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郭沫若的作品==
雷电颂郭沫若读后感

雷电颂郭沫若读后感雷电颂 -- 郭沫若读后感郭沫若的长篇诗集《雷电颂》是他一生创作的巅峰之作。
这本诗集是郭沫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创作的,他以峻冷的笔触、激越的节奏和壮丽的词藻,描绘了一个民族的苦难与复兴,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历史进程的深切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流连忘返。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聊聊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郭沫若对历史的独特诠释所震撼。
郭沫若以大胆的想象和深入的历史研究,将雷电这一自然现象与人类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历史的震撼和人类的顽强。
他用雷电作为隐喻,描述了革命的浩劫和黎明的曙光。
他在诗中写道:“将大地划开,雷声中才能睡下,睡沉了才能寻幽,悟讽能扫净荡气。
雷电就是你民族的双手,雷电就是你抚育的女儿。
”这样的比喻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它让我安慰和鼓舞,告诉我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能够像雷电一样迎难而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其次,郭沫若的诗篇给我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展示了自然界的威力和人类的勇敢。
诗中经典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电光中的奔驰战士,感受到了狂风中的呼啸,听到了大地的颤抖。
例如,他写道:“撞穿铜顶的电流,撤去墓碑上的纹章……群岳东吼西啸,锋刃如飞戟。
”这样的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风云变幻中的壮丽景象,也让我对自然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敬畏之情。
最后,郭沫若在诗中探讨的个人命运更是让我着迷。
他深入探讨了个体与集体、命运与选择之间的冲突,如何在激情与理智之间做出抉择。
他在诗中描绘了一个个忠诚而又矛盾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推动力的缔造者,他们的经历和决策引发了内心的激荡和思考。
我们身处不同的环境,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会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郭沫若通过诗歌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我深刻思考自己的生活选择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
郭沫若的《雷电颂》是一本充满力量和思考的作品。
这本诗集不仅带给读者视听上的震撼,更带给我们对历史、自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郭沫若读后感

郭沫若读后感
郭沫若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读完他的作品,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首先,郭沫若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他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临江仙》等作品,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使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通过他的作品,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激情与坚韧,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其次,郭沫若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文学印记。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息,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他的作品《野草》、《雨巷》等作品,描绘了大自然和人类的生活,使我对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通过他的作品,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魅力,也更加热爱文学创作。
最后,郭沫若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人生印记。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使我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的作品《夜泊牛渚怀古》、《梦江南》等作品,描绘了人生的苦难和坎坷,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他的作品,我学会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总之,郭沫若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他的作品,我对历史、文学和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为实现人生的价值而努力奋斗。
感谢郭沫若的作品,让我受益匪浅!。
郭沫若读后感

郭沫若读后感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读完郭沫若的作品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
郭沫若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民族精神的追求。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借鉴和继承,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都非常深刻。
在《太行歌谣》中,他以雄浑的诗句表达了对于中国大地的热爱和对于民族精神的追求,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在《船夫的歌》中,他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于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于劳动精神的尊重,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伟大力量。
除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郭沫若的作品中还充满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怀。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怀,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民的生活,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人民的深切关怀。
在《青春之歌》中,他以饱满的笔墨描绘了青年一代的奋斗和追求,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青年一代的关怀和鼓舞。
在《骆驼祥子》中,他以
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弊病和不公,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呼吁。
通过阅读郭沫若的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
他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表达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让人感受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的魅力和力量。
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郭沫若的作品将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传递更多的思想和力量。
郭沫若作品鉴赏读后感

郭沫若作品鉴赏读后感郭沫若,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郭沫若的作品后,我深受其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哲理和艺术之美所打动,产生了许多对他作品的钦佩和感慨。
郭沫若的作品以丰富的创意和娴熟的艺术技巧著称。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对现实生活的触动。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娓娓道来。
例如,在他的诗集《悲愤诗集》中,他以深沉的悲愤之情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尽痛苦。
他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真实地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破坏和伤痛,引起了我对战争深深的反思。
此外,郭沫若的散文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散文作品流畅而优美,情感真挚。
在他的散文集《九十九度中观景》中,他带领读者游览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他的笔触如细蒲苇一样,触动了我的心弦。
读完他的散文,我仿佛置身于散文所描述的场景之中,感受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美丽。
此外,郭沫若的小说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小说作品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
他的小说富有哲理和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他的小说《白毛女》中,他真实地刻画了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让人对社会不公不平产生深深的思考。
他通过丰富的细节和情感描写,使人们对白毛女的遭遇深感同情。
郭沫若的作品鉴赏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象的丑恶和人性的弱点,使人们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的作品也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
他的作品如一面镜子,让人们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从中汲取力量。
总之,郭沫若的作品鉴赏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作品成为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也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我由衷地对郭沫若的作品表示敬佩和感谢。
(字数:498字)。
我读郭沫若作文

我读郭沫若作文说起郭沫若,那可真是一位让人忍不住要好好琢磨琢磨的人物。
我最初接触郭沫若的作品,还是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
记得那时候,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解着他的诗歌,我在台下却有点懵懵懂懂。
那些诗句,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像是隔着一层纱,看得不那么真切。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广,对郭沫若的了解也逐渐深入起来。
我发现,他的文字真的很有力量,有一种能够冲破束缚、直达人心的魔力。
有一次,我专门找了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杯热茶,坐在窗边,认真地读起了郭沫若的。
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他笔下的那些形象,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仿佛要从书页里跳出来一般。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这首诗。
“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这几句诗,初读的时候,只觉得好夸张啊!怎么能这样写呢?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那种想要打破旧有秩序、追求自由的渴望。
郭沫若用他独特的笔触,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还有他的历史剧,也是让我看得入迷。
这部剧作,我是一口气读完的。
屈原的形象在他的笔下是那么的高大、那么的悲壮。
每一句台词,都仿佛带着深深的情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感受到了屈原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在阅读郭沫若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他的人生经历。
他经历过风风雨雨,有过辉煌,也有过挫折。
但无论如何,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文学追求,用文字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郭沫若的作品,不是那种让人一眼就能看穿的浅显文字,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去品味、去感受。
有时候,读着读着,会突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他想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啊!这种阅读过程中的探索和发现,让我感到无比的快乐。
我觉得读郭沫若,就像是在和一位智慧的长者交流。
他用他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见解,引领着我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
虽然他生活的时代和我们现在有所不同,但那些情感、那些追求,却是相通的。
如今,每当我走进书店,看到郭沫若的作品摆在书架上,都会有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郭沫若诗选》的读后感

《郭沫若诗选》的读后感《郭沫若诗选》是一本集郭沫若先生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于一册的选集。
读完这本诗集,我深深被诗人独特的感悟和诗意所折服。
下面我将从诗人的表达技巧、情感表达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谈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上,我对郭沫若先生的才华赞叹不已。
他善于运用形象的描写,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读起来仿佛置身其中。
例如在《北国之秋》一诗中,诗人以“黄河远上白云间”开头,直接勾勒出北方秋天雄伟壮丽的景色。
又如在《长江之夜》一诗中,郭沫若先生运用了夜晚的场景,并融入了丰富的色彩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壮美。
其次,郭沫若先生的情感表达让我十分动容。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语言唤起读者共鸣,引发内心的共鸣与共情。
在《堤上》一诗中,诗人以“黄昏,一架积雨云盖住西山的脸庞”开头,通过表达堤上的景色以及心情的变化,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郭沫若先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最后,郭沫若先生的诗歌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他不仅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还将个人情感与历史、社会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例如在《红灯记》一诗中,诗人以京剧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
他通过对京剧角色的描写,既传达了对传统戏曲的热爱,也融入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这种将艺术与人文融合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通过阅读《郭沫若诗选》,我不仅对郭沫若先生的诗歌才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性,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也可以在阅读中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满足。
总之,郭沫若先生创作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才华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通过他的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世界的热爱和思考,也能够在阅读中获得一种情感上的震撼。
《郭沫若诗选》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诗集,读完之后我更加欣赏并佩服这位伟大的诗人。
2022年天狗郭沫若读后感

2022年天狗郭沫若读后感篇一:郭沫若天狗读后感我爱读文学巨匠郭沫若先生的__和作品,我特别爱读先生五四期间代表作《天狗》;我敬重先生的天狗精神,我愿意向他学习,像天狗一样吞噬着。
《天狗》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一篇作品,它完整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的时代精神。
革命,破坏,民-主,创新。
在“五四”前后创作《天狗》这部作品的郭沫若只是一个在日本留学的热血青年,他身处世界革命、社会变革的中心,目睹中国黑暗腐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现实中。
他胸中强烈地感受的巨大的创造力,对中华民族新生的期盼,对自我力量的自信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相互呼应,与世界革命社会思潮的汹涌澎湃和自我情绪的大波大谰发生着强烈地共鸣,于是“个人与时代的矛盾郁积”在新诗这里找到可以迸裂而出的泉眼,汇集成了充满激-情和乐观情调的战斗乐章《天狗》。
郭沫若对祖国复杂而又澎湃的情感,完美地融于了《天狗》这部作品中,它就像一把利剑,刺醒沉睡着的中国,它期望像天狗一样咆哮,以唤醒沉睡国人;它期望像天狗一样疯狂!诗人的疯狂是近代五四新青年的疯狂,正是它们的疯狂的天狗精神,斗士勇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热血青年抛头颅,洒热血,使衰败的中国在烈火中重生。
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过着幸福的生活。
和平年代读郭沫若先生的作品,虽然祖国目前不再陈旧腐朽“梧桐褪去了枯槁,醴泉不会再消歇”!世界不会再沦陷为“胧血污秽着的屠潮,“群鬼叫号的坟墓,“群魔跳梁的地狱”,“悲哀充塞的囚牢”。
整个世界都获得了永生,一切都变得新鲜,净朗,华美,芬芳,一切都变得生动,自由,雄浑,悠远……但我们仍要居安思危,要发扬天狗精神,跟阳光下的罪恶做斗争,所以应该在祖国这片净土上,吞噬一切罪恶,把一切涌动着的生命力汇聚成豪迈壮阔的青春精神意象,就像郭沫若在《天狗》中表述的一样: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总量!读着《天狗》,我携着这股精神力量,背负为祖国崛起而奋斗的使命,向那一切新鲜,净朗,华美,芬芳,那一切生动,自由,雄浑,悠远而奔赴。
读郭沫若的

读郭沫若的《凤凰涅槃》有感已经是数不清多少次听到《凤凰涅槃》的朗诵了,不知道是诗的情感的淋漓尽致感染了我还是朗诵的那份激情在无形的激发我体内对它无限热爱的荷尔蒙。
第一次听朗诵我一个人在课堂上静静的听着掉了眼泪,而之后便是很迷恋的回到宿舍打开电脑听了很多遍在课堂上听到的朗诵原音。
也许最令我感动的还是里面在凰自焚前的宣言,“五百年的眼泪倾泻如瀑,五百年的眼泪淋漓如烛”这该是属于凰怎样悲壮的历史。
凤凰是属于一种灵鸟,当他们活到五百年之后则会集香木自焚而后成为一种异样鲜活的生命而不朽。
也许在他们自焚之时是凡鸟所无法理解,毁灭只是为了苏生。
而正因为如此凤凰则要忍受五百年来所带来的眼泪,在烈火中重新获得新生。
这该是怎样的悲壮和伟大。
凡鸟之所以为凡鸟也正是因为他们在讥笑凤凰自焚时的短浅和狡黠。
而此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体现凤凰这种灵鸟与凡鸟的区别。
而凤凰涅槃的艺术效果感染人强大的魅力不仅仅是通过凤凰涅槃的主题思想,更加是他在作品中的语言风格,磅礴淋漓尽致的气势和难以抗拒的悲壮之感。
无论是开篇的“天色昏暗了,香木集高了,凤已飞倦了,凰已飞倦了,他们的死期将近了”即开始渲染一种悲壮的色彩,为凤凰的生命开始一个重新的定义。
诗人用奔放夸张的语言风格以及夸张排比的修辞传达出英雄般的史诗气息。
凤凰的自焚也是与凡鸟不同而是采用集香自焚。
而此正是应该传达出对这种毁灭的一种尊严与生命的高贵。
面对死亡,凤与凰开始对于五百年的生命终结和含泪期待着未来的苏生。
死亡的历程注定是悲壮含着眼泪的心酸。
才会有着“五百年的眼泪倾泻如瀑,五百年的眼泪淋漓如烛。
”而对于这黑暗的宇宙也许是诅咒和失望,希望用自己的毁灭可以换来苏生的自己和全新的世界。
而之前必然充满了对整个宇宙的一个诅咒。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宇宙呀宇宙,我要努力将你诅咒。
”宇宙以一种黑暗污秽给世间带来了不幸与黑暗。
还有他们在毁灭前的申诉。
“啊啊,我们这飘渺的浮生,好像这黑夜里的酣梦,前也是睡眠,后也是睡眠,来得如轻风,去的如轻烟,来如风,去如烟,眠在后,睡在前,我们只是这睡眠当中的一刹那的风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郭沫若就是凭借这本诗集震撼了整个诗坛乃至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
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质量上来说,《女神》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诗集,不仅充分显示了诗歌革命的实绩,而且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基本内容,是对旧世界的深刻诅咒和对新世界的热烈向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眷恋,对生我养我的地球于劳动人民真挚由衷的赞美讴歌,对古往今来一切革命者与先贤烈士的无比崇敬,是对自然,对科学,对近代文明,对“人”包括自我的热烈赞颂。
《女神》中诗歌的形式多为打破束缚、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而其艺术风格则是狂飚突进、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浪漫主义。
气势恢弘,格调雄浑、昂扬,不仅富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我们不妨把积极浪漫主义拆分为时代精神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一.时代精神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有着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女神》的内容和形式与“五四精神”正相合拍。
郭沫若感受到了在20世纪初,伟大的五四运动中,祖国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毫无疑问,诗人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
《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中国当时的战争的状况,“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表明了“光明同黑暗底战争”,发出了“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的热情呼唤,并且坚信通过斗争,一定能使“光明更生”、“宇宙更生”。
在《炉中煤》中,诗人把拥有一颗火热爱国心的自己,比成炉中烧黑了的炉中煤,深爱着“年轻的女郎”——祖国。
这种爱国的热情在《凤凰涅磐》中也有集中体现。
它宣告着在五四开辟的新时代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华民族(凤凰)正经历着伟大的涅磐,终将在“死灰中复生”。
诗中“凤歌”“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光明”“新鲜”“华美”“芬芳”的新时期的到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郭沫若通过《女神》喊出了当时时代变革的最强音。
《天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1919年的下半年和1920年的上半年,那时,正是他情感最炙热的时候。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是“天狗”,可以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自我表现所带来的自豪感。
《天狗》是诗人在五四精神下对自我个性解放的赞歌。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
《女神》在表现自由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十分的反抗精神,比如《匪徒颂》中异常激进地把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中有杰出贡献的进步人士称为匪徒来赞美,正体现了这种激进的反抗精神。
诗人极力推崇的创造精神,也是五四时期鲜明的时代精神。
“创造哟!创造哟!努力创造哟!人们创造力的权威,可于神祇比伍!不信请看我,看我这雄伟的巨制吧!便是天上的太阳,也在向我低头呀!”这里,人的创造力被诗人无限地夸大赞美。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不断地毁坏!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品哟!”这里,一句句的力量,全都是彻底的,不妥协的,战斗的,雄强的民族精神。
二.浪漫主义尽管郭沫若当时在理论上没有提倡浪漫主义,但是,他所提倡的“自我表现”和表现主义有一致的方面,而表现主义和浪漫主义又有某些共同之处。
因此,《女神》就成为一部艺术个性非常突出的浪漫主义诗集。
郭沫若在《女神》中表现出的独特的浪漫主义有以下一些特征。
1.表现自我。
《凤凰涅磐》中的“凤歌”“凰歌”实际上都是诗人自己在歌唱。
《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我崇拜一切,而我又“崇拜我”“我又是偶像破坏者”,歌颂了对旧社会,旧传统的破坏和革新、创造精神。
特别是在《天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天狗”,他把日、月、星球、全宇宙都吞了,“我”便成了“月底光”“日底光”“一切星球底光”“全宇宙Energy的总量”!这个“自我”,就是宇宙的化身了。
“自我表现”,不仅是郭沫若对诗的基本观点,也是他“五四”时期文艺思想的核心。
《女神》是郭沫若“自我表现”这一文艺思想的体现。
《天狗》、《日出》、《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太阳礼赞》等,都是张扬自我,讴歌自然,并把自然界和本体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与同一时期的诗人们相比较,就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这一点来说,无论是谁都不能与郭沫若相匹敌的。
2.歌颂自然。
诗人把整个大自然都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风云雷雨,草木飞禽,大自然被充分人化,地球成了母体。
在《地球,我的母亲》中,他把地球说成是自己的母亲,表达了对地球无限的敬爱,并且他还说“我羡慕你的孝子,田地里的农人!他们是全人类的保姆,你是时常地爱抚他们”“我羡慕你的宠子,炭坑里的工人!他们是全人类的普罗美修士,你是时常地怀抱着他们”。
多么淳朴的对地球之爱、对劳动人民之爱啊!《晨安》向地球上的一切,山河、海洋和人类文明建设,一口气问了28个“晨安”,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地球,热爱世界的丰富情感,显示了其无比伟大的气概。
自然和人类物质文明本来是对立的,但是诗人却以自己强烈的主观精神把它们统一了起来。
3.形式自由。
这是一方面的观点,认为郭诗的形式倡导绝对自由。
诗篇长短不一。
如《蝉鸣》只有三行,而《凤凰涅磐》则有三百八十五行。
句法十分多样,节奏鲜明,在白话文中夹杂不少外语。
这些都表明诗人在形式上不受任何束缚,只要求最大限度抒发自己的激情。
另一方面的观点是,每首诗的节数,诗节的行数,每一诗行的字数都不固定,压韵没有统一的规律,但在每一首诗中,却要求格律的某种统一。
诗的形式确实做到了极端的自由,但是诗中多次出现的排比与复沓,以及每节不规则压韵,又形成了相对的和谐。
总之,对于《女神》中诗歌形式自由这一点,论谁都是没有疑义的。
三.积极浪漫主义郭沫若作品《女神》中突出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可以归纳为积极浪漫主义或者说是革命浪漫主义。
郭沫若是创造社的代表,被公认是创作社的领袖人物,不仅创造力旺盛,作品众多,而且率先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
他曾写过《革命与文学》一文中就说:“文学是革命的先驱,在革命的时代必然有一个文学上的黄金时代。
文学和革命是一致的,并不是两立的。
”浪漫主义思潮便是以郭沫若和创造社为代表的,前期创作社旗帜鲜明地提倡浪漫主义。
他们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是对于感情的强调。
他们认为,感情是文学的本质。
郭沫若说:“文艺本是苦闷的象征,无论表现个人也好,描写社会也好,替全人类代白也好,主要的眼目,总要在苦闷的重围中由灵魂深处流泻出来的悲哀,然后才能震撼读者的魂魄。
文学是精赤裸裸的人性的表现,是我们人性中一点灵明的清髓所吐放的光辉。
”他又在《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一文中说道:有人说:“一切艺术是完全无用的。
”这话我也不承认。
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大有用焉,它是唤醒社会的警钟,它是招返迷羊的省箓,它是澄清河浊的阿胶,它是鼓舞革命的醍醐,它的大用,说不尽,说不尽。
郭沫若还指明了浪漫主义的一个根本内容:自我表现。
这也就是《女神》这部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
他是这样解释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理论的。
“20世纪是理想主义复活的时候,我们受现实的苦痛太深了。
现实的一切我们不唯不能全盘肯定,我们要准依我们最高的理想去否定它,再造它,以增进我们全人类的幸福。
半冷不热,不著我相,只徒看病不开方的自然主义已经老早过去了。
”这里把“理想主义”和“自然主义”相对立,显然这“理想主义”指的是浪漫主义。
在他的《自然与艺术——对于表现派的共感》一文中他就说道:“艺术家不应该做自然的孙子,也不应该做自然的儿子,是应该做自然的老子!”他反对自然主义的“只徒看病不开方”,正是提倡浪漫主义要向人们预示未来的走向,也即从作家“最高的理想”出发,从“增进我们全人类的幸福”出发,去“再造”现实。
至于“否定”现实,那当然是指反抗现实的一切压迫与束缚。
反抗精神和理想主义,向来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必具内容。
这样,在郭沫若的举起的积极浪漫主义旗帜上,我们看到了“自我表现,反抗黑暗,追求理想”十二个大字。
郭沫若是一个偏于主观而又外向的抒情诗人,热情奔放,才思敏捷,幻想丰富而又奇特,对外在事物(无论是社会还是自然)的感受特别强烈,且易受刺激与拨动。
他自己就在《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一文中说道:“我是一个偏于主观的人,我的朋友每向我如是说,我自己也承认。
我觉得我的想象力实在比我的观察力强。
我自幼便嗜号文学,所以我便借文学来以鸣我的存在,在文学之中更借了诗歌这支芦苗。
我又是一个冲动性的人,我的朋友每向我如是说,我自己也承认。
我回顾了我所走过了的半生行路,都是一任我自己的冲动在那里奔驰;我便作起诗来,也任我一己的冲动在那里跳跃。
我在一有冲动的时候,就好像一匹奔马,我在冲动窒息了的时候,又好像一只死了的河豚。
”在《女神》里,郭沫若就是以这样高昂的火焰般的激情,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力的诗的语言,将“五四精神”作了最好最充分的诠释,同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诗人自身的艺术个性。
桑逢康在《郭沫若精选集》的序《新文学的一面旗帜》中就这样评论到:他是涅磐的凤凰,他是飞奔狂叫燃烧的天狗,他是破坏一切偶像的偶像崇拜者。
他是炉中的煤胸中的心灯。
他的血和海浪同潮,他的心和日火同烧。
地球是他的母亲,劳者是他的爹他的恩人。
他要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他全身心要化为光明流去。
他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创造日月星辰,驰骋风云雷雨。
他努力地诅咒着旧世界,热烈地向往着新世界。
他歌颂真正的“匪徒”,赞颂胜利的死。
鞭笞游闲的尸和淫嚣的肉。
他的诗魂在地球边上放号,在梅花树下醉歌,在笔立山头展望,在夜步十里松原,在电火光中,在演奏会上。
总而言之,他效法造化底精神,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自己。
这样的诗作无疑会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样的诗人无疑会受到人们的称赞。
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女神之时代精神》中曾这样评价道:“《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
它的价值也在于,它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
而《女神》中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也确实为以后的新诗发展乃至文学发展提供更多选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