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

合集下载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按摩手阳明大肠经的其他穴位
迎香穴: 位于鼻翼 两侧,具 有疏风解 表、通利 鼻窍的作 用。
合谷穴: 位于手背, 拇指和食 指的指骨 交汇处, 具有疏风 解表、清 热止痛的 作用。
曲池穴: 位于肘部, 具有清热 解表、祛 风除湿的 作用。
肩井穴: 位于肩部, 具有疏风 解表、通 利关节的 作用。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 外侧,具 有健脾和 胃、补中 益气的作 用。
颊车穴:位于下颌角前上方,咬肌隆起 处,张口有凹陷
手三里穴:位于前臂,肘横纹下2寸, 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
手阳明大肠经的其他穴位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 点旁,鼻唇沟中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 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 中点处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 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 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肩髃穴:位于肩部,三角 肌上,肩峰与肱骨大结节 两骨间凹陷处
手阳明大肠经的组成
起于食指桡侧端,沿食指桡侧上行,经过手背,上臂外侧前缘,肩部,颈部,止于面部
经过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 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与肺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胆经、肝经、肾经、心包经、三 焦经、任脉、督脉等经络有联系
丰隆穴: 位于小腿 外侧,具 有祛痰化 湿、健脾 和胃的作 用。
手阳明大肠经的针灸疗法
针灸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穴位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 主治手臂疼痛、麻木、肩周 炎等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 2掌骨间,主治牙痛、头痛、 咽喉肿痛等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 旁,主治鼻塞、流涕、头痛 等
手三里穴:位于前臂,肘横 纹下2寸,主治手臂疼痛、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一、手阳明大肠经(一)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与脏腑器官联系:大肠、肺;下齿、口、鼻、膈。

(二)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歌决:L I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神热与胃肠。

(三)本经腧穴1、商阳 (Shāngyáng,LI1)(大肠经井穴)[定位] 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

1寸。

[取法] 伸食指,依定位取穴“商阳食指外侧取”[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③甲沟炎、手指麻木。

[操作]浅刺0。

1寸或点刺出血。

2、三间 (大肠经输穴)[定位] 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取法]微握拳,依定位取穴。

“三间握拳节后当”[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腹胀,肠鸣等肠腑病证;③嗜睡(《甲乙经》“多卧善唾,胸满肠鸣,三间主之”);④手背肿痛、手指握固。

[操作] 直刺 0.3~0.5寸。

3、合谷 (大肠经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法]1。

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2。

拇食二指合拢,肌肉隆起最高处是穴。

“合谷虎口歧骨间”[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病;“面口合谷收”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④上肢半身不遂。

[知识拓展]镇痛要穴针刺合谷可使全身皮肤痛阈不同程度提高,40~50 min达最高点。

[操作] 直刺0。

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手阳明大肠经医学课件

手阳明大肠经医学课件

手阳明大肠经医学课件汇报人:日期:contents •手阳明大肠经概述•手阳明大肠经穴位详解•手阳明大肠经疾病诊断与治疗•手阳明大肠经与养生保健目录01手阳明大肠经概述定义手阳明大肠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属大肠,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归属属于手三阳经之一。

手阳明大肠经的定义手阳明大肠经的分布与联系起始点起于食指桡侧端,沿食指桡侧缘向上,通过1、2掌骨之间,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前缘,再沿上臂外侧前缘,向上经过肩关节的前方,过肩后向下交于大椎穴的下方,前行进入缺盆,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到达大肠。

终结点终于鼻两侧,接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与大肠、肺等脏腑有直接联系。

手阳明大肠经的功能与作用联系脏腑手阳明大肠经具有调节肠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力等功能。

功能手阳明大肠经对于治疗肠胃疾病、感冒、发热等病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用02手阳明大肠经穴位详解定位功效主治泄热止痛,调和肠胃,舒经活络。

咽喉肿痛、牙痛、发热、耳鸣耳聋等。

0302 01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微握拳,在食指本节桡侧凹陷处。

定位清热消肿,舒经活络。

功效鼻出血、牙痛、口眼歪斜等。

主治功效清热消肿,舒经活络。

主治牙痛、咽喉肿痛、腹胀等。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桡侧凹陷处,当第二掌指关节前缘凹陷中。

03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等。

合谷穴01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02功效疏风解表,活络止痛。

阳溪穴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清热解毒,舒经活络。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

功效调理气血,舒缓胸闷。

主治肩臂疼痛、手腕无力等。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偏历穴1温溜穴23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定位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功效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等。

4.1 手阳明大肠经穴

4.1 手阳明大肠经穴

第四章手三阳经穴第一节手阳明大肠经穴Points of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of Hand—Yangming,LI.经脉循行从食指桡侧端开始,沿着食指的桡侧缘,向上经过第一、第二掌骨之间,进入伸拇长肌腱和伸拇短肌腱的中间,沿上肢外侧的前缘,到肩关节前上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再向前下行到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肺脏,向下穿过膈肌,入属大肠。

其上行支,从锁骨上窝分出,上行颈部,贯串面颊部,进入下齿中,再回出来挟口两旁,左边经脉交叉到右边经脉去,右边的经脉交叉到左边来,然后上行挟着鼻孔到鼻翼两旁,再上行交会于足阳明胃经。

联系脏腑器官大肠、肺、口、面颊、下齿、鼻。

本经腧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左右各20个穴位(图4—1—1)。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目、鼻、齿、咽喉病,胃肠疾病,神志病,皮肤病,发热病。

1.商阳LI1井穴[定位] 伸食指。

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图4—1—2)。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

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之指背支和示指桡侧动、静脉与第一掌背动、静脉分支所形成的动、静脉网。

[刺灸法] 向上斜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主治}食指麻木;咽喉肿捅,颐颔肿,下齿痛,肩痛引缺盆,耳聋,耳鸣,喘咳;青盲,热病汗不出,昏厥,中风昏迷。

腮腺炎,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炎,急性胃肠炎。

{配伍]1.配少商、中冲、关冲,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中风,中暑。

2.配合谷、少商,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3;配合谷、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等。

有发汗泻热邪的作用,主治热病汗不出。

[文献摘要]1.《千金方》:商阳、巨寥、上关、承光、瞳子寥、络却,主青盲无所见。

2.《铜人》:喘咳支肿。

3.《循经》:指麻木。

4.《金鉴》:中风暴仆昏沉,痰塞壅。

2.二间、LI2、荥穴、{定位] 侧腕对掌,半握拳。

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图4—1—2)。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点按
用拇指指尖点按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如合谷、曲池等,每次约1-3分钟。
推按
用拇指指腹从上到下推按手阳明大肠经,每次约5-10分钟。
手阳明大肠经的针灸方法
毫针刺法
用毫针刺入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如合谷、曲池等,深度以得气为度,每次 留针约20-30分钟。
艾灸法
用艾条灸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如合谷、曲池等,距离皮肤约2-3厘米,每次 灸治时间约15-20分钟。
3
经络在人体内的分布广泛,从头到脚,贯穿全 身。
经络系统
01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十二经脉之一,是大肠经的循行路线。
02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食指桡侧缘上行至腕横纹桡侧端,沿前臂外侧 向上至肘部外侧,经大肠俞入腰夹脊,沿脊旁过膈,属于大肠。
03
手阳明大肠经与肺、胃、大肠等脏腑有密切关系。
经络的分布和作用
背部穴位
大椎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针灸此穴主治热病、咳嗽、气喘。
风门
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针灸此穴主治咳嗽、气喘、感冒。
上肢穴位
曲池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针灸此穴主治高血压 、头痛、头晕。
合谷
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针灸此穴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
手阳明大肠经的分支从锁骨上窝进入 胸腔,上达颈部,至下颌,回入口中 ,交会于对侧。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治疗头面、五官、 咽喉、外感热病等疾病,如头痛、目 赤肿痛、鼻衄、鼻渊、口眼歪斜、耳 聋、痄腮、齿痛、咽喉肿痛、高热神 昏等。
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 于肠胃,因此常配合使用治疗肠胃疾 病。
02
手阳明大肠经与大肠有直接联系,刺激该经上的穴位可促进肠道蠕动

中医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

中医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

中医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一、手阳明大肠经的概述手阳明大肠经是人体手臂上的一条经络,起点在食指末端,向上沿着手臂内侧前行至肘部,再向下到达肩部,最后在鼻孔上方结束。

手阳明大肠经与脚阳明大肠经构成了人体的阳明之脉,其中手阳明大肠经是阴阳之气交汇的地方,被视为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经脉。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手阳明大肠经是与人体大肠相连通的,两者互为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畅通,可以促进人体经络系统的正常运作,维护人体健康。

二、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作用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运输功能手阳明大肠经主要负责运输手臂和肩部的气血,使它们得以协调运作。

这不仅可以促进手臂和肩部的活动,还可以维护它们的健康。

2.防御功能手阳明大肠经可以增强人体的防御力,预防感冒、咳嗽、口腔溃疡等疾病。

同时,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流通也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毒素,维护人体的健康。

3.神经调节功能手阳明大肠经与人体神经系统有密切联系,可以调节神经,缓解压力和情绪的不良影响,进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此外,手阳明大肠经还可以调节人体的荷尔蒙水平,维护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

三、手阳明大肠经的保健方法为了保持手阳明大肠经的畅通,维护人体健康,有以下几个方法:1.饮食调理手阳明大肠经是与人体大肠相连通的,因此,饮食调理就成为手阳明大肠经保健的重要方法。

建议平时多食用含有膳食纤维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香蕉、芹菜、白菜等,以增加肠胃蠕动,防止便秘。

此外,饮食要注意不要过度油腻,不要吃过撑或暴饮暴食。

2.运动锻炼手臂的运动可以刺激手阳明大肠经和人体其他经脉的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建议平时多做适量的体育锻炼,如延伸手臂、运动手指、手腕等活动,进行一些手部放松动作,如揉、捏、推等。

3.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利用手法、针灸等方法促进手阳明大肠经和其他经络的气血流通,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

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使气血得到畅通,达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倪海厦手阳明大肠经讲义(附穴位彩图)

倪海厦手阳明大肠经讲义(附穴位彩图)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经穴主治《内经》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又云:『大肠为白肠。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左右四十穴)。

此一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取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其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也。

是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阴之交。

庚金之腑,脉详右寸。

实则脉实,伤热而肠满不通,辛温可泻。

虚则脉虚,伤寒而肠鸣泄痛,补必酸凉。

蒸黄连而解酒毒,炒厚朴而止便红。

肠风妙川乌荆芥,脏毒奇卷柏黄耆。

痢中六神丸,宜调则调;带下百中散,可止则止。

润肠通秘,麻仁丸果有神效,行滞推坚,六磨汤岂无奇功。

痔疮热痛,脑麝研入蜗牛,胆冰磨敷井水;痢疾腹痛,姜茶煎治出坡仙,梅蜜饮方书登父,肠内生痈,返魂汤而加减随宜,十宣散去增适可。

尝闻食石饮水,可作充肠之馔;饵松食柏,亦成清腑之方。

是以疗饥者不在珍馐,调肠者何烦异术,能穷针里阴阳,自获殊常效验。

手阳明大肠经考正穴法商阳(一名绝阳):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脉所出为井金。

《铜人》灸三壮,针一分,留一呼。

主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聋,寒热痎疟,口干,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立已。

二间(一名间谷):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

手阳明大肠脉所溜为荥水。

大肠实泻之。

《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齿痛,目黄,口干,口喎,急食不通,伤寒水结。

三间(一名少谷):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

手阳明大肠经实训报告

手阳明大肠经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阳明大肠经作为人体十二经络之一,具有调理肠胃、清热解毒、疏风散热等功效。

为了深入理解手阳明大肠经的生理功能与临床应用,提高中医临床技能,我们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手阳明大肠经实训。

二、实训内容1. 手阳明大肠经经络理论学习(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道,具有调节阴阳、平衡气血的作用。

(2)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沿食指桡侧上行,出于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短伸肌腱)之中(阳溪),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前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交,然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肌,入属大肠。

(3)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

主要穴位有商阳、阳溪、曲池、肩髃、大椎、缺盆、肺俞、膈俞等。

2. 手阳明大肠经临床应用实训(1)便秘:采用砭石刮拭法,重点刮拭食指、小指,从指根部刮至指尖,重点刮拭商阳穴,促进肠道蠕动。

(2)发热病:结合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选取合谷、曲池、肺俞、大肠俞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3)牙痛、咽喉肿痛:选取合谷、曲池、阳溪、肩髃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4)颈肿、目黄、口干:选取合谷、曲池、肩髃、肺俞、大肠俞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3. 手阳明大肠经养生保健实训(1)早晨5点到7点,大肠经当令,此时起床排便,有助于排毒。

(2)经常敲打大肠经,能去掉体内多余的火气,对治疗便秘十分有效。

(3)保持饮食规律,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4)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三、实训体会1. 通过实训,我对手阳明大肠经的生理功能与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针灸治疗便秘、发热病等疾病,效果显著。

3. 养生保健方面,注意饮食、锻炼和情绪调节,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4. 在实训过程中,我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提高中医临床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即该经起自食指桡侧端(商阳),沿食指桡侧上行,出于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短伸肌腱)之中(阳溪),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前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交,然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肌,入属大肠。

其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回过来夹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夹鼻孔两旁(迎香)。

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

二、手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手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气血的变化为高温之气向低温之液的转化。

1商阳井穴,属金。

[别名]绝阳,而明。

[穴义]大肠经经气由体内外出体表。

[名解]1)商阳。

商,漏刻也,古之计时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观形态如漏刻滴孔。

阳,阳气也。

商阳名意指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

人体经脉由气血物质的运行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它分为体表部分和体内部分,体表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层,也即是地之上部,体内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内部。

商阳穴它即是大肠经体内经脉气血向体表经脉运行的出口。

由于人体系统的重力场特征,人体内部的温压场高于外部的温压场,因此大肠经体内经脉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态物就会由本穴的漏刻滴孔向外喷射。

商阳之名正是对本穴气血物质这一运动特征的概括描述,故名商阳。

2)绝阳。

绝,断绝也。

阳,阳气也。

绝阳名意亦可释为阴绝而阳,或曰纯阳。

如商阳之解,本穴的气血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所化,出体表经脉后化为纯阳之气,穴内无阴性之水,是绝阴化阳的过程,故名绝阳。

3)而明。

而,语气助词,作转折用。

明,与暗相对,指可见。

而明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可见之物。

在中医学中,物质可划分为二大类,一类为阴,一类为阳,阴又为有形之水,阳又为无形之气。

有形之水可见,无形之气不可见。

穴名冠以而明,它正是对穴内的气态物质处于特殊的可见状态的描述。

由于本穴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气化并喷射而出,成为了可见之状,因而明白可见,故名而明。

4)大肠经井穴。

井,地之孔也。

因本穴的气化之气从地部孔隙而出,故为井穴。

5)本穴属金。

属金,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内部外出的高温高压气态物,水湿浓度大,出体表经脉后其变化为散热冷疑,表现出西方之气的秋凉特性,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点]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性凉。

[运行规律]阳气由大肠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并循经传于二间穴。

[功能作用]气化大肠经体内水液,向大肠经体表经脉输送高温水湿气体。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血必淡、色必暗),热则摇孔出气,无见其血。

[藏象]本穴的微观形态有如高温锅炉的放气阀,气血物质则如放气阀外喷的高温水蒸气,内部经脉中的经水则如锅炉管道中的高温之液。

2 二间荥穴,属水。

[别名] 间谷,闻谷,周谷。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天部不太高的层次冷凝化水。

[名解]1)二间。

二,概数,在此表示较小之意。

间,间隔、空隙也,指本穴物质所处为空隙之处。

二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不太高的天部层次。

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所处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二间之名即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范围的说明,故名二间。

2)间谷、闻谷、周谷。

间,间隔、空隙也。

闻,听也,指距离短近。

周,范围也。

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之处。

间谷、闻谷、周谷名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较小的间隙处。

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高温水气,此高温之气因是由商阳穴的喷咀喷出,行至二间穴后扩散的范围不大,如处于狭小的区域,故名间谷、闻谷、周谷。

3)大肠经荥穴。

荥,极小的水流也。

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因散热而有部分水气冷凝而降,在地部形成细小的经水,故为荥穴。

4)本穴属水。

属水,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在本穴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天部之气,同时地部亦有极少经水,天部之气及地部经水性皆温热。

[运行规律] 天部之气向三间穴上行,地部经水向商阳穴下行。

[功能作用] 大肠经经气在此分清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3三间俞穴,属木。

[别名] 少谷,小谷。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稍高的天部层次形成风气。

[名解]1)三间。

三,概数,与二相比稍大。

间,间隔、间隙。

三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比二间穴稍高的空间层次。

本穴物质为二间穴传来的天部清气,其性温热,上行至三间穴后所处的天部位置较二间穴为高,故名三间。

2)少谷、小谷。

少与老相对、小与大相对,皆言小之意。

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

少谷、小谷名意皆指本穴物质所处的空间范围较小。

3)大肠经俞穴。

俞,输也。

大肠经气血由于有二间穴的散热冷降,在本穴处基本上无气血物质的升降变化,本穴只是起到了大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作用,故为俞穴。

4)本穴属木。

属木,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中的气血物质由于基本上无升降变化,而在二间穴不断提供气血物质的情况下,穴内的气血物质只是循大肠经向上部的合谷穴横向移传,表现出风木的横向运动特征,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 穴内物质以横行的风气形式循大肠经传向合谷穴。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 合谷原穴。

[别名] 虎口,容谷,合骨,含口。

[穴义] 大肠经经气在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

[名解]1)合谷。

合,汇也,聚也。

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

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

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2)虎口。

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

口,出入之所也。

虎口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向运动。

3)容谷。

容,容纳、包容也。

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

容谷名意指三间穴传来的气血物质在本穴被包容、聚集。

4)合骨。

合,汇也,聚也。

骨,水也。

本穴物质为三间穴的水湿之气汇合而成,所处为天部,其状为云,富含水湿,故名合骨。

5)含口。

含,包含、容纳也。

口,脾胃之属也。

含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性。

本穴物质为三间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本穴外传时也是以风木的形式横向外传,但由于其水湿云气有温热之性,因而还有部分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表现出脾土的长养特性,故名含口。

6)大肠经原穴。

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层次大范围内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一方面横行向阳溪穴传输,另一方面不断气化向更高的天部层次扩散。

[功能作用] 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运动,向天部层次输送水湿云气。

[治法] 虚寒则补而灸之,实热则泻之,热症凉药水针良。

5 阳溪经穴,属火。

[别名] 中魁。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此吸热蒸升上行天部。

[名解]1)阳溪。

阳,热也、气也,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溪,路径也。

阳溪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蒸升上行天部。

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此后吸热蒸升并上行于天部,故名阳溪。

2)中魁。

中,与旁相对,正也,指本穴气血运行的路线是大肠之正经。

魁,首也,与尾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首为阳,尾为阴也。

中魁名意指本穴向大肠本经输送阳热之气。

3)大肠经经穴。

经,动而不居也。

大肠经经气由本穴经过,故为大肠经经穴。

4)本穴属火。

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输至此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吸热后上炎于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 穴内经气由天之中下部上炎至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 吸收天部之热并向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而后温灸,热则泻针出气。

6 偏历络穴。

[穴义] 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别走肺经。

[名解]1)偏历。

偏,与正相对,偏离之意。

历,经历。

偏历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偏离大肠正经而行。

本穴物质为阳溪穴传来的炎上之气,行至本穴后因进一步受热膨胀并向外扩散,而由于肺经所处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气不足,所以本穴的膨胀扩散之气偏行肺经,故名偏历。

2)大肠经络穴。

因本穴有天部之气偏走肺经,有联络大肠经与肺经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络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 阳热之气运行分二个方面,一是偏走肺经,二是循大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 向肺经输送大肠经的阳热之气,改善肺气之虚。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7 温溜郄穴。

[别名] 逆注,蛇头,池头,地头,通注。

[穴义] 大肠经的阳热经气在此聚集并缓慢蒸散。

[名解]1)温溜。

温,温热也,是对穴内气血物质性状的描述。

溜,悄悄地走失也。

温溜名意指偏历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在本穴悄悄地散失。

本穴物质由偏历穴传来,为吸热后上升于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

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其所处为天之天部,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少,气态物质仍保留原来的余热而缓缓地散热蒸发,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故名温溜。

2)逆注。

逆,反也。

注,灌注也。

逆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上行。

注是对有形之物的形容,其运动方向向下。

逆注即是与有形之物向下的灌注方向相反,而本穴气态物的运行方向正是如此,故名逆注。

3)蛇头、池头、地头。

蛇,头小身大之动物也。

池,水池也。

地,田地也。

头,首也。

蛇头、池头、地头皆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总量与输出量的比喻,意指输出量小也。

蛇头与其身相比为小、池之头与其池相比为小、地之头与其地相比为小,故名。

4)通注。

通,通过、通行也。

注,灌注也。

通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不光有悄悄地溜走散失的变化,气态物同时也不断地散热缩合如细雨之降归走本经,故名通注。

5)大肠经郄穴。

郄,空隙也。

本穴物质为天部之气,其变化为不断地散失,微观下的穴位四周如有众多细小的空隙一般,故为大肠经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较干燥。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以缓慢的蒸散之状循大肠经向上传输。

[功能作用] 散发大肠经气血之热,向大肠经以外的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 有余于气则泻,不足则补,偏寒加灸。

8 下廉[别名] 手下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