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概念和分类

合集下载

实验动物学要点整理

实验动物学要点整理

1. 实验动物定义及遗传学分类和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定义:实验动物:又称狭义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和人工改造,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而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生产、鉴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又称广义实验动物,泛指用于科学实验的各种动物,包括实验动物、家禽和野生动物。

遗传学分类:实验动物按遗传学可分为相同基因类型和不同基因类型两大类。

相同基因类型又分为近交系、突变系和杂交F1代;不同基因类型又称远交群或封闭群。

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可分为四类: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GF)、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PF)、清洁动物(clean animal,CL)和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CV)。

GF和悉生动物饲养于隔离环境中,SPF和CL饲养于屏障环境中,CV饲养于开放环境。

2、什么是近交系动物,举例常用的近交系动物?定义:近交系动物:一般称为之纯系动物。

是采用兄妹交配(BXS——brother xsister)或亲子交配(PXO——parent xoffspring,父母与子女交配),连续繁殖20代以上而培育出来的纯品系动物。

一般以小鼠为典型代表。

所以把啮齿类动物同胞兄妹连续交配达20代以上的品系称为近交系,其近交系数可达99.8%,亦可用亲子(父女、母子)连续交配20代以上达到近交目的,其近交系数可达99%。

但必须用年轻的双亲同其子女交配,而且亲子交配不能同兄妹交配混用。

例如,如近交品系大鼠有ACI、AGUS、BN、SHR、F344.3、封闭群动物定义及其应用特点,举例常用的封闭群动物。

定义:封闭群动物:在不从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实验动物种群,且至少连续繁殖四代以上,这群动物可称为封闭群动物。

在这固定的一群动物中,有的可能有近交关系,有的则无近交关系,但都要避免兄妹交配,也要避免亲子、表兄妹、侄伯之间相互交配,保持其一定的遗传差异。

医学实验动物标准

医学实验动物标准

药物有效性评价中作用
药效学试验
通过给动物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观察药物对疾病模型的预防和 治疗作用,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
药代动力学试验
研究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评价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药物相互作用试验
研究药物与其他药物或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评价药物在联合 用药或饮食条件下的疗效和安全性。
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审查流程
实验动物福利
包括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保证充足的食物和水源、提供必要的医疗照顾、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 等。
伦理审查流程
包括提交实验方案、伦理委员会审查、获得批准后进行实验等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伦理 委员会的要求和规定,确保实验过程符合伦理标准。同时,实验结束后应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 ,并向伦理委员会提交实验报告。
营养均衡
提供全面均衡的饲料,包 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 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无污染饲料
确保饲料无农药残留、重 金属超标等污染,以保障 实验动物健康。
特殊饲料
针对特定实验需求,提供 特殊配方饲料,如低脂、 高糖等。
健康状况监测及疾病防控措施
定期体检
对实验动物进行定期体检,包括 体重、体温、呼吸等指标,以及
血液生化分析等。
疫苗接种
根据实验动物种类和实验需求,制 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预防传染 病的发生。
病虫害防治
定期检查实验动物是否有寄生虫、 皮肤病等,一旦发现及时采取治疗 措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4 医学实验动物模型制备技 术
基因编辑技术在模型制备中应用
CRISPR/Cas9技术
01
通过特异性地切割DNA序列实现基因敲除、基因敲入或基因修

实验动物分类 微生物学控制方法分类 遗传学为基础分类

实验动物分类 微生物学控制方法分类 遗传学为基础分类

实验动物分类微生物学控制方法分类遗传学为基础分类实验动物分类:实验动物是科研实验室中常用的生物模型,用于研究人类疾病、药物研发、基础生物学等领域。

根据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和实验需求,实验动物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1.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最常见的实验动物类别。

它们具有和人类相似的生理结构和基因组,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药物毒性、疾病模型等领域。

常用的哺乳动物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兔子等。

-小鼠:小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因其繁殖快、基因易于操控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小鼠模型可以用于研究人类疾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大鼠:大鼠和小鼠类似,但体型较大,适用于更复杂的实验操作,如外科手术等。

-豚鼠:豚鼠也是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体积适中,适合进行一些生物学、生理学和行为学方面的研究。

-兔子:兔子常用于心血管病理、免疫学等领域的实验研究。

2.猪类:猪因其体型较大、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与人类相似等特点,被用作模拟人类器官、学习病毒感染机制等研究领域。

猪常用于研究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毒性测试等。

3.非人灵长类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包括猿类和猴类。

由于其智力和行为特征与人类相似度较高,因此在神经科学、行为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常被用于研究。

4.鸟类:鸟类是另一类常用的实验动物。

鸟类有较大的生物多样性,在研究发育生物学、行为学、遗传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5.其他动物: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动物可作为实验模型,如鱼类、蛙类、昆虫等。

这些动物常被用于研究生物学、发育学、遗传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微生物学控制方法分类:微生物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农业、食品加工、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微生物学控制方法的分类: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通过应用特定的微生物,来控制病害虫和病原体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防治微生物包括杀虫菌、拮抗菌等。

例如,使用芽孢杆菌来控制害虫的生长繁殖,使用拮抗菌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等。

2.生物肥料:微生物也可用于制备有机肥料,用于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实验动物的分类和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的分类和质量控制
动物受各种内外因素影响引起染色 体畸变和基因突变而育成某些特殊性 表型的品系,称之为突变系动物。
1、dw(dwarf,侏儒):隐性突变,缺乏生长激素和 甲状腺激素,纯合子dw/dw。
2、hr(hairles,无毛):生后14天脱毛(几乎裸体) ,多用于皮肤放射效应。
3、dy(dystrophia musculairs,肌失养症):纯合子 dy/dy,生后2-3周后肢瘫痪。
常见的远交(封闭)群动物
2. 大鼠
Wistar大鼠,SD大鼠。
3. 兔
新西兰兔、青紫蓝兔、日本大耳白 兔等。
命名
• 1、用2-4个大写字母表示。 • 2、保持者与品系名称之间用冒号隔开。 • 如:N:NIH-nu/nu
封闭群的特点及应用
1、遗传组成具有很高的杂合性。
1 由于杂合性,导致个体间的反应具有差异,因 此,个体间的重复性各一致性差,一般作为遗 传实验的基础群体。
原因:1、有害隐性基因的暴露。 2、多基因平衡的破坏。
常见的近交系动物
1.近交系小鼠 1) C57BL/6J:第一个基因组测序工程的动物
,常作为遗传工程的研究。 2) BALB/c:主要作为单抗的研制。 3) DBA:第一个近交品系小鼠。 4) 129/sv:作为基因敲除的ES来源。 5) FVB:雄性原核大,作为显微注射的首选
杂交群的特点及应用
1、遗传和表型上的一致性
就某些生物学特征而言,杂种一代比近交系 动物具有更高的一致性,不容易受环境因素变化的 影响,可广泛地适用于营养、药物、病原和激素的 生物评估。
2、杂交优势 克服了近交衰退现象。
杂交群的特点及应用
3、同基因型
具有杂合的遗传组成,同时又能接受两个亲本 品系的细胞、组织、器官和肿瘤的移植,适用于 免疫学和发育生物学等研究领域。

实验动物的基本概念..

实验动物的基本概念..

3. 特征与应用 遗传和表型上的均质性 具有杂交优势 具有同基因型 分布广泛 研究外周血中干细胞的重要实验材料 进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良好的实验材料 细胞动力学研究
单克隆抗体研究
第四节
不同遗传背景实验动物的 繁育体系
一、封闭群的繁育体系
1. 随机交配的意义和应用
所谓随机交配:在一个有性繁殖的生物群体中,任何
(4)多个近交系同时使用不仅可以分析不同遗传组
成对某项实验的影响,还可观察实验结果是否
有普遍意义。
(六)其他近交系类型 1. 重组近交系和重组同类系 1)重组近交系(RI):由两个近交系杂交后,经连续
20代以上兄妹交配育成的近交系。
2)重组交系中的一个近交系进行数次回交 (通
命名
同源导入系名称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接受导入基因的近交系名称 (2)提供导入基因的近交系的缩写名称,并与(1)
项之间有英文句号分开
( 3)导入基因的符号(用英文斜体),与(2)项之 间以连字符分开。 例如:B10.129-H-12b表示该同源导入近交系的遗传背 景为 C57BL/10sn ,导入 B10 的基因为 H-12b ,基因 提供者为129/J。
3. 封闭群动物的维持与生产
引种原则:遗传背景明确,引种不少于25对。
繁殖原则:保持核心群,扩大繁殖群。 核心群根据雄种动物数目确定交配模式: 10-25只时,最佳避免近交法; 26-100只时,循环交配法; >100只时,随选交配法。
管理原则
品种品系不混淆,不交叉
不引进新的种群与原种群配种
记录完整
二、近交系和杂交一代的繁育体系
1. 近交系数
近交系数是用以计算在一定近亲交配形式下各代

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
7、相容或匹配原则
8、易获性原则
9、重现性、均一性原则
10、经济性原则
(二) 各系统研究所使用的典型动物
1、 高血压的研究最常用的是犬和大鼠;
2、 犬有发达的消化系统,且与人类消化过程相似,适用于做消化系统的慢性实验,如食道瘘、胃瘘等;
3、 大鼠和马没有胆囊,适合做胆总管插管收集胆汁;大鼠胆管与十二指肠相连,适用于胆管插管;大鼠的肝脏,再生能力强,适合做肝脏移植实验;大鼠可用于实验性肺纤维化、肺水肿的研究;大鼠有抗体IgE,关节炎的研究;
《实验动物学》复习资料
一、 实验动物定义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对其质量实行控制、用于科学实验及产品生产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能够用于科学实验所有动物,实验用动物不仅包含了实验动物,而且还包括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和家畜等。由于野生动物和经济动物及家畜与实验动物相比其生物学特征、遗传背景、微生物控制状态等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应用这些动物进行科学实验其结果往往出现较大差异,降低了实验结果的可信程度。
二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对健康人、动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2)减少 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在动物实验时,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取同样多的试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的试验数据的科学方法,减少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成本,而是在用最小的动物达到所需要的目的,同时也是对动物的一种保护。
目前,减少动物使用量常用的几种方法:①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包括以前已获得的实验结果及其他信息资源等);②实验方案的合理设计和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③替代方法的使用;④动物的重复使用(这应根据实验要求和动物质量寿命来决定);⑤从遗传的角度考虑动物的选择,如在生物制品效力学毒性测定中,测定结果不仅受所使用实验小鼠微生物状态以及饲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即反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基因型使用国际标准小鼠可以确保测定结果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同时可达到减少检验中使用动物数量;⑥严格操作,提高试验的成功率;⑦使用高质量的实验动物。

第二章实验动物分类

第二章实验动物分类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
• 无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和体外寄生虫 的动物 • 大小动物要求不同 • 应用: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 CA)
• 无人畜共患病和主要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 和体外寄生虫的动物 • 基本要求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free animal, SPF)
第二章 实验动物分类
分类方式
• 1、广义及狭义实验动物(动物 种类区分) • 2、按遗传学控制原理分类 • 3、按微生物控制原理分类
动物种类区分
• 广义实验动物:实验用动物(experimental animal),泛指用于实验的各种动物,包括经过人 们长期驯化,按照科学要求定向培育的动物;包 括家畜、家禽;包括野外捕捉用于实验的动物。 • 狭义实验动物: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 ) ,指 经过人工培育和改造,对携带的微生物和遗传、 营养、环境实行控制,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 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实验 的动物。 • 两者的关系
• 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动物 • 在清洁动物的基础上,不带对实验有干扰 的微生物 • 应用:
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
• 动物体内外不带任何用现有方法可以检出 的微生物 • 应用:
近交系动物(inbred strain animal)
• 经连续20代或20代以上的全同胞兄妹或亲 子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能追 溯到起源于20代,或20代以前的一队共同 的祖先。 • 等位基因99%相同 • 应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突变系动物(mutant atrain animal)
• 保持特殊突变基因的品系动物 • 具有遗传性和变异性两大特点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

对生殖的影响 对表型的影响 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对机体抵抗力的影响 对生理机能和行为的影响
(二)湿度
实验动物湿度要求:相对湿度为40-70%,
并以50±5%为最佳。
高温高湿:动物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发病率、死亡 率增加,病原微生物存活和传播、饲料霉变等。
湿度过低: (1)室内干燥、灰尘飞扬,容易引起实验动物呼吸系统疾 病。 (2)大鼠发生环尾病仔鼠。
光照强度
照度超过60 lux就可造成白化动物视网膜损伤。强光 可使雄性大鼠肾上腺的重量增加,给小鼠超过500 lux 的光照,会导致哺乳母鼠忽视其新生幼仔和它们的死 亡。相反,一些草食动物,例如,山羊如果没有阳光 的照射,将会发生Vitamin D3的缺乏。
黑暗时即使短暂的曝光也对动物产生显著的影响。
据的共享、使用高质量的标准动物、合理设计实 验、规范实验的管理 ❖ 替代:人群资料、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体外 培养、理化技术应用、数学与计算机模型的应用
37
动物实验设计
四、 动物实验设计
动物实验设计:是指研究者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 运用有关科学知识和原理,结合统计分析及伦理学 的要求而制定的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的实施计划和 方案,并用文字记录或流程图表述的实验方案和技 术路线。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
第一节 实验动物
一、实验动物定义
❖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是指经人工饲 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 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 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 科研、教学、生产、检 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 动物。
KM小鼠 裸鼠
C57小鼠 SD大鼠
Hartely豚鼠
新西兰兔
一、实验动物定义
二、实验动物的质量控制与分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兽医学原理,研究实验动物疾病的 诊断、预防、治疗和控制。发现和保留与人 类相似的实验动物疾病,为人类类似疾病的 研究提供模型。制定实验动物健康标准,确 定实验动物疾病治疗原则。
第一节 实验动物概念
(七)比较医学
通过分析比较人类与实验动物之间基本生命 现象的异同,开发建立各种人类疾病的实验动物 模型,从病因、病机、病理的角度对各种人类疾 病进行类比研究。以实验动物为对象进行疾病诊 断、模拟手术、药效检定和安全性评价等实验研 究,从而了解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研发和筛 选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人们最初的认识是:凡是科学实验研究中使用 的动物,统称为实验动物。后来又提出:凡是为了 科学实验的需要而专门饲养、繁殖的动物,称为实 验动物。
第一节 实验动物概念
但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学已成为一
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才对实验动物的定义有了进一步 明 确 。 因 此 , 从 我 国 《 实 验 动 物 国 家 标 准 GB149252010》中可以看出: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 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 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 科学实验的动物。这才对实验动物有个客观的描述。
第一节 实验动物概念
四、实验动物学
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是生命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基础性工具学科,是 以标准的实验动物本身为研究对象,动物实验 为研究手段,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的遗传、育种、 质量控制、疾病防治、资源保存、动物福利、 开发应用、规范操作、信息数据收集等一门体 系完整的独立学科。它包括:
观赏
第一节 实验动物概念
三、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animal experiment)是以标准 的实验动物为对象的科学研究,观察实验过程中 实验动物有关器官的组织形态改变、机能反应变 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以探讨或检验生命科学中 未知因素的专门活动。
实验动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实验动物和动物 实验有关的科学知识。
第一节 实验动物概念
二、实验用动物
凡是以研究、实验、教学、药品生产等为目的 而使用的动物,统称为实验用动物(animal for research),包括实验动物、野生动物、经济动 物和观赏动物等。因此实验动物只是实验用动物 其中的一种,不能混淆。
第一节 实验动物概念
实验动物的演化过程:
野生动物
↙↘
← 实验动物
经济动物(家畜家禽 )
实验动物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和用途
动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验动物
人工 培育
严格
繁殖
遗传 背景
人工 明确
物种 来源
微生物 和
寄生虫
用途
明确 人工控制 科学实验
野生动物 未经 自然 不明确 不明确 自然选择 生态保护
经济动物 一定程度 人工 一般 一般 一般 发展经济
观赏动物 一定程度 人工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有关实验动物的法令、法规和各种标准。 2. 掌握实验动物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的等级分类。 3. 掌握可能影响动物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4. 准确选择实验动物。 5. 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
1. 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及其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级分类,以及常见病
原体对动物实验的主要影响。 3.影响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 4. 正确选择和使用标准化实验动物,进行科学实验的原
则和方法。 5. 实验动物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三、要求掌握的内容
1. 掌握对啮齿类实验动物和大型实验动物的基本实验操作 技术和方法。
2. 掌握影响实验动物的各种因素。 3. 掌握实验动物福利伦理中的减少、替代和优化原则。 4. 掌握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设计原则和复制方法。 5. 掌握免疫缺陷动物、遗传修饰动物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实验动物概念
(一)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
根据遗传学原理,运用遗传调控的方法, 控制动物的遗传特性,研究实验动物的育种、 保种和遗传质量检测及遗传改良,培育新的动 物品系和各种动物模型。对有实验使用价值的 经济动物和野生动物进行人工定向培育,净化 或纯化遗传背景,实现实验动物化。
第一节 实验动物概念
第一节 实验动物概念
(五)实验动物饲养管理
研究实验动物在引种、育种、保种、繁育、扩 群生产和实验期间的饲育等过程的科学管理。探 索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兼顾实验动物福利。研究 实验动物饲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法制 化管理。
第一节 实验动物概念
(六)实验动物医学
第一节 实验动物概念
(四)实验动物营养学
根据实验动物食性、消化生理、摄食行为等特性, 研究各种营养要素的作用及其缺乏症。根据不同种属 和等级的实验动物在生长发育、繁殖、实验等各阶段 的营养需求,研制全价配伍的特定饲料的加工工艺、 灭菌方法、检测技术和标准,以满足实验动物的正常 需要。也可根据模型动物和实验的特殊需求,研制药 物添加饲料或特殊配方饲料。
第一章 实验动物概念和分类
第一节 实验动物概念 一、实验动物 二、动物实验 三、实验动物学
第二节 实验动物分类 一、生物学分类 二、遗传学分类 三、微生物学分类
第一节 实验动物概念 一、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 是随着生命科 学的发展和对实验动物认识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实 验动物学学科的成立而逐步明晰了解的。
根据实验动物与周围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 工程技术手段,建立标准化实验动物设施和设备,控制各 种环境要素,创建适宜动物生活的优良环境。可以从环境 中的理化因素(温度、湿度、噪音、换气次数、风速、压 力梯度、光照强度、氨浓度等)、生物因素(微生物、寄 生虫、动物密度等)、营养因素(饲料、饮水等)考虑标 准化实验动物设施的建设和各项指标的监测。
(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
对实验动物可能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进行 分类,研究其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影响,以 及与人类的相互关系。探索实验动物传染病预防 和控制方法,建立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监 控和检测技术与方法,实现对实验动物微生物和 寄生虫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 实验动物概念
(三)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