生息。

又宜兴修学校,教民以礼义,使民知廉耻,敬长尊贤。

如此,则民安而国治矣。

”公曰:“子之言是也。

”遂行之。

未几,齐国大治,百姓安居乐业,景公亦因晏子之谋,享国长久。

翻译:在齐景公的时代,景公在饮酒,醉倒在堂上,左右侍从无人敢靠近。

晏子进入宫中见到景公,景公问他说:“你知道我为什么饮酒吗?”晏子回答说:“我不太清楚。

”景公说:“我饮酒,是为了忧虑我的百姓。

我听说古代的圣明君主,饮酒一定按时,饮食一定有节制,因此天下太平。

现在我饮酒,不是为了自己享乐,而是为了思念我的百姓。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乙】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

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

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

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

”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

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

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

②子姓:子孙,子孙辈。

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

④帝:指唐高祖。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3分)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5分)(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2)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1.(2019·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0题。

(4分)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9.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是注意关键词“发”翻译为“做出来”,“掩”翻译为“掩饰”。

10.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分)10.要注意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提高品德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的把握和拓展探究能力。

选文主要讲述了积少成多,注重积累,根据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即可。

【参考译文】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

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正凭借着它而感动天地。

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

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时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

2.(2019·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苑忠臣谏君》(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苑忠臣谏君》(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苑•忠臣谏君》(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人臣之用?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

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齐桓公谓鲍叔日:“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

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日:“敢问君之行。

”桓公日:“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与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划⑤令支而反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也。

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

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日:“君直言,臣直对。

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善境,非义也:坛场之上,讪⑥于一剑,非武也;∙½娣不离怀衽,非文也。

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

除君过言,天且闻之。

”桓公日:“寡人有过,子丰记之,是田孝之福也。

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

”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

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

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日:“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日:“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日:'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

”于是平公乃罢台。

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

晏子日:“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

”景公日:“可。

”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日:“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土,是三罪也。

”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

景公日:“止。

”勿杀而凿之。

(节选自《说苑•正谏》)材料二:孔子日:“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日遍谏①,二日懑谏②,三日降谏③,四日直谏,五日风谏④。

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注】①谪谏:婉曲,不明说。

②熊谏:鲁莽刚直地规劝。

中考复习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中考复习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5.(2018·湖北咸宁)阅读文章,完成18-21小题。

( 15分)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

②哂(she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③不暇顾:顾不上。

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上与群臣论止.盗一狼得骨止.B.朕当去.奢省费去.因还乡C.自.是数年之后自.经丧乱少睡眠D.刻.民以奉君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多个义项的辨识。

A项中的“上与群臣论止.盗”的“止”是禁止的意思,“一狼得骨止”的“止”是“停止”的意思;B项的“朕当去奢省费”的“去”是去掉的意思,“去.因还乡”的“去”是“离开”的意思;D项中“刻民以奉君”的“刻”是“剥削”的意思,“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的“刻”是雕刻的意思;C项两个“自”都是从的意思,因此选C。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民之所以为盗者.客之美我者.B.犹割肉以.允腹能以.径寸之木C.君富而.国亡学而.不思则罔D.夫欲盛则.费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辨识。

A项的两个“者”是判断句的标志,解释为“是”的意思。

C项中的两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D项中的“则”是连词,就的意思。

B项中“犹割肉以允腹”的“以”是连词,来的意思,“能以径寸之木”的“以”是用的意思,所以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018·湖北咸宁)阅读文章,完成18-21小题。

( 15分)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

②哂(she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③不暇顾:顾不上。

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上与群臣论止.盗一狼得骨止.B.朕当去.奢省费去.因还乡C.自.是数年之后自.经丧乱少睡眠D.刻.民以奉君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多个义项的辨识。

A项中的“上与群臣论止.盗”的“止”是禁止的意思,“一狼得骨止”的“止”是“停止”的意思;B项的“朕当去奢省费”的“去”是去掉的意思,“去.因还乡”的“去”是“离开”的意思;D项中“刻民以奉君”的“刻”是“剥削”的意思,“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的“刻”是雕刻的意思;C项两个“自”都是从的意思,因此选C。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民之所以为盗者.客之美我者.B.犹割肉以.允腹能以.径寸之木C.君富而.国亡学而.不思则罔D.夫欲盛则.费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辨识。

A项的两个“者”是判断句的标志,解释为“是”的意思。

C项中的两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D项中的“则”是连词,就的意思。

B项中“犹割肉以允腹”的“以”是连词,来的意思,“能以径寸之木”的“以”是用的意思,所以选B。

20.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B.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

C.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D.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

文中说老百姓偷盗的原因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寒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而不是他们没有廉耻观,因此选C。

2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3分)⑴(朕)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答案】(1)(我)让老百姓代食有富余,那么老百姓就自然不做盗贼(不会成为盗贼),哪里需要用严刑重罚呢!【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

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馀”:“同“余”,多出的、剩下的,此处可译为“富余”;“安”:怎么。

注意一一对译的原则。

(2)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答案】(2)所以国君的忧患,不从外界来,常常从自身生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

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故”的意思是“因此、所以”;“患”的意思是“忧患”;“由”的意思是“从”。

【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

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被饥饿所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

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此几年之后,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

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却灭亡。

所以,君主的忧患,不从外面来,常因为自身出现。

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

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6.(2018·甘肃兰州)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15题。

(8分)齐侯陈①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②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③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注】①陈:列阵,布阵。

②绥:安抚。

③方城:山名。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以此众战,谁能御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用这个诸侯之师(诸侯的军队)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呢?【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

以:用;战:作战;御:抵御。

14.面对齐侯的陈师示威,以势压人,屈完是如何回应的?请简要说明。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①先告诉对方,若对方以德安抚诸侯,我们可以结盟;②后告知对方如果以势压人,楚国必将凭借有利地势奋起反抗。

【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屈完的回答分两层意思“君若以德绥②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③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可见屈完告知齐桓公要以德服人才可以结盟;如果靠武力,楚国也可以借助有利地势奋起反抗。

15.仿照示例,再列举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外交人物,概括其主要事迹。

(2分)示例:屈完妙语退齐军,楚与诸侯言和结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示例:墨子智败公输盘,阻楚入侵宋国。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拓展迁移能力。

历史上著名的外交人物有很多,如:苏秦、张仪、晏子、蔺相如等,主要事迹概括要准确。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既保全了赵国的领土、维护了尊严,也拿回了和氏璧。

【参考译文】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7.(2018·山东烟台)文言文阅读(12分)晋献公欲伐虞,宫之奇①存焉,献公为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而不敢加兵焉。

晋贿虞君②以宝玉骏马,虞君甚喜。

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越疆而去。

荀息③伐之,兵不血刃,抱宝牵马而去。

故守不待渠④而固,攻不待冲降而成拔⑤,得贤之与失贤也。

(节选自《淮南子》,略有增删)【注】①宫之奇:春秋时期虞国大臣。

②虞君:虞国国君。

③荀息:春秋时晋国相国。

④渠:濠沟。

⑤攻不待冲降而成拔::功城取胜不只凭借冲车的高大。

冲降,古时兵车。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食.不甘味食.之不能尽其材B.越疆而去.去.国怀乡,忧谗畏讥C.故守不待渠而固.吾义固.不杀人D.得贤.之与失贤也贤.于材人远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注意区分加点词语的词性及意思。

A项,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通“饲”,喂、喂养。

B项,两个“去”都是动词,离开。

C项,前一个“固”,形容词,坚固;后一个“固”,副词,本来。

D项,前一个“贤”,名词,贤人;后一个“贤”,动词,胜过、超过。

由此确定答案选B项。

9.下面各句中的“以”与“晋贿虞君以宝玉骏马”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扶苏以.数谏故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徐以.杓酌油沥之D.皆以.美于徐公【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

日常要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解答时要注意根据语境分析词义及用法。

例句中的“以”,动词,拿、用。

A项,“以”,连词,因为。

B项,“以”,动词,拿、用。

C项,“以”,介词,把。

D项,“以”,动词,认为。

所以答案选B项。

10.选文中划线句子会让你联想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两句(2分)【答案】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和理解性背默文言名句的能力。

文中画线句的意思是:所以防守不仅仅依靠壕堑的坚固,攻城不只凭借冲车的高大。

结合句意,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筛选相应的句子背默填空即可。

注意:“溪”字形要写对;两个句子的顺序不要写颠倒。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

【答案】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虞君)不听,进言(虞君)不采用。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

在此基础上,通过探究上下文语境,分析给出句子的句意。

还可借助课内文言词语意义及用法的迁移,加深对句意的把握。

翻译时注意:“宫之奇”是人名,不用翻译;“而”连词,表转折,却;“不听”“不用”的动作发出者是虞君;“言”,进言、献言,与“谏”意思相近。

注意把“虞君”补充出来,句意才完整通畅。

12.文段中人物描写着墨不多,形象鲜明。

请简要说说下面两个人物的特点。

(2分)(1)虞君:(2)宮之奇:【答案】(1)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2)贤能。

(大意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要结合选文中,与人物有关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去分析提炼。

“虞君”贪图宝玉骏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诫,最终灭国,由此提炼“虞君”出虞君的形象特点。

“宫之奇”窥破晋献公的阴谋,向虞君进谏劝阻,劝阻不成,后离开虞国,这表明宫之奇是一个贤能之臣。

【参考译文】晋献公想要讨伐虞国,宫之奇在那里,晋献公为此睡不安稳、吃饭没滋味,因而不敢派兵攻打虞国。

晋献公用宝玉和骏马贿赂虞国国君,虞国国君很高兴。

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虞君)不听,进言(虞君)不采用。

(宫之奇)越出国境离开了。

荀息攻打虞国,没有杀一人,(就灭掉虞国),抱着宝玉、牵着骏马离开了。

所以防守不仅仅依靠壕沟的坚固,攻城取胜不只凭借冲车的高大,而是取决于是否得到贤人(来辅佐)。

8.(2018·湖北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文言文阅读(10分)勤学王守仁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①谦抑为上。

诸生试观侪辈②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③,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④,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