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公开课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下面是分享的《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

《再别康桥》的教案1【教学目的】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美读全诗。

2、学会鉴赏本诗的美。

3、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爱的个性。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体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鉴赏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

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

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二、深情美读,感知全诗:(一)教师范读全诗。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合作探究,鉴赏全诗探究的中心问题: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有什么感悟?探究的难点问题:怎样领悟本诗的意境美?1、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2、你对哪一种美感触最深呢?请紧扣诗歌进行阐述。

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就近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成果。

(一)音乐美派的同学先谈谈吧。

1、学生发言(略)2、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体现了音乐美。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建筑美派的同学接着发言。

1、[导]建筑美是就诗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诗句和诗节的排列。

2、学生发言(略)3、教师小结: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三)绘画派的同学,你们有何高见呢?1、学生发言(略)2、深入探究诗歌的意境美[导1]⑴哪些美丽图画让诗人心醉神迷?——挥手作别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星辉寻梦图。

⑴这些图画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描绘出一幅幅动态的、立体的风景画。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诵读品味,探寻诗歌之美.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新月派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

2.能力目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学习新诗的欣赏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和依依惜别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诗情的领悟;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播放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创境导入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

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80年后,伦敦,康河。

一块白色大理石碑上面,刻录下了这段诗句,也铭记下了这个年轻人的康桥情节。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徐志摩和他的的《再别康桥》。

二、知人知世1、徐志摩:学生简介志摩。

教师强调总结: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2、康桥:学生读通过课前背景资料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齐读)“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美之初感受1、检测读、评价读下面就找一位同学来读《再别康桥》,学生进行评价。

学案上的字音,学生读2、示范读、自由读、感知美播放朗读的《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再别康桥》作为崇尚美、爱、自由和主张诗歌“三美”的徐志摩的代表作,无疑是美的,你觉得美在《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诗人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精选12篇)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精选12篇)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精选12篇)《再别康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下面是《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

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2.教材分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

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教学重点: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5分钟)涉及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资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资料2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7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3、补充知识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

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

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之美:古风古色,桥影藻密,妩媚河身的两岸,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和缓的钟声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黄昏,远树凝寂,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村里姑娘腮红颈白;屏绣康河垂柳婆娑,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1、“音乐美”
同学们觉得这首诗的韵律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大家刚才一读就觉得它很美呢
引导提问: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意、结构相似,节奏相同,回环往复。引导学生回忆刚学过的《雨巷》。
“轻轻”、“悄悄”这些是什么,叠字的运用可以让这首诗读起来怎么样
前二-四段小节: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三个“轻轻地”
明确:—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2、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明确: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有诗意。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3、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明确:每一行字数基本为6-8字,总体来说字数接近,单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参差中见整齐。
我们一起分析了诗的音乐美,建筑美,请大家带着这种种美感,一起把诗再读一遍,这次注意体会诗歌的内容美在什么地方。
3、“绘画美”
1、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来到美丽的康桥,请同学们看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明确: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c清泉
1、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明确: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b青荇
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1、“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
2、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甘愿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明确:表达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通过分析诗人独特意象选择把握本诗意境的营造。了解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1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意象”“意境”分析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把握《再别康桥》的整体意境。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时间
一、 教学导入
江淹《别赋》中有一句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从古到今,关于“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再别康桥》,看看诗人是如何将这种离愁别绪发挥到极致的。
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明确: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明确: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板书:离愁
3、大家有没有想过,作者为何对康桥依依不舍谁能给大家介绍你知道的徐志摩播放PPT
明确:介绍创作背景,诗人背景。
8
三、 词作解读
刚才同学们读的很美,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讲究“三美”—音乐美(韵律)、建筑美(结构)、绘画美(内容)。我们看一看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三种美的。
板书:再别康桥—徐志摩
1-2
二、 初读,整体感知,介绍作者背景材料
1、教师配乐领读,解决读音及节奏。通过刚才老师朗读大家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印象,你们觉得这首诗写的怎么样作者做别的康桥美不美“美”
板书:美
2、在这里面它描绘的一些形象也给我们创作了一种环境,你觉得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依依惜别”“离情别绪”“忧愁”大家整体把握都很准确,都扑捉到了作者淡淡的离愁,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请大家带着这种的沉郁离愁的情感,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a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明确: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
总结:作者来到康桥寻梦,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让其为之着迷并深深地留恋,在作者眼中,康桥更像是心中一个美丽的梦,她轻饶在作者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让作者梦醒的离别带着浓浓的不舍和离愁。
《雨巷》押韵了没有并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是怎么押韵的请同学找出韵脚。
明确:每一小节2、4句押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建筑美”
请同学们一起来找一找,你觉得这首诗怎么体现“建筑美”的,结构上有何美感
引导:
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一节有几行
“四行一节”
每一行的字数一样吗句子排列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明确: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伤心不过灞桥柳”“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绘画美
我们分析完了这首诗的“三美”,请同学们带着这种美感和作者“寻梦---彩梦---梦醒”的脚步一起再把《再别康桥》朗诵一遍
30-33
四、课外拓展与作业
指导背诵--《再别康桥》
徐志摩还是有哪些诗是写离别的,请你找一找,同样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试着分析一下。
2
板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音乐美
美 建筑美寻梦---彩梦(金柳青荇 清泉)--梦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