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美丽的家乡教案优秀范文_小学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美丽的家乡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美丽的家乡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美丽的家乡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家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学会珍惜家乡的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家乡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能进行实际情景运用。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家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与课文相关的家乡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收集有关家乡的图片、故事等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有趣故事或特色文化。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3. 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课文中描述的家乡景色、习俗等哪一点最让你感到自豪?(2)全班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家乡的变化,思考家乡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下节课分享。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家乡的民间故事、传统习俗等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2)以“我心中的家乡”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六、教学策略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家乡的美丽风景和特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美丽的家乡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美丽的家乡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美丽的家乡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家乡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家乡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通过课文描写方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美丽的家乡》。

2. 与课文相关的家乡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或播放家乡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景色。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对家乡的描绘。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完善。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表达练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邀请部分学生进行汇报展示,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课堂小游戏:家乡美景猜猜乐(1)教师展示一些家乡的图片,学生猜测图片所代表的地方。

(2)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答对题目最多的小组获胜。

《美丽的家乡》教案(精选4篇)

《美丽的家乡》教案(精选4篇)

《美丽的家乡》教案(精选4篇)《美丽的家乡》篇1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增加学生对中国北方地区音乐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学习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歌曲中的不同情绪。

2.模唱的方法,唱准歌曲第一乐段曲谱。

3.视唱的方法,学习歌曲第二乐段曲谱。

三、知识与能力:1.通过视唱曲谱,提高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

2.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第一乐段;用优美的声音演唱第二乐段。

从而提高正确的表达歌曲的能力。

3.通过学唱歌曲,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二学情分析此教学班为五年级的自然班,班级声音条件整体较好,但是少部分学生音准较差,歌唱方法需要纠正和提高。

有个别学生音准较差。

由于班级容量较小,仅为18人,因此,个别音准差的学生,对整体效果影响还是较大。

我的策略是,要求这些音准较差的学生尽量降低音量。

班级学生,识读乐谱能力较强,基本可以独立完成本课的识谱任务。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素养。

能够准确理解歌曲要表现的内容和情绪,并用声音表现出来。

学习过10余首合唱歌曲,具有一定的合唱水平。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欢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三度到六度音程的音准及和声部分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一)播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体会蒙古族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提问喜不喜欢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家乡都有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课的主题,畅所欲言谈谈对家乡的了解。

【讲授】《美丽的家乡》(三)学习歌曲《美丽的家乡》1.初听歌曲设计意图:通过初听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认识,并感受歌曲的情绪。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少数民族歌曲,他们的家乡非常美丽。

歌曲表达了人们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真挚情感。

请你来感受一下,体会一下歌曲的情绪。

试着说一说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播放歌曲《美丽的家乡》(带有达斡尔族图片的)生:欣赏歌曲,通过歌词提示,判断出歌曲是一首达斡尔族民歌。

小学语文美丽的家乡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美丽的家乡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美丽的家乡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家乡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关于家乡的词汇,如:家乡、美丽、山水、风景、文化、历史等。

2. 学习并运用描述家乡的句子,如: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底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关于家乡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 难点: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子,描述自己的家乡。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和美丽之处。

3. 实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家乡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描述家乡的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景色。

2. 学习词汇:引导学生学习关于家乡的词汇,如家乡、美丽、山水、风景等。

3. 学习句子:学习并运用描述家乡的句子,如: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底蕴。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和美丽之处。

5. 实例教学:以具体的家乡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描述家乡的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子,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的美丽风景和历史文化。

2. 开展一次家乡特色手工艺品制作比赛,培养学生对手工艺的兴趣,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是否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子描述家乡。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否得到提升,并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美丽的家乡》教案

《美丽的家乡》教案

《美丽的家乡》教案《美丽的家乡》教案(精选12篇)《美丽的家乡》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单元共设计了“美丽的家乡”、“家乡面貌新”、“我未家乡做点事”三个活动主题。

通过教学要学生知道家乡在哪里,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并能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单元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初步树立建设家乡的远大志向。

2、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3、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课时建议:8—11课时活动目标: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

活动过程: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3、读读文中的小诗,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二、演一演,猜一猜。

1、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三、画一画,评一评。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

3、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5、出示第7页彩图,让学生读读画中描写家乡的小诗,然后观察自己画的家乡,把观察的结果编成小诗填写在画面中。

人教版五下第一单元《美丽的家乡》教案

人教版五下第一单元《美丽的家乡》教案
- 测试: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小测试,以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 作业布置: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 作业批改: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鼓励。
- 反馈与鼓励: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同时鼓励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 小组合作: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对方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态度、贡献程度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发现和探究家乡的美,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观察和分析家乡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使学生能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资源分布等,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美丽的家乡》这一章节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 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
2. 家乡的人文景观:包括家乡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特色。
3. 家乡的风土人情:包括家乡的居民生活方式、社会风俗、饮食习惯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美丽的家乡(教案)

美丽的家乡(教案)
3.词汇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如“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等,掌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4.朗读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乡的美丽,提高朗读技巧。
5.口语交际:讨论各自家乡的美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赞美。
二、核心素养目标
《美丽的家乡》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与鉴赏:通过分析课文《家乡的四季》,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理解文本、感受语言美的能力,提升文学鉴赏素养。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美丽的家乡》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家乡的美景描述得绘声绘色。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因为这说明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运用,他们通过对比分析和实际写作,逐渐掌握了如何用更生动的语言描绘家乡。但同时,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词汇选择和句式构建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经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如何通过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描绘家乡的美。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写作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例如: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不仅仅是描述家乡的景色,还能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创新思维的激发:鼓励学生在仿写时加入自己的观察和想象,使文章具有个人特色。
-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其他美景或特色,并尝试用独特的视角来描述。
-合作交流中的有效参与: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美丽的家乡》(教案)

《美丽的家乡》(教案)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如何向别人介绍我们的家乡”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课堂氛围非常活跃。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时,我觉得自己的创新思维。
5.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但在课后,我应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关注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指导。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关于家乡的特色,并准备进行分享。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家乡特色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用所学修辞手法描述自己心中的家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课文《我心中的家乡》: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心中的家乡形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相关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课外拓展:鼓励学生收集关于家乡的资料,如风景图片、民间故事等,加深对家乡的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提升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能力。
-情感体验与表达: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家乡的情感,学会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举例解释:
-学生需理解《家乡的秋天》中“金黄的稻田像一块巨大的地毯铺在大地上”这样的比喻句,掌握其表达效果和运用场景。
-学习《我心中的家乡》中描述家乡特色的部分,如“家乡的粽子,软糯香甜,吃一口就能感受到家乡的味道”,体会作者如何通过食物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学生往往难以把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美丽的家乡教案优秀范文_小学教案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小学语文美丽的家乡教案优秀范文_小学教案家就是居住的地方,乡就是一个地方的统称。

家乡,是指自己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又被称为故乡、老家、故园等。

下面是编辑为大家收集了家乡的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小学语文美丽的家乡教案优秀范文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语言大胆连贯地介绍家乡。

2、通过收集有关家乡的土特产、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的照片、图片等资料,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3、尝试学做小导游。

4、通过剪剪贴贴画画,提高幼儿动手制作能力。

5、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活动准备:1、课前请父母带孩子参观家乡的主要风景点、标志性建筑物,了解家乡的特产及名人2、事先收集有关家乡土特产、名胜古迹、风俗景观的照片、图片等3、家乡风光介绍ppt、家乡宣传画一张4、剪刀、双面胶、油画棒、水彩笔5、小旗、导游证若干、音乐《今日宝应》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1、出示小旗,导游证教师与幼儿谈话:现在我们家乡的景色越来越美,引来了全国各地以及全世界游客到我们家乡来旅游,旅行社想增加一批小导游,介绍家乡出色者将颁发小导游证,你们愿意当导游吗?2、谈话引出家乡的话题: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家乡--宝应,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二、基本部分:1、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家乡的土特产和名胜古迹。

(1)师:我们家乡物产丰富,有好多的土特产,你知道哪些?(慈姑、莲藕、大闸蟹、)老师可以用实物加以提示。

教师结合图片进行介绍。

(演示文稿)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老师找的土特产是否和你说的一样。

(2)师:宝应不仅物产丰富,名胜古迹更美。

小朋友,让我们坐上巴士一起去游览一下好吗?坐稳了!教师结合图片(演示文稿),引导幼儿回忆各名胜古迹:荷园、生态园、扬州宝应湖2、制作水乡宝应宣传画,帮助游客介绍宝应(1)情境:(电话铃响),家乡旅游团叫小朋友去小导游帮忙向游客介绍宝应师:您好!你们刚到了一批外国小客人,想请我们班的孩子去当小导游,向他们介绍宝应。

哦,好的好的。

师:孩子们你们愿意吗?好!那我们每人把自己最能讲的景点或特产等制作一张宣传画,介绍给小客人们听。

(2)教师讲解宣传画范例,激发幼儿制作家乡宣传画的欲望。

师:老师已经把荷园的景点制成了一幅宣传画,等会就拿着这张宣传画,给他们介绍我们家乡宝应的特色景点水泗荷园。

(3)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学当小导游介绍自己的宣传画。

三、结束部分:1、今天每个小朋友表现都很不错,学习当了小导游,更加认识到了我们美丽的家乡。

以后我们有机会可以带从外地来的亲戚来宝应时,再好好地给他们当回小导游。

2、情感教育:我们家乡特产丰富,名胜古迹很多,建设发展特别快,一座座高楼不断建成,一条条马路越来越宽,大大小小的广场到处都是,每一个地方都是一处风景,国内国外游人不断,大家都在夸呢?小朋友生活在这里,高兴吗?你喜欢我们的家乡吗?现在咱们就来夸一夸我们美丽的家乡。

3、欣赏歌曲《今日宝应》4、结束:让我们把这首歌曲唱给更多的人听吧!(唱着歌曲出教室)。

小学语文美丽的家乡教案优秀范文二活动目标1.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和美丽风光。

2.能说出自己家乡居住的小区(或乡镇)。

活动准备1.幼儿和家长活动前共同填写调查表。

2.每位幼儿带一张家乡的风景图片。

3.有关家乡风景的视频、音乐,导游旗4杆。

活动过程1.了解自己居住的小区及周围环境。

结合调查表讲讲我居住的小区,谈谈自己和家人居住的小区(或乡镇)名称及周围环境,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

2.结合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介绍、欣赏、讨论、了解家乡名胜古迹及特点。

(1)引导幼儿说出自己都去过家乡哪些地方?哪个地方玩?(2)自由结伴观察图片,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并说出都认识图片中的哪些地方。

(3)观看视频片段,有序引导幼儿了解家乡的风景和文化,并请幼儿提出疑问,有哪些地方是自己不熟悉的,教师进行梳理3.师幼交流,激发幼儿爱护家乡的情感。

说说自己家乡是什么样子的?你最喜欢哪个地方?小结:我们的家乡美丽富饶,不但有许多漂亮的风景,还有许多好听的故事和传说。

我们不但要爱护自己的家乡,还要好好学习本领,长大了建设我们的家乡4.游戏家乡真美,巩固幼儿对家乡主要特征的了解。

玩法:将幼儿分四组,选出导游和游客,发放导游旗;听音乐进行游戏,游戏开始时,导游带领游客四处玩游戏,游戏开始时,导游带领游客四处游玩;当音乐停时,导游依据图片内容,给游客介绍家乡的建筑、风景和物产。

幼儿轮流当导游进行游戏。

小学语文美丽的家乡教案优秀范文三教学目标:1.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 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 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材分析:1. 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2. 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学设想: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都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要侧重于前后的对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来板书,把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我结合环境来分析人物,把故乡分为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两相对比;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正确恰当地理解文章里议论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课型:合作探究---结合具体的环境描写,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和线索,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流程:一. 导入新课以关于故乡的诗词名句或者歌曲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1. 关于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情况新课2. 关于小说常识的知识了解3. 关于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三.结合问题,了解性阅读全文。

1.结合课文,明确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人物:母亲我宏儿闰土水生杨二嫂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组织安排材料。

环境: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3.比较本文与其他小说的异同。

(本文的情节相对淡化,主要以塑造人物为主。

)4.文章所写的故乡跨越的时间长度?(20年)从时间概念上看,我们可以把故乡分割为几段?(主要可能有2种意见:(1)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2)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故乡。

2种意见都正确,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四.结合环境,分析人物,探究性阅读课文。

(一)记忆中的故乡1.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景像?有哪些人?有哪些有趣的事?记忆里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闰土月夜刺猹的鲜活画面,也有雪地捕鸟的无穷乐趣,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寂静而富有动感。

记忆里的故乡有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小英雄闰土,有终日坐着,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杨二嫂。

2.结合具体的语段,对人物形象作简要的分析(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分析)3.结合写作的背景,讨论记忆中的故乡是否真实存在。

(言之有理)参考:可能存在。

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虽然经济落后,思想愚昧,但是人民生活较为安定。

辛亥革命在推翻了中国2000年的封建统治的同时,给人民带来的是国无君,民无主的现实,直接造成了帝国主义的长驱直入,百姓承受着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导致农民和城市平民的生活日益贫困,直至破产。

据此,记忆中那美丽的故乡可能确实存在。

并不存在。

原因是:根据鲁迅的《社戏》以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看,我童年以及少年时期的生活图景都是非常美好的,因为那时的我是纯真的、自然的,那时的伙伴也是纯真的、自然的。

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用封建礼法关系组织起来的,而是用心灵的自然需求联系起来的。

比如《社戏》中并不好看的社戏和并不好吃的罗汉豆由于童真童趣却变得最好的戏和豆。

由此来看,我回忆中的故乡虽然美好,实际是少年我美好心灵的反映,是少年我与少年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

因此,这样美好的故乡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二)现实中的故乡1.现实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景像?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分析:这正是一幅萧索、荒寂的现实的深冬画面。

这里通过时令、天气、风声、天色,勾画出萧瑟、昏暗的背景。

冬天已经是草木凋零,萧条冷落,深冬则更显萧索、荒寂。

一个又字意思更进一层。

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写出光线的阴沉、昏暗,气氛的凄冷、寒彻。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横指不整齐,了无生气;几个指零零落落,孤孤单单。

活气指活泼、生动的气氛,没有一些活气可见其荒凉、死气沉沉。

整个画面透出荒凉、死寂、了无生机。

这幅图画正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缩影。

这样的画面给冒了严寒急于回乡的我以内心的重创,禁不住则暗含了从美丽的回忆跌落到现实的变化过程。

悲凉点出见到故乡时的心境。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分析: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败。

许多、枯、断茎、抖几个词就勾画出了老屋的破败、冷寂的景象。

老屋的描写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亲的凄凉心情。

2..现实中故乡的人物有着怎样的生活现状?(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分析)闰土:外貌: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语言: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神情:他只是摇头、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仿佛石像一般、像一个木偶人了欢喜凄凉恭敬总结:肖像描写反映了家境,家境又折射出社会现实。

神态描写简洁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把闰土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的苦闷心情刻画得形象、逼真。

语言描写可见其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 不仅经济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

杨二嫂:外貌:瘦,高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语言: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讨东西、逢迎、造谣,冷笑说动作:两手搭在髀间、将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带走了总结:外貌描写表现她家庭生活的贫困,语言描写体现其泼悍、放肆、自私,动作描写表现其泼悍、刻薄、自私、卑劣、贪小便宜的小市民习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