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大学语文》刘臣国 精讲班 17先妣事略15

合集下载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先妣事略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先妣事略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先妣事略一、作家作品归有光明代优秀散文家。

他反对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追章琢句,模拟剽窃的文风,主张继承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

他的散文长于记叙抒情,以简洁的语言写人叙事,寄托自己的感情。

代表作《震川先生集》。

先妣,是指去世的母亲。

二、中心思想追忆亡母的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了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

三、课文翻译原文: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

年十六来归。

逾年生女淑静。

淑静者,大姊也。

期而生有光。

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

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

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

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

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

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译: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

十六岁嫁到我家。

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

淑静,就是我的大姊。

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

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

第二年生淑顺,过一年生有功。

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

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

有一个老婆子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

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原文: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

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译: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病故。

儿女都还小,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娘是睡着了。

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

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像母亲。

原文:孺子讳桂。

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

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

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

专升本必读大学语文串讲(记叙文)

专升本必读大学语文串讲(记叙文)

郑伯克段于鄢文学常识《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著。

本文主旨本文通过记述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权夺利,最后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件,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

重要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通假字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若阙地及泉,隧而想见。

阙通掘。

疑难词句1、亟请于武公。

亟:数次。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不过:不超过;参国:三分之一国都。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贰:两属,西鄙与北鄙这两座城市既听庄公的命令,也要听共叔段的命令。

4、不义不昵,厚将崩。

昵:亲近;厚:土地扩大。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完:修治完。

聚:积聚;甲:盔甲;卒:兵卒。

乘:战车。

6、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动词,挖隧道;7、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人的统治,君王将对他怎么办?8、姜氏何厌之有?厌:满足。

9、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影响,推广。

10、公赐之食,食舍肉。

庄公赏赐给他食物,他吃的时候把肉挑出来放在一边。

学习要点与难点分析本文的情节与段落层次。

本文情节发展有四个环节:1,交代兄弟不和的原因;2,共叔段野心勃勃,而庄公故意纵其欲,养其恶,等待时机来收拾他; 3,共叔段密谋袭郑,庄公出兵伐之;4,庄公幽禁姜氏,后又后悔,采纳颍考叔之计,母子和好。

掌握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揭露统治者的残酷无情,骨肉残杀。

为了表明这个主旨,对战争前共叔段的活动,庄公的态度,写的十分详细,细到说的什么话都写得明明白白;战后幽禁姜氏及采纳颍考叔的计策,也写得十分详细,这都是为了要突出主题思想。

而克段于鄢的战争过程因为与表现主题关系不大,因此一笔带过,写的十分简略。

人物性格分析(重点)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

工于心计。

姜氏为共叔段请封给“制”这个地方。

庄公因为“制”是险要地方,坚决不给,足见其精明;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庄公表面不动声色,内含杀机,故意纵养其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学历教育 2017年秋季入学测试《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综合模拟题大学语文部分:一、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无效。

1.“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出自:( A )A.《郑伯克段于鄢》B.《论语》 C .《孟子》 D .《李将军列传》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既肯定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又批评“求学为升官发财”的腐败风气,这种论证方法是( C )A.演绎法B.归纳法C.对比法D.类比法3.《吃饭》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B )A.对比B.类比C.侧写D.象征4.《垓下之围》中,揭示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一面的情节是( D )A.惊闻楚歌B.悲歌“虞兮”C.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D.马赠亭长,自刎乌江5.下列文章中,“传其事以为官戒”的是( D )A.《冯谖客孟尝君》B.《张中丞传后叙》C.《种树郭橐驼传》D.《马伶传》6.下列《前赤壁赋》的语句中,描写箫声的是( C )A.耳得之而为声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舞幽壑之潜蛟D.寄蜉蝣于天地7.《先妣事略》:“入城,则缉纟卢,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这里表现的母亲的品德是( B )A.俭朴B.勤劳C.待人厚道D.严以教子8.下列《马伶传》的语句中,暗含讽刺当朝权奸之意的是( D )A.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B.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C.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D.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9.《秋夜》所写的事物中,在象征寓意上与枣树相近的是( C )A.天空B.小粉红花C.小青虫D.月亮10.《诗经、氓》中“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两句是( D )A.反喻氓当初誓言滔滔不绝B.描写出嫁时渡淇水的情景C.描写被弃后渡淇水的情景D.反喻自己的怨恨无穷无尽11.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 D )A.班固B.茅盾C.巴金D.鲁迅12.《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 A )A.国风B.大雅C.颂D.小雅13.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D )A.清新淡雅B.豪放飘逸C.深婉华美D.沉郁顿挫14.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 C )A.柳永B.李清照C.苏轼D.辛弃疾15.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主张的作家是( A )A.杜甫B.白居易C.辛弃疾D.韩愈1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 C )A.《左传》B.《战国策》C.《史记》D.《春秋》17.李商隐《无题》中推已而及对方的一联是( D )A.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8.楚辞的开创者是:( C )A. 孔子B. 孟子C. 屈原D. 宋玉19.莫伯桑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成名作是( D )A.俊友B.苦恼C.一生D.羊脂球20.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 D )A.子夜B.春蚕C.林家铺子D.幻灭21.李密《陈情表》是一篇( C )A.书信B.小说C.奏疏D.传记22.《山居秋暝》是一首( A )A.山水诗B.边塞诗C.爱情诗D.寓言诗23.《西洲曲》是一首 ( C )A.汉乐府B.北朝乐府 C.南朝乐府D.唐乐府2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出自( B )A.《归园田居》B.《移居》C.《饮酒》D.《种豆南山下》25.盛唐山水诗人中能与王维齐名的是( A )A.孟浩然B.李白C.杜牧D.谢灵运26.王维是唐代著名的( A )A.田园山水诗人B.边塞诗人C.现实主义诗人D.浪漫主义诗人27.高适是唐代著名的( B )A.田园山水诗人 B.边塞诗人 C.现实主义诗人 D.浪漫主义诗人28.下列人物都属于“唐宋八大家”,其中不属于宋代的是( C )A.欧阳修B.王安石 C.柳宗元D.曾巩29.找出下列比兴句( A )A.“淇则有岸,濕则有泮”。

自考大学语文每课重点

自考大学语文每课重点

寡人之于国也一、基本要求:1、掌握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散文的特点。

2、掌握比喻修辞、排比修辞3、能判断所用论据类型及所证明的论点4、能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5、识记文章的论点、线索6、识记文章的疑难词句7、掌握文章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二、重点讲解:【问题一】什么是比喻修辞?比喻修辞有什么作用?【解析】(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问题二】什么是排比修辞?排比有什么作用?【解析】(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020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前复习课文解析

2020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前复习课文解析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前复习课文解析《五代史伶官传序》(重点课文)《作家作品》欧阳修晚年自称六一居士。

支持“庆历新政”,北宋诗***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主旨》阐述了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

通过五代后唐李存勗政权的盛衰,论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满招损,谦得益”的道理。

《疑难词句》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其:语气副词,表命令。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匣子放入梁朝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向他报告时,他的气概盛大,可说是够豪壮的。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处响应,庄宗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逃散,君臣面面相视,不知逃到哪里,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衣襟,是何等衰败的景象。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部,所有的。

)5,智勇多困于所溺。

(溺:沉溺的人或事情。

)《学习要点与难点》本文是史论。

本文的中心论点。

见主旨。

本文的对比论证方法。

后唐庄宗在消灭仇敌时,意气风发,极写其强盛;在大功告成,天下平定后,又极写其衰败,在盛衰、成败、兴亡的对比中,阐述了本文的主旨。

本文的论据历史事实论据:后唐庄宗兴国及败亡的历史事实;理论论据:《尚书》的话;以及警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重点段落分析》文章第三段这段话的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段话的论证方法:归纳法,对比法。

这段话的论据: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论据。

《答司马谏议书》(泛读课文)《作家作品》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进行过变法。

安徽省淮北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大学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

安徽省淮北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大学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

安徽省淮北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大学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5题)1.意向书正文的主要内容是()A.违约责任B.解决争议的方式C.生效日期D.合作的具体事项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中刘郎指的是()A.A.刘彻B.刘备C.刘邦D.刘裕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提出者是()A.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4.《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作者补叙许远的事迹,采用的是()A.驳论的方法B.对比的方法C.夹叙夹议的方法D.立论的方法5.《日出》的情节结构特点是()A.A.回顾式写法B.开放式写法C.闭锁结构D.片段写法6.下列成语出于庄子《秋水》的是( )A.贻笑大方、分崩离析B.望洋兴叹、祸起萧墙C.分崩离析、祸起萧墙D.望洋兴叹、贻笑大方7.《种树郭橐驼传》中,与“养民”治国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原理是()A.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B.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C.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D.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8.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拟人B.排比C.反复D.比喻9. 下列词句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是()A.遥岑远目B.献愁供恨C.玉簪螺髻D.求田问舍10.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通过回忆姐姐的命运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是()A.对理想的追求B.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否定C.对不幸者的哀悼D.对故居的留恋11.下列人物属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是()A.A.冯谖B.孟子C.庄子D.孟尝君12.我国诗歌史上其诗被称为“诗史”的诗人是()A.A.屈原;B.杜甫;C.白居易;D.陆游13.下列作品属于郭沫若所创作的一组是()A.《北方》、《红烛》、《屈原》B.《女神》、《死水》、《屈原》C.《女神》、《尝试集》、《猛虎集》D.《屈原》、《虎符》、《蔡文姬》14. 关于郭橐驼说法正确的是()A.唐代农艺家B.唐代的一个隐士C.庄子寓言中的人物D.虚构的人物15.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A.《诗经》B.《乐府诗辞》C.《楚辞》D.《离骚》二、填空题(10题)16.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代表作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江西省景德镇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大学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

江西省景德镇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大学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

江西省景德镇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大学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5题)1.下列关于作品、作者、写作年代搭配错误的是( )A.《炉中煤》——郭沫若——五四时期B.《再别康桥》——徐志摩——20年代C.《发现》——闻一多——解放战争时期D.《香市》——茅盾——30年代2. 《字谕纪泽儿》中提到的读书方法是()A.从心从法B.意测心得C.熟读诗文D.涵泳体察3.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A.A. 《雾》《雨》《电》B. 《家》《春》《秋》C. 《灭亡》《新生》《寒夜》D. 《雾》《春》《秋》4.孔子思想的核心是()A.严刑峻法B.兼爱C.自然无为D.仁和礼5.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作者借以抒写家破人亡之痛的主要景物是()A.晚风B.过雁C.黄花D.梧桐细雨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采用的抒情方式是()A.直抒胸臆B.借景抒情C.借典故抒情D.借议论抒情7.苏轼《前赤壁赋》外在行文特点:()A.记游B.主客问答C.倒叙D.人称转换8.屠格涅夫的《门槛》是( )A.散文B.小说C.散文诗D.寓言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B.她因为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

C.艺术家下乡巡回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D.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若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10.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A.论点、论据、结论B.引论、论据、结论C.立论、驳论、正论D.论点、论据、论证11. 柳永是()A.北宋豪放派词人B.南宋豪放派词人C.北宋婉约派词人D.南宋婉约派词人12.主张文章应该“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的文学家是()A.王安石B.韩愈C.柳宗元D.欧阳修13. 中唐新乐府诗运动的倡导者是()A.韩愈B.杜甫C.白居易D.李贺14. 下列文章选自《汉书》的是( )A.《管晏列传》B.《苏武传》C.《燕昭王求士》D.《郑伯克段于鄢》15.议论文的三要素是()A.论点论据论证B.论点立论驳论C.论证论证方法论证方式D.论据理论论据事实论据二、填空题(10题)16. 《论语》是一部记录__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__体散文集。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部分,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散文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

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孟子》共七篇。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是一篇论辩性议论文。

第三项,主旨。

本文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全文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评统治者在灾荒年景归罪于年成不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不平,阶级对立的实质。

第四项,层次、段落。

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为第一自然段。

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为二、三、四段。

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办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从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为第五、第六自然段。

孟子具体而详细地阐明了王道仁政的主张,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举措,要不违农时,发展生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时在德教方面也受教育,这样则不王者,未之有也。

民便可以加多了。

第四部为第七自然段。

先揭示灾荒之年,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状。

然后以杀人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愿望就会实现。

全文到此归结到总的论点。

全文的结构特色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了论述。

第五项,学习要点。

第一点、本文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富民,就要反对战争,使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正如课文中的第五段提出的要不违农史,要数罟不入夸池,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达到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的鱼粮丰收,万木繁茂的景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爱民,体现在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确实受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妣事略
归有光
一、作家作品知识: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明代优秀散文家,他反对“后七子”“追章琢句”、“模拟剽窃”的文风,主张继承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


的散文长于抒情记叙,语言简洁。

有《震川先生集》。

归有光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

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

20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

35岁时,乡试中举。

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

60岁时,才中进士。

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

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成疾,卒于南京。

二、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作者追忆亡母的记叙文。

不动声色地感动:
全篇在刻画母亲形象时,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神。

篇中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

另外作者没有抒情,不加渲染,只是简略地
叙事,但字里行间流动极其悲痛的心情,不动声色而使读者深受感动,是这篇文章的
主要魅力。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

年十六年来归。

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

然数颦蹙顾
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

”孺人
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

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

外曾祖讳明。

外祖讳行,太学生。

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

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引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曝阶下。

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户内洒然。

遇僮奴有恩,
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

周氏家有羊狗痾。

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

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

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
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
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

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三、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追忆母亲一生多子、早逝。

第二部分(3-5自然段):写母亲的勤劳、简朴、关心孩子学习的美德及母亲娘家的概况。

第三部分(6-7自然段):写母亲死后子女们的情况和周家的情况及我的哀伤之情。

1、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

年十六来归。

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

期而生有光。

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

又逾年,生有尚,
妊十二月。

逾年,生淑顺。

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

然数
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

”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A、这段话中的“先妣”是对谁的称呼?
“先妣”是对作者母亲的称呼。

B、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是第几个孩子?
作者归有光是第二个孩子。

C、当“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时母亲“举之尽”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她深深觉得“吾为多子苦!”
2、正德八年五朋二十三日,孺人卒。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於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A、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描写方法:细节描写。

B、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方法?请加以说明。

表现方法:侧面烘托方法。

写“诸儿”哭母亲而以为母亲“寝”,是侧面烘托悲情;写二子各肖母一半,是侧面描写母亲的肖像。

两者皆十分巧妙。

C、指出这里的抒情手法。

寓深情于细节白描之中。

四、中心思想:
通过母亲短暂一生的记叙,表达了作者深深地对母亲的悼念之情,歌颂了母亲朴实而勤劳的美德。

五、写作特点:
1、本文文笔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简之中。

2、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六、考纲:
1、概括本文的情感内容。

2、归纳母亲的性格特征。

3、认知本文语言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的叙事特点。

4、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5、体会本文作者不动声色而读者却深受感动的艺术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