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创业故事

合集下载

16岁创业故事-黄光裕

16岁创业故事-黄光裕

16岁创业故事-黄光裕16岁创业,曾经做过全国首富,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16岁创业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一度排名中国富豪榜首的黄光裕,从商之路并不平静,潮阳出身的他选择了北上,做起了服装生意,直到承包了“国美服装店”,又走上了电器零售的路。

如果说黄的成功有偶然的因素,但其实早就埋下了种子。

罕有人知的是,北上北京之前,靠着他哥哥的帮带,他其实已经涉足商道,做起了服装生意,这在那个年代,颇具超前的眼界和勇气。

黄光裕是潮阳人。

《周府》记载:“潮民力稼穑,收果木、蔗糖及鱼盐之利,经商不出布帛、米粟之门。

”人杰地灵的潮汕久有经商的传统,出过不少巨贾名商,最有名的莫过于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

1969年5月出生在汕头潮阳的黄光裕,曾经成为中国首富,性格中具有潮阳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的韧性。

黄光裕的家乡是在潮阳铜盂镇,虽然周围的城镇出过不少名人,但黄光裕所在的曾厝村却小的可以,人口不过300,也没有什么商界强人。

小小的曾厝村在黄光裕15岁之前,是他的全部世界,他和后来做了新鸿基地产的哥哥黄俊钦,以及两个妹妹生活在这里,童年没有很多可以记叙的事件。

1985年,黄俊钦高中毕业,而黄光裕则还没有读完初中,和许多潮阳人一样,他们决定出去闯一闯。

黄光裕和哥哥带着从老家筹措来的4000元钱,选择了内蒙古作为自己的第一站,最初和同时代的大量广州、福建商人一样,他们从事贸易——在内蒙古发现商机,然后通过潮汕、深圳、广州的一些厂商关系,贩卖当时的一些短缺物资。

黄光裕并没有在内蒙古呆很久,仅仅一年时间,他就认为内蒙古的市场太小,他想找一个更大的城市,他问自己的兄弟,周围的城市哪个最大,黄俊钦告诉自己的这个小兄弟是北京,黄光裕就决定到北京看看。

17岁的黄光裕来到北京,走在大街的他上觉得有点恍然。

之前,他哥哥带着他,做过一些物资生意,诸如衣服、电器的贸易。

几乎没有做什么调查,他就通过广州的关系要来了差不多价值15万左右的衣服,他决定在北京开始自己的商人生涯,做一个服装销售商。

黄光裕案件分析(范文大全)

黄光裕案件分析(范文大全)

黄光裕案件分析(范文大全)第一篇:黄光裕案件分析黄光裕个人简介:黄光裕,17 岁随其兄弟来到北京,用 3 万元的贷款开始了家用电器的经销。

1987 年 1 月~1997 年 7 月,国美电器任总经理;1988 年 7 月~1992 年 7 月,中国人民大学一分院学习;1997 年 7 月~现在,鹏润投资公司任总裁。

到今天,鹏润投资的国美电器连锁已占有国内家电分销市场的 35%,2002 年 10 月 26 日,黄光裕重新执掌国美。

2003 年,黄光裕只以仅仅 5800 万港元的成本控制了一只原名“京华自动化”(493HK)的香港股票,并在后来改名为“中国鹏润”。

2004 年 6 月,黄光裕让市值只有 2 亿的“中国鹏润”掏出 88 个亿,来收购他全资拥有的国美电器 65%的股权。

这项收购之前,胡润把黄光裕所有财富定格在 46 亿,而此次交易后,黄光裕的账上财富迅猛飙升近一倍。

2004 年 9 月 10 日,“中国鹏润”正式更改为“国美电器”。

2004 年9 月底,黄光裕卷土重来,再次配售3 亿股。

配售价每股 3.98 元,“国美电器”融资成功高达 12 亿港元的现金。

专题:黄光裕涉嫌经济犯罪被调查案件缘由的三大猜测在黄光裕事件爆发后,各家媒体一直在“寻找”黄光裕,并通过各种关系求证黄光裕究竟是否已被拘查以及其背后真正的原因。

目前,黄光裕控制的国美电器(0493.HK)中关村科技、(000931)以及其兄黄俊钦控股的*ST 金泰(600385)都已停牌,等待进一步公告,相信水落石出的日子不会太久。

猜测一:“涉嫌操纵股价” 记者从有关人士得知,黄光裕此次所涉及资本市场违规之事与 ST 金泰无关,而是涉嫌操纵另外一只股票股价。

分析人士认为,国美电器是香港上市的公司,如果黄光裕在香港操纵股价,应该由香港警方介入,而不是内地公安机关。

因而,这位分析人士认为黄光裕操纵股价也应该将国美排除。

在“鹏润系”中,仅三联商社没有停牌,这表明三联商社没有受到监管部门的约束要求,那么三联商社应该与操纵股价无关。

经历坎坷的名人励志创业故事

经历坎坷的名人励志创业故事

经历坎坷的名人励志创业故事有很多名人创业经历的励志故事都是很坎坷的,那么经历坎坷的名人励志创业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经历坎坷的名人励志创业故事:50块钱闯深圳白手起家创业咋听阮诗树这三个字有点感觉像是女生的名字,但一经详查,却发现这是个充满激情并且无比坚毅的男人。

25岁时就背负着96000元的贷款,以50块钱的现金勇闯深圳。

几经创业,几经失败,终于历练成了一个坐拥7家工厂的企业家,资产过亿。

50块闯深圳1992年11月8日,伴随着长途客车司机的一声吆喝,“到了,到了!深圳到了!”还没睡醒的阮诗树迷迷糊糊的踏上了深圳的土地,当时的他25岁,背负着96000的家债。

而当时他所下车的地方,只有七零八落的一些低矮的厂房,完全没有一点南方繁华大都市的样子。

阮诗树觉得很奇怪,向周围人一打听才发现,原来是被司机坑了,这里距离深圳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而这里就是日后阮诗树的发展地松岗小镇。

此时的阮诗树身上仅剩下了50元钱,在想前往深圳市已经不现实了,无奈之下的阮诗树只好就地找工作,进了一家纸箱厂当起了推销员,薪水的每天7元加提成。

出色的推销员偶然的一次机会,一家窗帘厂需要20万个纸箱的消息流传到阮诗树耳里,听到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阮诗树想都没想就奔到窗帘厂,闯进窗帘厂老板办公室。

进去之后才发现里面已经挤满了各个纸箱厂的推销员,这架势着实吓到了阮诗树。

但阮诗树不愿放弃,轮到他报价时,报了说:“一块八一个”。

窗帘厂老板听到后,板着脸问:“一块八一个?你们也太黑了吧?你说实话,一个纸箱你们要赚多少钱?”阮诗树回答说:“我在厂里了解到,赚25%。

”他的诚实回答得到了那个老板的好感,经过仔细比较有几家纸箱厂优势都差不多,但老板最终选择阮诗树所在的纸箱厂。

老板的理由是:每家的报价都差不多,但回答利润率时,“只有你说了实话,值得信任。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历,阮诗树干劲十足。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经常骑着纸箱厂老板配的摩托车,8个半月跑了差不多10万公里,硬是把一辆新摩托车跑散了架,把方圆几百里需要纸箱的大小工厂跑得烂熟。

中国最成功的创业夫妻

中国最成功的创业夫妻

n
g
x x
O @ V fI s o h u ,

f
{就 业 与 创 业
q
, -

‘J ▲
’ 一r
- 一


- ^ ▲
让 杜 娟 为 之 倾 慕。 19 96 年

黄光裕与

做到这



在 负责公 司 的发展



年和
t9 90
年遭遇 了两 次绑 架
1 10 0 万




杜娟终 于
199 9

土 洋结 合
黄光 裕 刚 和 大哥 黄俊钦 分家
事 业 的关键 转折 点上


处在

要 新面 貌

199 5
年 9 月 潘 石 屹在妻 子

屹 来 负责


潘 石 屹 曾打 过


个 非常形

既 漂 亮能 干
鼓舞下 离开 万 通



起创办 了红 石 实业

象的比喻:
就 像 以前耍 猴 卖艺 的


又 拥 有 良好 教 育 背 景 和 工 作 单 位 的 杜
19 97

华懋 集 团

润 投 资集 团 和私募基 金 公 司 贝 尔斯 登
名 中会 进 行 严 厉 的 批评

指 的投 资公 司
商业银行签署谅解备忘录

设立 了上


7


杂 美 国《 布斯 》 志 公 布 福

黄光裕:“不上不下”的事业心最害人!

黄光裕:“不上不下”的事业心最害人!
逼 得 对 方 找各 种托 辞 撤 出等 一 系 列 事 件 而 闻 名 。
终 于 知 道 了 一 个相 对 真 实 的黄 光 裕 , 个 真 实 的 首 富 。 一
点评 :
人 们 喜 欢 从 黄 光 裕 的 博 彩 心 态 、 “ 乏 法 制 意 缺
识 ” 等 等 角度 看 待 这 个人 的人 生 轨 迹 ,这 些 固 然 是 对
有 重 大 缺 陷 。这 从 中 国 首 富年 年 上 榜 ,但 是 慈 善 榜 上 鲜
有 其名 可 以看 出来 — — 黄 光 裕 有 事业 心 ,但 问题 是 他 只 看 中 自己 的 “ 事业 ” 。他 是 价 格 屠 夫 、 强势 甚 至 独 裁 老 板 都 没 有 大 问题 ,但 是 当他 事 业 眼 光 局 限 在 自己 公 司 上 ,甚 至 把 赌 博 、行 贿 、操 纵 股 票 也 都 当作 他 “ 业 ” 事 的一 部 分 时 , 大 问题 就 来 了。 曾有 了解 黄 光裕 的人 对 笔
黄光裕 :“ 不上不下’ ’ 的事业心最害人 !
黄 光 裕 案 经 过 长 达 一 年 的 调 查 之 后 , 终 于 进 入 了 审 理 阶段 。 曾 经 的 中 国 首 富 又 出 现 在 人 们 的 视 野 中 , “ 消瘦 得 与 4 岁 的 年 纪 不 相 符 ,但 是 思 路 清 晰 ” ,这 是 l
裕一
“ 王 星 号 ” 赌 船 上 的 常 客 、 利 用 赌博 行 贿 、 操 海
至 此 ,我 们 与 其 说 曝 光 了 黄 光 裕 的 另 一 面 , 不如 说
纵股价等等。
位 无 意 执 着 于 此 的 人 手 中 。这 面 大 旗 ,就 是 在 楼 市 最 疯 狂 的 时 候 ,坚 定 唱 衰 楼 市 。 而 他 也 因 持 续 不 断 地 “ 辩 群 舌 儒 ” ,甚 至 和 “ 多 ” 的 专 家 “ 万 P 唱 百 K”压 赌 房 价 、最 后

公司治理案例分析——国美控制权之争

公司治理案例分析——国美控制权之争

公司治理案例分析——国美控制权之争公司治理案例分析——国美控制权之争公司治理案例分析:国美控制权之争一、人物简介黄光裕,生于1969年5月,父母是农民,兄妹有四人,家境很贫寒。

1986年,17岁的黄光裕出现在北京的市场上,一开始他是个卖服装的小贩,87年1月1号,黄光裕创办了国美电器商店,这个创意,让黄光裕在日后的道路上,找到了成为中国首富的方向。

到了2000年,当国美连锁店覆盖全国的时候,30岁的黄光裕用事实告诉了所有的同行,要么复制国美,要么被国美淘汰。

2004年销售额238亿元,在中国所有连锁企业中排名第二。

除了零售之外,黄光裕并于2005年1月成立国美置业,专事房地产业的投资。

随后,黄光裕涉足资本市场,创办了总资产50亿元的并且在市场上展开了并购,大中、永乐、三联商社等都被其收入囊中。

鹏润投资,2008年11月,北京市公安局宣布,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因为经济问题被捕。

2010年4月22日黄光裕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次庭审控辩双方均为大牌,其中主辩为“中国刑辩第一人”田文昌,控方主诉为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吴春妹。

2010年5月18日黄光裕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一审判决,法院认定黄光裕犯非法经营罪、内幕交易罪、单位行贿罪,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4年,罚金6亿元,没收财产2亿元。

陈晓,1959年初出生于上海,1985年开始从事家用电器销售,1992年担任某国营家电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1996年,他带领47位员工,集资近百万,创建上海永乐家电,任董事长。

2003年12月,陈晓兼并广州东泽,首开国内家电连锁业并购先河。

2004年底永乐成功引入美国摩根士丹利战略投资。

2005年7月,宣布以不高于1.4亿元的价格收购台湾灿坤在内地的半数门店。

2005年10月14日,陈晓率永乐在香港成功上市。

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之际,国内家电零售业排行第一的国美电器,突然于2006年7月在香港宣布并购永乐家电,这场迄今为止最大的家电连锁业并购案耗资52.68亿,轰动全国,而在合并正式落下帷幕的第12天,陈晓担任国美电器总裁。

【黄光裕的创业】首富黄光裕:有三分把握就做

【黄光裕的创业】首富黄光裕:有三分把握就做

首富黄光裕:有三分把握就做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霄云路26号的鹏润大厦,全玻璃的墙体在夕阳的照射下闪耀着炫目的光芒。

与百米之遥的盛世大厦——微软公司中国总部所在地——相比,竟有几分贵族与神秘的气息。

记者进入大厦B座18层,穿过迷宫般曲折的走廊,来到这座大厦的主人、鹏润集团董事长黄光裕的办公室。

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鹏润集团这个名字,但说起该集团旗下的国美电器,提到2004年中国内地新首富,人们一定不会觉得陌生。

这位国美电器的创办人,这个已经在北京打拼近20年的广东人,说话时依旧带有浓重的汕头口音。

他在他那间弧形办公室中,喝着牛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在别人的专著中,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帝国书写了“105亿的传奇”;在胡润的富豪榜上,他曾取代丁磊成为中国首富;作为商人,他一直信奉做人要真诚的原则,很看重朋友间的相互信任,喜欢将生意建立在诚信坦率的基础上。

他说,是因为毅力和坚持,加上一些运气,自己才走到今天,又因为现在的成绩,接下来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更多的事情。

从汕头到北京坐在4个套间组成的巨大办公室中,黄光裕对于初进北京时的新奇、兴奋,间或会有的几分惶恐与无助的感受记忆犹新。

“出了北京站,花5毛钱住一个地下旅馆,又花了1块钱让一辆三轮车拉我去找那家旅馆,找了半天,实际上他是绕了一大圈,第二天起来以后我一看北京站就在门口,还花了我1块钱!”初来北京的黄光裕,“觉得北京大得不得了”。

于是,他一整天就在北京站周围转来转去,不知道哪里是商业区,也不知道在这么大的北京城里应该怎么去做买卖。

“下午两三点钟了,我就在栏杆那儿站着,看着北京站。

这时有个人过来了,问我要不要拍一张照片。

”黄光裕“很奢侈地”花了10元钱,拍了一张一次成像的照片。

那张照片他一直保留着,直至前两年磨损厉害,才不得不丢弃。

黄光裕196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凤壶村,属鸡。

今年是他的第3个本命年。

小时候,黄光裕家境清贫,初中尚未毕业就辍学了,那年他16岁。

随后,他跟着哥哥从老家汕头北上内蒙古做生意。

黄光裕家族的成功故事

黄光裕家族的成功故事

黄光裕家族的成功故事黄光裕是中国当代最成功的零售业企业家之一。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黄光裕家族的成功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在公众场合,本来毫不起眼的黄光裕,却发现自己总是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

黄光裕是中国当代最成功的零售业企业家之一。

但黄光裕三个字,已经加载了太多与他的气质和本性不相称的含义。

这些“无形资产”,有些让他暗喜不已,有些却让他负荷过重。

现在即便是他的一些小商业把戏,都足以撼动整个中国零售市场。

蝉联两届中国首富,使36岁的黄光裕成为无数中国年轻人追逐的榜样。

然而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黄光裕是位极端的人物,因为初中未毕业的他,在资本市场上所表现的套现能力,以及他的财富人生,在当代中国几乎不可复制。

不过,认定无形资产才是真正财富的黄光裕,所到之处,总能引发或大或小的动静:“你是怎样成为中国首富的?”“国美还能增长吗?”“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有足够坚挺的资金链吗?”这是人们最爱问黄光裕的问题,而他也总能不痛不痒地一一回答。

事实上,有关黄光裕和国美的前途,常常成为财经媒体讨论的话题。

对于国美这样成长到很大规模而且还在迅速成长的公司而言,人们对其的任何质疑都不足为奇。

一方面黄光裕的哥哥黄俊钦的隐形财富被外界津津乐道;另一方面国美内部家族成员的权力更选不断被曝光到台面上。

期待国美能有惊天动地的表现是一回事,但一味的追捧则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

国美也许算不上中国最好的私有企业,但他是野心和财富的代名词。

2006年黄光裕还能坐稳首富的交椅吗?我们不知道,就像黄光裕自己放话“2008年销售额达到1200亿”一样,也许只是一个市场想象,但已经让市场投资者们兴奋地盘算着未来盈利。

正如拿破仑的经典名言:统治这个世界的是想象力。

国美似乎看上去很美。

但在苏宁、永乐等竞争对手的不断挤压下,国美留给投资者的想象空间恐怕越来越小。

传言中的黄光裕具有教父般的霸气。

2005年12月3日,北京东方君悦酒店大宴会厅,英才杂志社等媒体主办的“最聚人气企业家”颁奖晚会正在进行当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光裕创业故事国美短短几年间,国美就通过直接或第三方的形式进行了多次收并购案,涉及的资金更是逾百亿元。

近日,国美又被爆假手第三方山东龙脊岛建设有限公司斥资5亿元,收购了三联商社。

2004年,黄光裕35岁,这一年,创业人物黄光裕的国美家电连锁平均每天的销售额是6000万元,并且拥有了数家近万平方米的单店。

用了17年时间,黄光裕成为了中国新贵,他的财产在胡润百富榜上是105亿元,位列中国第一;福布斯的数据则是13亿美元,在荣智健之后,位列中国第二。

1985年,黄俊钦(黄光裕的哥哥)高中毕业,而黄光裕则还没有读完初中,和许多潮汕人一样,他们决定出去闯一闯。

创业人物黄光裕和哥哥带着从老家筹措来的4000元钱,选择了内蒙古作为自己的第一站。

最初和同时代的大量广州、福建商人一样,他们从事贸易在内蒙古寻找商机,然后通过潮汕、深圳、广州的厂商关系,贩卖当时的一些短缺物资。

到现在,黄光裕的第一桶金依旧是个谜。

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在1985年左右,他和他的哥哥正是通过上述这类生意获得了第一笔创业资金。

他卖的衣服没人喜欢黄光裕并没有在内蒙古待很久,仅仅一年时间,他就认为内蒙古的市场太小,他想找一个更大的城市。

他问自己的哥哥,周围的城市哪个最大,黄俊钦告诉他,是北京,黄光裕就决定到北京看看。

这个主要做推销的年头也成为黄光裕发迹前的最后一个年头,但黄光裕走上国美之路却又和这一年的推销密不可分。

1986年,黄光裕从广州进了一批服装,后来黄光裕承认,自己的这个选择是错误的他选的衣服根本没有人喜欢。

在《105亿传奇》里,黄光裕说:我心太粗,布料、季节性等问题让我头疼,我干不了。

而电器,大家都要用,风险也不大,作为当时的几大件,电器比较昂贵,也不会很快被淘汰,比较定型,我做起来比较合适。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有困难并不可怕,坚强是一只志存高远的雄鹰,梦是梦想的一部分,有梦就要去追梦。

他是一名特困生,为了生计,他从摆地摊干起,接着办起了“博强快递”,现在是博强人力资源公司的董事长。

他尚未大学毕业,就在3年内赚了500万元。

他毫不掩饰对财富的渴望:“我一直想做一个有钱人,摆脱贫穷是我选择创业的最大动力。

”他用成功创业的经历,给699万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就业的希望。

他叫李海洋。

从小,贫困的家境激发了他的学习劲头,寒窗苦读12年,终于于2008年考上了河北体育学院。

然而,父亲双腿残疾,母亲患有高血压,姐姐又有神经性分裂症,面对万元学费,他的家庭实在无法承受。

于是,发誓要出人头地的他,立志10年内成为百万富翁。

可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仅拼搏了3年,就实现了这个梦想。

“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活下去,所以别无选择。

”他说,“有困难并不可怕,坚强是一只志存高远的雄鹰,梦是梦想的一部分,有梦就要去追梦。

”我一定要做个有钱人由于家境贫困,2008年8月,李海洋刚入学时,连饭都吃不饱,基本的生活也不能保障,更无法像其他同学那样享受美好的大学时光,当别的同学还在想家抹眼泪的时候,李海洋已经开始了第一份工作。

李海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家具城打工,一天27元,还常常受到无端的责骂。

有时候,他一天打三份工,上午给一家公司发宣传单,下午去卖手机卡,晚上就到烧烤店当服务员,每天工作将近20个小时。

为了能多挣一些钱,他干脆租住在一间黑乎乎的、只能放一张小床的房子里。

一天,打完第三份工,已是清晨3点多。

当时雨下得特别大,豆大的雨点打在脸上,就像敲鼓一般,让人感觉到一个字:疼!路面的积水没过了自行车的脚蹬子,自行车就像是惊涛骇浪中的一条小船。

李海洋哭了,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大喊:“我一定要做个有钱人。

”回到住所后,李海洋脸没洗衣服没脱就上了床,居然做了一个美梦,梦中自己真的成了一个百万富翁。

第二天,李海洋极其认真地对另一个烧烤店伙计说:“我要用十年时间,成为一个百万富翁。

”那个同伴望着满脸汗水、一身油腻的李海洋,不屑地说:“你成为百万富翁?那我还要成为比尔·盖茨呢。

”两个月的打拼,赚到了5500元钱。

同时,他还成功申请了河北体育学院的助学金,终于凑够了学费。

交完学费后,李海洋身上只剩下200元钱,连之后的吃饭花销都要精打细算,每次去食堂都是挑最便宜的菜。

李海洋在艰苦的打拼过程中饱尝了人间冷暖。

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做了一天工作的他,累得实在坚持不住了,就靠在门边休息了一会儿,恰巧被代班经理看到,他立刻当着很多员工的面训斥他:“别跟个狗似的在那儿靠着。

”尽管委屈,但李海洋也只能忍着,最后在下班的路上一边骑车,一路痛哭。

“这件事过了很久以后,我还去看过那位经理,感谢那些曾经伤害过我的人,他们让我学会了坚强。

”李海洋说。

无意间,在大街上看到贴手机膜的小贩,这让他灵机一动。

根据他的了解,手机膜在大学里很有市场。

于是,他买了一张二手的小桌子,从批发市场进了货,利用业余时间到邻近的河北经贸大学门口摆起地摊儿,就这样自己做起了老板。

“正值冬天,冻得受不了,就用打火机点燃手机膜的边角料,取一下暖。

不过,比寒冷更让人心冷的,是无缘无故遭人白眼。

”李海洋说,他摆地摊挣的钱,每个月都固定寄回家给父亲买药。

2009年底,李海洋得知通讯运营商的“手机情侣卡”在异地恋大学生中颇受欢迎,便改行卖起了“手机情侣卡”。

这种外地通讯运营商提供的手机通话服务,只要交一定的月租,国内异地通话在一定时间内即可免费。

接到第一单生意时,李海洋一下子就净赚150元。

他想扩大经营,但苦于没有资金。

正当李海洋为如何筹措资金发愁时,从天而降的“贵人”,改变了他的一生。

一元钱改变了一生与“贵人”的相遇纯属偶然。

据李海洋回忆,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一位中年人手拿一张百元大钞询问谁能帮他换零钱投币,其他人无动于衷,只有李海洋替这位中年人投了一元钱。

对方很感激李海洋的举动。

简单交谈后,他给了李海洋一张名片,没想到,这个人竟成了李海洋的“贵人”。

事后,这位“从李海洋身上看到自己当年影子”的成功人士变成了李海洋的事业引路人,并借给他一笔钱作为启动资金。

李海洋迅速在各个学校组建了“手机情侣卡”的销售队伍。

2009年1月,李海洋取得了手机“情侣卡”业务的高校代理权,并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河北石家庄市的多所高校发展了200多名学生代理。

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就赚到了50万元。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李海洋的创业之路并非一路阳光。

“情侣卡”销售火爆时,通讯运营商却突然叫停了该项服务。

当时压在手里的手机卡总值20多万元,他不但要面对20多万元的损失,而且还将面临信誉扫地的危机。

有朋友劝他换个手机号,以求自保,但李海洋没有这样做,而是对买卡人承诺,如果业务不能恢复,一定如数退款。

高中就曾兼职手机卡销售的李海洋“知晓”运营商们的运作模式,每受理一单投诉,相关营业厅都要被罚款。

“总不撤诉营业厅是受不了的,到最后负责人一定会出来跟我见面。

”李海洋说。

此后,他反复和通讯运营商沟通,每天拨打投诉电话,总共不下一万次。

李海洋笑称:“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执著打动了那位主管,‘情侣卡’的业务奇迹般恢复了。

”虽说业务恢复,但这次事件对李海洋的营销团队打击不小,由于资金不足,他只好被迫解散公司。

李海洋本不善言谈,但这几年的经历让他认识了很多人,使他逐渐变得开朗。

他说:“一直很感激这位‘贵人’,帮人帮己,至今我们还保持联系。

”他认为,只有怀着真诚与感恩的心,才能在陌生的城市里交到知心的朋友。

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的口碑,为李海洋在今后拓展高校快递业务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高校快递”实现创业梦想2011年,凭借自己在卖手机卡时与多家高校保安结交的关系,李海洋顺利谈成了省内三十多家高校的独家快递经营权。

此后,手握众多高校毕业生资源的李海洋,又成了快递公司“不得不合作”的对象,他顺理成章地承揽了河北省三家快递公司的业务。

一个月的时间内,快递业务就盈利16万元。

仅一年的时间,年利润超过百万元。

接着,李海洋又开设了冷饮店、饭店和两家通信产品店。

“我这个人运气特别好,经常遇到贵人。

在高校快递业这块,学校保卫处这些人就是我的贵人。

”李海洋笑称。

而当时,作为河北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网球专业的大三学生,李海洋和其他同学并没有什么区别,除了担任学生干部,他还是全班第一个共产党员。

李海洋说:“我了解大学生的感受,所以能为他们提供最贴心的服务。

”在李海洋的快递公司,学生们的包裹一般不计重量,统一提供袋子,省内投递费50元起价,省外60元起价,比一些快递公司便宜了20多元。

“我们现在在几所高校附近开设了实体店,方便同学们来购物,攒积分。

”李海洋说,“目前,我们还依托现有的快递业务开展送货上门服务。

以后计划逐步减少实体店,依托网店实行送货上门,这样既方便了消费者,也减少了成本。

”这就是他在市场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位的“独家秘方”。

李海洋并不避讳谈起类似的“公关”细节,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沟通技巧,是跟社会打交道的能力。

“现在为了生意,我经常下馆子,体重增加了,也有点啤酒肚。

每次应酬,我不太会说话,只是一直陪着客户喝酒,有时候喝到吐,起码得几天才能恢复。

”李海洋说。

如今,已经毕业的李海洋积累了至少500万元的财富。

他正忙着在石家庄多个高校聚集区复制他的商业模式,扩建着属于自己的商业王国。

谈起曾经的成功,他的脸上并没有太多喜悦,相反是平静。

回想起刚进大学时从做兼职、摆摊到创业的经历,他总觉得自己磨练得还不够。

他说:“如果那时兼职时间再长些,创业效果或许会更好。

”在李海洋的QQ空间,有一篇有关他的经验分享,已经走向社会的他,还不忘给那些挣扎在就业困境中的大学生们一些鼓励和勇气。

针对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李海洋说:“创业本身就是就业,是就业的高级阶段。

创业成功,可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有效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行动力十分重要,决定创业就放手去干。

”他认为,成功没有捷径,一定要有信心、恒心和人脉,在兼职中学会整合资源,识别创业机会,坚持到底。

创业便像爬山,无量景色正在山顶颠峰,创业,要选择自己酷爱的止业。

有了酷爱,便有了刚强。

——皇明太阳能个人董事少回菩毕业一年多来,郭高林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到大胆创办自己的蔬菜连锁超市,再到现在拥有了4家连锁店的成功创业者,每天获得1万多元的营业额是他当时想都不敢想的,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念。

让郭高林欣慰的是,他的创业,不仅给自己的女朋友和妹妹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也帮助同学王彦峰、肖冰、武亮亮等人就业并使他们有了用武之地。

如今,4家连锁店共有员工20多人。

大学毕业,凑钱开店卖菜“80后”的郭高林,是河南省教育学院2007级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郭高林说,他的创业之路是从大三练摊卖衣服开始的。

在郑州牧专外面的那条路上,流动人口多,一到晚上就热闹非凡,路两边都是卖小吃、卖衣服、卖杂货的地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