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影响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方向- 地图的种类(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二、自然地理1. 大气和气候- 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和分类- 湖泊和地下水的基本知识3. 地貌- 地壳的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 山地、平原、高原等地貌形态的形成-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城市化的过程和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如种植业、畜牧业等)- 农业布局的因素- 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3. 工业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类型-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和功能- GIS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交通和导航中的应用五、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社会、环境2. 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 - 地方性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城市污染等)3. 可持续发展策略- 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 生态农业和绿色建筑- 教育和公众参与请根据以上概要在Word文档中创建相应的文档,并按照实际文档的格式要求进行编辑和排版。

您可以添加适当的标题、小标题、列表和段落,以确保文档的清晰性和专业性。

此外,您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图表、图片和案例研究,以增强文档的信息量和可读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

(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与分类- 比例尺的概念与应用- 地图符号与图例的识别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 方向的判定- 地图上的距离计算- 等高线与地形的表示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洋流的形成与影响3. 地貌形态-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常见地貌类型及其形成-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植被的分布规律- 土壤侵蚀与保护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 城市化的过程与问题-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与生产方式- 工业布局的原则与影响因素 - 农业与工业的区域发展3. 交通运输与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与特点 - 贸易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图像的解译-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空间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GIS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五、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观察与调查- 观察方法与技巧- 调查问卷的设计-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2. 地理实验与制图- 常见地理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地图的制作与解读-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请根据以上提供的概要结构和内容,在Word文档中进行详细的扩展和编辑,确保每个部分都有详尽的解释和实际的案例。

完成后,您的文档将是一个全面、准确、格式规范的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八大行星分类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2. 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 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一)昼夜交替1. (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 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一、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球位置:高中地理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地球与地球位置。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蓝色的行星,是宇宙中唯一被人类独占的星球。

地球的位置非常重要,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

2.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略呈扁球状的椭球体,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地核外面的一层,由岩石和矿物质构成。

地壳是地幔外层的一层薄壳,包含了我们生活的大陆和海洋。

3. 天气与气候: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期地球大气层中的气象现象,包括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季风等。

4. 地形与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凹凸的程度。

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

地球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例如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5.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等。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资源。

高中地理中研究的人口因素有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等。

城市是人类聚集居住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包括首都、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等。

2. 交通与通讯:交通和通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交通包括陆路、水路和空运等方式,通讯包括电话、邮件、互联网等。

3. 区域发展与城乡差距: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地域的发展水平会有差异。

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

4.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中地理学习的范围包括能源、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等。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预防环境污染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5. 城市化与人类活动: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1、可见宇宙(已知宇宙):140亿光年2、天体(1)概念:宇宙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2)类型: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航天飞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太空垃圾等)2、天体系统(1)概念:运动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2)级别:地月系一一太阳系一一银河系(河外星系)一一总星系(由低到高)二、地球普通性一一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之一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海2、八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3、八大行星运动共性: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三、地球特殊性一一有生命存在1、外部条件(1 )安全的宇宙环境(2 )稳定的太阳光照2、优越的自身条件(1)适宜的温度一一日地距离适中,公转自转周期适当(2)适合的大气一一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3)存在液态水——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辐射:形式一一电磁波;来源一一核聚变反应;能量一一集中于可见光区(50% )2、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光热资源(2)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最初能源(3大气运动、水体运动、生物运动的主要动力3、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青藏高原我国太阳辐射最缺乏的地区:四川盆地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是:耀斑1.3地球的运动、运动特征自转公转绕转中心地轴太阳轨道平面赤道平面黄道平面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周期恒星日(23h56min4s)恒星年(365d6h9min10s)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60° N/S 的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处约15度/小时近日点快,远日点慢相互关系黄赤交角为23° 26'二、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现象: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2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赤道无,越向两极越偏移(3)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每15 °相差一小时。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026/。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Y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I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夏至日:由23026 / N向南北降低-冬至日:由23026 / S向南北降低23026/ 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23026/ 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2、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3、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卜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广随纬度的变化随季节的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降彳氐-X'离直射点越近高度J越大1.4地球的结构一、两波1、纵波: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2、横波: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

二、两面1、莫霍界面:划分地壳和地幔2、古登堡界面:划分地幔和地核三、里外各三圈1、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岩石圈一一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无素:中裳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镂等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J税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麹型的侵入岩:花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右」沉积岩;貝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右,包括(右灰岩,页岩,砂岩’蘇岩等)冀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二、地壳物质的循环[反思归纳]地壳物质循环地球内岩石圈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实际上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如下图所示:应岩作用2.2地球表面形态、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辺界类型73Z交界处(5阮主檢辺界(板老裂)东菲兀霰斧芷洲板芙内部红曲印夏洋-非洲H莢王洲-美淋冰迢F T®注海岭)亚腺-美测潸亡边再(板氏彈凌)喜马疋推山脉EDS-SEEK阿尔畀斯山脉、花R滯非洲-亚脈落塞丄肽耳平洋-美洲莓吸测-美洲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2 )常见的地质构造WM向溥向上携j&iTffl岩层社歩中何暑.两翼新中何Sh两翼老山怪特魁fc形(捺因》各地(背詢頂部旻匪力,岩层St松,容易祓山岭(向滋槽韶曼挤Hi,岩屏磧,不易詩B断层:A褶皱:-;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外力作用与地貌2.3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 :大气的垂直分层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一一大地暖大气(地面辐射)一一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辐射名称:A太阳辐射,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

(2)图中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3)图中A仅占A的很少部分,是因为大气对A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4)图中A要比A少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短波辐射=> 枪波辐射(二)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一风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补充: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屮纬西凤帯创機电低气压帯7极地东凤鷲/般地高%压带(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地区东亚(东亚毎,風)南亚r东南.亚仪我国西南(南亚季凤)議候类型富带季琨气候巫拂帝季饥吒谀热带季虬弐候主晦菇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凤带的季节移动凤向隹北季凤(i«M:St古、西伯利东北垂风(源地:亚洲大味)夏季东南季风(源地:太平洋)西南季挝(源地:印度洋):等—►凤向―地转囁:冋力■何I甸--—J K平qflitt/tt 力--- K地VS= W hlJj副热帯髙气压帯/ /低纬信凤带界道低气用帯、低轴城带厂中纬西风带厠热带髙气用帝五、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一冷锋和暖锋类型冷锋暖锋主导气团冷气团暖气团锋面图示—*B锋面符号冷锋过境速度较快较慢雨区范围时间短,雨区窄,主要在锋后时间长,雨区宽,在锋前天气特征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雨(雪)、大风、降温连续性降水和雾过境后卜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天气实例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冬季寒潮,春季沙尘暴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夏季雨带的北移准静止锋成因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遇地形阻挡举例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天气江淮梅雨昆明“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类型气压状况示意图(北半球)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水平气流北半球低空逆时针辐合低空顺时针辐散南半球低空顺时针辐合低空逆时针辐散垂直气流上升下沉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天气实例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长江流域7、8月份的伏旱,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秋咼气爽的天气2.4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1、环节: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2、分类:海陆间循环一一使陆地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海上内循环——水量很大陆上内循环一一补充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3、意义:(1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2)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运动和能量传输转化;(3)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影响全球地理环境二、洋流1、洋流:海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做大规模流动2、分类:(1)按性质:暖流(低纬流向高纬)、寒流(高纬流向低纬)(2 )按成因: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3、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