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合集下载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作者:林剑萍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7期摘要:对于隐喻的研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传统隐喻研究只是局限于修辞学领域,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一种修饰性的附加成分,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到隐喻无所不在,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

在研究者看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具体语境,还要注意两种不同语言间文化的差异,以免造成失误。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策略一、引言隐喻,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曾说过,隐喻可以使风格有所提高而不流于平凡。

这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与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

然而,隐喻长期以来只是被视为一种“装饰”和“美化”语言的修辞手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重新进行认识和解释。

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曾经说过:“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隐喻,几乎每三句话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

Lakoff·G·和Johnson·M认为: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

他们在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论英语隐喻的认知翻译标准及方法

论英语隐喻的认知翻译标准及方法
对这样的句子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没办法置换喻体同时强制置换可能也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映射对等的翻译日总结英语隐喻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英语的隐喻翻译的时候要尽量达到能够传递思想的目的这样才能使英语隐喻的翻译越来越好
口 刘 娟
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外语 系
8 的,在翻译 时要 充分理解两个 国家 的文化 内涵 ,不 能简
单地按字面 意思进 行翻译 ,还要考虑 两国文化之 间的差 异 。英 国是 一个 临海国家 ,很 多文化 都与航海 、海 洋有 关 ,比如 s w i m l i k e a i f s h . 而我 国盛产竹 子 ,我们 的文
【 摘 要】隐喻在 我们 的生活 中几 乎随处 可见 ,在 英语 的翻译 中隐喻 的翻译也是 一个重要 的方面 ,只有 充分 认 识 英 语 中 隐喻 的特 点 ,制 定 一 定 的 翻 译 标 准 ,才 能在 翻 译 的 时候 更 加 得 心 应 手 、 更 有 效 率 。 本 文通 过 对 隐喻 的认知 以及 其翻译标 准的分析,提 出一些具体 的翻译方 法,希望对英语翻译 能有所帮助。 【 关键词l 英语 隐喻;翻译 标准 ;方 法;认知 【 中 图 分 类 号1 H 0 5 9 【 文献标识码】 A I 文章编号l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3 ) 0 2 — 0 0 1 8 - O 1
口隐 _ 的 认 知
在进 行语言表达 的时候 ,借助 自己熟 知的事物来描 述那些 相对来说不是很 容易理解 的事物 ,达 到 了顺畅交 流 的 目的,大大 降低 了相 互之间交流 的难度 。这种用具 体来解 释抽象 的方法逐渐 被运用到翻译 的领 域当 中,增

浅析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浅析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浅析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作者:金桥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1期【摘要】隐喻是语言学中一种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下的隐喻翻译也有这十分重要的应用。

本文以认识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为理论基础,研究的是《someone like you》一个广为流传的古风译本,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与隐喻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翻译《someone like you》一、引言阿黛尔的一首《someone like you》唱得无数人肝肠寸断,一时间各路译者大显身手,以中文的魅力诠释这首歌的缱绻深情。

其中又有一个文言译本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雅致凝练的笔墨脱颖而出,惊艳四座。

这篇译作不但彰显了中文功底的深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在翻译中隐喻的运用有所思考。

二、认知隐喻学的内涵隐喻是语言学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认知语言学在隐喻的翻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一般认知能力的反映,并由一般的神经过程所控制。

根据这一观点,各种认知之间是一个连续体,而语言不是人的心灵和大脑中独立的“模块”。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在各种认知能力中,一个主要的和普遍的认知能力是想象,即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

这就是为什么想象机制的隐喻和转喻会成为认知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

Lakoff和Johnson合写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

关于隐喻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当属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 mark)。

他在《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一文中(2001:106 -113),根据隐喻语义转移的程度,从大到小,把隐喻分成了六种:dead metaphor, cliche metaphor, stock metaphor, adopted metaphor, recent metaphor, original metaphor,并在另一著作《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2001:84-96)中,他又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翻译隐喻的7种方法。

隐喻的翻译理论和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隐喻的翻译理论和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论文选登】Selected Treatise Published本文为北京行政学院校院级学科建设项目,项目号:2015XKJ017两千多年以前,隐喻是作为一种修辞格为西方学者研究。

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在其经典性著作《修辞学与诗学》(Rhetoric and Poetry)中对隐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确立了两千多年后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思路。

传统的隐喻理论只局限于对隐喻现象本身的研究,没有将隐喻放在人类认知、思维和交际活动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所以不能全面解释隐喻的机制和实质问题。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可以用于解释人们头脑中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等等。

本文从隐喻的认知过程入手,对适用于隐喻的各种翻译理论和原则进行分析研究。

运用多种理论,对隐喻的各种翻译方法隐喻的翻译理论和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赵永江 姜志伟(北京行政学院 北京 100044)进行了对比分析。

同时,提出了隐喻翻译几项策略,即:模仿、释义、异化、归化、直译、意译、转换翻译等等。

一、 隐喻的翻译理论原则1. 隐喻认知理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认知、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L a k o f f和J o h n s o n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人们通过隐喻来认知新事物,建立新理论,并利用隐喻来创造新词或新意义。

因此,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其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隐喻是通过喻体认知本体的,喻体是人们已知的概念或表达方式,本体是人们面对的未知的概念或事物。

在隐喻的认知过摘 要:从传统角度来看,隐喻被当作修辞学的一部分进行研究。

在认识语言学中,隐喻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它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还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隐喻在视觉艺术、文学、演讲和其他表达形式中都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工具。

它们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喻的认知隐喻是一种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式。

它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信息,强调其相似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当与实际情况相比时,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

在隐喻的措辞中,表示被比较对象的是“喻体”,而被比喻对象的是“喻义”。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一段旅程”这种说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的一生是一种旅程的隐喻。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或听众理解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认知隐喻时,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现代的认知科学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基于比喻模型的,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将被比较的人或物进行编码或”估值”(如判断它们的高度、颜色、大小等),接着将喻体的特征与喻义进行比较,并在喻体中找到与已知语境相关的“义项”或“共鸣”,以此来完成隐喻的理解。

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些隐喻,并产生相应的联想。

因此,读者或听众所理解的隐喻可能因其经验、文化和教育背景而各不相同。

二、隐喻翻译的挑战由于隐喻依赖语境的环境,难以轻易地将其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事实上,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文化差异在进行隐喻翻译时,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还需要对原文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无法完全理解,反之亦然。

例如,“Is it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一种常用的英语隐喻,意思是“下大雨”。

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直译的话,可能会被理解为猫和狗从天上落下来了。

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及隐喻翻译_评_围城_及其英译本

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及隐喻翻译_评_围城_及其英译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OCE AN U NIVE RSIT Y OF CH INA (Social Sciences E dition )2008年第5期N O.5.2008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及隐喻翻译评 围城 及其英译本*梁淑梅!章晓雯(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它是通过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以达到认知的目的。

从认知视角分析文学名著 围城 及其英译本,可以鉴赏其新奇、犀利的隐喻和准确、传神的翻译。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隐喻;映射;源域;目标域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35X(2008)05 0094 03!!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已从单纯的修辞学扩展到哲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学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认知工具和看待、认识事物的一个视角,既然如此,隐喻就不可否认是一种认知现象。

[1]笔者试图从认知对等、认知偏移及认知缺省的视角,分析文学名著 围城 及其英译本,以鉴赏作者新奇、犀利的隐喻和译者准确、传神的翻译。

一、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代表人物有Jackendo ff,Lakoff,Jo hn son,Langacker 和Talmy 等人。

认知语义学采用经验主义的语义观,以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 phy)为基础,从认知角度探讨人类思维、经验、语言及心理、生理系统间的辨证关系。

它研究概念化(co nceptualization)的形成、隐喻投射、(metaphori cal projection)、范畴化(categorization)、原型(pro to ty pe)、寓比(parable)、理想认知模型(ICM )、语音接口层次(PIL)、概念接口层次(CIL)等认知语义现象。

浅谈英语隐喻的认知与翻译

浅谈英语隐喻的认知与翻译

浅谈英语隐喻的认知与翻译本文从认知角度简要阐述隐喻,从文本转换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探讨隐喻翻译,并分析了隐喻翻译的基本技巧,如直译法、直译加解释法、转换喻体法。

对理解隐喻和正确地翻译隐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标签:隐喻认知文本转换文化内涵翻译一、引言西方比较系统的隐喻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献论及隐喻的典籍也很丰富。

根据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隐喻的修辞学研究,从亚里士多德到理查兹,大约开始于公元前300年,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隐喻的语义学研究,30年代到70年代初,这一阶段不仅从语言学角度而且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作语义研究;70年代以来对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解释学等多种角度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大量论著出版问世。

我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如束定芳探讨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

聂炎论证了隐喻的五种功能:开辟认识世界的新途径、扩大人类的认识视野、加强认识深度、创造新的思想、提供类推证明,揭示事理。

郑洪仁指出隐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

这些研究进一步增进了我们对隐喻概念的理解。

二、隐喻及认知(一)隐喻的本质。

隐喻是一种凝练的明喻,用来揭示一种隐含的比较,其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作为修辞格的一种,隐喻通常通过一个词或词组以一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并以此来暗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似性或类推性。

隐喻具有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本体,喻体,喻意。

(二)隐喻的认知。

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并提出了用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来解释隐喻认知现象,从而形成了隐喻认知机制,即隐喻是由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是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构成的,是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

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从认知视角探讨英语隐喻的基本特征及翻译策略

从认知视角探讨英语隐喻的基本特征及翻译策略

从认知视角探讨英语隐喻的基本特征及翻译策略隐喻是英语和汉语共有的一种修辞现象。

在认知功能视角下分析英语与汉语中的隐喻现象,既可以为读者理解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为认知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打下实践的基础,尤其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互译实践更有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

因此,有必要结合认知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及其相关问题进行逐一的阐释和说明。

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英汉语法隐喻研究应该着重关注以下问题的探讨:研究中的语法隐喻观、语法隐喻研究材料的选择、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语法隐喻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一、隐喻及其隐喻观1. 隐喻隐喻就是一种修辞学现象,它广为地存有于英语和汉语中。

在英语中,所谓的隐喻就是比喻修辞学下的一个分类。

即为在具体内容的运用过程中,它不采用 like、as 这样的比喻词做为自己的标志,而是通过更为隐密的一种方式并使语言在具体内容的交际活动中呈现比喻的特点。

因此,它被称作隐喻,即为一种以“隐密”的方式而构成的比喻现象。

在汉语的修辞学体系中,虽然没用“隐喻”这一术语去指代这一特定的修辞学现象,但汉语修辞学体系中的“暗喻”却与其相当,它们都就是以不能发生“比喻词”而形成的比喻现象。

隐喻的构成可以存有多种途径,而其中以语法做为隐喻手段而发生的语法隐喻则就是心智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重点。

2. 隐喻观所谓的隐喻观是对隐喻问题持有的基本观点或者说就是对隐喻现象持有的根本性观念。

在心智功能语言学中,研究者必须存有一种系统化的隐喻观。

即为所谓的系统化的隐喻观是指隐喻的构成就是一种系统化的过程,在隐喻系统化的过程中任何一种语言因素都可以沦为隐喻构成的因素。

3. 语法隐喻及其相关研究根据上边的系统化的隐喻观,在心智功能语言学研究的视域下,隐喻研究必须牵涉至语言交际和语言本身形成的各个因素。

例如,对于前者而言,语言交际中的语境可以影响至语言中的隐喻修辞学;对于后者而言,语言本身的语法规则也可以沦为隐喻形成的有关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第5期总第126期 外语学刊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2005,N o.5Serial N o.126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肖坤学(广州大学,广州510405)提 要:隐喻历来被视为语言的一种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的范畴。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问题。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新兴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了全新的解释: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既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描写凸显了隐喻的认知性质,认为隐喻的产生具有心理基础,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

对翻译而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本文是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提出隐喻翻译应该采取认知取向的观点。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概念域;映射;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5)05-0101-05 1 引言隐喻历来被视为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的范畴。

受修辞学、文体学以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总体上是修辞取向的,即视隐喻的翻译为修辞层面上的语际转换问题。

译者只是在对原语文本中的隐喻表达进行修辞分析的基础上,在目的语中寻求与之“对等”的隐喻表达形式或力求再现原语的隐喻意义,从而实现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际转换。

隐喻的翻译就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

然而,从认知语言学观点来看,传统翻译理论关于隐喻翻译的观点存在明显的缺陷:忽视了隐喻的本质特征———认知性质和缺乏对翻译的实质的正确认识。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客观事物只有被大脑感知才能获得意义。

(Lakoff&Johns on 1980:15—32)语言符号与客观外部世界不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语言符号是与人通过认知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的,意义与推理则是以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为基础的。

传统译论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加上其方法论上的缺陷,即“囿于传统文艺评论特别是传统文艺美学的方法论影响,注重宏观主体的迁移性‘了悟’或‘悟性’过程;而微观上对客体(译作及翻译过程)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形式论证方法。

传统翻译理论在微观分析中缺乏系统科学的严密性,对许多价值概念都未确立系统科学的始终一贯的范畴界说和现代逻辑学的定界分析,模糊性、印象性太强,内容流变,难免见仁见智,而且往往流于空泛。

”(刘宓庆1999:XIII)传统译论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由于不能对其所提出的方法从理论上进行科学解释,思辨性倾向也就在所难免。

既然认知是形成隐喻这种人类语言普遍现象的基础,避开认知谈隐喻的翻译显然是不科学的,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

把隐喻的认知特征纳入隐喻翻译研究的范畴是隐喻翻译研究一个新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运作机制的理论则是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理论基础。

2 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2.1 隐喻翻译的认知观关于隐喻的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当属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他在《翻译教程》(A T extbook of T ranslation)一书中(2001:106—113)把隐喻归纳为dead metaphors,cliche metaphors,stock metaphors,adopted metaphors,recent metaphors,original metaphors等6类。

在另一著作《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 ranslation)(2001: 84—96)中,他又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隐喻翻译的7种方法,即(1)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2)用目的语中的合适喻体代替原语中的喻体;(3)用明喻代替隐喻,保留喻体;(4)用明喻与喻底结合翻译隐喻;(5)将隐喻转换为喻底;(6)省略和(7)隐喻和喻底结合。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空前活跃,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也常见于国内各种翻译理论著作或学术刊物,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侧面从理论到具体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如蒋跃(1991)、柯平(1993)、丁树德(1996)、毛荣贵(2001)、谭震华(2002)、魏平(2003)和徐王君(2004)等。

客观地说,众多学者的理论观点对隐喻翻译实践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如柯平先生(1993:139—144)指出,“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在任何情况下,喻义都是应当保证传译的东西。

”这一观点抓住了隐喻翻译的关键。

Peter Newmark关于隐喻翻译的方法可操作性强。

但总体而言,传统译论与上述学者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重点是隐喻的修辞功能,是以修辞为取向的。

谢天振(2004:9)在回顾人类翻译史时指出,“口语交往阶段”和“文字翻译阶段”的译学观点基本上是建立在两种语言的转换基础上的。

包括隐喻翻译研究在内的传统译论体现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观。

但从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看,避开隐喻认知性质的隐喻翻译研究是不科学和不可论证的。

探讨隐喻的翻译,我们在明确隐喻性质的基础上还应该首先弄清翻译的实质。

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杰出代表,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谭载喜1999:11)他还指出“译者必须力求再现作者原义”(ibid.7)。

刘宓庆(1999: 6)提出了“所谓翻译的实质,就是语际的意义转换”的主张。

郭建中(2000:277)也认为“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

王宁(2000:46)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总是不断在目的语中寻找对等语来诠释原语的意义……”著名翻译家萧立明(2001:4)把翻译的过程描述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王东风更是强调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他(2005:71)明确指出“自从人们开始关注翻译这一活动起,人们就开始关注意义与翻译的关系了,”并提出了“翻译的灵魂是意义的语际转换”观点。

由此看来,语言的意义是翻译的核心已是翻译界的共识。

这与“意义是语言最明显的特征”这一语言学论点也是一致的。

据此推断,作为语言的普遍现象,隐喻翻译的关键同样在于意义。

然而,什么是意义、对语言意义的产生做出什么解释以及如何看待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却是语言学和哲学领域长期存在分歧的问题。

“什么是意义?哲学家们具体针对语言就这个问题争论了两千多年。

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Lions1981:136)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则是不同语言学流派语言哲学基础和语言观的反映。

结构主义语言学受其客观主义哲学观和“语言是封闭的、自足的体系”的语言观的影响,致使关于语言意义的研究成了其最薄弱的方面,转换生成语法对于语言的意义则是采取回避的态度,以致最终走上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

如前所述,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却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是解释语言学,力求对语言提出能独立论证的而不是特设的解释,以达到揭示语言本质的目的。

其哲学基础是经验现实主义,认为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所谓意义,语言并非是封闭的和自足的体系。

(赵艳芳2001:3—14)认知语言学走的是一种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完全不同的研究语言的路子。

与其它语言学流派相比,其所具有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包括语言的意义和隐喻在内的自然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科学的解释。

关于语言意义的问题,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映,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

”(赵艳芳2001:12)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所表达的意义是有认知基础的,是通过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这样的心理运作机制而产生的结果。

基于这样的认识,隐喻的翻译就不只是修辞层面上的语言符号转换问题,译者还须从认知的角度深入了解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并根据隐喻的心理运作机制确定具体的翻译策略。

2.2 隐喻翻译的认知策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经表明,无论对英语还是对汉语而言,隐喻都是普遍的语言现象。

“英语和汉语都是富含比喻性的语言,‘明喻’、‘暗喻’、‘引喻’、‘换喻’在汉语中俯拾皆是,其寓意深刻,生动形象,表达婉转,语句凝练,是语言的精华”。

(徐王君2004)当今西方学者所认为的隐喻具有普遍性的观点,即便我们的祖先,也早有认识。

(王寅,2003)所以隐喻首先不是不可译的语言现象。

Eugene A.Nida指出,“翻译的重点不应当是语言的形式,而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谭载喜1999:1)虽然他为实现这一目标所提出的具体翻译操作方法体现出来的依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观,但他与其他翻译理论家倡导的“翻译就是意义的翻译”的观点和翻译的重点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的思想同样适用于以认知为取向的隐喻的翻译研究。

基于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运作机制,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可采取的策略包括:21211 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感官和身体构造)和包括通感现象(synaesthesia)在内的相同心理基础,不同民族的认知能力非常接近。

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

基于相同的感知,不同民族在认知客观世界过程中自然能够产生类似的概念结构。

著名语言学家沈家煊(1998)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通过认知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以认知为前提的,语言是与概念结构一致的象征符号系统。

基于对客观世界相同的认知体现在不同民族语言中的共性不在语言形式上,而在于人的认知心理(赵艳芳2001:13)。

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包括隐喻)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翻译,也是建立在人类相同的认知心理基础上的。

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体验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概念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表达形式。

对这类隐喻的翻译,译者根据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通过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方式可以实现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翻译目的。

如,基于TI ME IS M ONEY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体现这一结构隐喻概念的许多隐喻表达形式:①Y ou are wasting my time.②Can y ou give me a few minutes.③H ow do y ou spend y our time?④We are running out of time.⑤Is that w orth y our while?(Ungerer&Schmid2001:118)在这些隐喻表达形式中,TI ME IS M ONEY这一结构隐喻就是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