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间艺术欣赏-泥塑
泥塑:贴近生活的民间艺术

泥塑:贴近生活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 泥塑文化源远流长我国的泥塑艺术自新石器时代诞生起,就再没有间断过,在距今4 000~10 000年的新石器时期,古人开始将泥土塑造成“像”。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山东省大汶口遗址和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等地区,散落着不少用泥巴捏成的文物,如陶猪、陶羊、陶鱼和陶人面等,高度在10厘米左右,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品,是中国泥塑的先驱之作。
据考证,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距今约7 000年,可以认为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在原始社会,古人还会根据功用不同对泥器进行分类,如盛器、炊器和煮器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泥塑艺术在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到汉代时泥塑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这也与当时的厚葬之风有一定关系。
当时兴起的墓葬形式,有砖室墓和石室墓,内有丰厚的随葬品。
汉代人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随葬品的种类更是日益多样,泥塑作品是当中的重要部分。
大家所熟知的秦始皇兵马俑,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既体现了当时泥塑工匠的高超技艺,又反映了秦朝的军事面貌。
制作兵马俑先是用泥塑成“俑大型”,即粗胎或初胎,然后在“俑大型”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复泥并加以修饰和细部刻画,接着将单独制作的头、手和躯干组装套合在一起,便完成了一座陶俑的雏形。
最后一步是将阴干的“俑大型”放进窑内焙烧,焙烧的温度约为1 000 ℃。
俑烧成出窑后,再进行绘彩,一座完整的兵马俑便完成了。
泥土,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滋养万物的根基,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更是赋予了泥土神奇的色彩。
巧手慧心的民间匠人更是把泥土演绎成了丰富多彩的泥塑艺术,它拥有着与生俱来的原始魅力,历经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不断发展,在人们的意识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历经岁月洗礼,泥塑艺术依然折射出先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汉墓中出土的随葬品陶狗兵马俑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泥塑文化的重大发展,泥塑风格也有所转变,从先秦时期的注重现实主义再到之后的注重形神兼备,这点可以从“千面不一、神态多样”的兵马俑上看出来。
凤翔泥塑的艺术文化特色

凤翔泥塑的艺术文化特色陕西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族工艺品不仅有很强的艺术性、民间性,还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凤翔泥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本文通过对凤翔泥塑造型特点、色彩特征、纹样寓意等方面的论述,探究凤翔泥塑独具一格的民俗文化特征、艺术特色以及发展机遇。
一、凤翔泥塑概述凤翔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东邻岐山、西连千阳、南邻宝鸡、北接麟游,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凤翔更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彩绘泥塑更是陕西省宝鸡市民间工艺的首推代表,当地人把这种手工艺品称为“泥货”,历经选土、砸泥、擀泥片、上模、脱胎、拉粉、勾线、上光等十几道手工工序才能完成。
凤翔县境内两三千年前的古墓中出土的泥塑制陪葬陶俑,足以让人感叹其泥塑工艺历史源头之远。
凤翔泥塑制作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2006年,“凤翔泥塑”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把文化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如何更好地保护开发泥塑文化成为重要课题。
凤翔泥塑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
凤翔泥塑借鉴了古代一些民间工艺品中的纹饰等特色,造型生动、色彩亮丽,让当地人爱不释手。
每逢过节和集会时,当地人就将泥塑作为礼品送出,寓意有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可见泥塑在当地人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如今彩绘泥塑的聚集地凤翔县六营村的农户几乎都还在生产泥塑,凤翔泥塑的加工还会因为选择材料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方法。
例如,有的采用晾干定型,有的在制作过程中还要高温火烧,因此制作泥塑的泥土选择尤为重要。
黄土是凤翔的一个重要特色,由于各地水土、地理条件的不同,泥土的物理性质也不同,而凤翔就拥有这种先天的优越条件――当地有一种黄土,被称为“板板土”,几乎不含沙石,是凤翔泥塑制作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凤翔泥塑的艺术文化特色凤翔泥塑的类型凤翔彩绘泥塑共有180多种花色品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小孩喜欢的泥玩具,包括巨型蹲虎与方寸大的小狗、小狮等,基本借鉴动物造型,做的几乎都是十二生肖的形象;二是装饰挂片,有戏剧脸谱,虎、牛头等动物头像,还有富含寓意的麒麟送子、神话传说中八仙过海等浮雕式的挂片;三是立人,主要根据各种民间传说、历史事迹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塑造。
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

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
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
近年来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相传明代曾在此驻扎六营军队,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
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
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凤翔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制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胶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20世纪60年代前,六营村及周边村有三百多户农家生产泥塑,现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兴、韩锁存、杜银等艺人利用农闲时从事泥塑创作与生产。
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深为有关专家所瞩目。
但在商业环境的影响下,现在的凤翔泥塑艺人往往以销定产,一味迎合市场需要,这使得许多传统产品近于灭绝,也使得凤翔泥塑技艺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不断发生变异凤翔县城东六道营村的农民;都有制作彩绘泥塑的传统艺术技巧,世世代代流传已久。
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家家产户,男男女女都要制作一些泥塑玩具,出售给四乡人们作为互相赠送的礼品,也是孩子们过年度节的得意的“耍货”。
彩绘泥塑玩具,形状有人物:如唐僧;;孙猴,猪八戒,动物有狮、虎、牛、马、鸡、狗等,植物有瓜、石榴、桃、葫芦等。
大都是空心的圃塑体。
神木彩绘泥塑的文化渊源与民俗内涵

神木彩绘泥塑的文化渊源与民俗内涵摘要:神木彩绘泥塑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神木彩绘泥塑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发展和繁荣,现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彩绘泥塑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当地文化传承和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木彩绘泥塑被广泛应用于宗教场所和家庭供奉,成为当地人民信仰和崇拜的重要对象,并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祝福和吉祥的象征。
同时,彩绘泥塑的展览和文化活动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了解,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神木彩绘泥塑;手工艺品;宗教;文化旅游1引言神木彩绘泥塑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流传于中国陕西省神木县一带。
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和现代的传承和创新,至今仍在神木县广泛流传,成为该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木彩绘泥塑制作技艺精湛,将泥土制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再以绚丽多彩的颜色进行彩绘,形成一件件栩栩如生、富有民间特色的艺术品。
在神木彩绘泥塑中,不仅有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还有各种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如神仙、妖怪等。
神木彩绘泥塑的民俗内涵丰富多彩,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信仰、宗教崇拜、生活习俗等方面。
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彩绘泥塑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制作各种神兽、仙人、元宵等形象,用来装饰家居和庙宇,以祈求平安和吉祥。
通过对神木彩绘泥塑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也可以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做出更多的努力。
2神木彩绘泥塑的历史渊源2.1神木县彩绘泥塑的起源泥塑艺术可以追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神木彩绘泥塑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唐朝时期,神木县地处交通要道,文化交流频繁,吸纳了当时的绘画、雕刻、造像等技艺,形成了神木独特的彩绘泥塑技艺。
据传说,当时的陕西洛阳地区出现了一种雕刻泥人的技艺,后来这种技艺传到了神木县,并结合了当地的绘画技法和造像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了神木彩绘泥塑。
泥雕

民间泥玩具作品
泥玩具又称泥塑,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在 民间颇具盛名。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汉 族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 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泥玩具,盛产于新 城县白沟河、玉田县代家屯等地。它是半塑半画、 以画为主的小型泥彩塑。造型单纯,以品色敷彩、 装饰和绘画结合的技艺而与众不同。邢台、河间等 地也广为流传。尚有木、纸、布玩具多种。[1]
• 中国泥塑艺术早在原始社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最新出 土的一尊年代久远、形体完整的彩塑泥兽,据专家考证为春秋早期 的珍贵文物。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约在公元前四七五年以后,秦汉 雕塑出现了浑厚、朴拙、流动的风格,像秦《秦始皇兵马俑》和汉 《霍去病墓》-- 它们表现了大气磅礴、朴拙含蓄的艺术造形。 两汉以后由于佛教的传入,人们因响往乐土而大兴寺院、石窟,于 是出现了大同云冈、洛阳龙门、敦煌、麦积山等佛崖。公元七至九 世纪的隋唐时代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敦煌、麦积 山的泥塑大佛,唐十八陵石刻,洛阳龙门石佛都体现了精美的艺术 造型。 • 从五代十国一直到清末,随着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为造型艺术 的雕塑逐渐走向世俗化。盛唐时期的雕塑和绘画已不多见那些大的 菩萨像。“经变”题材的雕塑和绘画日见增多。宋以后的雕塑则完 全体现了现实的人间-无论是四川大足的石刻,山西晋祠、双林寺 的泥塑,麦积山的宋塑,都充满着人间的气息。明清的戏曲、小说 大多描写世俗人情。这时期的雕塑已不如秦汉魏唐时期的兴盛;泥 彩塑及小型雕塑开始兴起。它们走进人间、走进家庭,从而,美的 整个风貌就大不一样了。那种人间的神化,那种超群脱俗、高雅华 逸的贵族气派,变得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而清末北方的雕塑代表 便是“泥人张”彩塑。
晋祠[1] 又名王祠,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兴建的,后来又多次重 修翻建。现存建筑主要建造于宋金时期,以圣母殿最为著名。圣母指周武王王后姜 邑,她是姜太公的女儿、叔虞的母亲,被当地人奉为晋水水神,并修建了圣母殿, 供人们在天旱时前来祭祀。
中国传统艺术欣赏——泥塑艺术

陕西凤翔彩塑
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 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 “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 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 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 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当地 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 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六营 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 代代相传,成为我国民间美术中 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 盛誉。
此外,陕西凤翔、河北白沟 河、苏州虎丘等地亦为著名的 民间泥塑重要产区。
5
无锡彩塑
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 史。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 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 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主 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 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 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 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主要 供儿童玩耍。细货是以手捏为主 塑造艺术形象。
2
泥塑
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 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 在民间俗称“彩塑”、 “泥玩”。
3
发展历程 .泥塑艺术是我
国一种古老常 见的民间艺术。 它以泥土为原 料,以手工捏 制成形。或素 或彩,以人物、 动物为主。
4
流派
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 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 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调的 宫女等。至清代,泥塑形成南 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 “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 泥人。
6
天津“泥人张”彩塑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 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 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 今已有180年历史。
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 现实主义艺术特色,天津 泥人张作品能真实地刻画 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 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 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
秀丽。
7
天 津 “ 泥 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2024版中国传统艺术欣赏泥塑艺术PPT课件

中国传统艺术欣赏泥塑艺术PPT课件•泥塑艺术概述•泥塑艺术的制作工艺•泥塑艺术的美学特征•泥塑艺术的代表作品•泥塑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泥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泥塑艺术概述01定义与特点泥塑艺术定义以黏土为主要材料,通过塑造、雕刻、上釉等工艺制成的立体造型艺术。
泥塑艺术特点形象生动、色彩丰富、工艺精湛、寓意深刻。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技术为泥塑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起源发展高峰随着历代匠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泥塑艺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汉唐时期,泥塑艺术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和流派。
030201泥塑艺术的历史渊源陕西凤翔泥塑、江苏无锡惠山泥塑、天津“泥人张”等。
流派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学校传承等。
传承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意义泥塑艺术的流派与传承泥塑艺术的制作工艺02选材与准备泥土选择选用质地细腻、无杂质、黏性好的泥土,如黄胶泥、黏土等。
和泥将选好的泥土加水搅拌均匀,揉成泥团,注意控制水分和泥土的比例。
准备工具准备好雕刻刀、刮刀、磨具、颜料等制作工具。
根据设计好的形象或图案,用泥团塑造出基本形态,注意比例和结构的准确性。
塑造基本形态在基本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精细雕刻,刻画出细节和纹理,使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精细雕刻对雕刻好的作品进行修饰和调整,使其更加完美。
修饰与调整塑造与雕刻描绘细节在底色上描绘出作品的细节和纹理,增强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上底色根据作品需要,选择合适的颜料上底色,注意色彩的搭配和协调。
装饰与点缀根据作品需要,添加适当的装饰和点缀,如金属片、宝石等,使作品更加华丽精美。
上色与装饰泥塑艺术的美学特征031 2 3泥塑艺术在造型上追求简练概括,通过简约的线条和形态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和意境。
简练概括泥塑作品注重神态的刻画,通过细腻的手法表现人物或动物的神韵,使其栩栩如生。
生动传神为了强化艺术效果,泥塑作品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凤翔泥塑历史发展历程

凤翔泥塑历史发展历程
凤翔泥塑是中国陕西省凤翔县地方特色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色。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代,至今已有约两千多年的历史。
起源于汉代的凤翔泥塑最早以制作神像为主,主要用于供奉和祭祀。
随着时间的推移,凤翔泥塑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工艺品,被广泛应用于雕塑、建筑装饰和陶瓷制作等领域。
在唐代,凤翔泥塑达到了巅峰时期。
当时,凤翔泥塑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技术得到了创新和改进,具有更加精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唐代的凤翔泥塑作品大多数呈现出神话人物、宗教形象和历史人物等各种形态,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明清时期,凤翔泥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凤翔泥塑逐渐与其他陕西地方特色工艺品融合,形成了更具独特风格的艺术表现。
同时,凤翔泥塑的制作技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作品的造型更加生动、细腻,给人以强烈的观赏感受。
近年来,凤翔泥塑在传承和创新中继续发展壮大。
凤翔县政府加大了对凤翔泥塑的保护和扶持力度,推动了凤翔泥塑的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创新。
同时,凤翔泥塑作为一种地方文化艺术形式,在旅游业的推动下,也逐渐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总的来说,凤翔泥塑的发展历程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间。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陕西省凤翔县的一张独特名片。
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凤翔泥塑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展现出更加绚烂多彩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题:
中国传统艺术欣赏——泥塑艺术
二、课型:
课堂讲授
三、目的要求:
1.通过泥塑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
2.通过泥塑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3.通过泥塑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
四、重点、难点:
大学生如何欣赏泥塑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讲授法联系案例,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授课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授课让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的泥塑艺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七、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等)
(1)导入课题:泥塑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泥塑艺术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今天,我就来带大家欣赏中国的传统艺术。
(2)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艺术欣赏——泥塑艺术
1.含义: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
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
2.发展历程:起源、泥塑历史、
3.造型特点
4.制作工艺
5.泥塑模制的制作步骤: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
6.流派:无锡彩塑、天津“泥人张”彩塑、天津“泥人张”作品、陕西凤翔彩塑、潮汕泥塑
7.纹饰特点
8.文化遗产保护
9.历史典故
10.泥塑与生活
八、课堂总结:本课使得同学们真正了解到了泥塑艺术并且使得同学们对我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极大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