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中国古代的选士与取士制度

合集下载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第七章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1、教学时数:4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时期西周的贡士制、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理解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掌握两汉的察举制、隋唐以降的科举制,如科举的科目、考试的形式、考试制度的完备等。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贡士制、养士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3、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察举制、科举制。

4、教学难点难点为科举制的发展。

第一节西周的贡士制度尧舜时就有“四岳“荐贤,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的选举传统。

一、西周选士的方式(一)乡里选士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三年大比”, 《周礼·地官司徒》: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

乡选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选拔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更主要的是按照统治者规定的选择标准,控制被选者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二)诸侯贡士“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天子通过射试进行考核“行同而能耦,别之以射,然后爵之”(三)学校贡士国学选士与大学考试制度直接相关。

《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大学考试合格者,为“造士”向王宫申报,选其中俊秀的升送司马, 最后由司马负责审选、试用、任命、颁发官禄。

二、西周选士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二,育士与举士相衔接第三,举士与举官为一途第二节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得士者昌,失士则亡私门养士公门养士一、选士的方式(一)招聘1.国君亲自登门求才(魏文侯段干木)2.重金礼聘 (齐桓公 )3.靠计谋招揽 (秦穆公百里奚)(二)举荐共生效应: “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三)自荐毛遂自荐这三种选士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即着眼于真才实学“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二、用士与养士士的特点:“资于身”、“资于口”用士要做到:“责人则以人”, “权而用其长”养士:1.知士2.爱士3.礼士4.以诚待士5.虚心纳谏,贵直言第三节两汉察举制度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汉代统治者为了适应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对吏员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统治人才的制度。

我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和影响

我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和影响

一、我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是为政之本。

在我国通过一定形式选拔、考核并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做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

在原始社会,选贤任能成为推举首领的主要方式在氏族社会曾长期存在。

“能者”,是指有某项发明或专长者;“贤者”是指用氏族的传习衡量,品德高尚者。

原始社会末期,被推举为联盟首领的接班人,除了才能出众,其道德高尚也是被考虑的重要因素。

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由诞生到发展直至鼎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诸如兴办官学选才制、“乡兴贤能”制、贡士制、世卿世禄制等,主要是采取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制度下,只有王公贵族子弟才能世代为官。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主要实行“察举征辟制”。

察举制是通过地方官的考察、推荐,将一些符合朝廷要求的人才推荐出来,供朝廷直接任用或经过一定形式的考核再加以任用。

所谓征辟制,就是皇帝直接下诏“征召”人才为官和政府行政长官自行“辟除”(聘任)属员制度。

征辟者无需考核即被授予高官。

察举制度和征辟制度,虽然比夏商西周的“世卿世禄”制有进步,也选拔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治国的人才,但由于缺乏客观的人才选拔的标准,加上有荐举权的官吏营私舞弊,滥用职权,以至于出现了“权贵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常以穷退见遗”[①]的现象。

甚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反常现象。

这首古谚谣深刻揭露和无情嘲讽了荐举制的弊端。

这种现象到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时发展到了极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比汉代多了一条以推荐考核为选官途径的“九品中正制”。

它是在对东汉察举制的反思与损益的基础上创设的,但在其实际操作过程中,选举大权几乎全部被盘踞朝廷的士族高官所垄断,而品第士人的标准也就逐渐舍弃才德,不论贤愚,专讲家世门第。

南北朝后期,察举制实施的重心开始向考试方面转移,依靠门资选士的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腐败局面。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

3、“南北榜”

明初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又称“春夏 榜案”。 洪武三十年(1397 年)二月会试,主考刘 三吾、白信蹈录取了宋琮等 52 人,全是南 方人,没有一名北方士子被录取,故称南 榜。三月殿试,擢定闽县(今福建闽侯) 人陈安阝为状元。发榜之后,引起北方举 人的强烈不满,他们指责“三吾南人(湖 南茶陵人),私甚乡”,偏袒南人压抑北 人。
(三)考试类别

诗、赋、八股文 贴经、墨义、策问 童子科
唐、宋特设考试科目之一。唐制,十岁以 下能通经者,以及孝经及论语的儿童,可 以参加此科的考试。能背诵送十卷的可以 得官职。宋改为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 者,应试后给予出身并授官。亦称童子举。
女子科举

太平天国曾专门举行过女子科举考试。记 载:“女馆内有识字女子考试,取傅善祥 为第一。傅善祥是金陵人,二十多岁,很 有才气,考上后在东王杨秀清府里供职, 有关政事文书全由她负责处理,杨秀清十 分满意。太平天国三年(1853)女试状元。
(四)防范策略

别头试、锁院、糊名、誊录

科举考场

“桂榜”“杏榜”“金榜”
(五)科举考试录取

1、全国分数线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做了进一 步的完善。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 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 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仍然实行 按州人口多少进行乡贡的方法,大州一年 三人,中州一年两人,小州一年一人。但 在中央的会试中,并无固定的名额分配制 度.

针对司马光的分路取人说,从江西庐陵应 举入朝的参知政事欧阳修提出“凭才取人” 说。他在《论逐路取人札子》中说“国家 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 东南州、 军取解者往往是二三千人只解送二三十人, 是百十人取一,而西北州军取解多处不过 百人,解送十余人的话,已是十人取一 人。”主张依据才学高下来录取人才。当 时司马光与欧阳修各执一端,互不相让。

07第七讲中国选士制度的发展(2015年春)

07第七讲中国选士制度的发展(2015年春)

科举制度的完善


宋神宗时仿照西周三年大比的做法,科举 改为三年一举行,此后成为定制。考试办 法,较前期更为严密,采用糊名誊录,防 止门第势力的影响,正式确立殿试制度。 元代科举开始从“四书”中出题,并规定 以朱熹的章句集注为标准,程朱理学由此 控制了元明清三代的科举和学校。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 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征辟是察举的补充,共同构成汉代选官制度。


任子制。汉政府规定:“吏二千石以上, 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 任子制导致政治的腐败和门阀世族的产生。
四、汉代的察举制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令“举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帝诏贤已开 察举制先声。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由此正式拉开汉 代察举制的帷幕,并敞开了两汉选拔统治 人才的主要途径。 视频:察举制度为汉代带来辉煌。
四、汉代的察举制
(一)察举科目 常科:即经常性科目,每年由州郡长官荐举人才。 ●孝廉,即察举孝子、廉吏,重德行 两汉最受重视的常科。 思考:举“孝廉”的目的? ●茂才,亦称秀才,重才能 主要选拔奇才异能之士
四、汉代的察举制
(一)察举科目 特科: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的特别选士科目。 ●贤良方正科。选举博学通经、明达政务者。 ●童子科。选拔12—17岁之间的博学通经者。 ●明经科。选举通晓经学之人。 ●明法科。选举明习法律之人。
(二)考试科目及内容
科举考试有两种类型:每年定期举行的 常科和由皇帝根据需要举行的制科。常科即 常设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 明字、明算;制科也称特科,有一史、三史、 开元礼、道举、童子、武举等。
(1)秀才科:该科注重选拔学识渊博、出 类拔萃的人才。隋唐科举取士以秀才科级别 最高,录取最难。

第七讲中国古代的选士与取士制度

第七讲中国古代的选士与取士制度
二流 弊
科举考试内容狭窄空疏无用,不利于选拔培养实际 能力的人才。 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读书 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 科举考试最后取舍是由主考官、礼部、宰相、皇帝 决定,录取标准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
科举制的作用、流弊与影响
三影 响 科举考试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兴衰 科举考试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等
, 2008年01月 • 刘海峰 李兵著, 中国科举史,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4年 • 王炳照 徐勇 主编, 中国科举制度研究, 河北人民出版
社 , 2002年06月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高度重视人才,改变人才选拔标 准 ✓颁布较为健全、完善的察举法规 ✓荐举与考试结合,保证衡量人才 的全面性 ✓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提高了 学校教育的地位
✓以德为主要考察标准较难 客观评定,沽名钓誉、欺 世盗名的现象在东汉尤为 突出 ✓权贵操纵,推荐者所知范 围有限,很难广泛察知真 正的德才之士
《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五经算》各一条
考试的方法
帖经 口试 墨义 策问 诗赋
一作
科举制的作用、流弊与影响 用
有利于权利集中和政权稳定; 向地主阶级的各阶层和广大平民子弟打开了入仕的途径; 有利于全国思想的统一和学术的统一; 有利于缓和阶级对立,体现一定的社会公平。
科举制的作用、流弊与影响
乡贡
制举
不在校学习的学 生,提出申请经 考试合格送至尚 书省参加考试。
皇帝亲自选中的 考生
下列人员不得报考:犯人、工商子弟、州县小吏
考试程序
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吏部考试 。
考试的科目和内容
两种类型:常科和制科。常科的主要科目有 • 秀才科:考方略策五道题 • 进士科:考诗赋 • 明经科:考试经义 • 明法科:考试律、令等知识 • 明书科:考文字。《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过 • 明算科:考试算术。《九章算术》三条,《周髀算经》、《海岛》、

第七章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第七章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 其八,中正对士人的品评,不陈清其善恶,以致“进者无功以表 劝,退者无恶以成惩。惩劝不明,则风俗汙浊,天下人焉得不解 德行而锐人事?”
第五节 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选拔官吏的制度,因 分科考试而得名。
一、科举制度的建立
▪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设十科举人:孝悌有闻、德 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 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和膂力骁壮。
▪ 得士者昌,失士则亡 ▪ 私门养士 ▪ 公门养士
▪ 一、选士的方式
▪ (一)招聘
▪ (二)举荐
▪ 共生效应:“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
▪ (三)自荐
▪ 毛遂自荐 ▪ 这三种选士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即着眼于真才实学 ▪ “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
二、用士与养士
▪ 士的特点:“资于身” 、 “资于口”
▪ 2.八股取士
▪ 八股文统称制义,又因作文题目多取于《四书》,又称四书文。 ▪ 八股文从破题、承题、起讲、开始,正文部分分为起股、中
股、后股和束股,两两对偶,构成八股,最后以大结为全文 的结束语。 ▪ 内容:题目取自《四书》、《五经》,行文须以圣贤口气,并以 程朱等注疏为准。 ▪ 字数:明初,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限500字, 《四书》义一 道,限300字。清初,初场文限550字,乾隆后限700字。
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 制度。元封四年(前107年) ,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 人。
▪ (二)察举的科目
▪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 常科与特科
▪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 廉科,此外还有秀才、明经 等科目。
▪ 特科因是皇帝临时决定, 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 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

中国传统制度文化之科举制度

中国传统制度文化之科举制度

明清时科举取士日趋衰落的表现
• 一是“八股文”死板的形式和内容,极大 一是“八股文”死板的形式和内容, 地束缚了举子的思想和能力的发展; 地束缚了举子的思想和能力的发展; • 二是以文化专制为目的的文字狱愈演愈烈, 二是以文化专制为目的的文字狱愈演愈烈, 文士动辄得咎; 文士动辄得咎; • 三是殿试随意性越来越大,名次与学问不 三是殿试随意性越来越大, 称 。
第九讲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 分科取士,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 分科取士, 官制度 • 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开始于隋朝, 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开始于隋朝, 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极盛于明清, 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极盛于明清, 于清末被废。 于清末被废。
一、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 世卿世禄制 • 养士、军功、客卿 养士、军功、 • 征辟、任子、纳资、察举 征辟、任子、纳资、 •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等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3.对文化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科举考试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 (1)科举考试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 它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它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一,以成绩录取,专重才学, 其一,以成绩录取,专重才学,广泛而强 烈地激发了学子发奋求学的热情。 烈地激发了学子发奋求学的热情。 其二, 其二,历代科举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相 当重要的作用。 当重要的作用。 其三,科举制度的实施, 其三,科举制度的实施,造就了数量庞大 的科举人口,极大地扩充了知识分子阶层。 的科举人口,极大地扩充了知识分子阶层。 (2)儒家的思想和文化也因为和科举的紧 密结合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宏扬和传承。 密结合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宏扬和传承。
• (四)特奏名制 • (五)类省试 • (六)扩大进士名额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2)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2)

一、荐举制度
2.察举制
(一)制度荐举
四科内容: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 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 毅多略,遇事不惑,才任三辅令。(《汉官 仪》卷上)
实行举者与被举者的连坐制度。
一、荐举制度
2.察举制
(一)制度荐举
缺点:标准过于笼统;二缺乏严密的考 试。
(四)自荐
1.游说、上书自荐
源于战国时期士人游说君主。当面游说或上书。
吴 起
一、荐举制度
(四)自荐
1.游说、上书自荐
源于战国时期士人游说君主。当面游说或上书。
张 仪
一、荐举制度
(四)自荐
1.游说、上书自荐
汉代对这种游说形式在制度上予以肯定,充许吏 民直接上书公车司马门(皇宫的南阙门),由大 臣评判上书内容的质量,以及识见的高低和可行 性大小,然后作出初步评定,有区别地奏告皇帝。 自荐须再经过实际工作的考验,方能决定任用与 否或如何使用。
战国时,地方官在年终上计时,必须向中央 推荐一定数额的人才,经过国君或有关部门的考 核而授予官职,后来演变为察举。
一、荐举制度
2.察举制
汉代的察举方法
皇帝下诏指 定荐举的科目 (孝廉、茂才、 察廉、光禄四行、 贤良方正、贤良 文学、明经、明 法、至孝、有道、 敦厚、尤异、治 剧、勇猛知兵法、
明阴阳灾异)
由童生参加考试,州县长官主考,中 试称生员,秀才、秀士,取得府县学校的 学生资格。正统元年(1436年),设提 调学校官,主持一省考试,称“院试”。 可带方巾、穿蓝袍。
二、科举制度 (三)明清的科举制的僵化与衰落
1. 明清考试程序
(2)乡试: 乡试又称大比,中者称举人。8月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选士与取士制度

二 三
察举制的诞生与演进
察举制的考核法规
➢孝廉:察举孝子廉吏 ➢茂才(秀才):选拔 奇才异能之士。
➢贤良方正:选拔公正 无私、敢于直言之士 ➢明经:选拔通晓儒家 经典之人 ➢明法:选拔通晓律令 的人才
察举制的特点
实施对象 操作方式
全体士人 主管官员推荐
察举制的利弊得失
败,阻塞贤良。
隋唐到明清的科举制度
主要内容

















盛废结来自 隋朝科举制的产生时间: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 标志:进士科的设置 原因: 国家行政机构运行的需要 庶族地主阶级争得政治权力的需要
唐朝科举制的发展
生徒
在校学习经考试 合格的学生,由 学校送到尚书省 参加考试。
二流 弊
科举考试内容狭窄空疏无用,不利于选拔培养实际 能力的人才。 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读书 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 科举考试最后取舍是由主考官、礼部、宰相、皇帝 决定,录取标准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
科举制的作用、流弊与影响
三影 响 科举考试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兴衰 科举考试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等
宋朝科举制的鼎盛
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名额,较前朝扩大了10余倍 提高了科举及第后的地位与待遇 严格立法,完善考试制度,防范舞弊
童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生员 院试
科试 岁试 府试
县试
举人 解元
贡士 会元 进士 状元
藏在鞋底的小抄
作弊时候用的微型书
作弊衣服
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的用来作弊的小抄
明朝科举制的颓废
乡贡
制举
不在校学习的学 生,提出申请经 考试合格送至尚 书省参加考试。
皇帝亲自选中的 考生
下列人员不得报考:犯人、工商子弟、州县小吏
考试程序
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吏部考试 。
考试的科目和内容
两种类型:常科和制科。常科的主要科目有 • 秀才科:考方略策五道题 • 进士科:考诗赋 • 明经科:考试经义 • 明法科:考试律、令等知识 • 明书科:考文字。《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过 • 明算科:考试算术。《九章算术》三条,《周髀算经》、《海岛》、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也叫九品官人法。这种方法是在地方的州和郡设置大小 中正官,由中正官把被选的士人按照家庭出身和个人的 才学,分为三级九品,作为授官晋爵的依据。
具体实施办法:
1.设置中正官 2.品定人物
3.按品授官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问题与废除 1、“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2、举用人的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衡; 3、按门第取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滋生腐
八股取士:
破题 承题 起讲
帽子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正文
清朝科举制的终结
废除时间:公元1905年 废除原因:
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空疏的内容、专制的形式以及考试作弊 科举制度是清末新式学堂发展的障碍。
参考文献
• 刘虹著,中国选士制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 林白 朱梅苏著, 中国科举史话,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高度重视人才,改变人才选拔标 准 ✓颁布较为健全、完善的察举法规 ✓荐举与考试结合,保证衡量人才 的全面性 ✓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提高了 学校教育的地位
✓以德为主要考察标准较难 客观评定,沽名钓誉、欺 世盗名的现象在东汉尤为 突出 ✓权贵操纵,推荐者所知范 围有限,很难广泛察知真 正的德才之士
, 2008年01月 • 刘海峰 李兵著, 中国科举史,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4年 • 王炳照 徐勇 主编, 中国科举制度研究, 河北人民出版
社 , 2002年06月
《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五经算》各一条
考试的方法
帖经 口试 墨义 策问 诗赋
一作
科举制的作用、流弊与影响 用
有利于权利集中和政权稳定; 向地主阶级的各阶层和广大平民子弟打开了入仕的途径; 有利于全国思想的统一和学术的统一; 有利于缓和阶级对立,体现一定的社会公平。
科举制的作用、流弊与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