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代表作

合集下载

郭沫若入选教材的作品

郭沫若入选教材的作品

郭沫若入选教材的作品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和诗人。

其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也被广泛用于教育教学中。

以下是几篇入选教材的作品:
1.《七律·长征》:这是郭沫若最著名的诗歌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长征为主题,歌颂了中国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浮士德》:这是郭沫若的长篇小说,是他对德国文学巨匠歌德的致敬。

小说以浮士德的命运为主线,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对自由的渴望。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歌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用于爱国主义教育中。

诗歌中,郭沫若以亲切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4.《天路》:这是郭沫若的又一力作,以西藏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少年和一个僧人之间的奇幻历程。

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生命与命运、信仰与人性等问题。

以上几篇作品,不仅是郭沫若文学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深刻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神内涵,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教育价值。

- 1 -。

郭沫若《女神》

郭沫若《女神》

作者生平与创作思想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01 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
02 1914年赴日本留学,从事文学、历史等学科研究
03 1919年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和革命事业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 ”,倡导新文学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抗日宣传 工作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革命 工作
《女神之再生》
人物形象
主人公是一位被压迫的民族英雄 ,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

主题思想
通过描述这位英雄的成长历程和 革命斗争,展现了反抗压迫、争 取民族解放的主题,表达了作者 对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追求与
向往。
艺术特色
作品以浪漫主义为主导,运用了 象征主义手法,语言富有诗意,
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地位价值
郭沫若的《女神》被视为中国现代 新诗的里程碑之作,对推动中国新 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产生了重要影 响。
对后世的影响
推动文学革命
作品所倡导的自由、反叛和革新精神,对后来的文学革命和五四运 动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创作风格启示
《女神》所展示的自由体诗和散文诗的创作风格,以及对个性和情 感的抒发,对后来的新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艺术的创新
• 《女神》在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具有创新性,突破了传 统诗歌的规范和束缚。郭沫若的自由诗和白话文诗在此得 到了高度体现,他运用大量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使 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丰富的文化内涵
• 《女神》体现了郭沫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他 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吸收,都 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使得《女神》不仅具有文学 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近代爱国诗人及其代表作

近代爱国诗人及其代表作

近代爱国诗人及其代表作
近代爱国诗人及其代表作
现代爱国诗人有艾青、郭沫若、闻一多、戴望舒等等。

他们的诗歌创作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爱国主义传统和近现代济世救国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1、郭沫若,他的代表作《女神》是一部爱国主义诗集,在诗中,他把祖国视作女神,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感情炽烈,渴望拥抱祖国和被祖国拥抱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诗歌《炉中煤》中以煤自喻,表示甘愿为祖国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

代表作品还有《天狗》、《血肉的长城》等等。

2、闻一多,是新月派重要诗人,代表作《红烛》、《死水》等诗集。

《死水》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3、艾青,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等等,土地和太阳是艾青的诗歌里最常见的意象,爱国主义则是其诗歌永远的主题。

著名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书,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就是出自《我爱这土地》。

郭沫若的代表作

郭沫若的代表作

郭沫若的代表作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黄浦江口》平和之乡哟!我的父母之邦!岸草那么青翠!流水这般嫩黄!我倚着船围远望,平坦的大地如像海洋,除了一些青翠的柳波,全没有山崖阻障。

小舟在波上簸扬,人们如在梦中一样。

平和之乡哟!我的父母之邦!一九二一年四月三日2、《诗的宣言》你看,我是这样的真率,我是一点也没有什么修饰。

我爱的是那些工人和农人,他们赤着脚,裸着身体。

我也赤着脚,裸着身体,我仇视那富有的阶级:他们美,他们爱美,他们的一身:绫罗,香水,宝石。

我是诗,这便是我的宣言,我的阶级是属于无产;不过我觉得还软弱了一点,我应该还要经过爆裂一番。

这怕是我才恢复不久,我的气魄总没有以前雄厚。

我希望我总有一天,我要如暴风一样怒吼。

一九二八年一月七日2、《血肉的长城》爱国是国民人人所应有的责任人人都应该竭尽自己的精诚,更何况国家临到了危急存亡时分。

我们的国家目前遇着了横暴的强寇,接连地吞蚀了我们的冀北、热河、满洲,我们不把全部的失地收回,誓不罢手。

有人嘲笑我们是以戎克和铁舰敌对,然而我们的戎克是充满着士气鱼雷,我们要把敌人的舰队全盘炸毁。

有人患了恐日病,以为日寇太强,我们的军备无论如何是比它不上,然而淞沪抗战的结果请看怎样?我们并不怯懦,也并不想骄矜,然而我们相信,我们终要战胜敌人,我们要以血以肉新筑一座万里长城!4、《战声》战声紧张时大家都觉得快心,战声弛缓时大家都觉得消沉。

战声的一弛一张关于民族的命运,我们到底是要作奴隶,还是依然主人?站起来啊,没再存万分之一的幸,委曲求全的苟活快不是真正的生。

追求和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天性,然而和平的母体呢,朋友,却是战声。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日晨5、《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一)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二)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郭沫若的代表作

郭沫若的代表作

郭沫若的代表作
1、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

2、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

3、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

4、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郭沫若诗词 郭沫若十首最经典的现代诗

郭沫若诗词 郭沫若十首最经典的现代诗

郭沫若诗词郭沫若十首最经典的现代诗郭沫若的诗集如下:《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

郭沫若诗集代表作是《女神》。

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

连同序诗共57篇。

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郭沫若诗词,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个诗集郭沫若诗词,饱含着诗人眷念祖国的深厚情感,歌颂了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了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表达了对工农群众的敬仰和颂扬,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深情讴歌。

《潮汐集》分为两部分,按写作时间近远编次。

诗集的前一部分为《潮集》,选入作者解放后诗集《新华颂》以后的作品,后一部分为《汐集》,是作者解放前所在新旧体诗词,包括少数早期作品,其中很多是作者此次从日记中选录出的。

《百花齐放》总共收入100种花的诗歌和木刻画,另加一篇“其郭沫若诗词他的花”,全书全有101首诗配画。

其中一百首每一首咏花一种,第一百零一首是《其他一切花》。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的诗集还有那些郭沫若的诗集还有那些郭沫若的诗集还有郭沫若诗词:《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具体内容如下郭沫若诗词:1、《女神》郭沫若作。

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

连同序诗共57篇。

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郭沫若诗词我的母亲郭沫若诗词!》、《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骆驼祥子推荐语

骆驼祥子推荐语

骆驼祥子推荐语
《骆驼祥子》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作品,亦是中国著名作家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讲述了一个半贫穷的乡村家庭,尤其是父亲骆驼祥子在家人之间财产紧张、经济拮据的生活中为了救家而过的传奇人生。

小说通过骆驼祥子的智慧、勇气和坚强意志,展示了有关华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以及其他价值观的深刻感悟。

作为一部传世的小说,《骆驼祥子》在文学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故事以古老的乡村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沿街小贩、山野隐尘、村童读书等社会现实。

这些内容让读者有机会去了解乡间社会的微妙脉络,深入揭示中国社会结构。

在故事情节上,书中许多情节及其主题都在折射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方式、父权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开放政策等重要主题。

另外,小说也让读者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知,可以看到家庭的友爱、朋友的互助、仁义的表现等等相关的内容。

小说还注重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书中展现出的中国价值观有很多,这一点可以从书中的细节中看出来。

例如,骆驼祥子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比如仁义礼智,以及对人性的理解等。

他们把家庭教育与道德教育耦合起来,使智慧之臂在家庭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发挥,塑造了一个家庭文化。

此外,从骆驼祥子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对朋友的慷慨帮助的态度中,还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慷慨、大爱的特点。

总而言之,《骆驼祥子》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作品,它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和有益的
想象空间,是一部值得推荐的文学经典。

郭沫若著作简介

郭沫若著作简介
郭沫若一生使用过的名、号、别名与笔名多达五十余个。计有:郭开贞、 尚武、文豹、八儿、汾阳主人、竹君主人、定甫、沫若、夏社、郭沫若、沫、 爱牟、郭鼎堂、鼎堂、高浩然、麦克昂、吴诚、林守仁、杜顽庶、杜荃、杜衎、 坎人、易坎人、石沱、石沱生、陈启修、李季、阿和乃古登志、蒙其外史、王 假维、郭爱牟、蒙其生、蒙侄、谷人、高汝鸿、郭石沱、佐藤和夫、安娜、鼎、 杨伯勉、杜衍、白圭、戎马书生、牛何之、羊易之、丁汝成、龙子、克拉克、 江耦、有孤、藤子丈夫、佐藤贞吉、郭麦弱、高鸣以及和夫人于立群合撰文章 所用的于硕等。
家庭情况
1912年,郭沫若与张琼华(1890~1980)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五天后郭 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张琼华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安娜(原名佐藤富子,1893~1994)同居,安娜 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他们生有五个子女: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 佛生,女儿淑瑀,四儿志鸿。1937年,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 了联系。抗日战争结束后,安娜带着孩子来到中国,当她知道郭已另有家庭后, 选择了离开,以后中国共产党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著作书目年份及出版社介绍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的代表作篇一:郭沫若郭沫若先生是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尤其是他的诗集《女神》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1]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力也是举足轻重的,然而学界对其作品和人格的讨论却呈现出两极现象。

“两极阅读”是不是绝对的两极,“文学史读法”是否应该对“非专业读法”进行“强制性”引导,本文将试图对此进行讨论。

一、“两极阅读”现象产生及产生原因探析“两极阅读”现象是对郭沫若先生的作品评价出现的两种对立观点的现象,年轻读者对郭沫若的作品没有很大兴趣,评价也不一定高,而文学史的评价却很高。

[2]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限制的,只有正确了解这些因素,才能客观看待“两极阅读“现象。

1两极阅读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具有时代的隔膜。

(1)、郭沫若的诗具有思想的前瞻性,把握其诗歌需从思想内涵去领会。

郭沫若之所以能称之为大家,真正走向文学的舞台是由于其在诗歌上的突破和影响力。

以收入《女神》的《天狗》为例,初读其作品,就有一种让人狂躁的感觉。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一样地飞跑”。

诗人在反复渲染心中的狂热,预示着一种强烈的爆发力量。

而以今天的眼光去看此诗,则无法领会郭沫若在所处时代思想的爆发性。

这对以前陈腐的思想造成毁灭性打击。

这在今天看来当然是很普通甚至可以说是落后的,但在当时,却是很难得的。

正是情感的渲染,思想的深刻,使他的诗歌在当时具有魅力,特别是在年轻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感悟郭沫若当时的诗歌,应该站在当时当时的高度去领悟。

在思想上的差异性解读是形成两极阅读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2)、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处于新旧诗体转型的过程中,其诗歌的创作与今天新诗存在差异,故会形成“两极阅读”现象。

郭沫若说过:“我所写的一些东西,只不过飞翔我一时的冲动,随便地乱跳舞的罢了。

”[3]由此可见,郭沫若的创作很多只是一时灵感激发,当时创作之际只是依靠满腔激情,并没有注重文辞修饰。

如收入《女神》的《晨安》:“……晨安!万里长城呀/啊啊!雪的旷野呀/啊啊!我所敬畏的俄罗斯呀/晨安!我所敬畏的Pio呀/晨安!雪的帕米尔呀/晨安!雪的喜马拉雅呀/晨安!Bengal的泰戈尔翁呀/晨安!自然学园里的学友们呀……”这首诗作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他选取富有生命力的名词让人如临其境。

但可以说没有美感而言,基本是地名的罗列。

这是郭沫若有意而为之。

当时新旧文体转型,郭沫若的贡献就是要改变旧诗体追寻辞藻华丽、对仗讲究的现象。

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也正是因为郭沫若在这方面的探寻和贡献,从而奠定了他在20年代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地位。

在新诗日益成熟的今天解读郭沫若的诗歌会形成隔阂,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3)、郭沫若处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中,特殊的时代造就特殊的作品,许多新的意象的使用与今天存在差距。

正确解读其作品,必须设身处地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中。

如在《晨安》中:“晨安!太平洋呀!太平洋上的诸岛呀!太平洋上的扶桑呀/扶桑呀!扶桑呀!还在梦里裹着的扶桑呀/醒呀!Mesame呀/快来享受这千载一时的晨光呀。

”诗人就选取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特定意象,尽情地召唤时代的光明使者。

这在当时无疑是十分难得的。

如果不能置身于当时去考虑,当然无法领悟诗歌的魅力,对其作品自然就会发生误解。

2、“两极阅读”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对郭沫若人格的怀疑,从而产生对其文格的质疑。

(1)正确看待郭沫若人格流变及其文学史地位。

对郭沫若先生的文学史地位的评定主要是其诗歌创作在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和其历史剧作,但是在其人格上却历来有许多质疑。

主要体现在信仰中人格问题,关键时刻脱离共产党,加入了国民党,对革命信仰不坚定;信用中的人格问题,他答应鲁迅和他联合起来,共同“向旧社会进攻”,但随即在其出版的《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中就出现了围攻鲁迅的文章;婚姻家庭中的人格问题,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抛弃了日本妻子安娜,使她和孩子在日本穷困潦倒、度日艰难,同时饱受政治压迫;、郁达夫“冤案”中的人格问题,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背叛自己的朋友;文革中的人格问题,朝秦暮楚,歌功颂德,只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

[4]这些说法虽存在一些质疑,但是即使是在为郭沫若翻案的文章中也提出郭沫若需要在某些问题上承担一定责任。

[5]由此可以见,郭沫若在其人格上确是存在一些可以让人诟病的话柄。

(2)对其人格的质疑产生了对其作品的有色解读,从而产生两极阅读现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注重作家的人格问题,读者特别是今天的读者在解读郭沫若的作品时,因其存在一些人格问题,即在革命的追求上发生过动摇,从而会对其《女神》等其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激情和革命性产生怀疑。

对作家人格和人生经历的判断和认知同样是认识作家、解读其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就是读者在阅读其作品会带上有色眼镜去看待,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能够正确和恰如其分地给出合适的评价。

这些认识也使读者的判断发生一些倾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阅读的片面化倾向。

这种认识促使一些与其他的没有接受和了解郭沫若人生经历的读者形成了对郭沫若评价的对立面,从而导致了“两极阅读”现象。

二、“文学史读法”和“非专业读法”的统一“两极阅读”主要是指以“文学史读法”和“非专业读法“去解读郭沫若的作品尤其是其诗歌而产生的。

两者的区别是文学史读法注重从历史的发展链条中考察作品,确定其价值、特色,影响与地位,而“非专业读法”比较偏重个人的或时行的审美趣味,注重作品本身,不太顾及历史的链条。

[6]1、“文学史读法”对“非专业读法”的偏离解读“文学史读法”对郭沫若的作品注重三步分析法: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

这种读法注重设身处地去考虑,消除历史隔膜。

因为有利于对作品的全方位思考,而且注重从历史的深度和高度去引导,所以历来得到普遍性赞同。

[7]“文学史读法”侧重于历史深度,重在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品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前面在对郭沫若的《天狗》《晨安》等论述时已经指出因为他的诗歌展现的是“五四”时期开拓创新、勇于革命的进取精神,其创作是开前人未开之路,所以解读时则需纵向考虑。

不然则无法领悟郭沫若作品所体现的魅力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非专业读法”则是直观感受作品,脱离了历史的链条,这种解读更注重以今天的视角去看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思想内涵。

因为偏离了历史的轨迹,所以在解读其作品时必然不能够客观看待其作品所体现的文学史意义,同样,在对作家的认识和评价过程中夜因为忽视了历史链条,所以有所偏颇。

“文学史读法”对“非专业读法”进行引导,是读者真正感悟和了解作品,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由于引导层次并不具体和完善,往往容易使读者在读作品时陷入一些误区。

“文学史读法”侧重于历史,而“非专业读法”则更看重的是内容。

今天的读者在看待郭沫若的作品时之所以会出现两极阅读现象,固然主要是两种读法的指导。

但对郭沫若的作品叫好的读者群中也存在并不了解其思想内涵的现象。

读者在解读其作品时由于注重于“文学史读法”,更多看重其在中国新诗史上突破的现实意义,虽没有深刻了解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也为其拍手称好。

这种现象是“两极阅读”另类倾向走向误区的表现。

这种现象的存在,对真正解读作家的作品是有失公允的。

这种另类倾向的表现形式还有多样,如对作家名气的看重会影响在阅读和评论其作品时出现明显的“一边倒”倾向;对作家优秀作品的积极和正面评价也会影响到对其并不十分优秀的作品出现不合时宜的评价;对作家人格的认识也会影响对其作品的评价,等等。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对作家作品认识时出现两极化现象。

这种另类倾向虽然并不占据“两极阅读”倾向评的主导地位,但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和注意。

2、调和地读法并不具备合理性“两极阅读”现象是“文学史读法”和“非专业读法”出现对立的现象,而据此对其认识和对其作品的认识也出现了调和地解读方法,认为郭沫若的人格是一个动态流变的过程,五四时期是“天狗”型审美性现代人格,1925 年后改变为“前茅”型政治性现代人格, 建国后再变易为“雄鸡”型政治性现代人格,其人格不管如何流变都有其历史合理性。

[8]这种观点是一种以调和地说法看待了郭沫若的变化。

随着相应的人格流变,其文格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必然性也会影响读者对郭沫若作品的评价。

调和性地看待郭沫若的作品是有别于两极的观点,但同样只能作为一种阅读现象。

在文学的评价中,经常会有一些调和的说法,即将存在歧义或争论的观点进行总结性归纳,自成一家之言。

这种调和性地读法往往注重将纵向的文学史和横向的作品内容结合,杂糅作品所处时代的独特性和现今评论的普遍性。

在对郭沫若“两极阅读”现象进行分析时,同样要谨慎看待作品的调和读法。

对郭沫若的作品进行分析时,以流变的观点看待其实并不完善。

因为作家的人格和文格并不是完全脱离。

人格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格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如利益驱使、政治前途、情绪变化等)发生变化,从而使作品展现不同的感情基调。

调和性看待作品则会增加读者的陌生感,读者有自己独特领悟能力,学识高深的读者自会以专业读法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而非专业读者只需获取自己需求的知识,从中得到一些或并不是作者欲表达的启示。

两种不同的阅读主体都有自己所获,这也是作品足以体现其魅力之所在。

3.、多种解读读存在合理性两极阅读存在着合理性,各方面知识条件和需求差异决定着这种通过现象会客观存在。

二者是相互统一的,同作为阅读的两种视角,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在两极之外,其他阅读方式,即多种解读也值得倡导。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对作品的独特见解,只要符合自身地位和条件,满足需要,有不同于一般的见解是完全符合阅读规律的。

专业学者如需真正品味作品的美感,就应该抛弃专业文学史知识,不然就会在作品解读时出现郭沫若的文学史地位对其的误导。

当然,“文学史读法”作为一种专业读法,从历史链条上解读,不应该间断,也是合理的。

三、客观看待两极阅读现象“两极阅读”现象的存在是合乎规律的,今天看待文学史作品是无需从“非专业读法”向“文学史读法”引导的。

“两极阅读”现象并不是绝对性的两极,在解读郭沫若作品时,也同样不局限于两极方法看待。

解读郭沫若的作品应该至少允许三种解读方法的同时存在。

第一,一般读者在没有了解的情况下解读,获得对郭沫若作品的美感认识,不受郭沫若的人格和其影响所累。

第二,专业的文学史解读,从专业需要上辩证性看待郭沫若的人格和文格变动,了解其作品的历史意义和深度。

这也是对“五四”传统的继承。

第三,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待郭沫若的作品。

对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积极性或是消极性进行质疑,看看是不是“文如其人”。

读作品就需要一种质疑的精神,在思考中得出自己的观点,获取自己需求的东西,或是在探寻中弥补自身对其为人处事认识之不足,以弥补缺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