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doc
电子课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含WORD版版及课本中的图片集)--第二节 产业转移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吸引的境外投资迅速增长。
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思考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3.三家工厂的区住选择各有什么优点?像图5.7中展示的外资或合资工厂,在我国有成千上万,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也或多或少存在。
它们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即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
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
近半个世纪以来,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日本、韩国的企业为什么要到国外建工厂?为什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它们建厂的目的地?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
当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使生产成本提高,或扩大产品销售市场面临一些障碍时,企业在原产地的生产利润就受到影响。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设立工厂等方式,将产品生产的部分甚至全部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导致产业在空间上不断转移。
20世纪下半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亚的转移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图5.8)。
思考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试解释其原因。
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图5.8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
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内部交易成本因素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2024年)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全册配套课件

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交换
Chapter
2024/3/26
8
大气圈层结构及特点
大气圈层垂直结构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层
大气组成及作用
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2024/3/26
大气圈层水平结构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
12
03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Chapter
2024/3/26
13
自然资源类型与分布
01
气候资源
光、热、水等,分布 不均,影响农业生产 和工业布局。
02
水资源
河流、湖泊、地下水 等,分布不均,影响 人口分布和工农业生 产。
区域划分方法
包括自然地理区域、经济地理区域、 政治地理区域等划分方法,每种方法 都有其独特的划分标准和依据。
区域划分的意义
有助于认识和理解区域差异和联系, 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 依据,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2024/3/26
29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途径
调整产业结构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优化传统产业 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包括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等原则。
城市规划方法
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以及公众参与、专家 咨询等决策方式。
城市规划实施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协作,确保规划的有效实 施。
2024/3/26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0002页 0039页 0041页 0068页 0151页 0224页 0262页 0331页 0393页 0443页 0537页 0539页 0643页 0703页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问题研究 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行星地球
20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856页)

[归纳总结] 1.天体的判断方法 一看其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例如: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运 行时是天体,返回地面就不是天体了。 二看其能否克服地球的引力,在太空中按自己的轨道运行。 三看其是不是某一天体的一部分,天体的一部分不能称为天体。 月球表面的岩石块是月球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3)× 八颗行星绕日公转轨道面接近在一个平面上,但并不完 全在同一平面上。
(4)×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太阳系之 外虽然目前人类还没有发现生命,但科学家推测可能存在生命。
(5)C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018 年 11 月 19 日 2 时 7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 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 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 斗导航卫星,自此“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 满完成。
B.哈雷彗星处在 b 系统
C.狮子座流星雨现象不会在 b 系统出现
D.b 系统中除 c 星球外还有存在生命的行星
(3)下列同时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高的和级别
最低的分别是( )
A.a 和 b
B.d 和 b
C.b 和 c
D.(d-a)和 b
(1)C (2)B (3)B [读图可知,图中 d 表示目前人类已经探测 到的宇宙范围,半径为 200 亿光年。图中 a 为银河系,b 为太阳系, c 为地月系。水星属于太阳系,北极星为恒星。b 为太阳系,其中心 天体为太阳,该系统中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同时包含太阳和地球 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高的为可观测宇宙,级别最低的为太阳系。]
例如:判断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是否属于天体。
【地理】人教版必修3 (全册) (课件)

不是 玉米 很好 春小 麦 大豆
西部降 是我国重化 不太 水少, 工业基地 发达 草原广 (石油煤铁) 布 发 展牧业
铁路发达 (滨洲线 滨绥线 京哈线)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的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后期阶段--克服不协调的因素
人地关系基本 协调
人地关系已呈现 出不协调 人地关系矛 盾加剧
非可再生能源特点:
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 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能、
风能、
可再生能源
生物能、 潮汐能、
能源分类
太阳能
煤炭
非可再生能源 石油
天然气
三、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 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优势,煤 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 比重。
松嫩平原
范围 松嫩平原位于东 北腹地,东靠长白 山地,西接科尔沁草地, 北枕大小兴安岭, 南至辽河干流以北,跨 黑龙江、吉林、辽 宁三省,共辖53个县 (市)。土地总面 积19.5万平方千米。
长江三角洲
范围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 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江苏、 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面积 约5万平方千米,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
六、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挑战 1.人均资源量少。 2.人均能源消费量低。 3.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4.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5.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七、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 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 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六大煤田九大煤矿)。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 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

编写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
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
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
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者:第五单元:高俊昌;第六单元:刘健;第七单元:韦志榕;第八单元:覃燕飞、丁尧清。
责任编辑:刘健;审定: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2003年9月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材分析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
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
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
为此,教材对本单元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无论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还是讲述工业生产活动,侧重点都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而是在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
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
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8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只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教材(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具有适合生命演化和人类发展的条件,因此,它成为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园。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下问题。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地球是一颗什么样的行星?●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晴朗的夜晚,当我们在户外漫步的时候,经常会情不自禁地仰望星空。
如果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连续数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辽阔的星空背景下,除了有闪烁的恒星,圆缺变化的月球外,还有不断移动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及轮廓模糊的星云;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恒星。
如a、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它的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b、行星是在椭圆形轨道上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
它的质量比太阳小,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放射太阳光而发亮。
c、流星体式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
d、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果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恒星和星云.除了这些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天体外,宇宙中还有一些弥漫于星际空间的物质,如气体、尘埃等。
所有这些天体和星际物质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来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地月平均距离为38.4万千里。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doc

编写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
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
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
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者:第五单元:高俊昌;第六单元:刘健;第七单元:韦志榕;第八单元:覃燕飞、丁尧清。
责任编辑:刘健;审定: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2003年9月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材分析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
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
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
为此,教材对本单元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无论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还是讲述工业生产活动,侧重点都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而是在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
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
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8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只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写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
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
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
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者:第五单元:高俊昌;第六单元:刘健;第七单元:韦志榕;第八单元:覃燕飞、丁尧清。
责任编辑:刘健;审定: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2003年9月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材分析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
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
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
为此,教材对本单元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无论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还是讲述工业生产活动,侧重点都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而是在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
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
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8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只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第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
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分析实例入手,阐述基本原理(如农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并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
(2)从教材结构看,本单元分别用2课时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用2课时讲述工业区域,目的是通过诸多不同类型的具体地域的分析,来论证基本原理。
这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
(3)讲述每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或工业区域,都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说明普遍规律的。
典型案例的选取,除考虑到其代表性外,还照顾到世界各地,以使学生从小见大,了解世界各地人类生产活动的一般情况。
(4)讲述基本原理或进行地域分析,都尽可能举中国的实例,或联系中国以及学生家乡的实际。
第三,体现发展的观念。
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例如,教材分析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别关注各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讲述工业区,专门介绍了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以及新兴工业区的发展。
第四,加强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教材将培养学生能力、加强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力培养方面,例如,教材通过典型地域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区域的能力;通过开放型活动题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独立分析、判断、评价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中外对比,培养学生借鉴国外生产方面成功的或先进的经验,为中国以及家乡的生产发展服务的能力。
思想教育方面,例如,发展生产应因地制宜;生产活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正确看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产上存在的差距。
本单元共9课,前4课讲述农业生产活动,后5课讲述工业生产活动。
每一种生产活动主要分3个部分:生产活动概述、区位选择和地域分析。
鉴于工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另写了工业地域的形成1 课。
5.1 农业生产活动一、本课内容可看作是本单元农业部分的概述。
大纲中没有对本课内容作要求,但是,大纲要求讲述的“农业的区位选择”和“农业的地域类型”两个知识点,需要有一些基础知识作准备。
为此,教材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特点、投入—产出、分类等知识,合在本课讲述。
二、教材开篇阐述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并由此引申出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传播对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教材阐述农作物的培植和家禽、家畜的驯化,以及它们从起源地向世界各地的传播,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一定地域的人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劳动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可以有多种选择。
这就为后面讲述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农业地域类型打下铺垫。
三、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理解农业生产特点的关键是动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和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性。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逐个回答出农业生产的特点。
四、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简单分析了农业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式。
投入—产出是经济学上经常运用的分析方法,地理学借用这种方法来评价生产系统经济效益的高低,从而为合理配备各投入要素以使生产系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教材在此讲述农业的投入—产出,没有从经济学意义上作更多的分析,只是考虑到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需要:第一,使学生对农业生产所涉及的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作常识性的了解;第二,使学生认识到,增加生产资料投入和科技投入可提高农业的产出;第三,为下一课讲述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作铺垫。
五、教材把农业的历史发展安排为选学课文,简单介绍了世界农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分布区。
学生在学习农业的分类和农业地域类型时,可对照了解各类型农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六、教材安排讲述“农业的分类”,主要是为后面讲述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作知识准备。
农业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教材采用三种经常使用的分类。
1.根据生产对象的不同,将农业分为农(种植业)、林、牧(畜牧业)、副、渔五个部门。
但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基本上可归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部门。
混合农业只是农场经营的一种方式,并形成固定的农业地域类型,但不像种植业、畜牧业那样作为农业的一个部门,与种植业和畜牧业不属于同一分类层次。
2.根据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多少,将农业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密集农业也称集约农业,并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如亚洲的水稻种植业)、资金密集型农业(如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等。
不同类型的密集农业,在后面讲述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时,将会作较为详细的分析。
教材在此为体现教育三个面向的原则,重点以实例说明农业的工厂化生产及其在世界和我国的发展。
3.根据产品用途,将农业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区别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的关键是看农民生产农产品的用途(自给或作为商品)。
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
对于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以及各类型的命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些人文地理学家把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为12种: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热带定居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谷物家畜农业(种植旱作谷类与饲养家畜相结合的农业)、地中海农业、园艺业、乳畜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
教材没有对世界农业地域类型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分析,只是参照上面的分类,选取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个类型,作为例子用框图(图5.2)的形式加以说明,为后面分析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作铺垫。
七、在教学本课前,教师可按本课“活动”要求,选择当地比较普遍的一种农业生产类型(或某种作物的种植,或某种牲畜的饲养),让学生事先做简单的咨询或调查。
活动可以穿插在课间进行,也可以在本课内容教学完毕后进行。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本课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二、教材通过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
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等知识,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中已经学过了。
学生在回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容易地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
本课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将有利于高中地理人文部分的学习。
区位的概念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
绝对区位指位置,相对区位指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原来的中学地理课不讲区位,而讲布局,两者都强调某一事物(如工厂)与其他事物(如原料地、市场)的空间关系,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客观存在,后者强调主观安排;前者强调微观(如某个农场、某个工厂、某个城市的区位),后者强调宏观(如农业、工业、城市的总体布局)。
但是,影响布局的因素也就是区位因素。
三、教材通过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农业的对比,引出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阅读图5.5,使学生注意到:第一,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第二,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农民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而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在读图的基础上,再分析农业主要的区位因素。
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就光照来说,生物有喜阳与喜阴之分。
就热量来说,不同的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
就水分来说,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水分条件。
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坡度因素,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
其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
土壤对农业区位的影响除举教材中土壤酸性的例子外,还可从土壤肥力、土壤的盐碱性、土壤层的深度、土壤的质地等方面举实例加以说明。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因为商品农业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往销售市场。
对于自给农业,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
政府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
各国(或各地区)政府,从国家(或地区)利益、国际贸易、区域规划等方面考虑,常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从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四、科技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是科技因素是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的。
无论是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还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科技因素。
因此,教材没有单独讲述科技因素,而是将科技因素的影响结合在农业区位的其他因素之中。
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因素的作用。
五、“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可通过多种途径,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减小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的目的,但是,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也是有一定限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