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

合集下载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摘要】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首备受欢迎的经典曲目,演奏这首曲目不仅可以展示演奏者的技术实力,更能够深刻表达情感。

本文将强调曲目的技术要求,分析其情感表达特点,并讨论演奏该曲目的挑战和如何突出曲目的亮点。

文中还会分享一些演奏技巧和建议,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首曲目。

结尾部分将总结演奏《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关键技巧,强调持续练习和理解曲目的重要性,并鼓励从不同角度去演绎这首曲目,以展现更多的个人特色和情感。

演奏这首曲目需要细腻的技巧和深刻的理解,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研究,演奏者一定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

【关键词】舒伯特, A大调钢琴奏鸣曲, 演奏技巧, 强调, 技术要求, 情感表达, 挑战, 亮点, 分享, 建议, 总结, 练习, 理解, 角度演绎, 关键技巧.1. 引言1.1 介绍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舒伯特晚期创作的一首钢琴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深情吸引力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这首曲目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杰作之一,其充满着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表现力。

在这首奏鸣曲中,舒伯特展现了他独特的旋律创作能力和丰富的和声技巧,将听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梦幻和浪漫氛围的音乐世界。

《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构思清晰而严谨,曲式完整而富有变化。

舒伯特巧妙地运用了大调的明亮和谐,以及细腻而动人的旋律,使整首曲目充满着温暖和魅力。

该曲目的演奏要求严格,技巧性较高,演奏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钢琴演奏技巧。

通过演奏《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者不仅可以挑战自己的音乐技巧和表现力,更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感受舒伯特所表达的深邃情感和独特风格。

这首曲目既是一次技术上的挑战,也是一次对音乐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考验。

演奏这首曲目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和挑战,也是一次深入探索舒伯特音乐世界的契机。

1.2 探讨演奏该曲目的重要性《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钢琴奏鸣曲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演奏难度。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作者:王昭君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5期【摘要】弗朗兹·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交叉时期,他的作品在古典主义的严谨之上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色彩,这一首被称为“可爱的A大调”的奏鳴曲(D664)属于舒伯特中晚期作品,非常具有“舒伯特风格”。

本文以乐曲的第一乐章为例,分别从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及演奏技巧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演奏者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做好联系作曲家与听众的枢纽作用,完整表现出作曲家的情感和意图,完美地呈现出这首优美的作品。

【关键词】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奏鸣曲;曲式结构;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一、作曲家简介及创作背景弗朗兹·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转变时期,不仅是初期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19世纪奥地利德国艺术歌曲的开拓人。

被称为“艺术歌曲大师”的舒伯特不仅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上也颇有成就,共21首,另外还有9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等。

他的奏鸣曲不仅具有古典主义的严谨,还兼具着浪漫派的幻想性和诗意性特点,充满热情、洋溢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是浪漫派极为重要的奏鸣曲经典作品。

如果说莫扎特钢琴作品具有“歌剧性”、贝多芬作品具有“交响性”,那么舒伯特将钢琴作品进行“声乐化”改变,则具有“旋律性”的特点。

由于这个时期政治与文化上的高压状态,许多艺术家开始迷失自我,找不到自我实现的价值,于是将情感寄托在自己的作品中。

舒伯特在奥地利北部旅行时被美妙的风景所震撼而突发灵感,创作了《A大调钢琴奏鸣曲》,这首作品曲调优美富有抒情性,又被称为“可爱的A大调奏鸣曲”。

二、和声与曲式结构分析这首作品在和声上不仅继承了古典主义的创作特征,也融入了浪漫主义新的和声色彩,大量使用正三和弦展现了古典主义的创作风格,副三和弦的使用则体现出浪漫主义的创作技法,非常具有特点,两种和弦的交替使用使音乐色彩更加鲜明,段落之间的对比也更加强烈。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舒伯特的一部经典钢琴作品,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这部奏鸣曲的演奏技巧非常丰富,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钢琴技术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为钢琴演奏者提供一些参考。

对于《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者来说,掌握好左手的技巧尤为重要。

左手在整个奏鸣曲中承担着伴奏的重要角色,需要有稳健的力度和清晰的音色。

在演奏左手部分时,演奏者应该注重手指的灵活运用,以保证旋律的连贯性。

对左手的力度和指尖的力度控制也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对于《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整体演奏来说,需要有良好的节奏感和音乐表达力。

奏鸣曲中的速度变化、节拍变化以及音乐情绪都需要有清晰的掌握和表现。

演奏者需要在演奏前对整个乐曲的结构和情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以保证在演奏时能够完美地表达出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对于《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者来说,平时的练习也非常重要。

密集而有条理的练习可以帮助演奏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对于难度较大的部分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从而在演奏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部技术要求较高的钢琴作品,演奏者需要在左手技巧、右手技巧、整体节奏感和音乐表达力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

希望通过这篇分析能够给钢琴演奏者们一些启发和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演绎这部优秀的钢琴作品。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钢琴演奏家们广泛演奏的曲目之一。

这首奏鸣曲富有情感,旋律优美,充满内涵,展现了舒伯特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才华。

在演奏这首曲目时,演奏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技术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才能将这首曲目演绎出深层次的音乐内涵。

下面我们将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要提到的是对旋律的表达。

舒伯特的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著称,而《A大调钢琴奏鸣曲》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演奏者需要通过对音色、力度和节奏的掌控,来表达出曲中的情感和旋律线条。

在演奏时,要注重每一个旋律的音符,细腻的处理每一个连续音符之间的转折和变化,使得旋律线条的表达更加连贯和自然。

在演奏时要注重对音色的处理,通过琴键的轻重与速度的变化,使得每一个旋律都能够得到表达,旋律之间的衔接更加自然和流畅。

是对节奏的掌控。

在演奏《A大调钢琴奏鸣曲》时,要对节奏进行准确的把握,因为节奏是整个曲目的灵魂所在。

在演奏过程中,要注重每一个拍子的力度和时值,使得音符之间的连接更加顺畅。

还要注意对音符之间的跳跃和重音的处理,使得整个节奏更加清晰和明确。

在演奏过程中,要注重每一个小节和大节之间的过渡和转折,使得整个曲目的节奏更加丰富多彩。

是对情感的表达。

舒伯特的音乐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而《A大调钢琴奏鸣曲》更是如此。

在演奏这首曲目时,演奏者需要深入理解曲目的内涵和情感,通过演奏来表达出曲中的情感和故事。

在演奏过程中,要注重对每一个乐句的情感表达,通过音色和力度的变化,使得曲目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还要注重对曲目的整体结构和情感线条的把控,使得整个曲目的演绎更加完整和统一。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首富有情感、旋律优美的经典之作,而对于演奏者来说,要想将这首曲目演绎得淋漓尽致,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技术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在演奏时,要注重对旋律的表达、对节奏的掌握和对情感的表达,通过细腻的演绎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将这首曲目演绎得更加出色和动人。

浅析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

浅析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

浅析舒伯特《阿佩乔尼a小调奏鸣曲(D821)》一、创作背景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3)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虽然舒伯特逝世时只有31岁,生前共完成了一千一百多部作品,《阿佩乔尼a小调奏鸣曲》是舒伯特晚期的经典之作,是一首相当优美的奏鸣曲,曲中那时隐时现的忧郁气氛,使此作品具有一种唯美优雅的格调。

1823年,维也纳著名的吉他制作家约翰·乔治·施陶费尔制作的吉他型大提琴(也被称作the Bowed guiter,bogen-guitarre,guitarred’amour,guitarre-violoncell)是一把带音品的、用琴弓演奏的六弦乐器。

舒伯特得知后很感兴趣,并于1824年11月开始为此创作这首3个乐章的奏鸣曲,即如今我们听到的《阿佩乔尼a小调奏鸣曲》(Sonata for Arpeggione D.821)。

因为演奏这种乐器十分困难,所以这件新问世的乐器并未取得当时的演奏家们的喜爱和认同,然而舒伯特的这一作品却深受人们喜爱而流传至今,成为经典名曲。

此曲也是这件乐器的唯一一部作品,若无此曲,这一乐器可能已被世人遗忘。

过了这么多年,“阿佩乔尼”这种乐器早已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如今最常演奏的是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古典吉他,大多数人也只是因为这首奏鸣曲才知道曾经存在过的这种乐器.本文以中提琴演奏的曲子为研究对象。

二、作品分析在这首的中提琴作品里面,舒伯特依然沿用了古典乐派规则的曲式,不受拘束地刻画出乐思与感情,曲中洋溢着舒伯特的风格。

调性与和声的细腻色彩营造了多变的气氛,对比的音乐个性也形成了自然流畅的张力起伏;民谣式的歌唱旋律不断瞭绕前进,让每个乐句都增添了无尽的韵味。

整首作品一起呵成,而且经常重复以前的音乐动机,像是影子般地相互呼应,提升了整首乐曲的一致性。

本曲的基本句法明确清楚,乐句与乐段的长度比例适宜,使得这首作品具有均衡之美感,有没的旋律更把细腻而微妙的情趣传达的丝丝入扣,本首曲子一共包含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标准的奏鸣曲式。

简析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旋律性的把握与表达

简析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旋律性的把握与表达

简析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旋律性的把握与表达
舒伯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他最有名的钢琴奏鸣曲之一,以其优美的旋律著称。

在演奏中,艺术家需要充分把握这个作品中的旋律性并将其生动地表达出来。

首先,艺术家需要注意掌握这首曲子的基本旋律线,通过正确的音符、节奏和音量来表现主题的不同情感和表达方式。

例如,如果旋律线是柔和的,艺术家应该采取柔和的弹奏方法和柔和的声音效果来表达旋律的柔和和温暖。

其次,艺术家还需要准确弹奏曲子中的重要主题和变化,这将有助于突出这些音符,让他们更加印象深刻。

艺术家还可以通过强调弱节奏或进行一些音乐性的解释来突出主题。

最后,艺术家还要注意在动态规划中的把握,以确保旋律的正确表达。

通过将适当的动态表达体现在演奏中,艺术家可以使观众更加容易被音乐所感动,并且更加标记出旋律的曲折和起伏。

总之,艺术家应该通过合理使用他们的演奏技巧,来完美表达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的旋律性,让听众感受到优美的旋律和情感。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舒伯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他为钢琴而作的众多作品之一,这部作品虽然在当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崇,但却成为了后人心目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在演
奏上有着许多技巧和难点,需要钢琴演奏者具备一定的功底和技巧才能够完美演绎。

下面
我们就来简析一下《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

《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整体节奏感较为轻快,整曲气氛明快愉悦。

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把握好曲子的节奏感,不要过于急躁,也不要过于慢缓,要根据曲子的情感变化,以清晰、均匀的力度和节奏来演奏。

在技巧方面,舒伯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要求演奏者对音符的准确和熟练度要求较高。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注重手指的灵活运用和技巧的准确度。

特别是在曲子中的一些变化
较快的地方,如快速的音阶、音程等,要求演奏者能够手到擒来,准确无误地完成演奏。

舒伯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在表现情感方面也有一定的技巧要求。

整曲流畅优美,旋律优美动人,要求演奏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演奏,将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使得听众在聆听到这首曲子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愉悦和轻松。

舒伯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还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时注重音色的把握和表现。

演奏者要根据曲子的情感变化,通过手指的运动和力度的控制,去表现出曲子中不同的音色,使
得整首曲子更加富有表现力和色彩。

《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首要求演奏者具备一定水平和功底的曲子,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时注重节奏感的把握、技巧的运用、情感的表现、音色的把握以及整体结构的把握和表现。

希望广大钢琴演奏者能够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学习,将这首曲子演奏得更加完美。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于1828年创作的一首钢琴奏鸣曲。

它被认为是舒伯特最后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奏鸣曲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展示了舒伯特的独特创作风格和技巧。

首先是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moderato)。

这个乐章的特点是充满了优美的旋律,舒伯特灵活运用了琶音、三连音等技巧来表现出曲调的流畅性和动感。

在演奏时,需要注意掌握好悠扬的旋律线,保持清晰而平衡的声音。

要注意把握好乐章的整体结构和音乐的起伏变化,使得奏鸣曲的气氛能够得到准确地展现。

第二乐章是行板(Andante)。

这个乐章的特点是节奏缓慢、抒情性强,需要演奏者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其中的柔情和深情。

在演奏时,需要注重弹奏出旋律的柔和与细腻,同时要注意保持中央音部的平衡与稳定。

要注意用音色的变化来表现出乐章中的情感变化,使得整个乐章能够打动听众的心弦。

第三乐章是舞曲,名称为minuet,节奏休闲、舒缓。

这个乐章的特点是活泼欢快,节奏明快而富有活力。

在演奏时,需要注重把握好节奏感和动感,使得舞曲的韵律感能够得到清晰的表达。

要注意留意每个小节的细节处理,如强弱、音量的变化等,从而使得整个乐章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一个乐章是快板(Allegro)。

这个乐章的特点是节奏明快、活力十足,需要演奏者能够展现出技巧的娴熟和爆发力。

在演奏时,需要注重手指的敏捷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在复杂的音形和速度变化中。

要注意把握好乐章的整体结构和音乐的起伏变化,使得整个乐章能够展现出舒伯特所表达的激情与愉悦。

《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首极具挑战性的作品,需要演奏者在技巧和表现力上都有较高的要求。

通过对每个乐章的技巧分析和演奏时的注重细节,能够更好地展现出作曲家的意图,同时也为观众呈现出一场精彩绝伦的音乐盛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舒伯特《阿佩乔尼a小调奏鸣曲(D821)》一、创作背景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3)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虽然舒伯特逝世时只有31岁,生前共完成了一千一百多部作品,《阿佩乔尼a小调奏鸣曲》是舒伯特晚期的经典之作,是一首相当优美的奏鸣曲,曲中那时隐时现的忧郁气氛,使此作品具有一种唯美优雅的格调。

1823年,维也纳著名的吉他制作家约翰·乔治·施陶费尔制作的吉他型大提琴(也被称作the Bowed guiter,bogen-guitarre,guitarred’amour,guitarre-violoncell)是一把带音品的、用琴弓演奏的六弦乐器。

舒伯特得知后很感兴趣,并于1824年11月开始为此创作这首3个乐章的奏鸣曲,即如今我们听到的《阿佩乔尼a小调奏鸣曲》(Sonata for Arpeggione D.821)。

因为演奏这种乐器十分困难,所以这件新问世的乐器并未取得当时的演奏家们的喜爱和认同,然而舒伯特的这一作品却深受人们喜爱而流传至今,成为经典名曲。

此曲也是这件乐器的唯一一部作品,若无此曲,这一乐器可能已被世人遗忘。

过了这么多年,“阿佩乔尼”这种乐器早已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如今最常演奏的是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古典吉他,大多数人也只是因为这首奏鸣曲才知道曾经存在过的这种乐器.本文以中提琴演奏的曲子为研究对象。

二、作品分析在这首的中提琴作品里面,舒伯特依然沿用了古典乐派规则的曲式,不受拘束地刻画出乐思与感情,曲中洋溢着舒伯特的风格。

调性与和声的细腻色彩营造了多变的气氛,对比的音乐个性也形成了自然流畅的张力起伏;民谣式的歌唱旋律不断瞭绕前进,让每个乐句都增添了无尽的韵味。

整首作品一起呵成,而且经常重复以前的音乐动机,像是影子般地相互呼应,提升了整首乐曲的一致性。

本曲的基本句法明确清楚,乐句与乐段的长度比例适宜,使得这首作品具有均衡之美感,有没的旋律更把细腻而微妙的情趣传达的丝丝入扣,本首曲子一共包含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标准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则是优美的二部曲式,不间断的连接引入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的终乐章。

整体来说,这首创作的技巧展现较为温和不激烈、音乐表达的笔触精巧而优雅,并不是在探求音乐性的深度,但温柔抒情的第二乐章确实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而第一乐章深思冥想的主题也与同年的作品a小调弦乐四重奏D.804遥相呼应。

本文将以表格的配合,出个乐章结构梗概,再依序以文字解说,分析各主题与主要段落之脉络,以及音乐素材的运用。

(一)第一乐章整首乐曲由钢琴在a小调上开场,奏出第一主题优美而略带惆怅的旋律,在第六小节出现了含蓄而别出心裁的拿波里六和弦(Neapolitan sixth)持续九小节后,传递给中提琴主奏再次唱出第一主题,而钢琴则转以八分音符和弦音安静地在一旁陪伴。

乐句在第十七小节稍作扩张到E音,使由琶音下行渐弱至PP音量,而后逐渐爬升至第22小节之“fp”强调音,成为第一主题中的最高音;随后即进入连接部。

第22小节至39小节的连接部中包括了两重调性:前半部分保持在第一主题延续而来的a小调,而音型则来自第一主题中第三到第四小节的半音动机;后半部分则是宣示般地以属七和弦的分解音型,干脆利落的转成快活的C大调。

第二主题相对于第一主题的优美歌唱,具有活泼轻快的性格,旋律的十六分音符跳跃和钢琴的伴奏音型加强了俏皮的节奏律动,并且维持在关系调C大调上。

在在第40到63小节之间,第53小节重复了第二主题,而两次主题之间,则由富歌唱性的四个小节衔接。

第二主题之后的小尾声自第63小节到72小节,从中音域跳至高八度音域,最后中提琴以五个和旋的拨奏作为结尾,同时反复记号的最后一个和弦也为接下来的展开部做准备。

展开部的第一段是这首作品中少见之处,由钢琴担任主旋律,而中提琴一拨奏分解和弦的琶音作为伴奏;钢琴的右手旋律轮廓,前六小节其实是来自乐章开头的原形,在此处改为温暖迷人的F大调。

然后温暖的F大调之维持了五个小节,随即被猛烈的d小调属和弦所击破(第79小节),迈向第二段。

第87小节开始了展开部的第二段落,取自呈示部第二主题的节奏与音程形态,只是改在d小调上呈现。

行至第95小节,运用中提琴旋律的三个持续长音,在钢琴部分作和声的转变化解了紧张的小调气氛,并且在此回到了F大调的欢乐之中第105小节,舒伯特又一次使用他擅长的做法,在旋律的长音中由伴奏的钢琴进行和声转换,二钢琴的左手部分再次取用呈示部第二主题的素材,直到第111小节起,保持了十四个小节的E大调和声,其实就是等同于a小调属和弦,这一强烈地指示着即将回到主调a小调。

再现部的出现从第124到188小节,大致上与呈示部相同,只有几出细微的改变:第132小节中提琴改以分解和弦取代了呈示部第17小节的单音。

另外,第24小节中本由中提琴奏出的旋律由钢琴在138小节奏出,并顺势转到e小调上进行。

再现部的第二主题(第157小节)在A大调上展开,相对于忧郁的主调a小调,此处显得光彩明亮而又有生气。

最后的尾声部分从第188小节开始至结束,旋律回到了平缓哀愁的a小调,仿佛回忆似地以附点节奏唤起呈示部中的连接部分;结束前一厚重的主和弦为交会,中提琴与钢琴以反方向分别往顶点与底点消逝,却又突然回头,一两个坚定有力的和弦告终。

(二)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是本首奏鸣曲最温暖优美的抒情乐章,平静的3/4拍子,采用二部曲式即两段体的形式,分为第一段与第二段:前者的开头部分使用和弦音的琶音音型,后者则使用邻近的音阶形态。

第二乐章由钢琴弹奏E大调的三小节分解和弦导引为开端,然后转交给中提琴奏出平静美丽的八小节旋律(4-11小节),这是第一主题(A);第12小节进入e小调的第二个主题(B)。

主题A与主题B都是整齐的八小节乐句,前四小节结束在属和弦上,后四小节则以前四小节动机为基础,两者形状有所相似。

第20小节回到主题A的旋律素材,用mf的力度奏出使之变得更为肯定,并且在第26小节转变和声为升C大调的属和弦,并自此延伸出七小节的乐句(27-33);主题A也形成了4+3+3+4(小节)的对称句型。

第34小节开始,进入本乐章的第二段e小调主题(C),五个小节之后又回到E 大调。

第42小节起是主题C的变形C’,第48小节对照主题C的相同地方(第47小节),中提琴提高了三度。

另外主题C’的第八小节(第49小节)亦是下一个主题(D)的起始,主题D更趋平静,钢琴节奏由之前的八分音符增长为四分音符,而低音部只剩下每小节三拍的长音;第52小节钢琴的低音#g构成了独特的增六和弦,在平静中更增加了紧张度。

第57小节的主题D’则又比主题D的整个音域降低八度,同时钢琴的低音部是下行的半音,二中提琴上跳五度音程,保持四小节的长音,更衬托出一股低沉的进行方向。

第67小节的过门仿佛是一段装饰性的独白,借由琶音音型爬升了超过两个八度,随之渐慢下行,直接导入第三乐章。

(三)第三乐章第三乐章是这首奏鸣曲中篇幅最长的一个乐章,总共长达450个小节(加上88-111和288-307小节的反复),是2/4的稍快板,相较于前面两个乐章,音乐线条有更紧密的起伏律动,而整体的节奏个性也更为活泼鲜明。

本乐章采用了回旋奏鸣曲式,主题A所带领的乐段在乐章中出现了三次,每次都有细微的改变;主题B 共有两次‘二中间的主题C段落则是办事了108个小节,相当于展开部。

本乐章由第二乐章结尾不断地进入,带出富有波浪般韵律的主题A ,在A大调上呈现。

主题A 的段落在A大调上进行,运用钢琴低音的持续音来作和声改变,低音保持了音响的稳定,且使得和声能被清楚的听见。

主题A与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关系密切:节奏上使用了后者的元素;伴奏音型也与后者相仿,都以八分音符弹奏和弦的分解音;旋律的音型则是极为相似,巧妙地融入了两个平行调。

整段安静的主题A以结尾处的A大调重复和弦逐渐消失,而最后的突强音带来了惊喜(第122小节);接近着主题B的段落直接转成d小调,并与主题A 有明显对比;不同于歌唱性的主题A,主题B是十六分音符紧凑的节奏,音程有较大的跳跃,音量强弱的差距幅度较大,有较为清楚的转调部分——在第142小节短暂的转至关系调F大调。

主题B有两种主要节奏:相关于第一乐章第二主题的十六分音符,以及本乐章主题A的附点节奏。

第二次主题A与第一次出现时相较,有两处改变,一是第94与第230小节,另一是第110小节与第246小节,这两个地方都是在第二次出现时,将旋律部分增加音符并且压缩节奏,此外,主题A在第88-111小节的二十四小节反复被省去了。

主题A再现后进入展开部即主题C,直接转到了属调E大调上,节奏一附点、切分音与十六分音符为基础形成了诙谐可爱的性格。

主题C的段落进行到第322小节,钢琴的低音维持在E大调的e音上,但是调性却已巧妙地转至远关系调a小调上,并且每一个小节都有和声变化。

同时这里是另一处由钢琴担任旋律,而以中提琴拨奏分解和弦来伴奏的例子。

第347小节继承在a小调上开始了再现部,但是删除了主题A保留了主题B和A 的变形,并且稍加修改。

主题B大致上与呈示部的主题B相同,只是改用a小调演奏。

第423小节最后一次出现与主题A相似的旋律,并回到A大调,与前面两次主题A的出现有些稍微的不同,而与第二次主题A对照的差异出现在:第431-438小节之间伴奏完全改变了之前的和声,而中提琴有三个音的修改,虽然看似相仿,其实形成不同的色彩。

差异也表现在第441-445小节之间,中提琴有增音和节奏的改变。

而第451小节开始的转变,则是中提琴提高了八度,并持续到第466小节。

乐曲最终十小节(468-477小节)是将主题A第二次出现时即第255-257小节的长音中间,插入两小节的琶音音型,保持在主调A大调的主和弦上,钢琴则继续重复,力度从PP逐渐消逝,倒数第二小节突如其来地出现力度为ff的属和弦,又忽然松弛,以p力度的跨弦琶音优美地作收尾。

整首作品的结构清晰,音乐内涵单纯却细腻,必须以绝对的优雅为支柱,在为细节部分添入各种趣味的音乐色彩。

三、结语舒伯特的这首奏鸣曲似乎最适合由中提琴来演奏,与大提琴相比之下,能够更轻松自在、舒适且灵巧地拉奏表现。

舒伯特在整首作品中善用了丰富的和声,描绘出细腻而深刻的情绪变化,即使偶然出现悲痛的感受,甚至活泼明亮的欢快段落都没有持续太久,使得音乐的情感不断地引发共鸣;音乐虽然置身于交错柔和的气氛里,却始终充满了亲切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优美旋律,散发着高雅的美感。

本曲确为一首至情至性之佳作,值得用心细尝其中的每一分感动!舒伯特的音乐总是以典雅优美而且精巧细致的歌唱性为本质,而这首奏鸣曲完全地展露了这样的风格,如涓涓溪流的风雅小品,又如刻画缜密的抒情诗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