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尊老爱幼的故事
古代名人尽孝心的故事五则

古代名人尽孝心的故事五则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到了“九.九重阳节”,这是我们孝敬老人的节日。
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们带来古代名人尽孝心的故事五则,欢迎阅读。
古代名人尽孝心的故事五则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古代名人感恩故事

古代名人感恩故事历史故事主要反映了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事情,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名人感恩故事。
古代名人感恩故事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古代名人感恩故事2:包拯辞官侍母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名人尊老爱幼故事

名人尊老爱幼故事名人尊老爱幼故事名人尊老爱幼故事1、主席敬酒1959年毛泽东同志回韶山,曾专门邀请亲友中的老人来吃饭。
他给老人们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主席立即回答说:“敬老尊贤,应当应当。
”2、《祭母文》1919年,毛泽东的母亲患腮腺炎。
在长沙读书的毛泽东得此消息急忙往家赶,想接母亲去省城治病。
可是因并发其他病症,毛文氏--文其美还是离开了人世。
毛泽东万分悲痛,用泪和墨写下了《祭母文》和两幅灵联。
一联是:“疾草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另一联是:“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从这两幅联中,看到毛泽东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受,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
3、外交部长洗尿裤那是1962年的春天,陈毅随总理出访回到四川,途经成都去看望80岁的母亲,正逢刚把失禁后的尿裤换。
陈毅拿起尿裤:“小时候,您给我洗了无数次尿裤,今天就让我也给您老洗一件”。
洗啊洗,洗得春花把头点:外交部长洗尿裤,传统美德传千年。
4、汉文帝亲奉汤药汉文帝刘恒,是一位比较宽厚有为的封建帝王,由于他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曾给社会带来一度繁荣昌盛。
史称“文景之治”。
刘恒还是一位孝顺母亲的君主,其生母薄太后多病,他在处理完繁忙政务后,认间经常亲自在母亲病榻旁陪伴。
在薄太后患病三年间,刘恒经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
母亲所服的汤药,文帝都要先亲自尝过后,才让太后服用。
5、朱老总孝敬双亲朱德总司令对父母的孝敬是有口皆碑的。
他幼年在家时,对父母就非常敬重老顺。
乡亲们常对他赞不绝口。
他后来从军当上军官,向父母寄物汇款克尽孝道。
参加革命后,当了总台令,指挥千军万马对敌作战,但他仍然挂念家乡的亲人。
当他得到母亲去世消息后,非常悲痛,写了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以寄托他对母亲的无限思念。
6、为老人奉献爱心西安市民王曾吾夫妇无儿无女,年老力衰生活上有许多不便。
卫生学校六百多名女生,轮流担负起照料老两口的责任,她们决心: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使他们幸福地度过晚年。
名人尊老爱幼故事

名人尊老爱幼故事名人尊老爱幼故事1、主席敬酒1959年毛泽东同志回韶山,曾专门邀请亲友中的老人来吃饭。
他给老人们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主席立即回答说:“敬老尊贤,应当应当。
”2、《祭母文》1919年,毛泽东的母亲患腮腺炎。
在长沙读书的毛泽东得此消息急忙往家赶,想接母亲去省城治病。
可是因并发其他病症,毛文氏--文其美还是离开了人世。
毛泽东万分悲痛,用泪和墨写下了《祭母文》和两幅灵联。
一联是:“疾草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另一联是:“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从这两幅联中,看到毛泽东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受,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
3、外交部长洗尿裤那是1962年的春天,陈毅随总理出访回到四川,途经成都去看望80岁的母亲,正逢刚把失禁后的尿裤换。
陈毅拿起尿裤:“小时候,您给我洗了无数次尿裤,今天就让我也给您老洗一件”。
洗啊洗,洗得春花把头点:外交部长洗尿裤,传统美德传千年。
4、汉文帝亲奉汤药汉文帝刘恒,是一位比较宽厚有为的封建帝王,由于他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曾给社会带来一度繁荣昌盛。
史称“文景之治”。
刘恒还是一位孝顺母亲的君主,其生母薄太后多病,他在处理完繁忙政务后,认间经常亲自在母亲病榻旁陪伴。
在薄太后患病三年间,刘恒经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
母亲所服的汤药,文帝都要先亲自尝过后,才让太后服用。
5、朱老总孝敬双亲朱德总司令对父母的孝敬是有口皆碑的。
他幼年在家时,对父母就非常敬重老顺。
乡亲们常对他赞不绝口。
他后来从军当上军官,向父母寄物汇款克尽孝道。
参加革命后,当了总台令,指挥千军万马对敌作战,但他仍然挂念家乡的亲人。
当他得到母亲去世消息后,非常悲痛,写了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以寄托他对母亲的无限思念。
6、为老人奉献爱心西安市民王曾吾夫妇无儿无女,年老力衰生活上有许多不便。
卫生学校六百多名女生,轮流担负起照料老两口的责任,她们决心: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使他们幸福地度过晚年。
孝老爱亲名人故事

孝老爱亲名人故事
古代历史上的著名孝老爱亲名人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舜:舜是上古时期的帝王,他以孝闻名,对父母十分孝顺。
他的父亲和继母对他很不好,但是舜仍然对他们非常尊敬和照顾。
他的孝顺行为传遍了天下,成为了后世孝子的榜样。
2.刘恒:汉朝的刘恒是一个以孝闻名的皇帝。
他对母亲非常孝顺,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她,还经常陪伴她聊天、游玩。
他的孝心和行为成为了当时的楷模。
3.曾子:曾子是孔子晚年弟子之一,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他对母亲非常孝顺,有一次母亲咬手指,他在山上砍柴时感到心痛,便立即回到家中看望母亲。
4.仲由: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人,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
他非常孝顺,早年的时候家中很贫寒,自己经常吃野菜,但是“百里负米”回家照顾父母。
5.董永: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也一直在流传着,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年少时就丧失母亲,和父亲董还如相依为命,以种田为生。
6.郯子:郯子也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母亲病重,只有鹿乳可以治疗,于是郯子就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得到鹿乳来奉养母亲,
好几次差点被当做猎物。
这些历史著名孝老爱亲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一种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尊重和照顾家人,尤其是年迈的父母。
有关尊老爱幼的故事

一、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二、亲尝汤药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
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三、芦衣顺母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两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尊老爱幼的简短事迹(通用12篇).doc

尊老爱幼的简短事迹(通用12篇)尊老爱幼的简短事迹(篇1)卧冰求鲤,出自二十四史。
传说晋时王祥,小时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继母患病,很想吃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里结冰无法捕鱼。
王祥不计前嫌,于是心生一计,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人们都说孝感天地,必得天佑。
尊老爱幼的简短事迹(篇2)香九龄,能温席。
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早故,黄香跟他的父亲相依为命。
家里很穷,根本用不起铺褥。
黄香对父亲十分的孝顺。
怎样孝顺呢?炎炎夏日,他怕父亲睡不着,那时候又没空调,所以,他就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席子和枕头给扇凉快了,伺候父亲安寝。
在寒冬腊月,天寒地冻,黄香就自我先睡下,用自我的体温去温暖席子,温暖枕头,让父亲能够安寝。
所以,这个故事又叫"黄香扇枕",也就就是黄香这个孩子把枕头给扇凉快了。
另外也叫"黄香温席",黄香把席子给弄暖和了。
这个故事被《二十四孝》所记载的,黄香被称为天下至孝之人。
所以传统中国老百姓之所以明白黄香,乃就是因为他就是个大孝子。
尊老爱幼的简短事迹(篇3)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
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尊老爱幼的简短事迹(篇4)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六则敬老孝亲的名人故事

敬老孝亲的名人故事六则敬老孝亲的名人故事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
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名字为后世所知,人们永远记着他们。
这,就是名人。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则敬老孝亲的名人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六则敬老孝亲的名人故事1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
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六则敬老孝亲的名人故事2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尊老爱幼の故事
赈 济 灾 民 , 百 姓 没 有 不 感 动 的 。
年黄夏黄对就“ ,香天香母知天 魏长夜就亲道下 黄 郡大里先的孝无 香 遭后很钻思敬双 , 受,热到念父, 东 特朝,父和亲江 汉 大廷黄亲爱。夏 人 水觉香的全黄黄 , 灾得就被部香香 少 ,他手窝倾 。 年 百是执里注岁” 时 姓个蒲,到时但 就 苦人扇躺父母黄 善 不才,一亲亲香 于 堪,对会身去最 写 言让着儿上世难 文 。他父才。了能 章 黄担亲回冬。可 , 香任枕到夜他贵 当 拿魏席自,十的 时 出郡使己天分, 的 自太劲的气悲还 人 己守扇床寒伤是 称 的。着上冷,他 颂 钱有。睡。就很 他 财一 觉 把小 : 。
汉文帝亲奉汤药
汉文帝刘恒,是一位比较宽 厚有为的封建帝王,由于他实 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曾给 社会带来一度繁荣昌盛。史称 “文景之治”。 刘恒还是一位孝顺母亲的君主, 其生母薄太后多病,他在处理 完繁忙政务后,认间经常亲自 在母亲病榻旁陪伴。在薄太后 患病三年间,刘恒经常目不交 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 药,文帝都要先亲自尝
朱老总孝敬双亲
敬老爱幼,是最好的美德。人之一生, 谁也不能免这两个时期,在老年人需要人 的扶助,正如在年幼时需要人的照管。当 年岁大了,无人加以诚恳的扶助,必不能 得到安闲。幼小时,无人加以慈爱的照管, 必容易趋于坠落。若讲人道主义,须先对 于老幼这两项人,施行亲切的爱护。
朱德总司令对父母的孝敬是有口 皆碑的。他幼年在家时,对父母 就非常敬重老顺。乡亲们常对他 赞不绝口。他后来从军当上军官, 向父母寄物汇款克尽孝道。参加 革命后,当了总台令,指挥千军 万马对敌作战,但他仍然挂念家 乡的亲人。当他得到母亲去世消 息后,非常悲痛,写了感人肺腑 的《母亲的回忆》,以寄托他对 母亲的无限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