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牙的天元丹法函授教材

合集下载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中医药学概论》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主编概述《中医药学概论》一书,旨在介绍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从“高等中医函授教材”中的顺序看,它是普通基础课向专业基础课过渡的一门桥梁课,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是深入学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

内容包括除绪论、附录外,主要有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与病机、诊法、辨证、治则与治法、中药学概述、方剂学概述、中医药学在医疗上的优势等十章。

本书的编写工作,是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编辑室的主持下进行的,由白永波、刘景源、姜典华、樊正伦编,史常永审阅。

于1986年由光明日报社出版。

绪论第一节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的唯物辩证观第三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第三节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第二节精、气、血、津液第三章经络第一节经络与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节十二经脉第三节奇经八脉第四节十二经别第五节十五别络第六节十二经筋第七节皮部第八节经络系统的作用第九节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第四章病因与病机第一节病因第二节病机第五章诊法第一节望诊第二节闻诊第三节问诊第四节切诊第六章辨证第一节八纲辨证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第三节脏腑辨证第四节六经辨证第五节卫气营血辨证第六节三焦辨证第七章治则与治法第一节防治原则第二节治疗方法第八章中药学概述第一节中药的性能第二节中药的归经第三节中药的炮制第四节中药的配伍第五节中药的有毒、无毒与用药禁忌第六节中药的服用法第九章方剂学概述第一节方剂的组成第二节方剂的分类第三节方剂的剂型及应用特点第十章中医药学在医疗上的优势附:形体骨骼本书特点本书各章内容统一划分为三级:第一级【掌握】为重点内容第二级【熟悉】为次重点内容第三级【了解】为非重点内容学员在自学过程中,宜按此三级要求,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能力,尽可能地理论结合实际,做到分别主次,循序渐进。

在此基础上,结合复习思考题进行自我练习和测试,以巩固已经掌握的学习内容,提高自学效果。

道家医学的精髓

道家医学的精髓

道家医学的精髓:从养生长寿到“元神用事”---袁筱芬胡海牙先生生于1914年,浙江绍兴人。

著名中医师,中国道家仙学学术的继承、研究者,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兼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丹道、医药、武术顾问。

胡先生精通中医真要学理,善治疑难杂症。

在行医中根据 "先治未病,兼治已病" 的治疗原则,每以治命为主,而使病痊愈。

并将仙学养生方法有机地融于中医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效果极为显著。

曾深入研究针灸学中经络穴位与针刺手法的奥妙,得出从治疗局部的症状而协调全身机能,最终根治疾病的治疗方法。

先生深谙内家拳,尤精道家仙学学术,认为仙学是人类缩短进化论,为我中华民族所独有,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思想来研究。

曾数次赴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讲授中医针药及道家仙学方面的知识,颇受欢迎。

今已九十四高龄,每星期尚要做多次专家门诊,为患者祛除疾苦,并利用闲暇之时,着手中医与仙学文章的整理事宜。

源于道家的神仙之学在中国相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基本内容包括三元丹法、中医针药及内家拳三大部分。

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这门学术未能得到相宜的发展。

一直到 20世纪20年代,著名道家学者陈撄宁先生首次倡导将仙学独立出来,作为专门的学术来研究。

道家仙学和中医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可分割、彼此渗透的关系。

两者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在具体联系呢?为了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道家医学的精髓,日前立品编辑袁筱芬采访了一代仙学大师陈撄宁先生的嫡传弟子,著名中医师,九十四岁高龄的胡海牙先生。

学仙要先懂得医筱芬:作为道家仙学学术的继承者,同时又是著名的中医师,您能不能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道家仙学和中医之间的关系?胡海牙:仙学是道家文化的核心。

学仙呢,第一要健康长寿,这是道家里的精华。

要健康长寿就要有健康长寿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

所以学仙要先懂得医。

反过来,如何养生,如何达到健康长寿,也是中医里很重要的一方面。

胡海牙先生传内功八段锦

胡海牙先生传内功八段锦

胡海牙先生传内功八段锦八段锦是我国传统养生术中的经典,有着比较好的健身效果,但是,在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由于习练者各自不同的体悟,八段锦的练法也就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我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武术大家对八段锦特别偏爱,都或多或少练习过。

这其中,讲究内在修为的武术内家流派尤其重视八段锦,其主要练法和社会上流行的有所不同。

按:锦,古代指由各种不同颜色之丝线交织而成,锦缎、锦被等等,八段锦,由八个不同的动作编排而成,有集锦之意,从南宋后就已经有其踪影,胡海牙老先生所传下来这套八段锦,名称姿势和世传的八段锦基本相同,但内里练法则很大不同,对于内部抻拔之功更为优异,坚持锻炼,自有易筋坚骨,强身锻形之奇效。

诀并注:一、双手托天理三焦含胸拔背,自然站立,全身放松,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两手掌心向上,手指自然分开,中指尖相向,从胸腹前如“托天”状慢慢向上托起。

要真如“托天”一样用暗劲,做到“力从脚跟起,贯到泥丸宫”。

托到顶门后,掌自然向外、向上翻转,中指尖始终相向,如此继续向上托起,托到不能再高时,用暗劲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向上顶八次。

注意须用意、用暗劲向上顶,胳膊不可上下弯曲、晃动,臂肘始终是直的。

做完八个动作后,手臂自然向两边松垂下来,同时全身放松,自然松一口气。

稍歇一会儿后,再做下一遍运动,共做八遍六十四个暗劲动作。

“泥丸宫”,俗称顶门,即婴儿头骨未合处。

按:此式同易筋经之‘掌托天门’式大致相同,胡老先生所言并未说明呼吸如何同于动作配合之方法,今按照易筋经练法简单说明一下,此式要点:不在于上面之手,而在于全身从下往上之贯穿,故有调理三焦之效,吸气时候,则可意想肚脐吸气,从下而上,胸肋齐张,顶骨上拔,有上推拔开充满之意;呼气则灌注到手,有上抗重物暗劲推顶之力,如此八口呼吸则可放松一下,再接做第二遍。

“泥丸宫”也是天门穴,人体头部百会穴之前处即是。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含胸拔背,马步站立做到“三平”。

形意拳正宗传人崔杰利的函授教材

形意拳正宗传人崔杰利的函授教材

形意拳正宗传人崔杰利的函授教材---未公开版1、形意拳的过渡形意拳和名字还很年轻,但确没有准确的记事年代,也没有详细的过程。

好似这些都被宗师们神秘的遮掩了。

可不管怎样说,总还是留有一些蛛丝马迹供后人推敲研究。

首先脱枪为拳说是一个较新的说法,从三体式就能明显看出枪的影子,五形拳更是枪的用法。

而戴家并未明确提出这个说法。

况李洛能在兵器中很清睐枪法。

应该是李对枪化拳有独到的见解。

其次是,李洛能的后人传播的拳法里有很多花拳的套路。

以前我们学拳都是丁虚步的三体式,后因太吃功而改了。

足以说明李洛能只是学习了心意拳里面的精华而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了演化。

如心意的大步型全部改为形意的小步型。

其三,据记载李洛能只学了五行拳、十大形。

那么后期的连环拳、杂势锤等等皆是第二、三代人创编,所以后面的拳法明显是形意拳的雏型演化而来,没有了戴氏的影子。

第四点:现代的形意拳经过几代人的交流、演变、比赛等影响,已经没有了花拳的影子,甚或是丢失了李洛能对拳法精华部分的展示,舞术化的迹象更趋愈演愈烈之势。

第五点:现代人把武术养生化了。

先不说单腿承重的功夫多么苦,即便是人们练功的架子也提高了。

没有人苦练中、下盘,都在上盘摸。

请设想一下,单腿承重的中、下盘功夫会是什么效果啊。

更不必说负重练习了。

总之,形意拳如同相声、京剧一样,经历了浮以后,还要还原到它的本来面目。

还是让它们发挥它本来的特性吧。

2、如保看待钱与练拳的关系?有人反对教拳收钱,有赞用。

我的观点是拳本是艺术,就如同画家、科学家,研究的东西不变成钱,如何生活,科研经费哪里来。

其实也可以把武术家看做工人,只是每个人的工作不同,最起码也要发工资吧。

换个角度思考一下,既便是爱好,就如同喝洒一样,你花钱喝洒交了朋友,可损失了健康。

花钱练拳则是丰富了知识,健康了身体。

说实话,靠教拳也发不了财,无非是养家糊口,别扔了自己喜欢的东西。

所以请大家正确看待钱与拳的关系。

3、为什么会有门派?门派的产生有几方面的原因:1)发挥自己特色,加以宣扬;2)后人记住一代宗师;3)打品牌产品;4)与其它人区别。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方剂讲解》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方剂讲解》

光明中医函授⼤学教材《⽅剂讲解》《⽅剂学讲解》是为光明中医函授⼤学教学需要⽽写。

本教材的编写原则,⾸先要求突出中医特⾊,运⽤中医基本理论、辨证论治的术语,以及药物的性味功能能阐述每个⽅剂的主治、功能。

其次要求以中医病机作为统⼀⽅剂临床应⽤,权变化裁的准则。

上篇总论:第⼀章⽅剂与临床应⽤⼀、⽅剂与理、法、药的关系⼆、治疗⼤法(⼀)⼋法(⼆)⼗剂第⼆章⽅剂的配伍组合⼀、组合原则⼆、加减变化(⼀)药味增减的变化(⼆)剂量增减的变化(三)剂型的更换变化第三章剂型的种类(⼀)汤剂(⼆)散剂(三)丸剂(四)膏剂(五)丹剂(六)酒剂(七)茶剂(⼋)药露(九)锭剂、饼剂(⼗)条剂(⼗⼀)线剂(⼗三)糖浆剂(⼗四)⽚剂(⼗五)冲服剂(⼗六)针剂第四章⽅剂的⽤法⼀、煎法⼆、服法下篇各论第⼀章解表剂桂枝汤、⿇黄汤、⼩青龙汤、荆防败毒散、消暑益⽓汤、银翘散、桑菊饮、升降散第⼆章和解剂⼩柴胡汤、逍遥丸、藿⾹正⽓散第三章攻⾥剂⼤承⽓汤、⼤陷胸汤第四章清热剂⽩虎汤、清营汤、犀⾓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导⾚散、泻⽩散、清胃散、⽟⼥煎、龙胆泻肝汤、芍药汤、滋肾通关丸、青蒿鳖甲汤、秦艽⾹薷饮、六⼀散第五章温阳剂理中丸、⼤建中汤、四逆汤第六章消导剂保和丸、⽊⾹槟榔丸第七章补益剂补中益⽓汤、四君⼦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贯煎、补肺阿胶汤、沙参麦冬汤、⽣脉散、⾦贵肾⽓丸、天王补⼼丹、⽟屏风散第⼋章理⽓剂越鞠丸、四磨汤、天台乌药散、橘核丸第九章理⾎剂⾎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亢活⾎汤、活络效灵丹、⼩蓟饮⼦、黄⼟汤平胃散、菌陈蒿汤、三仁汤、⽢露消毒丸、⼋正散、五苓散、猪苓汤、茯苓桂枝⽩术⽢草汤、实脾散、草薢分清饮、猪活寄⽣汤第⼗⼀章润燥剂清燥救肺汤、杏苏散、养阴清肺汤、百合固⾦汤、麦门冬汤第⼗⼆章除痰剂⼆陈汤、⽌嗽散、三⼦养亲汤、定喘汤、礞⽯滚痰丸第⼗三章固涩剂真⼈养脏汤、四神丸、桑螵蛸散第⼗四章杀⾍剂乌梅丸、肥⼉丸第⼗五章涌吐剂⽠蒂散第⼗六章治风剂⼤秦艽汤、⽟真散、⼩活络丹、羚⽺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钩藤饮、⼤定风珠、地黄饮⼦、⼩续命汤第⼗七章疮疡剂仙⽅活命饮、阳和汤、犀黄丸、苇茎汤、⼤黄牡丹⽪汤第⼗⼋章经产剂温经汤、固经丸、完带汤、泰⼭盘⽯饮、⽣化汤第⼗九章开窍剂安宫⽜黄丸、⾄宝丹、苏合⾹丸。

陈撄宁先生仙学初步之—入门静功(胡海牙)

陈撄宁先生仙学初步之—入门静功(胡海牙)

陈撄宁先生仙学初步之—入门静功(胡海牙)陈撄宁先生仙学初步之—入门静功(胡海牙)学仙入门工夫很多,然基本上都需要有一定经验的人指导,否则容易出现弊端。

唯有静功一法,比较稳妥,绝少流弊,只要自己能掌握几个要点,即可用工,亦无须专门的老师指导。

即使无有效验发生,对身体亦不会产生负面的作用。

若论学仙好道者入门下手最佳的方法,我们比较提倡静功。

今之初涉炼养一途人士,每闻静功二字,便自然与静坐、坐禅等联系起来,认为静功就一定得盘膝大坐,甚至讲出很多盘腿的方法,如单盘、双盘、自然盘、天盘、地盘、人盘等。

或谓静功就是盘膝大坐,形如枯木,心如死灰;或云身体坐定后,外形安静,内用意识,搬运身中,等等。

我们认为,这些不免对静坐工夫有所误解。

诚然,在古代,不少修炼之士多用盘坐方式进行修行,但并非唯有曲膝盘腿才能进入工夫的深层境界。

因为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材料相对贫乏,桌椅板凳之类的生活用品又相对的少有,人们在休息的时候,每以曲膝盘腿、席地而坐为方便,既节省生活材料,又可消除疲劳。

故而那时的修炼者,亦因陋就简,多曲膝盘腿为修炼的方式。

今天的生活材料日益丰富,人们在研究制造供休息所用的生活器具时,亦多以人体的生理特点,生产适合生理需要、舒适且能解除疲劳的休息用品,较之古代,有如霄壤。

是故,今日用工之士,已无须墨守成规,依然死守古人之法。

并且,根据科学研究资料及我们的长期观察得知,一个人如果长期的曲膝盘腿而坐,将会影响膝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甚至于产生疾患,一些修炼家极力倡导的双盘坐法(即五心朝天式坐法)尤甚。

练丹书中所谓的静坐,虽含有坐功在内,但主要侧重于静。

而且坐的本义,也非今天人们所谓的坐,《说文解字》云:“坐,止也。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止,下基也,引伸为住、止,引伸为席地而坐。

”由此可见,静坐不应只看作坐,更应理解为静。

静功工夫,也不一定要从曲膝盘腿中得来,历史上的陈抟老祖从睡功成就,北七真之一王玉阳真人从站功得益,就是很好的例子。

仙家丹道养生健身操二则胡海牙歌诀,陈撄宁注

仙家丹道养生健身操二则胡海牙歌诀,陈撄宁注

养生健身操二则胡海牙歌诀陈撄宁注解户外健康操歌诀始作深呼吸,擦耳洗面洁。

叩齿三十六,叉腰抖足膝。

双手摩脊背,摆腰前后击。

蛇行肩胛动,完毕做静功。

注解始作深呼吸呼气时,要尽量使肺中没有浊气存留;吸气时,要尽量使肺部充满空气直到肺尖。

用口呼气,用鼻吸气。

如此,方为合法(此法初练时要缓,陵自然一些)。

这种功夫,要慢慢地练习,不可太急躁、太勉强,更不宜在空气不洁的地方去做(如无空气洁净之环境,戴上口罩去做亦无妨)。

深呼吸,古人名为“吐纳法”。

呼吸的作用,着重在呼出身内的浊气,吸入外界的清气。

浊气于人体有害,不可让它丝毫停蓄在身内;清气于人体有益,我们需要大量地吸入。

但是,我们日常呼吸,并未完全符合这个原则。

呼出者很短,吸入者也很浅,一呼一吸之间,肺部之浊气尚未出得干净,就已改呼为吸,外界之新鲜空气还未吸达肺尖,又变吸为呼,这就是普通呼吸的弱点,也是妨碍身体健康的一个最大的原因。

人想要维持身体健康,首先必须矫正呼吸的弱点,所以,就要多做做深呼吸。

擦耳洗面洁将双手相互摩擦,至微热,然后如洗脸状上下反复按摩面部,并且手指捏耳,沿耳轮来回按摩。

此法古人名为“干沐面”。

能帮助加快面部的血液循环,使面部皮肤光润,并能消灭面部皱纹,扫除病容,显露健康人的本色。

叩齿三十六轻轻用劲叩齿三十六次(次数也可斟情增加,但以不少于三十六次为佳)。

注意,不要用力去叩响牙齿,以妨叩破牙齿表面之珐琅磁。

古代修养中常有此法。

此法能使精神易于集中,并可预防牙疼。

叉腰抖足膝身体站立,双眼平视正前方,两脚分开,略宽于肩,双手手心或手背按双肾,以足关节与膝关节的抖动,带动全身的抖动。

此法能治疗全身关节及肾脏诸病。

孕妇禁练。

双手摩脊背用双手手指,沿脊柱及其两边,上下反复地用各种按摩手法进行按摩(也可进行四肢、腰腹及全身的按摩)。

脊柱骨两边,都有神经分出,散布于周身及五脏六腑。

使用此法,能使神经舒畅,并能调节脏腑机能,也可以治疗心烦郁闷及失眠症。

特别是按摩一至七椎,对治疗颈椎病有特殊的效果,同时也是喘息、咳嗽患者良好的治疗方法。

胡海牙先生传内功八段锦

胡海牙先生传内功八段锦

简注胡海牙先生传内功八段锦八段锦是我国传统养生术中的经典,有着比较好的健身效果,但是,在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由于习练者各自不同的体悟,八段锦的练法也就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我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武术大家对八段锦特别偏爱,都或多或少练习过。

这其中,讲究内在修为的武术内家流派尤其重视八段锦,其主要练法和社会上流行的有所不同。

按:锦,古代指由各种不同颜色之丝线交织而成,锦缎、锦被等等,八段锦,由八个不同的动作编排而成,有集锦之意,从南宋后就已经有其踪影,胡海牙老先生所传下来这套八段锦,名称姿势和世传的八段锦基本相同,但内里练法则很大不同,对于内部抻拔之功更为优异,坚持锻炼,自有易筋坚骨,强身锻形之奇效。

诀并注:一、双手托天理三焦含胸拔背,自然站立,全身放松,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两手掌心向上,手指自然分开,中指尖相向,从胸腹前如“托天”状慢慢向上托起。

要真如“托天”一样用暗劲,做到“力从脚跟起,贯到泥丸宫”。

托到顶门后,掌自然向外、向上翻转,中指尖始终相向,如此继续向上托起,托到不能再高时,用暗劲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向上顶八次。

注意须用意、用暗劲向上顶,胳膊不可上下弯曲、晃动,臂肘始终是直的。

做完八个动作后,手臂自然向两边松垂下来,同时全身放松,自然松一口气。

稍歇一会儿后,再做下一遍运动,共做八遍六十四个暗劲动作。

“泥丸宫”,俗称顶门,即婴儿头骨未合处。

按:此式同易筋经之‘掌托天门’式大致相同,胡老先生所言并未说明呼吸如何同于动作配合之方法,今按照易筋经练法简单说明一下,此式要点:不在于上面之手,而在于全身从下往上之贯穿,故有调理三焦之效,吸气时候,则可意想肚脐吸气,从下而上,胸肋齐张,顶骨上拔,有上推拔开充满之意;呼气则灌注到手,有上抗重物暗劲推顶之力,如此八口呼吸则可放松一下,再接做第二遍。

“泥丸宫”也是天门穴,人体头部百会穴之前处即是。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含胸拔背,马步站立做到“三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撄宁天元丹法函授教材目录(本函授教材是1996年由中华气功杂志社主办的陈撄宁仙学天元丹法函授班的教材)目录:一、近代仙学的开拓者陈撄宁(略)二、仙学概述(略)三、仙学基本要领与基础理论 (28)(一)、仙学基础1.丹道原理2.三元丹法3.人元丹法4.上药三品5.小药与大药6.内丹与外丹7.阳丹与阴丹8.产药与成丹9.黍米丹说10.小大周天11.小还与大还12.火候与止火13.玄关一窍14.专气致柔5.学仙毕业时间16.辟谷与成仙17.仙佛皆重清静心8.修仙必以德为辅19.筑基20.用功时间(二)修炼秘要1.论性与命2.论初步存神3.论呼吸与胎息4.论真空炼形法5.论杂念6.论冲关7.睡功三昧8.先天一气与神仙9.炼虚合道超出三界10.胎从空定中来11.文火与武火(三)修炼法要1.修道程序2.仙家顿法3.先天玄妙4.学仙简要5.开玄关6.初学守窍7.玄关发动一景8.调身调息9.调药与河车逆转10.天丹要诀11.活子时12.丹成温养13.长生口诀14.老年人多睡为妙15.防偏之法16.小周天任督感应17.功境例解18.生死流转之机……………………一、修炼基础1.丹道原理《老子道德经》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此即后世丹经所谓先天一气之说。

《易经.系辞》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后世丹经所言阴阳的道理不能外此。

“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盖氤氲者,天气下交于地,地气上交于天,温和酝酿,欲雨未雨,将雷未雷,所谓“万里阴沉春气合’者是也,若雷雨既施,早非氤氲矣。

露乃地面之水因热化气,腾散于空中,至夜遇冷,遂附于最易散热之物体,而凝结成露。

丹道亦同此理,可以神悟,难以言传。

以世俗严,男子偏于阳,女子偏于阴。

以丹道言,男子外阳面内阴,女子内阴面外阳。

总而言之,不管他们谁是阴谁是阳,都嫌其偏枯而不完全,此乃人类有身以来最大的缺憾,亦即生死流传唯一的动机。

但后天阴阳虽分为二,而先天一气却是整个的,其本性实不欲分离。

修道者贵在利用后天之阴阳,以返还先天一气,换言之,即是从偏枯不自然之变态上,逆行造化以求回复中和自然之本性而已。

《书经》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执厥中。

”此十六个字将修行的道理已包括尽了。

《庄子.在宥篇》引广成子教黄帝之言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

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

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

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

”圆顿按:这段文章,把长生不死的道理,和盘托出,玄妙无伦。

凡后世丹经所言,炼已筑基,周天火候之说,无不在此。

黄帝为道家之祖,而广成子又是黄帝之师,其言如此显露,如此切实。

奈何后世学道者,不于此寻一个出路,反去东摸西撞,七扯八拉,真所谓盲人骑瞎马,愈来愈错,越弄越糟。

2.三元丹法三元丹法,即天元、地元、人元三品丹的合称。

天元,一般指清静派的内丹功夫,如北宋邱处机所著的《大丹直指》,即是讲的天元丹法。

地元,指镍丹烧炼,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人元,指阴阳双修的内丹功夫,如南宋张紫阳著《金丹四百字》人元丹法,须觅得知音伴侣之合作,法财侣地四项条件具备,而债本人又真能遵守奉行,否则亦无所成。

(当代之人,不具备双修条件,仙师绝不经传。

好奇者,应慎之又慎,勿轻信略知一、二者。

)3. 天元丹法天元丹法大概有关身心性命。

命即呼吸之气,性即灵学神。

修炼此种功夫,天始要静坐,使脊骨正直,然后再调匀呼吸之息,同时须停止杂念,而入于虚无。

于是呼吸渐渐轻缓,最后且至于停止呼吸,在一定期间可以达到某种状态。

空中有灵质者名曰先炁者,其微细更甚于电子,凡宇宙万类由此而生。

所以名为先天者,因天地亦由此气而成形也。

修道者若能常常收摄先天炁,非但能保持不老,并且可以返老还童。

达到某一个时期,其元神亦能变为实体,而现双身之我相。

此第二我之化身,或显或隐,皆有已意。

又能于几秒种内行数千里路程,无论何人,皆能见之。

并能与之接触,公认其与某修士本人无异,即使本人之朋友或亲属遇之,亦不能分别谁是凡体、谁是化身。

彼时此异人之生命可由自己做主,而不受造物主所支支配矣。

天元功成以后,即预备继续做一种因苦艰难之事业,如进行所谓地元丹法。

及至能出阳神,则天元、人元功夫已可谓圆满,然后由以下所说二法中仍择一法,更求进步,以达到肉身化化气之目的。

一者即是由地元而上接天元,以完成其最高之造诣,将肉体与灵性和宇宙本性合而为一。

地元、天元两种功夫所需要之时间,大约十二年足矣。

另一法即是当人元功夫完毕之后,渐渐使其肉身化气,同时炼神还虚,此种功夫,进步甚慢,大约须经过六百年至八百年之久,方能达到肉体、灵性与道合一之目的。

4. 上药三品上药者,上等之妙药也。

三品即三种。

上药三品,谓上等之妙药,只有三种,即神与气精。

为什么称为上等妙药?因为人身的生存在世,所以能够康强清健,有聪明智慧者,完全靠这三种东西的营养维持,流行不息。

今姑再将这三种东西,略为分析:精者,人身的液体,而含有膏粘性的物质在内,如稀薄的浆糊。

气是由膏粘性的液体,为火性熏蒸熔化而成者。

此气盖尚未为吾人目光所能够看见者,如口中呼吸的汽水,以及沸水的蒸汽之类。

神则即由此蒸汽类的东西,再化而为目光所不能看见之物。

然虽不能看见,而东西则依旧如故,不过因其微妙而隐于虚空,并非没有。

但此三件东西,常在循环施化,流行于周身。

或精化气而气化神,或神化气而气人精。

只要有此三物运行于周身,则人便可以不死。

而人之康强活沷,亦惟靠此三物充足于周身。

若此三物减少,则衰才病死,亦随之而来。

则此三物者,岂不可以称为上等之妙药乎?丹普通之称谓药者,盖可以饵而致用,故足以却病延年。

今神与气精,乃人身所本有,得之于天然,非外服之物可比。

多者不可使之少,少者不可使之多,衰者不可使之健,健者不可使之衰。

亦惟有听其自然,而衰老病死任造化之支配,未闻有人能使将精气神者,可当药物服食也。

宁非空谈科?曰:此常人之思想。

仙家妙用,所以能将此三者为上药者,正因其有法可以当药物服食而免衰老病死之患耳。

5. 小药与大药“小药”者,在阳关未闭之前,行小周天功夫,静极生动,活子时来,即谓之小药。

大药则由采小药筑基之功已毕,阳关已闭,此时再于“天人合发”、“静极生动”时采取“先天一炁”,即为“大药”。

从此之后,便是在周天功夫。

照丹经上之向例,再过十个月之后,即能脱胎,再可行三年哺乳之功矣。

6. 内丹与外丹外丹即为外药,内丹即为内药。

丹则状其明,药则喻其功效;丹则言其已成,药则言其始生。

内者即上药三品“精气神”,因其在于身人,及其团结之时,即为内丹。

外者即先天一炁,由虚无中来,始为外药。

断为外丹,又名还丹。

然先天炁虽自虚无中来,若非身中之精气神调和团结,天阖自然,则虚无中之气,亦未由至之。

所谓内真外应,“寂然不动”、则“感而遂通”,“内药还同外药,内通外亦须通”,均是此理。

7. 阳丹与阴丹夫阳丹可以上升,阴丹可以轻举,阳丹即大还之丹,阴丹即内修返本之理。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少思寡欲,可得长生。

”夫道之最要,以精为根,以气为蒂,含真之道,御养之术,诀之在口。

但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泯灭成虑,久久习熟,由晦而明,必得道矣。

8. 产药与成丹凝神入坤脐而生药,即是凝神入气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等活子时来,即是生药。

盖药者即是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

移神入于鼎而成丹,即是得药之后,由河车上升于泥丸。

于鼎者,泥丸之异名也,其不曰移药而曰移神者,因得药之后,神与药合在一处,不可分别,神之所至,即药之所至,即神之所至也。

又凝入坤脐,即以后天招摄先天,故曰在先天。

移入于鼎,则以先天运化扣,故曰在后天。

9. 黍米丹说丹经虽有黍米之说,非谓形状像一粒黍米,及是极小极小之意。

譬如说黍米之丹,居然能点铁成金,就是说以极小之药力,居然能收极大功效,此言外丹也。

若丹丹黍米之说,却是一个譬喻,非谓身中真有一物如黍米大小。

张紫阳《金丹四百字》云:“乌肝与兔髓,擒来归一处,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著。

”此言日积月累,由隐而显。

《金丹四百字》又云:“混沌包虚空,虚空包三界,及寻其根源,一粒如黍大。

”此言“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之意。

岂可执着“黍米”二字而必欲较量大小之形状乎?10. 大小周天小大周天之名,唐以前无之。

崔公作《入药镜》,伯阳著《参同契》,皆无此名词。

元明以后,始见于书耳。

既有此名词,各家就借题发挥。

予谓人身本一小天地,气血周流,一昼一夜,即是一周天。

丹法取象天地,要在以我身之小天地,混融而入于乾坤之大天地,然后可以"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而得超凡入圣之机用。

兹若分而言之,小大周天之名,可用三种解释:其一、小周天乃炁行周天,大周天乃神行周天。

然所谓炁行、神行者,皆在定中行之,特工夫深浅不同耳。

何言之?当炼精化炁之时,以我虚寂,感召外来真阳,入我身中。

当真阳来时,浑身上下,俱感酥软,由酥软而转为麻木,由麻木而入混沌,不识不知,如活死人一般。

斯时我身与虚等,心与空等,天地之虚空,即我之虚空。

我之小天地,融化而入于乾坤之大天地。

以尽虚空、遍法界之真阳,养我一身,彻内彻外,透顶透底。

吕祖所谓:"白云朝上阙,甘露洒须弥"者,正炁行周天之境象也。

葛仙翁曰:"离火激海,坎水升虚。

玉液灌溉,洞房流苏。

天机直露,万籁难如。

"《参同契》曰:"修之不辍休,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以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

"三丰翁《道情歌》曰:"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

一片白云一阵香,一番雨过一番新。

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守洞中春。

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

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

"龙眉子《金丹印证诗》曰:"朝朝金鼎起飞烟,气足河车运上天。

甘露遍空滋万汇,灵泉一派泛长川。

"斯皆炁行周天之法验也。

当炼炁化神之际,神息俱定于虚空之中。

先天真阳,入我色身,周流一匝后,因主人公定在外面,色身已如空屋,随即出色身而来至虚空中,抱我主人翁,因神定而气随定。

神炁同定,久则炁尽化神,唯一威光,煊赫虚空,是即胎圆之证也。

入此大圆寂照之门,以性空本体,圆融六大。

六大法性,与我真性,平等无二,自他不隔,物我一如。

于是能入水火、透金石,起种种不思议神用,皆神行周天之法验也。

是则约炁行、神行,而有小大周天之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