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
四下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范文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教学目标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认读“龄”、“衍”,正确识记“稠、瞻”等生字字形;通过看图想象、联系上下文、比较等方法理解“稠密”、“繁衍”、“瞻仰”等词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感受樟树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
3、用“无论……总是……”、“只要……就……”等关联词造句,练习背诵全文。
4、通过搜集的资料领会樟树和宋庆龄高尚人格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听写、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给段落加小标题,提炼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意象,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4.借助拓展小练笔,学会抓住几个不同的场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集中表现意象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 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走进意象。
1、出示樟树图片,谈话引入:阳春三月,百花争艳,树木葱茸,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两棵树上。
(幻灯)知道这是两棵什么树吗?学生答,(板书:樟树)学生齐读两遍。
出示:这两棵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幻灯)2、师边板书边解说:注意“龄”字,左半边是个牙齿的齿字,因为从牙齿能看出一个人的年龄。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文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文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
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片断赏析教材简析:本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
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片断教学:为了能突破这一难点,且要在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有所收获,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让学生机械记忆宋庆龄的高贵品质。
我作了以下设计: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的问题:文章的题目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写樟树和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围绕这一问题,我让学生介绍在课前了解到的宋庆龄的相关资料和小故事,且边听边想:宋庆龄和樟树和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
有的说:樟树长得蓬蓬勃勃,而宋家三姐妹的外表也是非常出众的,因此从外形看,宋庆龄和樟树一样长得挺拔秀丽。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哄堂大笑 栩栩如生 熟能生巧 百发百中 画龙点睛 事半功倍 拔苗助长 得意忘形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大庆第一中学附属第二小学 安娜
“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这是怎样的两棵树?
2、圈画出这一自然段中最能概括 樟树外形、生长特点的词语。
”画出描写别的树木的
句子,用“
”画出描写樟树的
句子。
4、感悟写法。
5、合理分工,轻声交流。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 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 虫子。它们还有养儿育女,繁衍后代, 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 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持久 保持。即使当它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 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 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 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1922年的一天,孙中 山接到密报,叛变的部队要 攻打他的住地。
孙中山要宋庆龄跟他一 起撤离,宋庆龄却坚定地说: “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 没有先生。为了中国,你先 走。”
孙中山只能忍痛和宋庆 龄道别。面对强敌,宋庆龄 毫不畏惧,在危难时刻,她 大义凛然,英勇战斗。等到 确定孙中山安全后,才从容 不迫地冲出了包围圈。
1936年,宋庆龄 得知国民党反动派非法关押 了7位爱国人士,十分愤怒。
在那炎热的7月,她不顾 疲劳,带着十几位救国会的 同志,来到苏州高等法院, 自请入狱。敌人被吓得一个 个狼狈不堪,他们被迫当场 释放了7位爱国领袖。
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让 敌人敬畏。
解放后她致力于妇女儿童事业, 亲任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会长, 为新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妇女儿童事业 倾尽心力,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和爱戴。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指导

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导航台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故居”是指一个人从前曾经居住过的房子。
宋庆龄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民主主义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
她的故居一定有许多珍贵的值得人们瞻仰的东西,为什么偏偏写樟树呢?在你读课文的时候,你有没有边读边思考?课文独独介绍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可见樟树一定与它的主人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并且以它特殊的品质受到人们的珍视。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
介绍了它们的生长特点,由此赞美了樟树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1至3自然段,写宋庆龄舍不得樟树。
第4至5自然段,写樟树的外形及特点。
第6自然段,写人们总爱在樟树前留影。
人们爱樟树,正是崇敬一代伟人宋庆龄的反映,那两棵樟树不正是宋庆龄高贵品质的化身吗?二、精品屋课文精彩片断欣赏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欣赏:樟树树形很美,是一种极好的城市美化树木。
也许在你所在城市的街道旁,就种植着许多樟树,你曾经偶尔抬起头来,看看它们吗?这一段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樟树的外形特点: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
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好好体会。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欣赏:这一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樟树与别的树木,尤其是石榴树进行比较,一层层地深入地赞美了樟树不招虫的高贵品质。
有“拒虫的香气”,这是樟树的可贵之处;而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是“更可贵”之处;“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这便是樟树的“高贵之处”了!随着作者的描写,我们也一点点地更深入地领会了樟树的内在品质,并由此由衷地赞美它。
2019春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仿写句子
读读下面的句子,再用带点的词语造句。(课 后第四题)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只要努力学习,认真听课,就能取得好成绩。
..
.
樟树的可贵之处就 在这里。
这句话起了概括 总结的效果。
揭示樟树的品质,也揭开 了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 两棵樟树的谜底。同时樟 树的品质正是宋庆龄美好 品德的体现。
文中所写的樟树与宋庆龄有什
么联系吗?
1.写樟树蓬蓬勃勃,是为了喻宋庆龄的精神蓬蓬 勃勃。 2.写樟树驱虫的香气永久保持,是喻宋庆龄坚强 不屈、一身正气的气概永垂不朽。 3.写樟树有高贵的木质,是比喻宋庆龄高贵的品 质值得颂扬。
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 树前留影纪念表现出的特 点和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有相似之处,体现了宋庆龄崇 高的人格风范与高贵品质。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表达了对宋庆龄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寄托了对宋庆龄
的深切怀念。
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有什 么好处? 借物喻人 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助教、科学普及、文学艺术、体育卫生等诸多领域都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国内外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
课堂演练 一、扩写句子。
红旗飘扬。 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鸟歌唱。
早晨,活泼可爱的小鸟在枝头动情地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纪念宋庆龄,1982年5月29日,宋庆龄基金会在
北京成立。邓小平同志亲自担任宋庆龄基金会名誉主席。 宋庆龄基金会从成立到现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 工作,始终不渝地遵循“增进国际友好,促进祖国统一, 发展少儿事业”的三项宗旨。
苏教版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

苏教版四下《宋庆龄旧居的樟树》评课《宋旧居的樟》1“和美文”,是在借古今中外圣人智慧的基上所追求的文教育思想,旨在战胜小学文教育 (特是教课 )中多的极化象,“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之美。
”建立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文色的“生”境地,以求生成雅俗共的“和美” 堂。
而沈老教的《宋旧居的樟》,意在达到“形神融通”的和状。
是一篇托物人的文章,在描绘两棵香樟,写宋身上的那种“香樟”精神。
而沈老便抓住了香樟的“香”,使整篇文达到了形神融通。
“香” 是樟“形”的一部分,又是樟的“神”之所在,更是宋的“神”之所在,整堂构相互融通,首尾呼,特是以关打破口,而且能奇妙运用,学生在文、会文的程中,、感悟樟的形象美,而用自己的言去造樟的精神美,再而迁徙至宋的精神美。
一、樟之形。
沈老第一抓住樟枝干粗壮、叶浓密、始保持蓬蓬勃勃的生命力三方面,慢慢地使学生海中,两棵樟的形象愈来愈清楚。
特是在“蓬蓬勃勃” 中,老抓住“无⋯⋯ 是⋯⋯” 一关,学生领会樟一年四时旺盛的生命力::蓬蓬勃勃是一种什么感呀?生:旺盛的生命力,生机勃勃:你能好蓬蓬勃勃?(生 ):樟蓬蓬勃勃的形象不过存在一天两天 ?假如不是,那你从哪里感觉到的呢 ?生:无⋯⋯ 是⋯⋯:樟向来都是么蓬蓬勃勃的,你能好种感觉 ?(生 ) :一年 365 天,两棵樟要面大自然的哪些考 ?你能想象一下 ?(学生想象 ) 引小:是呀 !无在骄阳炎炎的夏季,樟是 (蓬蓬勃勃 )是呀 ! 无它碰到寒凛凛的冬季,樟是 (蓬蓬勃勃 ) 是啊 !无在暴雨的日子里,樟是 (蓬蓬勃勃 ) 板:蓬蓬勃勃学生通“无⋯⋯ 是⋯⋯” 关,不感悟到两棵樟始如一的蓬勃生机,能在想象中灵巧运用关,借助学生富裕感染力的朗,使原来就抽象的文字学生的倒是详细形象的两棵极具生命力的樟,能不学生喜 ?二、悟樟之神。
沈老并无学生樟的喜逗留在表面,而是把要点放在感悟樟的高品上。
并又抓住了“即便⋯⋯ 仍旧⋯⋯”和“只要⋯⋯就⋯⋯”穿于整个,品悟樟的高在于它永远保持的香气和拒虫的特征::樟的高的品表在哪里 ?取出笔来,把句子划下来生: ( ⋯⋯种香气能永远保持⋯⋯):到文章中去找找,种香气能保持多久呀?生:种香气能永远保持引:是呀,即便当它枯枝叶落的候,它的香气仍旧⋯⋯即便当它已作木材制成家具的候,它的香气仍旧⋯⋯即便去一年,香气仍旧⋯⋯即便去十年,香气仍旧⋯⋯即便去百年,香气仍旧⋯⋯:就是永远保持的香气,正是樟数的高之。
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件-课文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 共21张PPT)

精心整理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 , 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 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 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 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 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 就在这里。
精心整理
思考: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 居里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 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 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 的纪念。
蓬蓬勃勃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 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精心整理
蓬蓬勃勃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精心整理
蓬蓬勃勃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精心整理
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樟树吗?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无论是_____还是_____,它们总是____。 无论是_____还是_____,它们总是____。
宋庆龄自己没有子女,但她以博大 的爱心,把全中国的少年儿童当作自己
宋庆龄
的孩子,并倾注了毕生心血。人们亲切 (1893年—1981年) 地称她为“宋奶奶”。
精心整理
思考: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 居里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 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 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 的纪念。
精心整理
宋庆龄故居
精心整理
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精心整理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精心整理
阅读要求: (1) 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词。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 系课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通每个自然段,给自然段 标上序号。
精心整理
粗壮 稠密 保持 搬家 崇敬 瞻仰 纪念 樟树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 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 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 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 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 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 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 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 得这两棵树。”
填空
宋奶奶一生永葆革命的青春,就如樟树 蓬蓬勃勃 ;
我挑战 我自信
樟树不高,但它的_______ , 而且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的树叶_______ 。樟树四季 常青,无论是___________,它们 总是那么____________。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 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 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 无论夏天还是冬天,他们它们总是
那么蓬蓬勃勃。
局部——整体
这是两棵( )的樟树。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从同一棵石榴树上, 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它们还要养 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 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 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 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 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 虫类就怕它一天。 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 里。
①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无论
,
他总是在思考科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②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邮递员总是
。
无论 ,它们总是 。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 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 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 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2.理解“稠密、蓬蓬勃勃”等意思,用“无论……总是……”等练习说话。
3.研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关联词在文中的作用,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重难点]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关联词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樟树旺盛的生命力,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2.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3.出示1~3自然段,指名读。
(读完提示)第一小节:两棵什么树,不告诉你。
第二小节:两棵什么树就是不告诉你。
第三小节:这是两棵樟树。
作者这样写,你有什么感受?(设置悬念,让你有继续读下去一探究竟的愿望,引人入胜。
)4.过渡:这是怎样的两棵树让宋庆龄舍不得呢?下面我们继续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樟树,相信大家只要用心读书,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相机出示:这是两棵?的樟树。
)【设计意图】通过指读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行文的巧妙,在层层深入中对两棵樟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探究欲。
二、紧扣词句,感知樟树蓬勃的生命力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樟树的外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它的外形特点,回答:“这是两棵?的樟树”。
相机板书:蓬蓬勃勃。
理解意思:说明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繁荣、很旺盛。
2.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词句。
(1)“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交流辨析两个“伸”:伸得不简单哪——伸得广,伸得远。
长得多么有力呀!(结合观看插图)粗壮中蕴含着力量,这就是蓬蓬勃勃。
(指名读、齐读)(2)“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稠密”是说叶子又多又密,“绿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只有叶子长得好,才能发亮。
“稠密”“发亮”的树叶充满了活力,这也是蓬蓬勃勃。
(女生读。
)(3)“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从“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中更看出它生命力顽强。
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也用这样的句式来赞一赞樟树。
(出示: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3. 季节在变,环境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樟树的(蓬蓬勃勃)。
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出樟树蓬蓬勃勃的气势。
4. 小结提示:作者写樟树的外形,先写粗壮的枝干,再写稠密发亮的树叶,最后写四季常青的生长特点,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宋庆龄故居樟树的蓬蓬勃勃。
你能把樟树的样子牢牢记在自己的心中吗?练习背诵:自己练练,提示关键词助背,学生齐背诵。
【设计意图】紧扣词句,感悟樟树的蓬蓬勃勃。
借助关联词拓展想象,用“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进行口头说话,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意象,移情入境,从而加深理解,更深刻领会樟树蓬勃的生命力。
三、关联对比,感悟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这又是两棵?的樟树,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先自己圈圈画画,再和同学交流。
2.学生交流:这是两棵“香气永久保持”的樟树,从哪儿可以读出来?(1)“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
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理解“永久”的意思。
(永远,长长久久)樟树从什么时候就有一种香气?帮助学生理解“本身”。
(与生俱来,天生就有就叫“本身”。
)而很多树木是不具备这个本领的。
所以说樟树的可贵之处首先体现在它本身就有香气。
(2)“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吗?句式练习:即使它已经被(劈成一片片木柴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即使它已经被(),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小结:是啊!无论怎样的情况,哪怕成了一个小箱子,一张小凳子,一个小木片……它的香气永远不变。
指导朗读。
(3)“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拓展: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百年千年……),虫类就怕它……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什么呢?相机板书:香气拒虫正因为樟树有一种独特的香气可以防蛀虫,所以人们在装修房子时,喜欢用樟木板做衣橱,铺地板时把樟木块放在下面,这样做既环保又实用。
3. 写樟树可贵之处的这三层意思是通过什么来连接起来表达的呢?(关联词)师生合找。
去掉关联词试着读一读,说说感受(用上关联词更加突出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
4.小结:樟树本身就有香气,还能永久保持,而且它那特有的香气,能够让害虫永远害怕,这种可贵的品格实在令人可敬可佩!来让我们完整地把这段话读一下,读出我们的敬佩之情。
5.比较强调“可贵之处”。
(1)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已写得很明了,可作者在这一段的开头为什么还要写“别的树木”呢?请一生读。
(2)再交流:对比突出樟树拒虫的可贵之处。
(抓对比)(3)师:作者只用了一个关联词“而”字,就把这看似无关的两段内容作了巧妙的连接与过渡,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樟树拒虫的可贵品质。
请同学分别读这段话前后两部分内容,体会这种语意的转折与强调。
6.对比读好第5节。
师生齐合作(师前生后)。
7. 小结:通过这样的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两棵香气拒虫的樟树。
(指板书)所以,宋庆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齐读句子。
【设计意图】抓住带有关联词的语句品读体味,情境采访,拓展连说,进一步感受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
在与“别的树木”的对比中更衬托出这是两颗香气拒虫的樟树。
四、人树联系,感受宋庆龄的人格美1. 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树,不写其他人的树?(是不是树与人有什么关系?)2. 读写训练:读读敏悟学习单《宋庆龄资料》,圈划宋庆龄的可贵之处,也学着用上关联词写一句或几句话来赞美宋庆龄。
3.交流点评,樟树的主人一身正气,不与国民党反动派同流合污,这就是她的可贵之处。
4. 再读课题,你觉得仅仅是写樟树吗?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
(这种写法叫“以树喻人”)5. 怪不得人们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总是怀着——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6. 人们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留下的不仅仅是两棵樟树的形象,还有对樟树主人宋庆龄的深深怀念。
你们说,这还是两棵?的樟树呢?(不平凡、值得纪念、令人崇敬、让人想起宋庆龄)【设计意图】借助“敏悟单”补充学习资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用“即使……仍然……”、“只要……就……”等关联词写话,赞一赞宋庆龄的可贵之处,既是对宋庆龄的进一步了解,更是对所学关联词的迁移运用,帮助学生领悟树如其人、以树喻人的写作特点。
五、总结全文:今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故居的樟树,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和香气可贵,通过读书体会到这樟树也是宋庆龄人格的象征。
她就像这两棵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她高雅的形象、一身正气、满腔的爱国热情永远播洒在人们的心间!六、作业设计:1.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3. 课外推荐阅读:茅盾《白杨礼赞》,林清玄《高原红柳》【设计意图】用关联词造句,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借助实际的言语训练得到实践、锻炼机会,进一步体会关联词的合理运用。
推荐阅读,拓展“以树喻人”的文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抓对比蓬蓬勃勃用关联一身正气以树喻人香气拒虫教学反思:巧抓关联词,品味樟树的可贵《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结合课后的练习提示,教学时,我抓住文中的几组关联词,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感悟文本的内涵。
一、借助关联词,感知樟树的蓬勃生命力师:还从哪里感受到它生命力顽强呢?(从“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中的“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从“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中看出它生命力顽强。
)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也用这样的句式来赞一赞樟树。
出示: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练习说话)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狂风还是暴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干旱还是洪灾,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是啊,季节在变,环境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樟树的蓬蓬勃勃。
通过拓展训练,借助关联词想像说话,引导学生体会樟树的四季常青,体会樟树不因环境变化、条件变化而始终蓬蓬勃勃的顽强生命力。
二、连接关联词,凸显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出示句段: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句式练习:即使它已经被(劈成一片片木柴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即使它已经被(),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年、百年千年……)写樟树可贵之处的这三句话是通过什么来连接起来表达的呢?(关联词)师生合找。
去掉关联词试着读一读,说说感受(用上关联词更加突出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
对比“别的树木”,作者只用了一个关联词“而”字,就把这看似无关的两段内容作了巧妙的连接与过渡,“一招一拒”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樟树拒虫的可贵品质。
再分别读这段话前后两部分内容,体会这种语意的转折与强调。
对比读好第5节。
作者在这一段的描写中,既用关联词“而”将“别的树木”与“樟树”的对比连接起来,又用“即使……仍然……”、“只要……就……”等几组关联词把樟树香气持久、拒虫的可贵凸显的淋漓尽致。
通过带上关联词细细品读和去掉关联词后语意强弱的对比诵读,更加凸显出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
三、迁移关联词,感悟宋庆龄一身正气的可贵读写训练:读读敏悟学习单资料,圈划宋庆龄的可贵之处,也学着用上关联词写一句或几句话来赞美宋庆龄。
交流点评时,有的学生说:“无论蒋介石写匿名信、寄子弹或打电话恐吓,宋庆龄总是坚持自己的革命立场。
”有的说:“无论困难多大,宋庆龄总是为革命不懈斗争。
即使蒋介石采取各种手段威逼利诱,宋庆龄仍然坚持自己的革命立场。
”还有的说:“即使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宋庆龄仍然冒着危险,积极组织通过各种途径营救了一大批革命者和爱国人士”。
写话的过程不仅是对资料内容的一个内化,更使学生对这几组关联词的用法有了语用实践的机会。
樟树主人一身正气,不与国民党反动派同流合污的可贵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起来、高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