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左传读书心得体会1 读罢《左传》,关于“礼”和“德”的论述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想,“礼”与“德”应是表与里的关系。
礼为形式,德为内涵。
《周郑交质》记叙了周、郑通过交换人质以求和解的史实。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交换人质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最后结局仍为周、郑交恶。
“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周、郑本为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的关系,现在竟开始交换人质,这是不合礼法的,从中便可看出两国之间的不信任。
礼尚往来,是国家之间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也是以“德”相交的基本要求。
两国之间的关系没有“德”作为支撑,和平是不会长久的。
而“德”的载体便是礼尚往来了。
然而做到守“礼”就足够了吗?《宫之奇谏假道》一篇,面对晋侯提出借道伐虢国的要求,宫之奇看穿其中的阴谋,进谏虞侯并指出其阴谋。
然而虞侯却说:“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他认为他遵守礼法上供,就能高枕无忧。
然而宫之奇明确指出:“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
”虞侯不听,终于导致国家灭亡的惨剧。
虞国国君仅仅注重形式,而不修明政务,国家衰败还不审时度势,实在令人可笑可叹。
国家的覆灭虽为外因所致,但深究下去,仍是由于虞侯没有处理好礼与德的辩证关系。
那么真正的经纬之道又是什么呢?我认为《郑庄公戒饬守臣》中的郑庄公做得就很好。
征服许国是否合礼我们暂且不论,征服许国后,他并没有贪图许国的土地与财物,而是命人暂时治理许国,安抚民众,最后再将国家归还许国人统治,“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也”。
郑庄公“礼”“德”并重,以礼作为行为规范,并不忘记其内核为德,为今世后世发展都带来了好处。
鉴古观今,古人的教训与经验告诉我们“礼”与“德”的关系,推及今日,我们都应该懂“礼”有“德左传读书心得体会2 漫游在《左传》的世界里,难免会遇到神与鬼,与鬼神世界相连的人是“卜”与“巫”。
即使尊如王者,也要屈躬以问。
读左传的感悟

读左传的感悟
《读〈左传〉有感》
嘿,朋友们!你们晓得不,读《左传》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神奇大门。
那里面的故事啊,就像一部超级精彩的大片!
你看啊,那些历史人物在书页间活灵活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智谋决断,都让你仿佛身临其境。
就说那个重耳吧,一路流亡,经历了多少磨难,可人家不气馁啊,最后还成就了一番霸业。
这就好像咱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得咬牙坚持,说不定哪天就柳暗花明了呢!
还有那些战争场面,哎呀呀,真是惊心动魄!双方的谋略、战术,那可都是智慧的较量。
这让我想起咱平时玩游戏,也得动点脑子,不能瞎冲瞎撞不是?这里面的智慧可多着呢,够咱好好琢磨琢磨。
《左传》里的人物关系也是错综复杂,跟咱现在的人际关系也有相似之处。
有的人忠诚老实,有的人狡猾奸诈,这在任何时代都有啊。
咱得学会分辨,跟好人交朋友,可别被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给坑了。
读着读人民,咱能从中学到好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比如说要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儿就得做到,不然以后谁还信你呀?还有要懂得感恩,别人对你好,你可不能忘恩负义。
你想想,古代人都能把这些道理玩得那么溜,咱现代人更不能差呀!咱得把这些智慧都吸收过来,用到咱自己的生活里。
有时候我就想,要是能穿越回去,跟那些古人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那该多有意思啊!说不定还能跟他们学学怎么治国理政呢,哈哈!
总之呢,《左传》就像一个宝藏,里面有无尽的智慧和乐趣等着我们去挖掘。
大家可别错过这个好机会呀,赶紧去读一读,感受一下古代的魅力吧!我相信,只要你用心去读,肯定会有很多收获,说不定还能改变你的人生呢!。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下面给家分享一些关于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左传读书心得体会1春秋是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周王室衰退,诸侯国势力膨胀。
因为动乱,国家间时时会有被吞并的危险,这就促使各诸侯国在结合自身地理位置、民众特点等基础上励精图治,强壮自己,因此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中华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是一次文化革命。
站在周礼的角度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君主的忠诚似乎高于对家人的关爱,这在《石碏谏宠州吁》中可以看见,石碏杀了骄奢淫逸害死桓公而自立的州吁,还杀了自己的儿子石厚,因为他与州吁同党作乱。
如果石碏自己从小倾心教导儿子要追随明君,石厚或许不会与州吁一同作乱,既然有自己的过失,又为何全部加在儿子身上?为忠于卫桓公稳定国内秩序而大义灭亲,这从人道主义上讲真太不可思议。
但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大义灭亲又好像随处可见。
曾听人讲发生在家乡时期的真实故事,一个女教师的儿子被人打成右派,很多人在街上游行反对他,他母亲也就是这个女教师也在游行队伍中,因为她是政府的职员,如果不跟着打她的儿子,她的工作也会没的,所以她不得不在队伍中高喊“打到某某某”,亲情在某个时候竟如此淡薄。
但也有不同于石碏的“忠”“贞”的代表——荀息,他是另一个诸葛亮,为晋献公倾尽心力,最后自杀而死。
春秋时虽然礼崩乐坏,但各国仍强调等级,不仅要向周天子交贡赋,还要将国内发生之事上报。
在《王以诸侯伐郑》中郑庄公与周桓王打战,周桓王肩膀受伤,当臣子请求追逐周桓王时,郑伯说“君子不欲多上人,何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损,多矣”。
这说明他仍有分封等级的观念,即使自己强大了,也不敢明着推翻周天子的统治,而是首求自保。
历朝历代中都有女人通过获得君主宠爱改变自己不是嫡子的儿子的命运,使之登上宝座。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古代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左传》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有忠臣义士,也有奸佞小人。
他们之间的斗争和勾心斗角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政治的残酷和复杂。
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权势所动,成为了历史上的典范。
通过阅读《左传》,我也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所述的战争、政治斗争和国家兴衰,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阅读《左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书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我对古代政治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古
代历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阅读,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和
政治变革。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
云变幻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在《左传》中,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致和生动。
通过阅读,我仿佛置身于春秋时期的鲁国,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
是如何为权力争斗,为国家的命运奋斗的。
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
了作者对于道德和政治的思考,以及对于人性的洞察和反思。
在《左传》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不畏强权,敢于直言,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斗到底。
同时,我也看到了许多
令人悲哀的情节,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丑恶。
这些都让我深
刻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政治的残酷,以及历史的无常和变幻。
通过阅读《左传》,我不仅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也对中国
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也深刻
体会到了历史对于现实的启示和警示,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珍惜和
平与稳定的生活。
总的来说,阅读《左传》是一次深刻的历史与人性的思考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体会到
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左传》中,鲁国的政治斗争是非常激烈的,各种权力争斗、勾心斗角层出不穷。
同时,书中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
德观念,以及他们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
这些都让我对古代社会的
政治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左传》,我也了解到了春秋时期的鲁国是一个充满变革
和挑战的时代,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外部也面临着强大的敌对势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鲁国的君臣们为了国家的利益和荣誉进行了不懈
的奋斗,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他们的私心和野心。
这种复杂的社会现
象让我对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左传》,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
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史书让我对古代社会的
发展和变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现代社会的政治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左传》的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

《左传》的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左传》的读书心得1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天王崩。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秋,武氏子来求赙。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癸未,葬宋穆公。
隐公三年,左传的记载很多,一条条读下来。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
赴以庚戌,故书之。
隐公三年春天,周历三月壬戌,周平王驾崩了。
周平王实际是壬戌日驾崩的,但《春秋》写庚戌日驾崩,是在告诉诸侯的时候故意提前日期,以催促诸侯赶紧去奔丧。
算了一下,庚戌日比壬戌日早了十二天。
周平王死前的二月己巳日,还发生了天象奇观:日食。
算了一下,日食这一天,离周平王死还有五十三天。
夏,君氏卒。
声子也。
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
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
为公故,曰“君氏”。
周平王死后的二十九天,君氏也死了。
君氏是谁?隐公的生母声子。
声子死了,不通知诸侯,不反哭(君主在墓前哭了一次,回到办事的正殿里再哭一次,叫反哭于寝),不附祭(把死者的灵位放到其丈夫的祖母的灵位那里一起祭祀叫做祔于姑),所以《春秋》不说薨(薨的三个必要条件:赴于诸侯,反哭于寝,祔于姑)。
又因为声子不是(惠公的)正室,所以不写她什么时候葬,也不写她的姓。
但至少她的儿子姬息现在是代理国君,所以跟别的妾还是有所区别的,就叫“君氏”吧,意思是君主家的人。
隐公二年和三年,姬允和姬息的生母先后去世,对比一下两人身后的待遇,隐公时刻不敢相忘自己的代理身份呢,真是个谦逊忠厚的人。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郑交恶。
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先后都成为周平王的卿士(卿士是在周天子朝中执政的卿,相当于天子的管家)。
周平王又想让虢公也来做卿士,郑庄公就心有怨恨,周平王说:“没有这样的事。
”周朝和郑国就相互交换人质。
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到周朝做人质。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的
重要事件和人物,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珍贵文献。
读完《左传》,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风云和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
通过阅读《左传》,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这个时期,
诸侯国之间争霸不断,国内政治斗争激烈,社会变革频繁。
《左传》中所记载的一系列事件和人物,让我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同时,《左传》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书中
所记载的众多政治事件和人物形象,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也让我对当时的政治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们或忠诚、或奸诈、或仁慈、或残忍,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读完《左传》,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
对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历史巨著。
通过阅读《左传》,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下面给家分享一些关于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左传读书心得体会1春秋是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周王室衰退,诸侯国势力膨胀。
因为动乱,国家间时时会有被吞并的危险,这就促使各诸侯国在结合自身地理位置、民众特点等基础上励精图治,强壮自己,因此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中华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是一次文化革命。
站在周礼的角度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君主的忠诚似乎高于对家人的关爱,这在《石碏谏宠州吁》中可以看见,石碏杀了骄奢淫逸害死桓公而自立的州吁,还杀了自己的儿子石厚,因为他与州吁同党作乱。
如果石碏自己从小倾心教导儿子要追随明君,石厚或许不会与州吁一同作乱,既然有自己的过失,又为何全部加在儿子身上?为忠于卫桓公稳定国内秩序而大义灭亲,这从人道主义上讲真太不可思议。
但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大义灭亲又好像随处可见。
曾听人讲发生在家乡时期的真实故事,一个女教师的儿子被人打成右派,很多人在街上游行反对他,他母亲也就是这个女教师也在游行队伍中,因为她是政府的职员,如果不跟着打她的儿子,她的工作也会没的,所以她不得不在队伍中高喊“打到某某某(她儿子名字)”,亲情在某个时候竟如此淡薄。
但也有不同于石碏的“忠”“贞”的代表——荀息,他是另一个诸葛亮,为晋献公倾尽心力,最后自杀而死。
春秋时虽然礼崩乐坏,但各国仍强调等级,不仅要向周天子交贡赋,还要将国内发生之事上报。
在《王以诸侯伐郑》中郑庄公与周桓王打战,周桓王肩膀受伤,当臣子请求追逐周桓王时,郑伯说“君子不欲多上人,何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损,多矣”。
这说明他仍有分封等级的观念,即使自己强大了,也不敢明着推翻周天子的统治,而是首求自保。
历朝历代中都有女人通过获得君主宠爱改变自己不是嫡子的儿子的命运,使之登上宝座。
《左传》中有典型的一例:《晋骊姬之乱》,从“乱”字中可以看出,讲述者是站在千古之制的基础上,认为骊姬乱政、祸政,但我认为这可以看成古代女权意识的萌发,即使骊姬是让她儿子当国君而非自己,但至少她懂得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政治面貌,所以应叫“女人改政”。
可惜在以后的朝代里,女性的`主体意识一直被压制,男权社会使得这种意识不能茁壮成长。
读《左传》,我才真正深刻感受到一句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有神降于莘》里,虢公想通过对神的祭祀得到土地,内史批评说不听于民而听信与神是亡国之道。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体现,勿信神。
强调以民为本、爱民的,还有《秦输栗于晋》等。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统治者尽管提出“民为邦本”,但只是讲要重视百姓,因为他们是农业的主要生产力,而农业又是统治的根基。
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没说百姓为国家的主人、民为国主。
这就和现代的有本质区别。
另外,春秋的诸侯国们经常打着仁德的口号与其他国家打战,因此《左传》中有一些战争篇目,涉及战争场面、作战人员的计谋,如《曹刿论战》《晋侯及楚人战于城濮》,还有为维护国家主权产生的优秀外交辞令也是春秋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各种宫廷政变,政权的更迭,春秋处于时代新旧交替之际,大繁荣的思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左传》不仅有史学价值,更有文化价值,今天的人应多从这里得到更多民族文化的精华。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2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书橱,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语文书,一时兴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来,读到其中《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为母所恶;段,庄公之胞弟也,为其母所偏爱。
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废长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爱骄纵无忌。
大臣们恐酿祸患,纷纷请除之,庄公却处之泰然。
庄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祸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养痈成患,“多行不义,必自毙。
”终于,段为庄公表面宽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
好,机会终于成熟了,庄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伐灭段叔而免去了来自任何一方的谴责了。
庄公故意放纵其胞弟的篡权之心,并为之“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当然是设置的圈套),培养之,引导之,令其事发后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谓险毒阴深矣。
难怪有人评说,郑庄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
联系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颇有感触。
某些调皮顽劣的学生,不是那么愿意听取老师的批评,有的则视老师的苦心劝告为儿戏,更有的则干脆顶牛,他们对老师的教诲是那么的反感。
教育者见教育不见成效,也就有丧气、赌气的时候:算了,让他去。
甚至想,平时里小打小闹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痒,不如“穿疱”彻底整治痛快。
或曰,学校管不了他,将来让社会去管他,让法律去管他吧。
君不见,不是终于也有那么几个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吗?但我窃以为“做人须当讲人品,为师更应尚师德”,为师者而放弃了教育的职责,是为失德也。
对于班中一些顽劣调皮的学生,尽管有时明知有些话讲了也是白讲,但作为一名老师,教育乃是我的职责,我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
而同学们尤其是那些经常挨老师“训斥”的“差生”们呢,听了这段故事,难道就不生一点新的感触?难道还能高兴于老师对自己的不管不问、或曰不敢管不敢问、或曰不愿管不愿问?难道还能将老师对自己的这种听之任之作为炫耀于同伴的本领?难道还能憎恨那些敢于管教你们的师长并伺机对他们施以报复?难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师变为郑庄公?郑庄公其人,学生莫爱,老师莫学。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3隐公二年到隐公四年,鲁国显得很安静,旁边的卫国却乱得很,三年内,王位上先后坐过四个人。
第一个,是卫庄公。
卫庄公挺有艳福一个人,娶了不少小老婆不说,还有一个相当漂亮的大老婆,是谁呢?就是诗经卫风《硕人》的女主角庄姜,她是齐国公主,诗经云:齐候之子,卫候之妻,东宫之妹,邢候之姨。
她长得美,卫国人用了种种比喻来赞美她,这些比喻堪称经典,为后世传唱,“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传说庄姜是一个非常贤德的女子,她膝下无子,后来庄公娶了陈国两姐妹,姐姐厉妫,妹妹戴妫,戴妫生了桓公,庄姜很喜欢,就当成自己儿子来养。
庄姜的儿子,按礼自然就是继位之人了,那个时候庄公也老了,他死了以后,桓公顺理成章继了位。
可惜王位没有坐几天,就被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叫州吁的公子,给灭了。
这个州吁是当年他父亲相当宠爱的女人的儿子,好暴力,目中无人,庄姜就很不喜欢他。
当年朝中有老臣叫石碏的,就给庄公敲过警钟,说这个娃娃没被好好教育,以后一定是个祸害。
他的推理很简单:自古以来,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克制的意思)的人,是十分少的,州吁宠爱太多,以后一下子都没有了,不崩溃就只能造反了。
可惜庄公不听,桓公即位,而被州吁杀了。
州吁也是个上进的主,要政绩的,他一上位,就决心做一件大事,去清肃上世的恩仇。
-这又要说隐公一年的时候,郑伯讨伐共叔段,当时共叔段的儿子共叔滑流窜到卫国,卫庄公帮他打郑国,结果来来去去郑卫两国就结了仇。
现在州吁想去打郑国,一则他得找个同盟的(郑国挺强大的,卫国单挑肯定不行),二来也得找个合适的借口,最好是借他人之手。
他观看了一下国际形势,也是碰巧,就在那个时候,宋国和郑国有了点过节。
那是在隐公三年的时候,宋穆公去世了,他是个讲仁义的人,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他哥哥的儿子(后来的宋殇公),只因为当年他哥哥把王位传给了他。
他把自己的儿子冯送到了郑地居住。
郑国人觉得冯很委屈(不知道冯是不是也觉得其父对自己太不公平,叽叽歪歪了几句),决意帮他(一方面也是利用他,如果冯当上了王,自然强大的郑就和宋是同盟没得说)。
这个时候,州吁就去找宋国,挑衅殇公打郑国,说如果宋出兵,他卫国就出兵出力,连带着还有当时与卫交好的`陈国和蔡国(可惜州吁杀了陈国戴妫的儿子,陈国还与卫国交好)。
这是在隐公四年的时候。
左传上记载伐郑有两次,一次在夏,一次在秋,都很可爱,第一次打了五天,估计是不分彼此;第二次胜了,正好又是秋天,把郑国的粮食扛了回去(取其禾而还)。
然而州吁老是打仗,国内人民不喜欢了,所谓民可以覆舟也,州吁这个道理就算不明白也是有直接感受的,可他还是个愣头青,扶持他的石厚也没什么主意,就跑回去问他的父亲石碏。
石碏当年就警告卫庄公关于州吁的事,也让自己的儿子石厚少跟州吁往来,结果都没听他的,石碏在庄公死后就告老隐退了。
现在石厚跑回来问父亲,怎么样能够稳固州吁的地位。
石碏说,很简单,去见周天子就行。
他还告诉他的儿子,因为陈国正与周交好,陈又与卫关系好,你和州吁去打点一下陈国,通过陈国的关系去见周天子,就一定见得到。
儿子一听,像是个好办法,就和州吁去了。
哪想到虎毒不食子,石碏却大义灭亲,他一面又去陈国,说州吁和石厚都是弑君(卫桓公)之人(而且卫桓公无论怎么说,都和陈国有血亲关系阿),自己年老无为,建议陈国把他们杀了。
陈国于是把州吁和石厚逮捕起来(自己送上门的),等卫国自己发落。
两个都被杀了。
宣公即位。
这就是有名的石碏大义灭亲,史书谓之曰“纯臣”也。
看上去,也不知道是不是古人都多子,亲情总显得很单薄。
兄弟残杀,父子残杀,常见得很。
可怕。
另外,隐公三年的夏天,鲁隐公的亲生母亲声子死了,大概是因为隐公乃“摄政”,所以并没有以大礼葬之书之。
又一叹。
2. 这几节里,出现的诸候国,有几个重要的,一个是齐国。
齐国是姜子牙的领地,都城在山东淄博附近。
一个是陈国,妫姓,都城在今天河南周口淮阳一带。
一个是蔡国,是周室子弟的封地,都城在今天河南上蔡(驻马店不远)一带,离陈国很近。
另外一个,就是美丽的庄姜的姐姐嫁去的邢国,在河北境内,以后碰到的时候再细查。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4两千多年前,吴国公子季札来到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鲁国人做了精彩的演出,鲁国的史官纪录下来,这就是那篇文章《季札观乐》的由来,笔者最近读来,亦觉别有风味,感触颇多,现说出来以飨读者。
一、演出的盛况。
演出约二十首歌曲,都是《诗经》中的诗歌,分别是十五国风,小雅,大雅,颂。
还有六种舞蹈。
歌曲听的季札是赞不绝口,先是说:“美哉,渊乎”“美哉,泱泱”后又说:“美哉,荡乎”“美哉,砜砜”。
还有“思深哉,广哉,至矣哉”等。
乐舞看的季札是目瞪口呆,特别是对周武王,商汤,夏禹,虞舜等朝代的乐舞感兴趣,夸赞之词更是多多,这里不在赘述,请观原文。
二、季札观乐时的评论。
随着歌舞的美妙演出,季札即兴发表了对歌舞的评论,其要点是:1、对周朝各诸侯国音乐的表扬多于批评,特别是对一些大国充分肯定。
2、对(小雅),(大雅),(颂)评价极好,说:“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
盛德之所同也”。
3、对乐舞的看法是越年代久远的舞蹈越好,说:“乐舞反映了各朝代的德政”。
三、史书对季札观乐的评价。
史称季札竟能“尽知其意”,边观边评,妙语珠连,议论风生,乃至轰动了周文化中心,使鲁人敬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