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排泄说明

合集下载

高校药物排泄(新模板)

高校药物排泄(新模板)
肾脏的功能: 肾脏的功能: 排泄功能:由肾排泄的代谢终产物种类多,数量大。 排泄功能:由肾排泄的代谢终产物种类多,数量大。 内分泌功能:肾脏能分泌多种激素。 内分泌功能:肾脏能分泌多种激素。
肾排泄的重要意义 : 排泄的代谢终产物种类多, 排泄的代谢终产物种类多,数量大 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 调节机体的水、 调节机体的水、盐平衡 维持内环 境稳态
CLr = UV / C
• U为尿中某药物的浓度(mg/ml),V为每分钟的尿量 为尿中某药物的浓度(mg/ml),V为每分钟的尿量 (ml/min) ,C为药物的血药浓度(mg/ml) 为药物的血药浓度(mg/ml)
通过肾清除率可推测药物的排泄机制: 通过肾清除率可推测药物的排泄机制:
设血浆中未结合药物的比例分数为fu, 则药物肾小球滤过率为 血浆中未结合药物的比例分数为 fu ·GFR o 若Clr = fu ·GFR ,仅有肾小球滤过 o 若Clr > fu ·GFR ,除肾小球滤过外,还存在肾小管分泌,或 除肾小球滤过外,还存在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分泌 > 重吸收 o 若Clr < fu ·GFR ,除肾小球滤过外,还存在肾小管重吸收, 除肾小球滤过外,还存在肾小管重吸收, 或肾小管重吸收 > 分泌
影响肾排泄因素
1. 2. 3. 4. 5. 血浆蛋白结合率(上升,肾排泄下降) 尿液pH与尿量 合并用药 药物代谢 肾脏疾病
1、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
•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则肾排泄速度下降。 另外,如果合用药物可与血浆蛋白竞争性结 合,会极大影响非结合型药物的浓度,从而 影响肾排泄速率。
2、尿液pH和尿量 、尿液pH和尿量
肾排泄是肾小球滤过、肾小管 肾小球滤过、
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三者的综合结果。 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三者的综合结果。 三者的综合结果 前两个过程是将药物排入肾小管,后 一过程是使药物重新回到血液中。

药剂学中的药物排泄性研究

药剂学中的药物排泄性研究

药剂学中的药物排泄性研究药物排泄性研究是药剂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涉及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对于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药理学的发展,药物排泄性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药物排泄性的定义与意义药物排泄性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转化代谢后通过尿液和粪便的排泄过程。

药物排泄过程对于维持体内药物浓度的平衡、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药物排泄性对于药物研发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药物排泄性的研究方法1. 药动学研究:药动学研究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转化、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通过采集血液、尿液、粪便等样本,结合药物动力学模型,可以推断药物在体内的排泄路径和速率常数等参数。

2. 排泄试验:通过给予被试者特定剂量的药物,然后采集尿液、粪便等样本进行分析,根据药物在样本中的浓度变化,可以研究药物的排泄过程。

3. 转运体研究:转运体是介导药物在肾脏、肠道等器官滤过、排泄的重要蛋白质。

研究转运体的结构、功能以及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为药物排泄性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药物排泄性研究的应用1. 临床药物治疗:药物排泄性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评估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以及预测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排泄动力学差异,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

2. 新药研发:药物排泄性研究对药物的代谢途径、排泄通路以及与体内转运体的相互作用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新药研发者可以通过药物排泄性的研究结果,优化药物的结构,以提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疗效。

3.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排泄性还可以研究多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通过研究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途径,可以预测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进而指导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

四、药物排泄性研究的现状与挑战目前,药物排泄性研究在药剂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

一方面,药物排泄性受到遗传、环境和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药物代谢的四个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药物代谢的四个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药物代谢的四个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药物代谢是指人体对药物进行利用和消除的过程,其中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代谢是药理学和临床药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它能够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了解药物代谢的四个步骤对于合理用药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药物代谢的四个步骤,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章节组成和各个章节内容的概述。

整篇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药物代谢的四个步骤,并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部分将引出药物代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概括性地介绍了药物代谢的四个步骤。

文章结构部分则列出了本文的大纲,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并展示了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

- 正文部分详细介绍了药物代谢的四个步骤: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每个步骤将通过解释其定义、过程、相关机制和影响因素等内容来展开讨论,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 结论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总结,回顾四个步骤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强调药物代谢在药理学研究中的意义,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同时提出对药物代谢研究的启示和思考,为读者留下深入思考的空间。

1.3 目的:药物代谢作为药物在体内经历的重要过程,对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毒性和药效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药物代谢的四个步骤进行系统性的介绍和分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掌握药物代谢的关键环节,从而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剂量的调整和个体差异等问题。

同时,本文旨在强调药物代谢的重要性,促进人们对药物代谢研究的关注,为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药物代谢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为临床药物应用和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药物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药物的肾脏排泄

药物的肾脏排泄

成三 。层 机
组械 织屏 各障 种: 孔由 ,滤 裂过 隙膜 构的
肾小球滤过率(GFR,glomeruar filtration
rate)是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原尿)的 量,正常成人为125ml/min左右。是衡量肾功能 的指标。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二)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 管血压;血浆胶渗压;肾小囊内压 (三)肾血浆流量
鲍曼囊:肾小囊
滤过膜: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 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组成。
内皮细胞—允许血浆 蛋白通过。
基底膜—主要的滤过 屏障,水和部分溶 质可通过。
肾小囊上皮细胞—足 突间有裂隙膜,膜 上有微孔,是滤过 最后屏障。
1. 2.
带 负静 电电 荷屏 的障 糖: 蛋由 白各 构层 成含 。有
谢 谢 !
肾脏结构
肾脏排泄机制
(1)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分泌 (3)肾小管重吸收
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滤+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 filtration)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压—(囊 内压 +血浆胶体渗 透压)
物质(除血细胞,大 分子蛋白质及与其结 合的药物):
毛细血管 鲍曼囊 肾小管 原尿
Clr > GFR, 说明可能有肾小管分泌; Clr = GFR, 说明只有肾小球滤过; Clr < GFR, 说明可能有肾小管重吸收
一个健康人如果大量进食葡萄糖, 是否会出现“糖尿”的现象,原 因?
会出现糖尿。
肾糖阈( Renal Glucose Threshold ):尿
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最低血糖浓度,称为 肾 糖阈。 正常人肾小管可将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绝 大部分重吸收回血液中,尿中只有极微量葡 萄糖,一般方法检查不出,所以正常人尿糖 检测是阴性的。但是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 吸收有一定的限度,当血中的葡萄糖浓度超 过8.96~10.08mmol/L(1.6~1.8g/L也可表示 为160~180mg/dL)时,部分近端小管上皮细 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葡萄糖就不能 被全部重吸收,随尿排出而出现糖尿。

第六章 药物的排泄

第六章 药物的排泄
理论上,提出合理的数学模型描述药物的
体内过程。
实验上,以合理的实验设计揭示药物的体
内动态变化规律。
应用上,指导新药的研发及临床给药方案
的个体化。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模型
一、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把药物体内分布与消除速率相似的部分用隔 室来表征。
1.单室模型 药物很快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
三、肾小管的重吸收
重吸收存在的依据:如水分和葡萄糖等。
-
重吸收的类型
分为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
内源性物质的吸收,如水、葡萄糖、维生素 等。
被动重吸收:
大多数外源性物质如药物的重吸收。
对药物的重吸收是被动吸收。
-
1.影响药物被动吸收的因素
(1) 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大易吸收,如硫喷妥几乎全部被重吸收, 季铵类药物脂溶性小,几乎不被吸收。
1924和1937年,分别提出了一室和二室动力学模型。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及分析化学的发展推动数据处
理及体液中药物测定方法的发展。 国际上于1972年,在美国马里兰州波兹大国立卫生科 学研究所(N.I.H)召开了药理学与药物动力学国
际会议,第一次正式确认药物动力学为一门独立学科。
三、研究内容及基本任务
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有酶和载体的参与。
具饱和过程。
也称米氏动力学过程。
VmC dC dt Km C
七、药物动力学参数
速率常数
描述速度过程。其大小反映药物转运的快 慢。其单位为min-1或h-1。
dX n kX dt
不同k的意义:
K:总消除速率常数。 ke : 肾排泄速率常数。 ka : 吸收匀

药物的排泄方式

药物的排泄方式

药物的排泄方式
药物的排泄方式主要有肾脏排泄、肝脏排泄、肠道排泄、肺排泄、乳腺排泄和汗液排泄等。

1.肾脏排泄:大多数药物在体内代谢后形成的代谢产物通过尿液从肾脏排出体外。

2.肝脏排泄:肝脏是体内代谢的主要场所,一些药物在肝脏代谢后形成的代谢产物可能被肝细胞排泄到胆汁中,再经过肠道排泄。

3.肠道排泄:一些药物在肠道中未被吸收或者已经被肝脏代谢后,通过肠道排泄出体外。

4.肺排泄:一些挥发性药物(如麻醉药物)可以通过肺部排泄出体外。

5.乳腺排泄:一些药物可以通过乳腺分泌到母乳中,从而排泄出体外。

6.汗液排泄: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汗液分泌到皮肤表面,从而排泄出体外。

第六章药物的排泄

第六章药物的排泄

肾小管分泌
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胞,再从 细胞内通过刷状膜向管腔一侧流出。
近曲小管中分别具备有机阴离子和有机阳离子输送系统。 这一过程为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需载体能量,有饱和与 竞争抑制现象。
三、肾清除率
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Clr)
定义: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容量血浆中所含的 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
肾排泄率 = 血浆浓度(C)×肾清除率(Clr)
尿中药物浓度×每分钟尿量
肾清除率(Clr)=
血浆药物浓度
血液透析
又称“人工肾”治疗,用于肾功能衰竭时从病人血液中 人为地将废物透析出来。该过程中血液流经离子溶液环境的 半透膜,含氮废物以及某些药物从血液中透析出来。
该技术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药物有重要意义:①有较好的 水溶性;②与血浆蛋白结合不紧密;③分子量低(小于500); ④分布容积小。
肝脏
P-gp MRP2 BSEP
肾脏和胆汁排泄彼 此存在互偿现象 肝肠循环 血药浓度双峰现象
高胆汁排泄的药物分子特征:能主动分泌、极性大、分 子量>300。
胆汁排泄多数为主动转运过程; 化学结构、脂溶性、分子量; 动物种属、性别、年龄、蛋白结合率;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25
• Empagliflozin (BI-10773), appro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 Sergliflozin etabonate, discontinued after Phase II trials
• Remogliflozin etabonate, in phase IIb trials
基于SGLT2抑制的糖尿病 • CanagliSfloozdiinu,ma/pGplruocvoesdeincothTeraUnsnpitoerdteSrt2ates 治疗 • Ipragliflozin (ASP-1941), in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s

生物药剂学第六章 药物排泄

生物药剂学第六章  药物排泄

一、生理因素
(二)胆汁流量: ➢ 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能引起胆汁的大量分泌和排出,而
碳水化合物类食物的作用较小。 ➢ 进食之后,迷走神经兴奋,是胆汁大量流入十二指肠 ➢ 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的强烈收缩和括约肌的扩展 ➢ 促进激素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 ➢ 胆汁量增加时,随其进入肠道内的药物量均增加。
一、生理因素
因素:药物的脂溶性、pKa、蛋白结合率、唾液pH等 ➢ 以唾液代替血浆样品,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 ➢ 主动转运:锂。
三、药物从肺部的排泄
➢ 共同特性:分子量较小,沸点较低 ➢ 影响因素:肺部的血流量、呼吸的频率、挥
发性药物的溶解性等。
四、药物从汗腺和毛发的排泄
➢ 汗腺排泄主要依赖于药物分子型的被动扩散 ➢ 毛发中只有微量的药物排泄:汞和砷
➢ 也可以采用离体法:离体肾灌流技术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 胆汁排泄是肾之外排泄中最主要的途径 ➢ 维生素A、D、E、B12、性激素、甲状腺素及这些
物质的代谢产物胆汁中排泄非常显著。 ➢ 高胆汁清除的药物具有的特点:能主动分泌;药物
是极性物质;相对分子量超过300
一、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征
该药肾清除率等于肾小球的滤过率,值为125mL/min。 ➢ 若肾清除率低于fuxGFR,则表示从肾小球滤过后有一定的
肾小管重吸收。 ➢ 若高于该值,则表示除肾小球滤过外,分泌>重吸收
五、研究药物肾排泄的方法
➢ 多采用在体外法或体内法,对象是人或动物,通常 是在给药后不同时间收集尿样,记录尿量,测定尿 量浓度,计算累计排泄量,直至排泄完成。
第六章 药物排泄
Excretion
学习目标
1、熟悉药物排泄的特点 2、掌握药物肾排泄的机制和影响肾排泄的主要因素 3、掌握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和影响药物胆汁排泄的因素 4、熟悉肝肠循环概念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5、了解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吸收存在的依据:如水分和葡萄糖等。
-
.
重吸收的类型
分为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
内源性物质的吸收,如水、葡萄糖、维生素等。
被动重吸收:
大多数外源性物质如药物的重吸收。
对药物的重吸收是被动吸收。
-
.
1.影响药物被动吸收的因素
(1) 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大易吸收,如硫喷妥几乎全部被重吸收,季
能使尿液的 pH下降至5
.
所以
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排泄快, 碱性药物在酸性尿液中排泄快。
.
(3)尿量
尿量增加,药物重吸收减少,排泄量增加。 临床上通过增加液体摄入量或利尿剂增加 尿量,促进药物排泄。 如果药物的重吸收对pH敏感,强迫利尿的 同时控制尿液pH,更能促进药物排泄。
.
四、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 Clr )
.
近曲小管中存在有机阴离子(有机弱酸, 如青霉素)、和有机阳离子(有机弱碱, 组胺)转运系统。
.
属主动转运,具有以下特点:
1. 需要载体、需要能量、低浓度到高浓度等。 2. 具有饱和现象,存在竞争抑制作用(如丙磺 舒抑制青霉素或吲哚美辛)。 3. 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不影响主动分泌速度。
.
三、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单位 示意图
.
肾小球的滤过
药物的肾排泄 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
一、肾小球滤过
结构基础:肾小球是动静脉交汇的毛细血管团,毛细血 管通透性较高,毛细血管总面积大,血压较身体其他部 位高。
除血细胞和蛋白质外, 大部分物质(分子量<20000)能滤 过。
绝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均可经 肾小球滤过。
第六章 药物的排泄 (excretion)
药学院药剂教研室 高秀蓉
.
药物的排泄(excretion)
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
药物自体内排泄的途径:
肾排泄
非肾排泄
胆汁排泄
药物从唾液、乳汁、 汗腺、肺中排泄
.
第一节 药物的肾排泄
.
肾排泄
肾脏结构示意图
.
肾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 其 排泄体内代谢物质,保持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指肾在单位时间内完全清除所含药物的血浆体积数 (ml/min) 。
血浆体积数是一个相当量。 定量描述肾对不同药物的清除能力,肾清除率越大,
肾脏对药物的清除能力越大。
.
思考:肾小球滤过率和肾清除率的区别。
.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
药物自胆汁排泄,是药物肾外排泄的主要途径。
.
药物自胆汁排泄过程
Outline of Pharmacokinetics
.
一、概念 药物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
运用动力学原理(kinetics)与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 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 入机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代 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 (即ADME)等过 程的“血药浓度经时”动态变化规律。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不 能被滤过。
.
肾小球滤过率(GFR)
单位时间肾小球滤过的血浆体积数(ml/min),即单位 时间形成的原尿量。正常生理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 约为125ml/min.
反映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大小。 某些疾病状态下或肾功能不全时,GFR常常降低。
.
二、肾小管主动分泌
是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 胞,再从细胞内通过刷状缘膜向管腔一侧流出。
.
有肠肝循环的药物
强心甙类如地高辛和洋地黄毒甙、吲垛美辛、吗 啡、苯妥英钠、己烯雌酚、六氯酚、酚酞、美 沙酮、螺旋内酯、阿霉素、华法林和氯丙嗪等。 这些药物多数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排泄。
.
肠肝循环的意义 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与药物的不良反应关
系密切。 具有双峰现象。
.
阻断肠肝循环的方法
洋地黄中毒:服用考来烯胺吸附。 胆道引流:如氯霉素,洋地黄。 服用抗生素。
它与数学、分析化学、生物药剂学、药剂学、 药物治疗学、药理学、及毒理学等多种科学 密切相关。
.
二、发展简况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有关动力学方程。 1924和1937年,分别提出了一室和二室动力学模型。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及分析化学的发展推动数据处理及体液
.
胆汁排泄对临床的意义 在肝脏疾病时,胆汁淤结引起能导致胆汁排泄的
下降,从而引起毒性增加。因此对以胆汁排泄为主 的药物,当肝功和胆汁排泄功能低下应注意调整剂 量。
.
2.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药物 肝脏 胆囊 小肠
药物在肝 脏与葡萄 糖等结合
药物在肠 道被水解
.
Pharmacokinetics译法:
目前国内对Pharmacokinetics一词的翻译: 药物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 动力学”等名称。
正确名称:药物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
药动学在药学领域的地位:
药物动力学是一门新兴的药学与数学间的边
缘科学 ,是“数学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肝细胞分泌 胆管
胆囊
十二指肠
.
药物胆汁排泄特点:
以主动分泌为主,也有被动扩散过程。 主动转运的特点:
需要载体,需要能量,逆浓度梯度
肝细胞和胆 管上有许多
载体
.
药物胆汁排泄特点:
药物胆汁排泄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药物是极性物质 分子量超过300,小于5000.
例如: 葡糖醛酸、硫酸或甘氨酸的结合物等,分子中有 强极性基团,且分子量Leabharlann 300以上的物质,胆汁排泄 率较高。
铵类药物脂溶性小,几乎不被吸收。
多数药物代谢产物水溶性变大,重吸收减 少,利于排出。
.
(2) 尿pH值 尿液的pH值会影响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
从而影响其吸收。 (其影响的机理类似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
能使尿液的 pH上升至8
临床对苯巴比妥与水杨酸类药物中毒时给予 NaHCO3,使尿液碱化,加速其排泄;对弱碱性药 物如阿托品、度冷丁等中毒时则选用NH4CL,使 尿液酸化,加速其排泄。
.
第三节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从乳汁排泄 药物从乳汁排泄总量较低,多为被动过程。 与药物的浓度梯度、脂溶性、乳汁的pH、分子 量有关。
碱性药物较酸 性药物易排泄
.
从唾液排泄 以被动方式转运,一些药物唾液中浓度与血浆 中相等。
从肺排泄 分子量小,挥发性强的药物易通过肺排泄。
从汗腺排泄
.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