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2013
城市的内部结构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2011级旅游管理邓乐摘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内部的空间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各功能用地混杂,市中心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
随着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兴起,市中心出现各种问题,工业用地改造成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以及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等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划分。
一.城市功能分区划分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旅游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1主要功能分区特点(1)住宅区: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有的城市住宅分中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和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低地与工业区联系)。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2)商业区:商业区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带状分布。
在有些大城市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不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3)工业区: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高坡,相互聚集而形成的,集聚成片。
往往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
(4)补充: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又称中心商业区、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最初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意为商业汇聚之地。
现代意义上的中心商务区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
城市内部结构

8。下图为某城镇四个工业布置方案。该地盛行西北风,从保护 环境方面考虑,最合理的方案是 C
9. 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 从环保角度考虑,其中合理的是 D
课堂检测:
一、土地利用类型就是已利用的土地类型 二、城市中各功能区有明确的界线 三、每个城市都具备各种功能区 四、商业区都位于市中心 五、高级住宅区位于市中心,接近商业区
区同 位一 的种 需经 求济 是活 相动 同对 的城 。市
间同 集类 聚经 济 活 动 在 同 一 空
功 能 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休憩区 行政区 文化区 等等
小结: 1基本功能 区(3个) 2功能区之 间无明显 界限,呈 混合状态
文化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位置
商业区 市中心或交通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同心圆模式
扇型模式
多核心模式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经济因素 (主要原因)
(1) 地租因素: 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 是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2)城市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2、其它因素: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宗教与民族) 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历史背景)
行政因素(引导或划分不同功能区)
城市地域小, 功能混杂
原因 市中心工业 意义 市场交通优势 城市 早期
城 市 内 部 空 间 结 构 的 变 化
市中心用地紧张、 地价高交通拥挤、 环境污染 原因
变化 趋势 原工业地改 为商业或其 它用地 意义 降低成本、 保护环境
P24 活动
团块状 城市的外部形态 条带状 组团式
知 识 构 架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的外部形态
第十一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他们在对美国9个城市CBD的土地利用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后,提
在外来移民的商业中心的前面为港口区,后为 住宅区,而住宅区的发展呈楔形或扇形;在西式商业 中心后面的是高级住宅,而在混合性土地利用后面是 当地居民居住区,部分混合土地利用地区由于商业中 心的扩展而改为商业用途;再后为新发展的高级市郊 住宅区和十分贫穷的木屋居民区,两者可能距离颇远, 但亦可能近在咫尺,但生活水平相差悬殊;再后为城 郊农业带;新建的工业村则多位于旧城以外的空间。
居住(R)、工业(K)、商业(C)等。
(3)根据大比例尺城市土地利用图式航空照片, 结合实地勘察及其它辅助资料,定出每个方格的 主要职能倾向,打上相应的字母。这样可得到一 张城市地域职能总信息图。 (4)将总信息图分解,得出各单项地域职能信 息图,如居住职能信息图、工业职能信息图等。 (5)根据单项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 勾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然后结合市区地形 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加以修正, 画出各种职能的均质地域图。 (6)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划分均质地域对城市合理布局和旧城区改造 都具有指导意义。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所有上述模式都是平面的,忽
视了城市的垂直差异。
以易达性和付租能力来衡量,中心商业区的底层无疑
是城市最有吸引力和最易到达的地方,所以在中心商业区
的低层往往为付租能力最高的零售业所占用。其上层可能 为专业性服务业,再上层却不能排除用于住宅的可能。除 了酒店(商业住宅)外,其间尚有不少富人的豪华公寓。 在不少的欧洲城市里,富人往往不一定住在远离城市的市 郊,而喜欢住在商业区及其邻近地区。 如图10-14所示。
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的过渡地带,这一带也是新来移民居住地区;
3)第三带,是原来较大工厂的工人住宅区;4)第四带,是较富有的 中产阶级住宅区;5)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 密度低,房舍宽敞。由于他们需要驾车入市工作,故又称通勤人员住 宅区。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一)概念1.均质性: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2.均质地域: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如城市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均是均质地域)。
(二)均质度均质度:就是地域均质性的量度,依据信息论的观点,其计算公式为:D=λ(1-H)其中:λ:系数; H:熵(是表示随机事件中不确定性的概念,是对事物无序性的量度) (三)均质地域的划分方法可以通过提取各区域主要职能的办法确定均质地域的边界,其具体做法是:①在城市建成区地图上划出方格网;②确定要提取的职能种类,并用字母表示;③确定出每个方格的主要职能倾向,标上字母,形成城市地域职能总信息图;④将总信息图分解,得出各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⑤根据单顶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要结合市区地形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加以修正),画出各种职能的均质地域图;⑥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一)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1.同心环模式的组成①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的核心,包括商店、办公机构、银行、剧院、旅馆等。
其显著特点是:地价高,高层建筑、交通汇集量大。
②过渡地带:是围绕着CBD的,由住宅、小工厂、商店、仓库等组成,住宅较低级、破旧,甚至还分布着贫民窟,是新来移民的居住区,工厂多以轻工业为主。
③工人居住带:布局紧凑,条件不佳,供较大工厂工人居住的地带。
④居住带(中产阶级居住区):较为富裕和宽阔的郊区,因距离市中心较远,故有独立的购物中心。
⑤城市边缘通勤带:是一个高价的居住地域,也是城乡交错带,是供高阶层居住并驱车上班的地带,——也称“CBD有产阶层的郊外居住地”。
2.同心环模式的意义及其发展此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法:①伯吉斯采用的是人文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即将生态学的研究思路引入到城市社区研究,认为人类活动的侵入(invasion)和更替(succession)形成人类的城市社区,表现在:人类活动的侵入引起了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而土地占有者的更迭又进一步引起了城市社区的更替。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

——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创新
返回
①距市中心远近 ①经济——地租 ②交通的通达性
城市内部空 间结构的形 成因素
②社会
①收入影响住宅区,形成高级、 低级住宅区 ②种族或宗教团体 ③知名度
③历史 ④行政:各种开发区 ⑤自然:土地面积与形状、地形起伏程度、水 文等
4、发展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主靠近江河
①集聚成片分布 特点 ②不断向城市外缘迁移,并 工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 业 通便捷地带。
主靠近公 路
区
特点
工 业 区
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原因:①地价上涨;②为了保护城市环境;③交通便利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土 地 集聚 利 效应 用 类 型
功 能 分 区
住宅区
A
区
B
区
距市中心 的距离
c
业
功能区 商业区
区位 市中心
区位选择的原因 ①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人群;②靠近市 中心,交通便利; ③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既方便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住宅区 靠近市中心
①工业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 工业区 远离市中心 ②该区域内工业付租能力最高
区位 市中心
通达度 最高 较高
①市中心
分布:呈 点状或带 ②交通干线(高速公 路、市环路)两侧或 状 街角路口处
①经济活动最繁忙 ②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布局原则
市场最优 交通最优
商 业 区
香港
特点
中央商务区 CBD
——分布于大城市和 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高楼底层交通通达度较好, 能吸引大量的消费人群
根据河流的流向判断 哪里是上下风向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学习目标】1. 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及功能分区2. 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3.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重点难点】1.明确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2.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学法指导】学会阅读城市规划图,能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从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划分:2.城市功能分区及其特点(1)城市功能区划分(2)城市三大功能区类型及其分布。
1.含义: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3.形成因素 (1)经济因素:(地价的高低决定因素)(2)社会因素:(3)历史因素:4.变化:城市功能区及其形成1.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2.城市的三类基本功能区的比较3.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1)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二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城市功能分区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具体分析如下:1.图解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2.城市功能区的判定方法运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理和各功能区特征,可指导各种功能区的布局。
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功能区类型。
(1)根据功能区形态来确定。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工业区往往集聚成片。
(2)从功能区的位置来确定。
高级住宅区多位于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多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工业区位于市区边缘,交通干线两侧。
(3)根据功能区的特征来确定。
住宅区特征: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背向发展。
商业区特征: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密集;内部有明显分区。
第11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一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1、均质性与均质度 均质性是指城市用地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 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征。它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并非地 域本身所固有的职能特征。 均质度即指均质性的相对程度,我们可以参考信息论 中熵(熵是信息论中度量随机事件在某项实验中不肯定程 度的概念)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均质度的大小。
势,与其建陶产业的发展条件有关。90年代后期是南庄镇 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用地需求巨大。 而在南庄镇并入禅城区以后,承接了禅城区的部分用地压 力,成为禅城区的供地大户,其城市化建设力度日益加大, 建设用地需求更加强劲,建设用地总规模进一步增加。 1996年禅城全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5066.89hm2,20 04 年增加到9625.77hm2,其中包含南庄镇3306.63hm2。8 年来城区建设用地共增长1252.25hm2,增长率为24.41﹪。 从禅城建设用地增长的变化看,1996年以来,用地增长呈 现两个高峰:其一是1997―1998 年的快速增长期;其二 是2004年的高速增长期。1999―2003 年则是城乡用地缓
同心圆圈层式发展。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完善,空间 扩展形态逐渐转变为轴线扩展。2002 年并入禅城的南庄 镇发展稍微滞后于老禅城地区,但也沿着吉利涌发展了大 片的工业区。 统计到 2004 年,祖庙、张槎和石湾街道已经没有农 村用地,只有南庄镇还剩一些农田保护区。禅城地势较低 平,城市用地和空间扩展不受地形的限制,城市形态发展 遵循一般的圈层式和轴向填充式规律。目前由于行政边界 的限定,城市发展轴间基本摆满后,空间扩展进入蔓延期。 但由于其行政面积狭小,土地资源有限,所以目前城市用 地的蔓延受到了很大限制。
又有其特殊性。 1.1 1964 年之前:城市形成时期 早在唐宋年间,佛山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 至北宋时期已发展成为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 佛山老城地势南高北低,为汾江河所环绕。汾江河是佛山 历代的水路交通枢纽,老佛山城市空间的发展主要集中在 汾江河两岸向南拓展。1964 年以前,佛山建成区面积仅 10.77km2。 1924―1936年,老佛山的道路系统开始建立50―70 年代是其道路系统的发展阶段。当时佛山城市用地主要集 中在现在的汾江河以南、季华路以北、佛山大道以东和文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2、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菲和万斯认为地价峰值区(the Peak Land Value Intersection,简作 PLVI)是 CBD最明显的特点,在此区的 用地称为中心商务用地,其中包括:零售和服务业,诸如商 店、饭店、旅馆、娱乐业、商业活动及报纸出版业(因为它 对商业的影响远大于对制造业的影响)。 但不包括批发业、铁路及其枢纽站点、工业、居住区、公园 、学校、政府机关等。 他们在对美国9个城市CBD的土地利用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后 ,提出下面的界定指标:
其中交通位臵最优越的最后成为中心商业区,其它中心则分别发 展成次级或外围商业中心和重工业区。
哈里斯及厄尔曼还考虑到,易达性所吸引的商业、工业或贫民, 本身便有排斥高级住宅的倾向。因为后者的区位因素之一便是要 远离这些有碍环境的土地利用。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中级住宅区。
20
多中心形成因素 –某些活动的特定区位要求 –相近活动会集聚 –一些活动会相互排斥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甫 东 九 巷 东 星 十 寿 津 宁 恩 路
路线价
单位:元
下
杨
第
长
上下九路周边路段名
龙
德
C
高密度包括三层含义。
高密度
首先,建筑密度高。首尔市 CBD的核心区 ,容积率一般在 10以上。新加坡 CBD的容积率在8~25之间,远远高于住宅 容积率的1.5~4。 其次,人流密集、昼夜人口差别大。“911”前纽约世贸中 心每天有14万人进出,伦敦CBD白天人口达到150万人,夜晚 人流稀少,昼夜间人口数量变化大。 第三,商务空间最高聚集度。城市的商务办公设施高度集中 于CBD。据统计,纽约、芝加哥、旧金山等城市CBD的办公面 积占全市的一半以上。
纽约中心商务区容积率
D
动态性
CBD的动态性指其功能结构在不断变化,位臵也在不断迁 移。由于CBD的本质特征是集聚城市发展阶段的最高级别的 产业,因此,城市最高级别的产业中心即是未来的CBD。
E
经济性
CBD是区域、城市的经济枢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 济的控制力往往集中在一些大的金融、贸易、保险等跨国 公司集中的地域,从而使CBD成为经济枢纽机构。
F
提供高级别的服务
CBD提供的商务、商业、娱乐服务均是城市乃至地区、国 家内最高层次的商品和服务,所从事的交易和交流都是最高 档次的。
一般来说,CBD的空间位臵大都居于城市的地理中心或几何 中心,典型的城市如华盛顿特区、休斯敦、亚特兰大、伦敦 、蒙特律等,但是由于自然地理约束(如港口城市和沿海岸、 湖岸发展的城市)的原因,城市空间发展往往并不是从中心商 务区沿各个方向均衡、对称发展,比如多伦多、芝加哥、克 里夫兰、哥本哈根等城市。但无论CBD是否位于在城市地理中 心,其交通网络可达性和就业可达性都是最高的。 CBD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100一150年前,它不仅是城市重要的商务和零售中心 , 同时也是城市住宅、工业、政府管理的中心。随着时间推移 ,CBD的商业和零售用途也就变得越来越集中。
10
若把上述各功能的经济地租递减曲线重叠(图11—4,10-8), 可知道各地段产生经济地租最高的是什么功能。
11
交通线的影响
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没有考 虑交通干线对城市空间结 构的影响。 巴布科克,提出了轴向-同 心圆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认为城市主要活动沿交 通干线分布,商业中心区 有沿放射干线延伸形成星 状形态的趋势。
广州的CBD
二、CBD的界定
1954年美国学者墨菲(Murphy)和万斯(Vance)提出了 一个比较综合的方法,即将人口密度、车流量、地价等因素 综合考虑,那些白天人口密度最大、就业人数最多、地价最 高、车流、人流量最大的地区即为CBD。 此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很细致的调查基 础之上。
7
8
由于不同的功能所要求的交通条件不同,在完全竞争的条件 下,每一功能即每一土地利用区所产生的经济地租递减曲线是 不同的(图11—3)。
9
– 零售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最大,其在市中心所能产生的经济地 租却为各功能之冠。 – 服务业、轻工业和批发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较零售业小。 – 住宅用地:多层楼房用地利用率高,每单位面积所能产生的价值 较低密度的平房为高,所以其经济地租曲线的斜度也较平房大。 – 农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是各类经济活动中最小的一种。
30
在不少欧洲城市,富人往往不一定住在远离城市的市郊 ,也喜欢住在商业区及其邻近地区。 在美国,近年来新的豪华公寓陆续在中心商业区边缘落成 ,吸引了不少喜欢城市中心生活的中产阶层移入,所以,在 中心商业区边缘也不一定是破落的贫民窟、小工业和批发业 地区。这是美国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区的新发展——绅士化。
25
2、麦基发展中国家模式
– 麦基(Mcgee)的模式是在殖民 地和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应用。 – 由于这些地区存在着二元经济, 所以有两组不同的商业中心。 其一为西式商业中心,其形态 和西方城市的中心商业区相仿。 以国际贸易为主,零售商店出 售的也以进口高档货为多。另 一类为外来移民的商业中心 , 从事当地的货品买卖为主。 – 介于其间的是混合性土地利用, 工商业住宅兼有,互相混杂。
–付租能力
评价:这一模式虽较为复杂,但仍然基于地租理论。它假 设付租能力较高的高密度住宅倾向于接近中心点和其它主要 经济胞体,但最接近这些胞体的空间却被批发商业和轻工业 所占有。
由于哈里斯及厄尔曼的模式并没有假设城内土地是均质 的,所以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并无一定序列,大小也不 一样,其空间布局图是非常富有弹性的。
A
高可达性
可达性是CBD最基本的特征。包括交通的可达性和信息的 可达性两方面。 东京CBD内的交通系统用地占总面积的22.3%,纽约曼哈 顿更达到37.5%。
B
高地价
由于用地紧张,CBD的楼价、地价在城市的内部或者区 域内是最高的,是城市地价峰值点所在。
1
专业零售、娱乐物业 商务办公物业 旅馆、批发业、 临时居住物业 居家物业及其它物业
12
三、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霍伊特(Homer Hoyt)认为,均质性平面的假设太不现实, 因而他于1939年提出了扇形模式或楔形模式。 在他的模式中,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 了 放 射 状 运 输 线 路 的影响 , 即线性易 达性和定 向惯性 (directional inertia)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 呈不规则式。他把中心的易达性称为基本的易达性,把沿 着辐射运输路线所增加的易达性称为附加的易达性。
22
五、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的发展
上述三个城市内部结构模式,虽然有地租理论的支持, 可是由于他们的创始人都是美国人,其所列举的土地利用 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一般和美国的城市比较接近,至于对其 它国家的现实性,连霍伊特本人也指出,不一定适用,必 须加以修改。。
1、曼的模式
– 曼 (Manna) 提 出 了 一 个 典 型的英国中等城市的模式。 – 该模式是伯吉斯和霍伊特 两模式的综合。 – 由于英国位于西风带,城 市的西部为上风带,多为 高级住宅所占有,而城市 的东部为下风带,工业和 贫民多被迫于此。
26
– 在外来移民的商业中心的前面为 港口区,后为住宅区,而住宅区 的发展呈楔形或扇形。 – 在西式商业中心后面的是高级住 宅。 – 而在混合性土地利用后面是当地 居民居住区,不过密度不如前者, 也无工商业。部分混合土地利用 地区由于商业中心的扩展而改为 商业用途。 – 再后为新发展的高级市郊住宅区 和十分贫穷的木屋居民区。两者 可能距离颇远,但亦可能近在咫 尺,而生活水平悬殊。再后为城 郊农业带。新建的工业村则多位 于旧城以外的空间。
再向外第四带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 区,散布着高级住宅,密度低,房舍宽敞。由于他们需要驾车人市 工作,故又称通勤人员住宅区(commuter zone)
3
芝加哥案例
伯吉斯从人类生态学角度得出的同心环模式,忽 略了人类除了生物属性之外尚有文化属性,所以 把人类的竞争行为比作生物群落的竞争,后来城 市研究学者虽然沿用伯吉斯提出的同心环模式, 但却赋予土地经济学的新解释。
伯吉斯认为城市的中心是商业汇聚之处,主要以零售业和 服务业为主。
纽约曼哈顿
伦 敦 金 融 城
东京新宿
北 京 C B D
上海陆家嘴
CBD具有九方面特征
(1)地处区域中心地带 (2)具有最高的可达性和拥挤程度 (3)具有最大的信息和人际交流量 (4)具有最高的土地价格 (5)具有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 (6)具有高度集中的服务业 (7)强烈的外向性 (8)高度的集聚性 (9) 具有良好的社会服务条件、技术设施和城市景观
2
3
4
CBD内峰值地价与 物业承租能力模型
五十年代初哥本哈根的地价图模型
50000 45000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路线价
单位:元
路
2
1
1
1
1
路
路 义 起 高
路
路
路
路
东
路
康
京
京
湖
明
福
育
北
北
西
文
惠
北京路周边各路段名
教
泰
第
街
– 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路线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所 以呈楔形,而且不是一个平滑的楔形,它可左右隆起。 – 住宅区,贫民住在环绕工商业土地利用的地段。 – 中产阶级和富人则沿着交通大道或河道,或湖滨,或高地 向外发展,自成一区,不与贫民混杂。 – 当人口增多,贫民区不能朝中产阶级和高级住宅区发展时, 也会循不会受阻的方向作放射式发展,因此城市各土地利 用功能区的布局呈扇形或楔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