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根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课堂上进行的实验,那么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局部〔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根底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根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2〕通过对实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分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溶解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的物质。
c.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d.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
a. 实验一:溶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将食盐逐步加入直至不再溶解。
- 分别将水加热到60℃和冷却至10℃,再逐渐加入相同量的食盐。
- 观察温度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b. 实验二: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倒入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
- 观察氧气在不同压力下的溶解度变化。
4. 分析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温度和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5.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a. 溶解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溶解实验?b. 有哪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反?c. 为什么在冷饮中加入足够的糖后会觉得不甜了?d. 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性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要点。
四、教学辅助工具:实验器材(杯子、食盐、温度计、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等)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记录: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小结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任务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五节,属于“物质科学”。
本节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一定的掌握。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物质的溶解能力有限,解能力有限,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不同外不同外界条件可以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现实,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充分抓牢探究实验的掌握。
究实验的掌握。
重点: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难点: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二、学习者分析二、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深。
如物质不能无限量溶解,溶解能力有限。
气体液体都可以溶解等。
这节的实验相对简单,学生一般可以很好的完成。
以很好的完成。
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举例,举例,举例,使学生真正了使学生真正了解。
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2、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3、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4、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5、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比如温度)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和扩充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增加其沟通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尝试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4、STS 教育讲课堂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等。
九年级化学单元2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节教案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修订、增减
【复习提问】
1、什么叫溶液?
2、什么溶质质量分数?
【引入新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和蔗糖能够溶于水,那么这些物质是不是可以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学习新知】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观察思考
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10ml水,向其中加入约2g硝酸钾晶体,震荡,直到完全溶解。继续向其中加入约5g硝酸钾晶体,震荡,观察现象。将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硝酸钾晶体是否完全溶解。
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1.充分溶解后,有剩余溶质的溶液。
2.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
3.析出溶质后的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
饱和溶液:1.增加溶剂2.升高温度变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1.增加溶质2.蒸发溶剂3.降低温度变饱和溶液
讨论:有人说饱和溶液一定就是浓溶液、稀溶液肯定是不饱和的,你认为对吗?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课堂小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3、相互转化
作业作计
导学与演练52页
板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
3、相互转化
教学反思
现象:
蔗糖在水中溶解的多,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少,食用油在水中不能溶解,食用油在汽油中能够溶解。
结论:
1.同一温度下,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最多可溶解的质量不同。
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有差异。
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溶解性。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能否溶解的性质。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提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滴管、移液管、烧杯等。
2. 实验药品:食盐、糖、酒精、水等。
3.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教学素材,展示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物质的溶解现象?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介绍溶解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解释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并给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将食盐、糖、酒精分别加入不同的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水,观察和记录溶解情况。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整理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溶剂种类,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五、拓展应用(15分钟)1.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实际应用,例如药物的制备、环境保护等方面?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溶解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度一、教学设计思想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根底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媒体:投影五、教学流程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9.2 化学合成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2〕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和开展与社会开展的密切关系〔3〕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
2、过程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图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开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塑料的性能、用途和白色污染2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教学工具】羊毛、棉花、合成纤维布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课前预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教学情景导入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2、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难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设计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上一节课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大家知道了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现在请大家考虑:什么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悬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热情。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探究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教师提问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份水中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向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氯化钠、碘,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固体的溶解。
注意不变量和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控制,让学生们边做实验边思考。
然后再引导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呢?有学生可能回答温度,然后再问如何操作?学生们能够说出方法:即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
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
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然后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蒸馏水各10克、氯化钠碘准备了一克完成实验一;实验二中准备了5克蒸馏水,2克硝酸钾。
仪器、药品先检查是否齐全,然后开始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实验一中氯化钠全部溶解,碘不能溶解,说明固体物质的种类不同,他们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不同。
实验二中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
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能增加硝酸钾的溶解限量。
从而得出溶解度的概念,要强调溶剂和温度的影响。
初中物质溶解性实验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性的概念,掌握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 能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溶解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
教学难点:1. 溶解性的定量判断。
2. 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和描述。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搅拌棒、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等。
3. 实验材料:实验报告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溶解性的含义。
2. 提问:什么是溶解性?溶解性受哪些因素影响?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实验一:观察氯化钠的溶解性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氯化钠。
c. 观察并记录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2. 实验二:观察硫酸铜的溶解性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硫酸铜。
c. 观察并记录硫酸铜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3. 实验三:观察碳酸钙的溶解性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碳酸钙。
c. 观察并记录碳酸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三、数据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溶解性与温度、溶剂种类、溶质种类的关系。
2. 讨论:如何判断一种物质的溶解性?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溶解性的判断标准。
2. 提问:通过本次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教学延伸:1. 进行溶解性实验的拓展实验,探究其他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如压力等。
2. 组织学生进行溶解性实验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受温度、溶剂种类和溶质种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演示]:汽油洗油漆的实验
提问:你知道汽油为什么能洗掉油漆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油漆能溶于汽油中
[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对有关的物质溶解有什么现象和疑问吗?
二、[导出]新课《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提出疑问:如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吗?
4、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5、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6、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教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教师]:科学探究有那些步骤?
[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成果交流[教师]: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提出了问题,然后应该怎么办?[学生]:建立假设。
[教师提问]:你能假设吗?
[学生回答]:
[教师]:建立假设以后又该如何呢?
[学生回答]:设计实验
[教师]:如何设计呢?
[学生回答]:
[教师]: 好,接下来我们就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二(并完成表格):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三(并完成表格):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吗?
学生得出结论: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四(并完成表格):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某物质在不同的其它物质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五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五(并完成表格):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大量气泡从水中冒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六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六(并完成表格):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学生得出结论:物质溶解时,有的吸热,有的放热。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呢?
三、小结[学生总结]
四、随堂练习
[书本P145讨论思考]
1、为什么用洗洁精能很容易地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油污能够溶解在洗洁精里,所以能很容易被除去。
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少氧气而死亡。
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学生思考回答]:因为排入热水后,河水温度升高,造成水中氧气的溶解能力减弱,所以河里的鱼就会因缺氧而死亡。
五、作业
完成做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