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记承天寺夜游
八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人教新课标(通用)

原来是,连词
这句话: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连词,只是,不过 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 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而已,罢了
这几句:惋惜无人赏月。
翻译下列句子
v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 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 子、柏树的影子。
•
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2021/5/142021/5/142021/5/14Friday, May 14, 2021
•
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2021/5/142021/5/142021/5/142021/5/145/14/2021
•
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2021年5月14日星期五2021/5/142021/5/142021/5/14
•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2021/5/142021/5/14Friday, May 14, 2021
•
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2021/5/142021/5/142021/5/145/14/2021 4:10:25 PM
•
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2021/5/142021/5/142021/5/14May-2114-May-21
翻译下列句子
v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 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 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问题探究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 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 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 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27《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27《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27《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秦升传二、一词多义:【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三、古今异义:【时】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歇】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颓】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四、词类活用【辉】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五、问题探究思考:1.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6.最能体现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记承天寺夜游》一、重点词语1.欲:想要2.户:这里指门。
3.欣然:欣,高兴,愉快。
4.念,考虑,想到。
5.遂:于是,就。
6.寝:睡,卧。
7.相与,共同,一同。
8.步:散步。
9.中庭:庭院里。
10.空明: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1.交横:交错纵横。
12.盖:原来13.但:只。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那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大白畅达,为"唐宋八各人"之一。
其诗清爽豪健,善用浮夸比喻,在艺术示意方面独具气魄威风凛凛。
少数诗篇也能反应民间痛楚,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恣。
词开豪爽一派,对儿女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善于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荡,有灵活壮丽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以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配合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
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也许所在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
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布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
其水澄澈,以是用"空明"来形容。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课堂实录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课堂实录《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实录”中小标题为整理者所加〕【一】导入——铺垫月情师: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随了他一生,如此东西确实是月亮月亮总是和中国佛教——禅宗联系在一起的,有诗为证:“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基本上一轮月”苏轼笔下的明月浸透了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真正领略到月的“阴晴圆缺”他的高洁情操,只有明月能够朗照,能够寄寓,能够见证!师:苏轼曾悲月——生:〔课件〕“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师:苏轼曾叹月——生:〔课件〕“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qī〕,寂寞沙洲冷”师:苏轼曾问月——生:〔课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苏轼曾祭月——生:〔课件〕“……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师:苏轼曾咏月——〔课件〕“……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师:他在《赤壁赋》《后赤壁赋》中说道——生:〔课件〕“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师:〔出示课件〕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确实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孤寂伴随了苏轼黄州四年的生活,“月亮”成为了他的精神密友,我们来看看84个字的“神品”——《记承天寺夜游》【二】破题——蕴涵月情师:课题中有哪些信息?生:点明了时间“夜”;地点“承天寺”;事件“游”师:就这些?生:还有,点名了文体是“记”师:特别好“承天寺”是张怀民寓居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辙也曾写过《黄州快哉亭记》从两那么材料中能够看出苏轼与张怀民之间关系如何?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生:朋友知己生:志同道合师:呵呵,二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月亮、张怀民,基本上苏轼黄州时期的密友【三】朗读——体悟月情师:我们来看文章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把“夜游”的故事用现代汉语说一遍,能够对比原文进行翻译生:〔表达情节〕师:大致情节说出来了,请大伙点评下他的翻译生:文言文翻译时,人名、地名、年号、官民、国名等可按原文保留生:“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如水一般清澈透明,而不是庭院里溢满了水〔生笑〕那个地方还由一个比喻词“如”师:情节清晰了,我们来请一位同学朗读,注意节奏,同时,语速应该缓慢些〔生朗读〕师:原文有三段,三段你们觉得分别要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生:第一段要读出“欣然”的味道师:“欣然”是什么意思?生:“快乐地样子”生:第二段要有一种“惊喜”的味道师:呵呵,从哪里能够看出作者“惊喜”的心情?生:“盖竹柏影也”中“盖”是“原来是”的意思,哦,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影子啊!一开始,苏轼过于投入,以至于产生幻觉生:第三段读出“纠结”之情师:纠结?具体说呢?生:旷达生:我认为不可能是“旷达”,而是一种“自怜”和“悲叹”生:两种都有可能师:谁分别来示范下“旷达”和“悲叹”〔生读〕师:老师也来示范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哈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旷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悲叹;【四】披文——分析月情师:刚才我们初步体会了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情感,接下来我们老规矩,进行“披文入情”,什么是“披文入情”?生: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句子:“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师:第一段老师差不多划出了九个词或短语,正好九个小组,你们按19顺序作预备,小组讨论——“披文入情”〔投影展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各组研究,2分钟后——〕师:请各组依次回答生1:首句中“元丰十月十二日”点明了夜游的具体时间,表达较为准确,时值秋日,天气寒冷师:点明时令,与文章有何关系?生1:更能衬托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悲凉、忧愤和感伤生:我们小组有补充:正是这一年张怀民也被贬谪到黄州,也是这一年苏轼结束了黄州四年的“谪居”生活师:好,接着生2:通过“夜”突出月光的空明、澄澈的特点师:苏轼在夜下干什么?生2:他夜不能寐,内心纠结,“夜”,点出了他复杂的情愫生3:我们组认为,“入”将月光拟人化了,既表达了当时景色的优美,又说明了“欣然起行”的缘故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苏轼视月为友师:在这夜不能寐的夜晚,一轮明月悄悄入户,仿佛也懂得了苏轼如今的心境一般师:〔补充解释“户”〕,“户,是单扇门如今因“乌台诗案”被贬官的苏东坡生活境遇并不佳生4:“欣然”是快乐地样子,表达了诗人对见到月光后十分快乐地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师:见月光为何“欣然”了?生:久违的好友在自己最最寂寞、无聊之时,一轮明月朋友般的悄然而至师:第五组——生5:我觉得“无与乐”的意思是说没有人与我同乐如今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担任闲职,因此心中感到十分悲凉这也是下文查找张怀民的一个重要缘故师:太精妙,你特别会知人论世啊生6:“遂”解释为“因此、就”从上文中“无与乐者”看出苏轼正找张怀民,而且从“遂”也能够看出,苏轼第一反应是去查找张怀民,可见两个人之间情谊特别深,关系是十分融洽前面“快哉亭”也证实了这一点生7:“寻”,查找如今已夜已晚,而苏轼夜不能寐,却在月色皎洁的夜晚去独自查找张怀民,说明二者之间情谊深厚师:“寻”能否换成“访”?生:“寻”和“访”不同,“寻”隐含了急切之情,月光如此皎洁,因此特别快想到了怀民,因此急切的查找要与好友一起分享月色师:有道理第八组——生8:“亦”是“也”的意思苏轼夜游寻怀民,而怀民也没有睡,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吗?但更令人信服的理由是怀民如今也被贬官到黄州,而苏轼于四年前也被贬官到黄州同样的夜、同样的月、同样的宦海浮沉、同样的心态,才有同样的行为,同样的心心相印师:妙不可言生9:“步”,是漫步之意月夜下漫步静中有动,徒步徐行,表示当时两人心怡,也流露出内心隐隐的寂寞师:皎洁的月光下,唯有志同道合的人默默无语散步于中庭才不至于打破那份宁静你看,皎洁的月色、宁静的心境、间或泛起的一丝纠结,都化着了两人从容的步履,此刻,什么都能够说,什么都能够不说;什么都能够想,什么都能够不想,就如此一直走着,人与月浑然一体,“山河与大地,基本上一轮月”了【五】赏析——感受月情师:第二段、第三段,请同学们先在“素材本”上翻译;然后对整句进行赏析能够“披文入情”也能够结合苏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进行赏析独立完成〔生独立完成,5分钟后——〕师:请大伙对比下老师的翻译,看看和你的有什么不同,有疑问,请举手——〔出示课件,生对比师个别辅导〕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只是少有像我们如此的闲人罢了师:关于这两段的赏析,我们来请几位同学说说生1: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漂亮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那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闲人”不常有既表现出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还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甚至也讽刺那些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的人师:你的赏析特别准确再有——生2:慢慢地走在院子里,与张怀民一起四周纯洁通透,清澈空明有一种游览于蒙蒙山涧中的错觉潭里藻荇的影子在随风摇曳,就像雪白的盘子一样,上面用油墨描摹几笔,竹柏又屹立起来之后便是发明的欣喜,但最后又归为平静他们的情绪起伏就像一首跌宕的肖邦钢琴曲,最柔弱的地方,都蕴含着巨大力量他们特别感伤,想为朝廷奉献,让自己有用武之地,但如却被贬官黄州,“先生穷到骨”;他们特别豁达,心明如水远离城市的喧嚣,关于趋炎附势的官人特别是痛恨无果或许我与他们不再同样的思想高度但我觉得他们悲伤、感叹深微的源头是无果自己的美好幻想在现实一个一个巨大的打击面前,都变成了镜中花,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换来的大基本上别人的猜测,变不了预期那样文章之因此伟大,是因为无果还掺杂着盼望师:“无果还掺杂着盼望”,太妙了,“闲人”的意味或许就在那个地方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单独成段是有它的妙处的本句无一句写月,却又无处不在写月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水,清澈透明,反衬出月色的皎洁轻柔而那水中的藻荇难道也是竹柏的影子,交映成趣“一切景语皆情语”用在这儿是在恰当只是了诗人见月色如何便欣然起行,那种温暖、月亮的陪伴,使他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他来了兴致,难道能产生月光如水的错觉,而一个“盖”字,蕴含了他多少的惊喜一般的景,却又非凡的情,诗人的旷达溢于言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诗人触景生情,连声感叹,这种复杂的心情是特别难说清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虽说不是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但大自然永久是美的,只有你有一颗豁达的心,一切基本上美妙的,不是吗?可诗人无法释然,那所谓的“闲人”是对他不能实现政治抱负的遗憾可他又何尝不释然呢?也许是他在安慰自己,能享受到自然之美的人不多因此他此刻内心是十分复杂的我们仅仅是观文者,只披文入情,而真正的一切是缀文者情动辞发后,留给我们的悬念师: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你的赞美这三位同学的赏析不仅“披文入情”,还能依据苏轼的经历甚至思想进行赏析让我们领略了文章中苏轼复杂的情愫结语——月情袅袅师:同学们,一路走来,苏轼把一腔情愫寄于明月!没有屈原写悲壮,不效陶潜归园田步月淡心,悠然自得,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和恬淡“一蓑烟雨任平生”,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也无风雨也无晴”,举重假设轻,大无大有——完成了一位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师:下课!。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翻译导语:《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翻译,欢迎借鉴!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⑴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⑵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⑶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⑸行:散步。
⑹念:考虑,想到。
⑺者:……的人。
⑻遂:于是,就。
⑼至:到。
⑽寻:寻找。
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⑿寝:睡,卧。
⒀相与:共同,一同。
⒁中庭:庭院里。
⒂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⒃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⒄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⒅也:是。
⒆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⒇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刚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射入,(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取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藻荇念无与为乐相与中庭空明
但少闲人
3.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老师指读课文并检查订正
5.这篇文章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6.作者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
学
定
教
内容
纠
错
本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个性化修改
自
主
学习展ຫໍສະໝຸດ 示巩固1.本短文的实词
2.读文并背诵短文
学
有
所
思
桦甸六中教案
主备人
张淳聪
备课组长
二次备课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
课题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第1
课时
总计
节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媒介
出缺席
情况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的解读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背诵并默写短文。
个性化修改
以学定教
检查指导,点拨问题。
展示巩固
练习熟读课文,达到成诵。
当堂检测
详见练案
及时反馈
出现错误,及时纠正。
板
书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寺庭赏月
写景:月下庭景
抒情:点睛之笔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反思:实词注释,字音处理较好
测试结果反思:大部分学生能当堂成诵
学
生
评
价
小组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平均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及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及反思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课前交流:同学们,虽然我是第一次来我们承留一中,但老师却倍感亲切,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因为,从大家如花的笑脸中,从大家明亮的眼睛中,我看到了我们承留一中人的热情与真诚。
(学生鼓掌)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正话反说,比如:我说:“我爱你”,大家说:“你爱我”,听明白了吗?生:听明白了。
师:下面我们开始。
第一句:想说就说生:说就说想师:对吗生:对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师:第二句:激情展示生:示展情激师:第三句:超越自我生:我自越超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他们听得很认真,思维很敏捷。
那么,有谁能把老师说的三句话连在一起来说。
(生思考,小声交流)生:想说就说,激情展示,超越自我。
师:你真聪明,听得特别认真。
下面我们把这一句话齐声读出来好吗?生:齐读师:大声点,再来一遍生:齐读师: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想说就说,畅所欲言,展示自已的风采,享受成功的快乐。
反思: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完全是陌生的,所以课前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一上课我先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学生交谈,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想说就说,激情展示,超越自我”,是我想教给学生的课堂理念。
课前,我想;怎样让学生接受这个理念?如果直白告诉,难免呆板,生硬。
所以我采取了游戏的形式,既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课堂理念,可谓是“一石三鸟”二、导入:古人大凡有喜怒哀乐,每每寄情于山水,并发泄于笔端。
仔细想来,若能诉之于人,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短文两篇》便是写景抒怀的极好的文章。
让我们打开书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与作者忧喜与共,同领山景水色之妙、月光竹影之趣!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作者简介师:提起苏轼我们大家并不陌生,谁愿意起来介绍一下苏轼呢?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_2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优选]《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1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小结
❖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 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 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 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调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 歌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头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明
轼
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有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走近作者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 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0.闲人(1)古义:悠闲自 在的人。(2)今义:无 所事事的人。
21.耳:罢了。
❖ 译文: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呢?
❖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 人这样的“闲人” (清闲的人)罢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重点字词:
❖ 译文:
11.亦:副词,也。
❖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12.寝:睡觉。
教师点拨 学生起行。
重点字词:
1.解:解开,脱下。 2.欲:想。 3.户:门。 4.欣然:高兴的样子。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那天夜晚,
我正要脱衣睡觉,
只见月光照入门内,
我(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 地动身出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重点字词:
❖ 于是,(我们)一起
13.相与:一同,共同。 在庭院中散步。
14.于:介词,在。
四、赏析 深入理解文意
思考问题:
1、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明确:因为月色很美,想要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什么样的特色?
明确: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庭下 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文中没有一个“月”字, 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以隐喻先声夺人,给人造成一种 庭院积水的错觉,使人水月莫辨。整个境界静中有动,动 而愈见其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澄明世界。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 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 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 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 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 适的心境,而这其中也多少透出了自己不能 为朝廷尽忠的抱怨之意。
17.盖:表示推测,原 来是。
❖ 译文:庭院的地面,
沐浴在像积水那样 清澈透明的月色之 中,
❖ 水中有像藻、荇似 的水草交错纵横,
❖ 原来那是竹子和柏 树枝叶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耳。
❖ 重点字词:
18.何:疑问代词,哪。
19.但(1)古义:连词,只 是。(2)今义:但是, 表转折。
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 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 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 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 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 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 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 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 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 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 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 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 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 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 《东坡志林》,仅84字的 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 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 寻味。
教学目标
❖ 反复朗读课文 ❖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
味; ❖ 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丰富微妙
5.念:想。 6.乐:名词动用,游乐。 7.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
人。 8.遂:连词,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 译文:
❖ 想到没有和我一同 游览作乐的人,
❖ 就到承天寺去找张 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重点字词:
15.空明:清澈透明。
16.交横:交错纵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带 给人怎样的感觉 ? 明确:月色皎洁,空灵。清冷悲凉。
4、文中哪些句子是表现作者情感的? 明确: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你如何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 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 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 “何夜”、“何处”两个问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如:
❖ 念/无与乐者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