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惜拥有,尊重他人,懂得感恩。

二、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3.教具:图片、课文卡片、课件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前准备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安排教室环境,准备教学所需材料。

第二节导入新课1.初步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知主题。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与主题相关的问题。

第三节学习主体1.导读课文,让学生提前感受课文情境。

2.分段讲解课文,解释生词和难点句子。

3.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理解整个故事。

4.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节拓展延伸1.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2.设计相关任务,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五节课堂总结1.整合全文内容,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主题。

2.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反思学习收获。

四、教学反思1.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学生学习情况的表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3.教学反思,下节课改进策略。

五、拓展延伸1.给学生阅读相关故事,拓展对主题的理解。

2.引导学生写作,表达自己的感悟。

3.设计手工制作任务,丰富主题相关的课外活动。

以上是关于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的文档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进行教学计划的准备与实施。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廉洁自律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清白做人。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主旨,以及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和深入挖掘文章主旨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课文主旨,联系实际生活,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2.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3.自主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2.教学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课文内容;3.相关资料:用于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随后,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理解课文。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难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案【优秀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案【优秀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案【优秀5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5篇《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案篇一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班有学生30名,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强,具有良好的书写和预习习惯。

对字词掌握情况较好,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但也有部分同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很不稳定。

本班的优生有5名同学,.他们在平时作业、测查中审题细心答题认真、能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答案准确。

中间生25名,这部分学生学生男同学较多,其实一个个也挺聪明,就是懒惰、浮躁,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肯用心地去记忆,所在该背的该积累的知识掌握不好,而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部分学生拿到题之后不认真审题,不知道怎么去解答,遇到课死记硬背的知识能应答,遇到独立阅读方面的知识,和拓展练习的题无从下手,。

好多独立阅读的答案本来是要在短文中寻找,但他们就会答非所问,想怎么答就怎么答。

学困生生有5人。

这些学生主要是智力相对较差,学习习惯差,十分粗心,记不住前边学后面忘,有时写一段文字,就出现好几个错别字。

但我还是有信心,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复习内容1、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掌握拼写规则。

(2)熟练掌握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和句子。

(3)掌握汉语拼音中声调及其变化。

2、字。

(1)掌握本册要求学会的160个生字,会认的7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精读课文中的132个词语,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正确区分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并能组成词语。

(3)按要求写多音字;(4)选字填空;(5)改正错别字;(6)选择带点字的正确字义;(7)按要求查字典等。

3、词语。

(1)正确地读出写出学过的词,并注意积累词语。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2清贫》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贫穷但善良的家庭,父母清贫但教育子女有方,最终子女们得以成长为国家建设有用之才的故事。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勤奋、节俭等美德,并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敬父母的品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基本情节。

但他们在理解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子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孝道、勤奋等传统美德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践行和体会。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懂得孝道、勤奋、节俭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劳动、尊敬父母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学习与理解,以及对课文大意的把握。

2.难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孝道、勤奋等美德的实际践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情感。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实例教学法:通过讲述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孝道、勤奋等美德。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2.相关图片: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引导。

3.作业本:准备相应的作业本,以便布置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引出本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然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清贫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清贫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1 教材内容简介本节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第12课,题目为《清贫》。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清贫与富贵的故事,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引导学生反思财富与幸福的关系。

1.2 教学目标1.认识与理解故事中清贫和富贵的含义。

2.提升学生对于正直、善良等美德的认知。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1.3 学情分析本课是五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内容,学生对于文字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已有一定基础,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锻炼。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2.1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部分: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资料和课件。

2.学生背诵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第二部分:导入新课1.热身活动:学生对清贫和富贵做简单定义。

2.介绍本课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阅读故事,导读重点内容。

2.分小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3.分角色朗读故事剧情,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

4.分析故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第四部分:课堂互动1.学生就故事中的事件或人物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想。

2.小组合作,设计情景剧表演,展示理解与表达能力。

第五部分:课堂总结1.整合课堂讨论内容,回顾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启示,展示个人领悟。

2.2 教学手段和技巧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采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合作和表达能力。

3.教师引导问题式探讨,促进学生思考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反思与调整3.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清贫》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美德与情感表达能力。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仍需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加强学生对于故事主题的理解与领悟。

3.2 教学调整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故事情节,提升学生情感共鸣的效果;同时,结合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角色扮演和情景表演,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了解《清贫》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蕴含的寓意。

•提升学生对于贫困与富有的理解和态度。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领会文本中的含义和哲理。

•分析文本中的情感并进行情感体验。

•思考自己对于贫困和富有的看法。

3.教学准备
•课文《清贫》的复印件。

•课件或板书准备。

4.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观看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出关于贫贱富贵的话题。

第二步:学习课文
•听读课文《清贫》,学生跟读。

第三步:课文理解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清贫》的主题和寓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要传达的思想。

第四步:情感体验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对于不同财富状况的看法和态度。

第五步: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找出身边具有“清贫”精神的人或事例,并分享。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侧重于贫贱与富贵的不同价值观念。

通过对于《清贫》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反思自己对于贫困和富有的看法,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

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了学生对于品德修养的重视,增强了对于贫困人群的同情心和理解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故事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清贫”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体会贫贱与富贵的价值。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3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3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清贫”是一种品质,希望学生在品德、态度等方面受到启迪。

2.培养学生一颗感恩之心,懂得珍惜现有的一切。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感情表达,学习反思“清贫”的内涵。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难点,如“饭常两茶,人应二毿”。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备好教案、课件,准备教学用品。

2.学生:准备读课文,认真听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上一堂课内容,并引入本节课的话题“清贫”。

二、学习
1.听课文《清贫》录音,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3.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清贫是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要将清贫排在人生大事之首?
4.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句和生僻字词。

三、拓展
1.鼓励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

2.学生展示“清贫”主题作业,让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四、巩固
1.小组合作,总结本堂课学到的知识点。

2.教师布置作业:重新书写一遍课文,体会清贫的内涵。

五、课后反思
1.教师自我反思:本课教学中哪些环节教学设计不够合理?
2.学生学习反思:学生对课文理解有哪些疑问,需要教师多加解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清贫”的内涵,培养起感恩之情,懂得珍惜各自所拥有的一切。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 教学教学设计1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 教学教学设计1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12课《清贫》。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贫穷并不可怕,人生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追求,并且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用正面的心态面对贫困,使他们能够通过学习故事中的人物,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通过努力和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清贫》这一课文的内容,理解文中的主要情节和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故事中的人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领会《清贫》这篇课文的教育内涵。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于贫困和生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人物角度深入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四、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准备好教材、课件、黑板、笔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清贫》,准备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或者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贫穷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二、学习课文《清贫》(20分钟)1.教师导读课文,让学生听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分享对课文的看法和感悟。

三、深入探讨(15分钟)1.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于贫穷的看法和认识。

2.指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四、课文分析(15分钟)1.教师解释生词或生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细节。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做简单的思考和分享。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于贫穷和生活的理解,写成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主题:《清贫》•内容:勇气、坚持、奋斗•寓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八、反思本节课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贫贱不能移志和易,只有顽强不息,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清贫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清贫》是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狱中写就,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

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捕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作者介绍】方志敏1.方志敏简介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江西省弋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江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

他历任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红十军政委、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主席团委员,党中央委员。

1934年,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合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任总司令。

1935年1月27日,他不幸被俘人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名著。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

2.被俘牺牲1934年,由方志敏、粟裕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镇乌泥关、白亭、石门岗一带遭到国民党王耀武部队追剿,此役我军损失惨重。

红十军团被王耀武率领的国民党军队追击包围,方志敏等军团主要领导被俘、牺牲,一万多人仅有粟裕率领400多人突出重围。

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

3.主要作品.方志敏主要作品有《我是个共产党员了!》《同情心》《呕血》《哭声》《可爱的中国》《《诗一首》《狱中纪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

方志敏狱中留下的十六篇计十四万字文稿,方志敏16岁时写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

”以高洁的松竹梅兰自励。

4.成就贡献。

方志敏是江西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江西地方党团创始人之一。

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一批苏维埃政权。

方志敏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造了拥有“铁的纪律”的红十军;创造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十六字战略要诀。

方志敏在苏区首创了股份制,发行了股票;首创了地雷战,把人民战争提高到新水平;首创了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了数条开放型贸易路线;首创了列宁公园,创办了一批学校和文教卫生单位。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可爱的中国方志敏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

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听着!朋友!母亲躲到一边去哭泣了,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四万万七千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一天到晚地睡着不醒吗?难道他们不知道用自己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也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朋友,听到没有母亲哀痛的哭骂?是的,是的,母亲骂得对,十分对!我们不能怪母亲好哭,只怪得我们之中出了败类,自己压抑自己,眼睁睁地望着我们这位挺慈祥美丽的母亲,受着许多无谓的屈辱和残暴的蹂躏!这真是我们做孩子们的不是了,简直连一位母亲都爱护不住了!朋友,从崩溃毁灭中,救出中国来,从帝国主义恶魔生吞活剥下,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来,这是刻不容缓的了。

但是,到底怎样去救呢?我想,欲求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决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济事,而是唤起全国民众起来斗争,都手执武器,去与帝国主义进行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将他们打出中国去,这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也是我们救母亲的唯一方法,你们说对不对呢?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地发挥出来。

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

所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杀灭中国民族的鸦片毒物,这些等等都是帝国主义带给我们的可憎的赠品,将来也要随着帝国主义被赶走而离去中国了。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自信,朋友!同情心方志敏同情心在无数的人心中摸索,只摸到冰一般的冷的,铁一般的硬的,烂果一般烂的,它,怎样也摸不着了——把快要饿死的孩子的口中的粮食挖出来喂自己的狗和马;把雪天里立着的贫人底一件单衣剥下,抛在地上践踏;他人的生命当馒餐,他人的血肉当羹汤,啮着,喝着,还觉得平平坦坦,哦,假若还有它,何至于这样?爱的上帝呀!你既造了人,如何不给个它!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选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1.凶恶()A.善良B.清白C.厌恶D.凶残2.清贫()A.富强B.富裕C.贫苦D.朴素二、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做到了()。

A.回环反复B.首尾呼应C.承上启下D.层层递进三、从文章的第2自然段到第8自然段,用哪个小标题概括最合适?()A.智骗国军B.守住家财C.一件趣事D.一点积蓄四、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唯一()A.wéiB.wěi2.难看()A.nànB.nán3.传世宝()A.zhuànB.chuán4.炸弹()A.tánB.dàn五、读了本文,你最想对方志敏说什么?阅读能力大提升六、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有两个国方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

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他们于是被激怒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

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着我,威吓地吼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不相信。

“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有新的发现。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等他们确知在我身上搜不出什么的时候,也就停手不搜了;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他们是多么失望啊!那个持弹欲放的兵士,也将拉着的引线,仍旧塞进榴弹的木柄里,转过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

后彼此说定表和笔卖出钱来平分,才算无话。

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说:“走吧!”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金镯()威吓()2.选文第一段中“他们于是被激怒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

”这句话,敌人有此猜疑的根据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而方志敏对此反驳的语句是:3.说说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作用。

(1)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着我,威吓地吼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2)“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4.读完本文,你一定对文章的题目“清贫”有了深刻的理解,请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思维创新大拓展七、除了方志敏之外,你还能举出老一辈革命家“清贫”的例子吗?参考答案:一、1.A 2.B 二、B 三、C 四、1.A 2.B 3.B 4.B五、您清白、朴素的生活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六、1.zhuóhè2.“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不相信。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3.(1)恰如其分地刻画出国民党反动派的贪婪、凶狠。

(2)表现出方志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清廉,以及面对敌人时的镇定从容。

4.真实地反映了共产党员的廉洁无私,一切为人民的伟大精神,可歌可泣。

七、示例一:邓奶奶七十多岁了。

她戴着老花镜,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给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补睡衣。

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

这一回,邓奶奶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

她是多么认真啊。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周总理的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笸箩,笸箩里放着剪刀、线团、布头和针线包。

针线包上绣着个红五星,特别引人注目。

多年来,邓奶奶随身带着它,一直带到了北京。

从什么时候起,她就有了这个针线包呢?从延安的窑洞里,从重庆的红岩村,也可能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

示例二:周总理在第一次“文代”大会上作了报告。

《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把记录稿作了整理,送给总理审阅。

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去中南海政务院。

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

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

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对我说:“总理叫你去。

”我立刻起来,揉揉蒙眬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

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稿子,其实是备咨询的意思。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

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