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排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临床药效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效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效学名词解释
1. 药物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途径(如口服、注射等)进入体内
的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会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峰值。

2. 药物分布,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液中的
浓度、药物在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程度等。

药物的分布会影响其在
靶组织或靶器官的药效表现。

3. 药物代谢,指药物在体内被酶系统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药物代谢的速度和途径会影响药物的
活性、半衰期和副作用。

4. 药物排泄,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被排出的过程,主要
通过肾脏的尿液排泄和肝脏的胆汁排泄。

药物排泄的速度会影响药
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和药物的清除速度。

5. 药物相互作用,指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它们之间
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效果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6.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指药物剂量与其产生的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剂量增加会导致效应的增加,但存在剂量-效应曲线的饱和效应和剂量依赖性效应等现象。

7. 药物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物的半衰期决定了药物的给药频率和用药方案。

以上是临床药效学的一些常见名词解释,它们帮助我们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代谢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应用和评估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动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即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毒理学: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毒性反应的表现、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质反应:药理效应是阳性或者阴性,也称全或无反应。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高低表示其作用强度。

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或在吸收入血循环之前)所发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不到机体各部位发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反应性的不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人体有防治疾病作用的一方面,又有引起病人不利反应的另一方面,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同,这种差异性称为个体差异。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的是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害,称为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最小有效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大反映药物愈安全,范围愈大。

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之为治疗系数,用于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比值愈大愈安全。

药学综合名词解释

药学综合名词解释

药物分析1.药物(drug)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2.药品(medicinal products)由药物经一定的处方和工艺制备而成的制剂产品,是可供临床使用的商品。

3.药物分析(pharmaceutical analysis):利用分析测定手段,发展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控制的科学。

4.中国药典(Chinese pharmacopoeia,ChP):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制、出版,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药品质量标准。

5.鉴别试验(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药物的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特性所进行的试验,以判定药物的真伪。

6.一般鉴别试验(General 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7.专属鉴别试验(Specific 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药物分子中的特殊基团或官能团特殊反应或典型的有机官能团反应,在一般鉴别试验的基础上,区别同类药物或具有相同化学结构部分的各个药物单体。

8.杂质(Impurities):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9.杂质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10.特殊杂质(Related Substances):在特定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这类杂质随药物的不同而不同。

11.有关物质:药物中可能存在的原料、中间体、降解物、异构体、聚合体、副反应产物和降解产物等。

12.干燥失重(loss on drying):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量,以百分率表示。

13.炽灼残渣(Residue on ignition):有机药物经炭化或挥发性无机药物加热分解后,高温炽灼所产生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的硫酸盐。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3、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of drug)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4、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5、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6、生物转化(biotranformation)又称代谢。

同上7、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8、药物转运(transport)药物吸收、分布、排泄过程的统称。

9、处置(disposition)药物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

10、消除(elimination)代谢和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成消除。

11、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物质通过生物膜的现象。

12、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13、膜孔转运(pore transport)药物通过含水小孔转运的过程。

14、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借助生物膜上载体蛋白的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称为载体媒介蛋白15、促进扩散/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16、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过程。

17、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者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极其作用的规律,也就是药物是如何起效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主要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规律。

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及某些特殊用途的化学物质被称之为是药物古代药物(传统药物):是指以植物、动物或者是矿物质及其加工品入药。

现代药物:包括人工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生物制品以及基因工程药物。

药品:必须取得国家批准文号生产出来的合格的药物的成品才叫药品处方药:必须评职业医师的处方才可购买的药物。

包括强心苷类的药物、抗肿瘤的药物、刚上市的新药、所有的抗生素、注射剂等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处方即可购买的药物。

分为甲类和乙类,甲类的标识为红底白字,乙类为绿底白字,乙类的不良反应更小。

新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已经生产过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症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

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药物效应:是指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或者是形态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兴奋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使机体原有的功能提高或是增强抑制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使机体原有的功能降低或是减弱直接作用:药物直接对它所接触的器官、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作用间接作用:药物的直接作用进一步引起的作用药物选择性:是指在全身用药的情况下,药物对某些器官、组织有作用,而对另外一些器官或组织可能是没有用的药物的特异性:药物发挥作用需要和它的靶器官或者是靶部位进行结合,这种结合取决于药物和靶点的化学结构,特异性是药物对靶点的专一性。

局部作用:药物进入到血液循环之前,在给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全身作用:药物被吸收进入到血液循环之后分布到机体各个器官而产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凡是符合用药目的,具有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对症治疗:改善基本症状的治疗替代疗法(补充疗法):临床使用药物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的缺乏,称为替代疗法。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首关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首关效应(first passeffect):从胃肠道吸取入门静脉系统旳药物在达到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旳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旳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2、排泄(excretion):排泄是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旳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旳过程,是药物体内消除旳重要构成部分。

3、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较强旳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旳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取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旳循环称肠肝循环。

4、半衰期(half life):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旳时间。

其长短可以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5、清除率(clearance,CL):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旳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旳总和。

6、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volume of distribution,d V):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

7、生物运用度(bioavailability,F)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取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旳相对量。

8、药物不良反映(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旳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旳反映统称为药物不良反映。

9、副反映(side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浮现旳与治疗无关旳作用(固有、可预知、较轻微)。

10、毒性反映(toxic reaction):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旳危害性反映,一般较严重。

药物排泄

药物排泄
药物排泄
心脏
血液20-25%
肾小管
分泌
肾脏
血液10%
肾小球
滤过
原尿
180L/d
重吸收99%
终尿 (尿液)
1.5L/d
肾小管
什么是药物的排泄excretion ?

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
过程;

是药物自体内消除的一种形式。
消除=代谢+排泄
药物排泄途径
肺呼吸
肾排泄
汗液
途径
胆汁排泄
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肾小管不能将葡萄糖
完全吸收回血,小管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多,小管
液渗透压增高,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多尿。
对于被动吸收,转运速度与药浓成正比。
当尿量,肾小管腔中的药浓,重吸收
例1:应用甘露醇等利尿剂来增加尿量而促进某些药 物的排泄,以达解毒的目的。
原因:甘露醇可被肾小球滤过而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 提高了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引起尿量增多,这种利尿方式称 渗透性利尿。故甘露醇可作为利尿药应用于临床。
唾液
肝脏药物排泄
药物
乳汁
肾脏药物排泄
肝细胞 毛细胆管 血液 全身
代谢物
药物排泄与药物效应
血药浓度取决于进入体内速度与体内消除速度。
药物排泄与药效、维持时间、毒副作用相关。 排泄速度 排泄速度 血药浓度,药效或无效 血药浓度,药效或中毒
药物的肾排泄
药物排泄:水溶性药物、分子量小于300的药物及
二、药物及剂型因素
(一)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1.分子量;2.水溶性/脂溶性;3.药物pKa与解离状态
二、肠肝循环
(一)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 胆汁中排出的药物或代谢物,在小肠中转运期间重 新吸收而返回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 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中药代谢动力学名词解释

中药代谢动力学名词解释

中药代谢动力学名词解释中药代谢动力学是一门研究中药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它为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药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以下是对中药代谢动力学中常用名词的解释:1.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包括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给药途径、药物剂型等。

2.分布: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药物分布受到生理屏障和病理屏障的影响,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3.代谢: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被氧化、还原、水解等过程,产生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肠道等部位。

4.排泄: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主要包括尿液、胆汁和呼气等途径。

药物排泄的速度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肾功能、药物性质等。

5.动力学参数:指描述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参数,包括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物剂量-反应关系、半衰期等。

6.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被吸收的比例和速度。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包括药物的溶解度、胃肠吸收能力、食物影响等。

7.药代动力学模型:通过对药物在体内过程的数学描述,建立药代动力学模型,有助于预测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和安全性。

8.药物代谢酶:指催化药物代谢反应的酶,包括肝微粒体酶、胞内酶等。

不同个体间的药物代谢酶活性存在差异,因此会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

9.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或连续使用时,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10.药物动力学研究:通过对药物在体内过程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揭示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为新药研发、临床用药提供重要的指导。

以上是对中药代谢动力学中常用名词的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排泄名词解释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经过代谢和吸收后被释放出来的过程。

药物排泄的主要方式包括肾排泄、肝胆排泄、肠道排泄和呼吸道排泄等。

以下是详细的药物排泄名词解释:
1. 肾排泄:肾排泄是指药物从血液中被肾脏滤出,随后被排泄到尿液中的过程。

肾排泄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排泄方式。

2. 肝胆排泄:肝胆排泄是指药物从肝脏经过代谢后,通过胆汁分泌到肠道中排泄的过程。

3. 肠道排泄:药物在肠道排泄是指药物在肠道中直接排泄出体外的过程。

这种排泄方式通常发生在药物被口服后,进入胃肠道后未被吸收或只被部分吸收的药物。

4. 呼吸道排泄:呼吸道排泄是指药物从肺泡中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空气中的过程。

这种排泄方式通常发生在药物为吸入剂或雾化剂时。

5. 代谢: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化学反应改变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和肠道中。

6.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指口服药物被吸收到循环系统中的百分比。

这个指标越高,说明药物越容易被吸收到体内。

总之,药物排泄是药物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

了解药物排泄方式和代谢途径对于临床用药和药物研发都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