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分类及常见药物特点总结
浅谈β受体阻滞剂

浅谈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是一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β1,β2受体均有阻滞作用。
普萘洛尔可降低动物和人在静息时的心肌收缩力、血压和心率,运动时降低更明显,因而能降低心肌耗氧量,不仅对劳力性心绞痛有治疗作用,还可以治疗静息时发作的心绞痛;阻滞β2受体后可减少肾素释放,降低高血压病人全身及肾静脉中血浆肾素的活力,具有降血压作用;还具有膜稳定作用,对交感神经影响下的心脏作用显著,对窦房结传导速率和有效不应期起抑制作用。
【药动力学】口服吸收完全,但首过效应显著,只有1/3药物进入血液循环。
其半衰期为3h,但继续用药后肝脏清除普萘洛尔的能力下降,其活性代谢产物4-羟普萘洛尔的有效半衰期延长,使普萘洛尔的生物半衰期明显超过血浆半衰期。
【临床应用】普萘洛尔可用于治疗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动过速等多种疾病。
在治疗心绞痛时,由于能降低心率与血压的乘积,抑制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因而可用于劳力性和静息卧位心绞痛的治疗;普萘洛尔用于心肌梗死的研究显示,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和室颤的危险性,缩小梗死面积,发生猝死和心脏的总死亡率均有下降,但剂量必须足够。
对于高血压,长期服普萘洛尔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平稳下降而不会产生体位性低血压,但高龄病人应用时必须除外。
普萘洛尔用于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良好,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也十分安全和有效,特别是缺血性心脏疾病引起的血律失常。
对肥厚性的心肌病一直是标准的治疗方法,可有效减少心肌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减轻自觉症状。
【剂量与用法】治疗心绞痛时一般120~140mg,2次/d,也可加到3次/d。
治疗高血压时为10~40mg,2次/d开始,以后逐渐增加到1 60~320mg/d,分l~2次服用。
老年人最好选用选择性较强的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等。
【不良反应】主要有心肌负性肌力效应、支气管痉挛、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传导阻滞、肢体发凉等;其他还有失眠、多梦、幻觉、低血糖、阳痿、胃肠道反应。
受体阻滞剂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第一代β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心得安) 药物特点: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 临床主要副反应: 普萘洛尔:长期口服用药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平稳下降, 而无体位性低血压,适用于有高动力循环或心动过速的高 血压病人,变异型心绞痛或自发型心绞痛病人不宜单独使 用此药。而且此药由于对脂质和糖代谢均有影响,现已较 少用于高血压的降压治疗
孤立性右心衰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里程碑试验
CIBIS-II MERIT-HF
Lancet 1999年;353:9-13 Lancet 1999年;353:2001-07
LVEF≤ 35%, NYHA心功能Ⅲ -Ⅳ级,稳定6周
LVEF ≤ 40%, NYHA心功能Ⅱ-Ⅳ级, 静息时心率大于68次/分 ,标准治疗下 稳定2周
概 述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β阻滞剂)自20世纪60年代 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心血管 病的防治 在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等治疗 中β阻滞剂均可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2009年中国β阻滞剂在心血管病应用的专家共识,重点论 述了选择性β1 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问题 获益主要来自对β1受体的阻滞;不良反应主要是阻滞β2 受体的结果
-34%
-34%
-41%
-44%
-35%
-36%
心室重构的神经内分泌机制
神经内分泌的长期过度激活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 在细胞水平上引起心肌重构:
心肌细胞β受体密度下调和功能受损、心肌细胞凋亡、 心肌细胞肥大、细胞间质增生、心肌代谢异常改变
在器官水平上心肌重构:: 心脏增大(特别是左心室扩大)、LVEF降低
β受体阻滞剂:分类及常见药物特点总结

β受体阻滞剂:分类及常见药物特点总结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及心肌病等治疗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疗效得到肯定。
根据作用靶点,将β受体阻滞剂分为不同的种类,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在降低副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
一、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1. 根据受体选择性根据受体选择性的不同,将β受体阻滞剂分为三类,包括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的β受体阻滞剂。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该类药物竞争性阻断β1和β2肾上腺素受体,可致糖脂代谢和肺功能的不良影响;阻断血管β2受体,相对兴奋α受体,增加周围血管阻力。
其代表药物为普萘洛尔,该类药物在临床已较少应用。
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该类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β1受体,对β2受体的影响相对较小,代表药物为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
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的β受体阻滞剂阻断α1受体、舒张周围血管,如卡维地洛、阿罗洛尔、拉贝洛尔;或通过激动β3受体,增强NO的释放,舒张周围血管,如奈必洛尔。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组织穿透力强,半衰期短,较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也可能是导致中枢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
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组织穿透力较弱,很少通过血脑屏障。
水脂双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既有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首关效应低、半衰期长的优势,又有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口服吸收率高的优势。
该药可中度透过血脑屏障,既可阻断部分β1受体,又可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3. 根据是否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ISA)某些β受体阻滞剂除阻断受体外,还可激动部分β受体,将其称之为内在拟交感活性(ISA),如阿替洛尔、吲哚洛尔等。
但这种拟交感活性较弱,一般容易被其阻断作用所掩盖。
表1. 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干货丨β受体阻滞剂:分类及常见药物特点总结二、代表药物1. 比索洛尔比索洛尔属于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半衰期长,每日给药1次,可有效控压24小时,尤其是清晨的血压高峰。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断剂的发展概述
β受体阻断剂最初是从异丙肾上腺素的结构改造中发现的:当其儿茶酚结构中的二个酚羟基被二个氯原子取代时得到了第一个β受体阻断剂二氯特诺(dichloroisoproterenal,简称DCI,7-38),在高浓度时能阻断拟肾上腺素药引起的心脏兴奋和周围血管扩张,而不影响其血管收缩作用,但因DCI仍有较强的内源性拟交感活性而未被应用于临床。当苯环用萘环替代后的丙萘洛尔(pronethaol,7-39),几乎没有内源性拟交感作用,然而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及致癌作用,亦未被临床应用。
(二)构效关系
1、β受体阻断剂的基本结构要求与β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相似,因二者作用于同一受体,显然苯乙醇胺类β受体阻断剂的芳环与氨基间的原子数与异丙肾上腺素完全一致。芳氧丙醇胺类β受体阻断剂虽然其侧链较苯乙醇胺类多一亚甲氧基,但分子模型研究表明,在芳氧丙醇胺类的最低能量构象中,芳环、羟基和胺基可与苯乙醇胺类阻断剂完全重叠,亦符合与β受体结合的空间要求。
为了适应高血压患者需长期服药的特点,研究开发了一类长效作用的β受体阻断剂,主要有纳多洛尔(nadolol,7-45)、塞利洛尔(celiprolol,7-46)、塞他洛尔(cetamolol,7-47)等。这类药物的长效作用一般认为与其水溶性有关,因水溶性药物的血浆半衰期较长。波吲洛尔(bopindolol,7-48)是吲哚洛尔的苯甲酸酯,进入体内后逐渐释放出吲哚洛尔而生效,作用时间比吲哚洛尔长十倍,一周给药1~2次便可有效地降低血压。
β受体阻滞剂:分类及常见药物特点总结

β受体阻滞剂:分类及常见药物特点总结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及心肌病等治疗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得作用,并且疗效得到肯定。
根据作用靶点,将β受体阻滞剂分为不同得种类,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得情况选择适合得药物,在降低副作用得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得疗效。
一、β受体阻滞剂得分类1. 根据受体选择性根据受体选择性得不同,将β受体阻滞剂分为三类,包括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得β受体阻滞剂。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该类药物竞争性阻断β1与β2肾上腺素受体,可致糖脂代谢与肺功能得不良影响;阻断血管β2受体,相对兴奋α受体,增加周围血管阻力。
其代表药物为普萘洛尔,该类药物在临床已较少应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该类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β1受体,对β2受体得影响相对较小,代表药物为比索洛尔与美托洛尔。
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得β受体阻滞剂阻断α1受体、舒张周围血管,如卡维地洛、阿罗洛尔、拉贝洛尔;或通过激动β3受体,增强NO得释放,舒张周围血管,如奈必洛尔。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组织穿透力强,半衰期短,较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也可能就是导致中枢不良反应得原因之一。
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组织穿透力较弱,很少通过血脑屏障、水脂双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既有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首关效应低、半衰期长得优势,又有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口服吸收率高得优势、该药可中度透过血脑屏障,既可阻断部分β1受体,又可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得不良反应。
3. 根据就是否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ISA)某些β受体阻滞剂除阻断受体外,还可激动部分β受体,将其称之为内在拟交感活性(ISA),如阿替洛尔、吲哚洛尔等。
但这种拟交感活性较弱,一般容易被其阻断作用所掩盖。
表1。
β受体阻滞剂得分类干货丨β受体阻滞剂:分类及常见药物特点总结二、代表药物1、比索洛尔比索洛尔属于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半衰期长,每日给药1次,可有效控压24小时,尤其就是清晨得血压高峰。
β受体阻滞剂的区别及注意事项

β受体阻滞剂的区别及注意事项β受体阻滞剂是一类竞争性地与β受体结合而产生拮抗神经递质或β受体激动药效应的药物。
其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可分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的β受体阻滞剂;根据溶解性不同,可分为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水脂双溶性β受体阻滞剂;根据是否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可分为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可拮抗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减慢心率、抑制过度的神经激素和RAAS的激活,且还降低交感神经张力、预防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及保护心血管系统。
临床可用于高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甲亢、青光眼、偏头痛等。
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①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噻吗洛尔、吲哚洛尔。
可竞争性阻断β1和β2受体,对糖、脂代谢和肺功能有不良影响;阻断血管上的β2受体,相对兴奋α受体,可增加周围动脉血管阻力。
②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艾司洛尔。
能特异性阻断β1受体,对β2受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③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的β受体阻滞剂如卡维地洛、阿罗洛尔、拉贝洛尔、奈必洛尔、塞利洛尔。
通过阻断α1受体而产生周围血管舒张作用。
奈必洛尔通过激动β3受体而增强一氧化氮的释放,产生周围血管舒张作用。
塞利洛尔可拮抗β1受体、激动β2受体、较弱拮抗α2受体而扩血管。
④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卡维地洛、拉贝洛尔,组织穿透力强,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⑤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组织穿透力较弱,很少通过血脑屏障。
⑥水脂双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阿罗洛尔。
既有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首关效应低、又有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口服吸收率高的优势,中度透过血脑屏障。
⑦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内在拟交感活性(ISA)指有些β受体阻滞剂有微弱的β受体激动作用,这种弱的激动作用为ISA。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1)阿替洛尔(又叫氨酰心安),是一种心脏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无内源性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半衰期6~9小时,多数临床研究表明,经一次服药能使血压持续下降24小时,尤其适用于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与血管扩张剂、钙拮抗剂或利尿剂合用,降压效果更好。
有人用于治疗严重高血压危象,口服10mg后,12小时内血压逐渐下降,平均收缩压下降7.5kPa (56mmHg),舒张压下降5.3kPa(40mmHg),认为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2)美托洛尔(商品名倍他乐克),是一种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1975年问世后,在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疗效。
治疗高血压,口服100毫克,共4周,总有效率达82.4%,治疗2周后血压逐渐下降,而心率并不随之下降,可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头昏、心悸、眩晕、胸闷等症状,适用于一、二期高血压病人。
其副作用有心率减慢、乏力、口干、胸闷等,多数能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减轻或消失,但合并支气管哮喘或心动过缓者禁用。
(3)盐酸索他洛尔【商品名】施太可【药物名称】盐酸索他洛尔【适应证】适用于危及生命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如持续室速。
因有促心律失常作用,一般不推荐用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律失常。
【药理】(1)药效学:本品既有β阻滞作用,又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特性。
本品为消旋体,两种异构体均有Ⅲ类作用,但仅左旋异构体有β受体阻滞作用,其作用是非心脏选择性的,无内在性拟交感作用。
本品延长动作电位平台相,减馒窦律.延缓房室结传导.使心房、心室肌及传导系统(包括旁路)不应期延长。
心电蹦产生剂量依赖性QT c延长,有轻度减低心排血量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2)药动学:生物利用度90%~100%。
口服达峰时间2.5~4小时。
一日2次口服2~3天可达稳态浓度。
在一日 160~640mg的范围内血药浓度与剂量相天。
不与血浆蛋白结合,也无肝脏代谢。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全部以原形从肾脏排出。
β-受体阻滞剂

中国专家共识
1.高血压患者的风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 ,还取决于患者的并发症、合并症以及其他心 血管危险因素。 2.降压治疗药物的应用需要遵循个体化原 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个人意愿或 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
3.在β受体阻滞剂中,选择性β1受体阻 滞剂(例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不良反应较 少,既可降低血压,也可保护靶器官、降低 心血管事件风险。 4.β受体阻滞剂尤其适用于伴快速性心 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交 感神经活性增高以及高动力状态的高血压患 者。
(四)β受体阻滞剂临床药物分类
分类依据
类别
常用药物
说明
非选择性阻断 β 1 和 β 2 受 体
由于阻断 β2受体会导致一系列副作用,现 在临床已经较少用
对 β 1 受体选择性最高的是 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可以避免许多因阻断 奈必洛尔,其次依次为 比 β2受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例如哮喘发作、 索洛尔 、 美托洛尔 、阿替 乏力、外周血管缺血及掩盖低血糖症状等 洛尔 新型非选择性 β 受体阻滞剂由于同时阻断 了 α 受体而减少了因阻断 β 2 受体所带来的 血管收缩性不良反应
2.β受体阻滞剂对血糖、血脂的影响? 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对血脂、血糖影响小,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长期服用会导致 :TG↑、 LDL↑、HDL↓,使用时应监测血糖、血脂,定期 进行血压和心率的评估,有效地进行血压以及心 率的管理,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使用的依从性 和安全性。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β受体阻滞剂一般不用( E ) A.心律失常 B.心绞痛 C.青光眼 D.高血压 E.支气管哮喘 2、β受体阻滞剂药禁用于( B ) A.头痛 B.严重心动过缓 C.心绞痛 D.心力衰竭 E.高血压 3、属于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的药物是( C ) A.普萘洛尔 B.拉贝洛尔 C. 美托洛尔 D. 噻吗洛尔 E.卡维地洛 4、美托洛尔属于( D ) A .α受体阻断药 B.M受体激动药 C.β受体激动剂 D.β受体阻断剂 E.α受 体激动剂 5、下列各种高血压,哪种最适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 E ) A .高血压伴心功能不全 B .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 C .高血压伴支气管哮喘 D .高血压伴心动过缓 E. 高血压伴肥厚梗阻性心肌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β受体阻滞剂:分类及常见药物特点总结
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及心肌病等治疗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疗效得到肯定。
根据作用靶点,将β受体阻滞剂分为不同的种类,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在降低副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
一、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
1. 根据受体选择性
根据受体选择性的不同,将β受体阻滞剂分为三类,包括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的β受体阻滞剂。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竞争性阻断β1和β2肾上腺素受体,可致糖脂代谢和肺功能的不良影响;阻断血管β2受体,相对兴奋α受体,增加周围血管阻力。
其代表药物为普萘洛尔,该类药物在临床已较少应用。
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β1受体,对β2受体的影响相对较小,代表药物为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
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的β受体阻滞剂
阻断α1受体、舒张周围血管,如卡维地洛、阿罗洛尔、拉贝洛尔;或通过激动β3受体,增强NO的释放,舒张周围血管,如奈必洛尔。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
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组织穿透力强,半衰期短,较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也可能是导致中枢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
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
如阿替洛尔,组织穿透力较弱,很少通过血脑屏障。
水脂双溶性β受体阻滞剂
如比索洛尔,既有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首关效应低、半衰期长的优势,又有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口服吸收率高的优势。
该药可中度透过血脑屏障,既可阻断部分β1受体,又可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3. 根据是否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ISA)
某些β受体阻滞剂除阻断受体外,还可激动部分β受体,将其称之为内在拟交感活性(ISA),如阿替洛尔、吲哚洛尔等。
但这种拟交感活性较弱,一般容易被其阻断作用所掩盖。
表1. 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
干货丨β受体阻滞剂:分类及常见药物特点总结
二、代表药物
1. 比索洛尔
比索洛尔属于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半衰期长,每日给药1次,可有效控压24小时,尤其是清晨的血压高峰。
比索洛尔的代谢主要通过肝肾双通道,若患者有轻中度肝肾功能障碍,也不需调整剂量;且肝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基因多态性对比索洛尔的影响相对较小,个体间血药浓度差异较小。
2. 美托洛尔
美托洛尔无ISA,口服后几乎被完全吸收。
美托洛尔的半衰期短,平片常以每日2次的方式服用。
药物大部分通过肝脏代谢,且70%由肝酶CYP2D6介导。
该药的缓释片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血药浓度在24小时内相对平稳,可每日服用1次。
3. 卡维地洛
卡维地洛属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但它可以同时阻滞α1受体,使周围血管扩张,抵消阻滞β受体对血糖、血脂的影响及冠状动脉痉挛的不良反应。
卡维地洛同样存在肝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问题,由于个体间药物浓度差异较大,每日1~2次服用。
普萘洛尔属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口服后可在胃肠道内迅速、完全吸收,主要在肝内代谢,大部分经肾排泄。
但在肝内首次通过的清除率很高,仅约30%进入血液循环。
血浆中药物浓度变化很大,因此临床用药剂量有显著个体差异。
5. 阿替洛尔
阿替洛尔为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为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无膜稳定作用,无ISA。
口服吸收约50%,小剂量可通过血脑屏障。
蛋白结合率为6~10%,用药后2~4小时达峰值且作用持续时间较久。
半衰期为6~7小时,主要以原形自尿排出,在血液透析时可予以清除。
6. 倍他洛尔
倍他洛尔为脂溶性、心脏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兼有微弱的β2受体阻滞活性。
其β受体阻滞作用为普萘洛尔的34倍,阿替洛尔的5倍,无ISA及膜稳定作用。
口服吸收率在90%以上,首过效应弱,生物利用度为80%~90%。
口服后大部分由胃肠道吸收,2~4小时达到血药峰值浓度,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50%。
表2. β受体阻滞剂代表药物
干货丨β受体阻滞剂:分类及常见药物特点总结
以上简要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β受体阻滞剂,仅供参考。
1.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等.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4):58-60.
2.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7):28-126.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刘明玉┆美编高红果┆制版刘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