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

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始终把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全面建设和改革。
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还需要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与贡献。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文化繁荣等方面探讨中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做的努力。
经济发展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基础。
中国通过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政策,不断推动经济发展。
首先,政府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成果转化力度,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此外,还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促进市场的活力和经济的发展。
这些举措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除经济发展外,社会保障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首先,实施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不断提高,大大降低了人民看病的负担。
其次,建立养老保险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养老金,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
此外,还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些社会保障措施,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权益,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美好生活。
文化繁荣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面。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首先,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其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让人民拥有更多的文化选择权。
此外,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人民的生活阅历。
这些措施为人民提供了广泛而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
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努力,为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保障,让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作者:杨小琴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09期摘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关键词:美好生活;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永远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强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并列提出,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改革发展的目的认识上的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善民生放在了重要位置,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精准脱贫、改善就业、推进教育公平、住房保障、医疗以及养老改革等都是围绕着增进人民获得感、增进民生福祉而展开的,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善民生属于社会建设范畴,当前社会建设问题日益凸显,这是转型期的必然现象。
一、社会建设的缘起改革开放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一路攻坚克难,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3篇)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心得

(3篇)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心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中国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对国家的热爱与奋斗目标的动力源泉。
它激励着我不断进取,为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幸福奋斗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渴望完善的精神状态。
无论是物质上的富足还是精神上的满足,人民都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物质层面,人民希望拥有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住房、食品和教育资源;在精神层面,人民追求个人尊重、社会公正和心灵愉悦。
这种向往体现了人们对人道主义价值和社会进步的追求,是建设美好社会的力量源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要求。
人民希望生活在和谐、稳定和公平的社会环境中。
这需要国家制定健全的法律体系,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并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公正的竞争环境,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追求美好生活。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之一。
中国梦的核心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建设美好生活要求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这要求我们发扬团结、勤劳、务实的优良传统,努力工作,追求卓越,在个人的奋斗中为国家、为民族的繁荣和富强贡献力量。
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我深感责任重大。
我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同时,我也要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为改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进步出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为之努力。
当每个人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踏实奋斗,社会的美好愿景就能变为现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肩负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责任与使命。
这一使命不仅是对自身的要求,更是对社会的期待。
我们要不断努力奋斗,为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繁荣与幸福作出贡献。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1. 引言1.1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初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和共同愿望,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和初衷。
我们深知,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深耕人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才能不负人民的期待,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始终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永远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努力,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字数不足,继续补充完善】。
2. 正文2.1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指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指南,这句话不仅是一种宏大的口号,更是我们奋斗的根基。
人民是我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他们的期盼和向往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们对于幸福、安定、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向往,不仅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期望,更是对精神生活、社会环境的期盼。
作为奋斗者,我们应该立足于人民的向往,为之奋斗,为之努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指南。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倾听人民的心声,关注人民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让人民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只有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奋斗方向,才能引领社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该成为我们的奋斗指南,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一点,始终以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为目标,努力奋斗,坚定前行。
【内容结束】2.2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不懈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不懈努力,这是因为美好生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奋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个长期的目标,需要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发展来逐步实现。
我们不能停留在当前的成就,而是要不断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待。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目标心得体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目标心得体会
作为人民公仆,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作贡献。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目标的重要动力,也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我们不断完善工作。
人民的向往是多元的,涉及到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
我们需要不断关注人民的关切和需求,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优先权重,确保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和规划工作时,充分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民真正成为决策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其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我们保持良好的服务意识。
我们作为人民的公仆,要时刻牢记我们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一直保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以服务人民为根本任务,为人民排忧解难,努力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生活环境。
最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和忧患意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建立在实际基础上的,我们需要不断关注人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认识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式,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
总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奋斗目标的核心,不断完善工作、保持良好的服务意识、保持清醒和忧患意识,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实现伟大“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之际,我们迎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纪念日,值此特殊的日子,我们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节日的祝贺!93 年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93 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
今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13 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自1921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历经了93个岁月的锤炼,93个春秋的洗礼,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彪炳千秋的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幸福安康的广阔道路。
回首我们党93 年走过的历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和贡献,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无愧于人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执掌政权,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了人民。
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程度,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这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决心的庄严宣示,也表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关注民生,把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执政的价值取向。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深入学习贯彻

282019年9月(下)国内刊号 C N 61-1499/C 咨政论坛杨小琴(中共黄山市黄山区委党校 安徽黄山 245700)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摘 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关键词:美好生活;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永远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强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并列提出,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改革发展的目的认识上的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善民生放在了重要位置,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精准脱贫、改善就业、推进教育公平、住房保障、医疗以及养老改革等都是围绕着增进人民获得感、增进民生福祉而展开的,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善民生属于社会建设范畴,当前社会建设问题日益凸显,这是转型期的必然现象。
一、社会建设的缘起改革开放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一路攻坚克难,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心得体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心得体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
美好生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包括思想上的自由、精神上的成长和社会上的和谐。
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奋斗。
通过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美好生活的来源与条件,以及我们个人和整个社会应该作出的努力。
首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源自于物质条件的改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品质生活,追求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健康的饮食和更丰富的娱乐方式。
这种向往激励着人们对于自身经济条件的不断追求和提升。
其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来源于思想上的自由和精神上的成长。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民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自由。
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和追求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思想上的自由和成长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
只有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发展的空间,人才能够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再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体现为社会上的和谐与公平。
社会上的和谐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稳定与繁荣的重要条件。
人们渴望生活在一个公平正义、和睦相处的社会中,希望个人的发展机会得到平等的保障,每个人的权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维护。
只有社会和谐与公平,人们才能够真正体验到美好生活的真实意义。
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应该作出努力。
首先,我们个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强调精神追求和内心满足的重要性,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要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自我修养和自我成长的意识。
同时,我们也要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他人、关爱社会,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整个社会应该致力于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保障。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人民需求的关注和倾听,不断改进相关政策和措施,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作者:赵士红
来源:《祖国》2017年第22期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党不变的初心,是党的性质的体现。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必须充分依靠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美好生活不会自己从天而降,需要全体人民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共同努力,不懈奋斗来实现。
不变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我们走多远,走到多辉煌的未来,我们都不能忘记初心,不能忘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做为党的初心和使命。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风雨兼程为人民的历史。
96年来,无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我们始终矢志不移,初心不改。
从上海启程,到井冈山的斗争,到延安的救亡,到北京的执政,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标注着为民的底色,折射的都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不变初心。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建党的目的,就是党的价值取向。
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利益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高度一致的。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历史使命和执政活动的明确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目标”,“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方向,科学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基本问题。
把人民摆在最高位置,从人民中汲取治国理政的伟大力量。
“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政治理念和行为准则在新时代的强调和体现。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存在的意义是为人民服务。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人民情怀,始终是党力量的源泉。
党的性质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一个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区别就在于党的本质属性,表现在政治伦理道德层面上,最根本的是其所代表的利益对象”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
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或者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党的性质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基本观点,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但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并且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人民才能从根本上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
在任何时代,人民群众始终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而管理者始终是少数。
尽管我们党拥有8900多万党员,但相对于我国13多亿人口说,党员仍然只是少数。
中国共产党要推动社会发展、历史前进,就必须站在最大多数人民一边,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应人民的迫切愿望,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党。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党的领导。
在长期的实践中,人民切身体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强国富民之路,离开了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会失去主心骨,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一代代共产党人无私无畏、全心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共产党人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据统计,“人民”一词在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出现200多次,可见人民在党和总书记心中的位置。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能否做到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关系到党的性质,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为民执政、为民谋利上,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真正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
必须充分依靠群众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了党的人民立场。
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是领导核心,人民是主体力量。
而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奋斗目标,就必须充分依靠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人民立场”讲的是“做正确的事”,而“群众路线”讲的是“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目标确定之后,关键是如何实现目标。
只有践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
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十九大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那么,也可以这样说,改革发展是群众的改革发展,如果离开了群众,就无法促进改革发展。
因此,我们要坚持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
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的利益诉求和迫切愿望,准确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
们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人民群众中间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党员干部要眼睛向下,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到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善于吸收合理意见,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效化。
在新时代,互联网发展异常迅猛,我们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努力探索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要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
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
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