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腊八粥 人教部编版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教案—2 腊八粥

2 《腊八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哪两件事情,找出课文详写和略写的部分,分析文章有详有略写法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体会八儿的人物特点,学习根据人物特点写作。
5.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学习具体、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体会八儿的人物特点,学习根据人物特点写作。
【教学难点】1.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哪两件事情,找出课文详写和略写的部分,分析文章有详有略写法的作用。
2.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学习具体、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沈从文一起去了解腊八粥吧。
2.走近作者: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
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其作品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体现了乡村人物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主要作品: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2.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那两件事情,找出课文详写和略写的部分,分析文章有详有略写法的作用。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这篇课文叙述了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故事,通过对八儿和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腊八粥》教案

2 腊八粥▶教学目标1.会写“腊、粥”等12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要求会写12个字。
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粥、匙、稠”是翘舌音,注意“腻”字是鼻音n;从字形上来说,“腻”字右边不要多写一撇,“褐”字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
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要结合词语来进行。
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搅和、沸腾”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教学中,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受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触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
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时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本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
3.表达运用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本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八儿等着吃腊八粥的情形,展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
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腊八粥的段落,写一写生活中最喜欢的食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腊、粥”等12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谈话: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天气很冷。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腊八粥教案

总第课时2腊八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主备教师:修改教师:教学目标:1.学会写本课12个生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体会描写腊八粥的语句。
教学重点难点:朗读课文,体会描写腊八粥的语句。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学习了《北京的春节》,我们知道了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你喝过那甜甜的腊八粥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味腊八粥的美味吧!二、了解作者,字词学习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散文集《湘行散记》。
“乡土文学之父”2.自由朗读课后生字并组词。
3.识字游戏。
三、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你能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腊八粥吗?2.文中是怎样描写腊八粥的呢?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3.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4.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5.读了这些描写腊八粥的语句,你有什么感受?四、课堂小结这么香甜美味的腊八粥真诱惑人啊!八儿一定很想吃吧!他是怎么等粥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教学反思:总第课时2腊八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主备教师:修改教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换。
2.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难点: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第2课《腊八粥》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腊八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腊八节吗?在你们的生活中有经历过腊八节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腊八节的奥秘和文化意义。
-了解腊八节的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举例: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细致阅读,学生能够概括出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与之相关的家庭温馨场景。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糯米”、“红枣”等,并在造句中灵活使用。
-学生能够指出课文中“粥里的米粒像珍珠一样圆润”这样的比喻句,并解释其在增强文本形象性方面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腊八节的基本概念。腊八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腊月初八庆祝。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如熬腊八粥、祭祀祖先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腊八粥》。这个案例展示了腊八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体现了人们对家庭的思念和祝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寓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腊八节相关的问题,如腊八粥的制作过程、腊八节的家庭习俗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展示腊八粥的制作材料,让学生动手体验。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第2课《腊八粥》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第2课《腊八粥》教案:(1)教材章节:六年级下来自第二课。(2)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特点,感受浓浓亲情。
基础知识:1、生字:枣落叶灌木或乔木,枝有刺,叶卵形,开小黄花,核果称“枣子”或“枣儿”,椭圆形,熟时红色,可食:枣红、枣泥、囫囵吞枣(喻读书等不加分析辨别地笼统接受)。
仁果核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仁儿。
沸开,滚,液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发生气泡,表面翻滚,变成蒸气:沸点、沸水、沸涌、人声鼎沸。
沸腾(亦喻事物蓬勃发展或情绪高涨)。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唾口腔里的消化液:唾液、唾涎、唾沫。
肿皮肉浮胀:肿胀、肿瘤、肿痛、浮肿、红肿、脓肿。
胀体积变大:膨胀、肿胀、热胀冷缩。
拣挑选:挑拣、拣择、拣选、挑肥拣瘦。
2、会写的词语:唾手可得、腊月、挑拣、浓稠、仁至义尽、肿胀、沸腾、红枣3、解词(1)唾手可得: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动手就可以取得。
比喻极容易得到。
(2)仁至义尽:至:极,最;尽:全部用出。
竭尽仁义之道。
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教材特点:本文是《腊八粥》一文的节选。
围绕八儿特别想吃腊八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对八儿与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孩子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教学难点: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教学突破点:以“腊八粥”为切入点,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深入体会文中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从而感悟一家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1.请学生说一说对“腊八”或腊八粥的`了解。
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学生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记号,划出读不准音的词语。
2.正音,并反复读关键词语。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2 腊八粥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2 腊八粥教案教学内容:《腊八粥》是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本文以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为背景,描述了一家人在腊八节这天熬制腊八粥的情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人物描写,展现了家庭亲情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家庭亲情的温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1. 对腊八节这一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识,包括腊八节的起源、习俗等。
2. 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及其所代表的家庭价值观。
3. 对文中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氛围营造的理解和感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PPT课件、教学笔记。
2. 学生准备:课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腊八节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对腊八节这一传统节日进行了解和认识。
2. 朗读课文: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气和节奏。
3. 理解课文: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 学习生字词:教师通过PPT展示生字词,学生跟读、拼写,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5. 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特别是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及其所代表的家庭价值观。
6. 感受情感描写: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氛围营造,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进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1. 《腊八粥》2. 主要内容:家庭亲情、传统文化3. 人物形象:主人公及其家庭价值观4. 情感描写:细腻、温暖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庭过腊八节的短文,要求内容真实、情感真挚。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腊八粥》(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情节。
- 掌握作品中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运用。
- 学会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鲁滨逊勇敢、智慧、坚韧的品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勇敢、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
2. 作品主要情节概述。
3. 作品中生字、生词的学习。
4. 人物形象分析,重点分析鲁滨逊的形象。
5. 作品主题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作品主要情节的把握。
- 人物形象的分析,尤其是鲁滨逊的形象。
- 作品主题的理解。
2. 教学难点:- 作品中生字、生词的学习。
- 人物形象的分析,尤其是鲁滨逊勇敢、智慧、坚韧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
2.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介绍笛福、作品创作背景。
3. 作品主要情节概述:通过PPT课件展示作品主要情节。
4. 生字、生词学习:通过PPT课件展示生字、生词,引导学生学习。
5. 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鲁滨逊的形象,讨论其勇敢、智慧、坚韧的品质。
6. 作品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主题,理解作品传递的人生态度。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某个情节或人物,分享观点。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作品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作者:笛福3. 作品背景:18世纪英国文学4. 主要情节:鲁滨逊漂流荒岛,勇敢生存5. 人物形象:鲁滨逊(勇敢、智慧、坚韧)6. 作品主题: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鲁滨逊的短文,描述他的勇敢、智慧、坚韧品质。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腊八粥》优质教案

2.腊八粥[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文中的人物对话,以及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八儿与家人间的亲情。
4.通过对传统习俗的了解,感受我国民风民俗的无比美好。
[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中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请同学们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比赛,每人10秒内说出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风俗习惯,说得多的获胜。
2.一个一个的传统节日,犹如中国民俗文化里的璀璨珍珠,而那些随着节日应运而生的主题活动,则是那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起亲情,串起友爱,串起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感受又一个节日带给我们的香甜味道。
3.知作者,解课题。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再解读“腊”字:“腊”是中国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祭典。
腊祭的日期经常改变,但都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
由于这个祭祀非常重要,所以这个月份也被称为腊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出示学习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根据自学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字音,规范书写,注重积累。
(3)利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书写要点。
(2)通过指认、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以小组练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听录音,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课文围绕着“腊八粥”这一主题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腊八粥1.会写“腊、粥、腻”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甜腻、搅和、可靠、腊八粥”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梳理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线索。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几种熬制腊八粥的主要材料及腊八粥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体验了老北京的春节。
在腊八那一天,老北京人家家户户要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制腊八粥,那犹如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的腊八粥有没有引起你的兴趣呢?在你们的印象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学生自主发言。
)2.出示课题,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腊八粥。
)过渡:同学们,看来大家对老舍先生笔下的那碗腊八粥记忆犹新啊!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也似乎品尝到了各种富有家乡味道的腊八粥,让人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将跟着沈从文先生一起去品尝一碗令八儿朝思暮想的腊八粥。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简单介绍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体现出乡村人民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由于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的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烛虚》等。
2.学生默读课文,交流并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语自学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
方法拓展:“粥、匙、褐、缸”等字可以结合相关图片来进行理解;“腊、搅、稠、脏”等字可以利用形近字来区分,“腻、咽、嘟”等字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形近字示例:腊(腊月)搅(打搅)蜡(蜡烛)觉(感觉)稠(浓稠)脏(肮脏)绸(丝绸)桩(树桩)(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腊]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昔”上部竖画内收,下部“日”稍窄。
[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月”细长;“贰”布白均匀,斜钩自然有力。
[匙]半包围结构。
“是”捺画要平、长,托住“匕”;“匕”稍瘦长。
[熬]上下结构。
“敖”左部横画间距均匀,右部捺画伸展;“灬”托住上部。
◆易错提示:[腻]右上角有一点,不要漏写;右边里面部分有两横,不要漏写。
[嘟]最右边部分是“阝”,不要写成“卩”。
[缸]最右边是“工”,不要写成“夬”,和“缺”区别开。
[褐]部首是“衤”,不要写成“礻”;右边下方不要写成“凶”。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4)理解词义。
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重点语句及不理解的地方。
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大致了解了本文主要围绕着“腊八粥”展开记叙,写了有关八儿和腊八粥的趣事。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重点语句,梳理文章的线索,了解八儿和腊八粥的故事,并在空白处批注自己不理解的内容,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
2.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梳理文章的线索。
预设:学生把课文读了两遍以后,不难发现文章主要描写了八儿盼着吃粥的心理活动,因此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明了本文是以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为线索的。
明确:在本文中,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课文的线索,其心理变化为: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的猜想→亲见时的惊讶→吃饱后的满足。
(2)了解八儿和腊八粥的故事。
(主要写了八儿等粥和吃粥两件事。
)(3)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吃粥。
)(4)理清文章的脉络。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和腊八粥熬煮时的样子。
第二部分(第2—19自然段):详细描写了八儿盼着吃腊八粥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20—21自然段):概括描写了一家人喝腊八粥的情景。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和交流的方法掌握了生字、词语,也简单地梳理了文章的线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再次感受了腊八粥的美味,体验了腊八粥这一传统美食中蕴含的真挚的家庭亲情和浓郁的传统文化。
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
下节课,我们将去细细品尝,用心感受作者流淌于笔尖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氛围。
2.揣摩文章语言,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1.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作者是怎样展现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氛围的。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同桌互相批改。
预设:本课中的生字较多,有些生字比较难写(如“腻、嘟”),有些生字容易写错(如“熬、褐”),所以在课前检查一下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很有必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易写错的字做上标记,在课堂上多留意,课后多写几遍,直到完全掌握。
2.引导学生填空,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1)全文围绕着腊八粥写了八儿等粥和吃粥这两件事,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2)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吃粥。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天真、可爱的八儿特别喜欢吃腊八粥,在苦苦的等待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吃到了妈妈熬煮的甜甜的、腻腻的腊八粥。
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来详细地叙述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意义呢?这节课,我们将来细细探究。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感受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1)教师提出问题:①作者是怎样表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之深的?②作者细致描写腊八粥熬煮时的样子的作用是什么?(2)学生在文中圈画出相关语句,分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针对问题一:预设:文章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具体描写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
教师可以指名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赏析。
一方面,作者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年龄段的人——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以点带面,说明了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
另一方面,重点分析句末的反问句的作用,强调说明人们都喜欢腊八粥那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针对问题二: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①作者列举熬腊八粥的材料让你想到了《北京的春节》中的哪句话?(“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拟人,使正在熬煮的腊八粥生动起来,增强语言的亲切感,有利于表达作者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2.学生读第2—19自然段,体验八儿盼吃腊八粥的过程。
过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们中的一员。
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盼粥(1)默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子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3)与同桌交流读了这些句子后的感受。
(4)在班级汇报,教师指导。
①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神态描写,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八儿喜欢腊八粥的程度之深。
)②“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语言描写,“才”突出表现了八儿想吃粥的急切心情。
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话未说完。
)③眼睛可急红了。
八儿要哭的样子。
(神态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八儿想吃粥的急切心情和迟迟不能吃到粥的委屈心情。
)预设:本文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应紧紧抓住这一教学要点。
除此之外,教师应鼓励学生采取类似的方法自主分析其他语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引导学生采用上面的方法自主分析其他语句。
想粥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
预设:八儿为了多吃几碗粥,与妈妈“讨价还价”。
八儿的语言是充满童真、童趣的,而妈妈的话则是温柔的。
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
(2)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真情。
想象画面:小小年纪的八儿苦苦央求要与妈妈都吃三碗粥,他的理由很充分,因为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所以只准各吃一碗。
在八儿的纠缠下,妈妈终于答应了他,但是八儿却得寸进尺,打起了妈妈的半碗腊八粥的主意。
谈谈感受:从这个画面中我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体贴、孝顺的八儿,感受到了他对家人的爱,也感受到了妈妈对八儿的爱。
他们母子的对话极具生活气息,充满浓浓的亲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3)学生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的温柔及对八儿的宠爱。
猜粥过渡:明确:在漫长的等待中,在听到熬粥的锅里“又叹了声气”时,在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时,八儿变得更加焦急,“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那么,八儿猜想腊八粥是怎样的呢?(1)学生齐读第14自然段,思考八儿猜想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2)在八儿的猜想中粥里有些什么?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画出来。
栗子——稀烂到认不清楚,饭豆——浑身肿胀,花生仁儿——已是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极了。
)看粥(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主学习第15—19自然段。
(2)学生默读第15—19自然段,完成“自学提示”中的任务。
(3)教师检测学生自学的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八儿看到腊八粥后心理活动的词语。
(惊异。
)问题二:八儿看到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预设:要解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认真朗读第16、17自然段,从中找出关键词。
其中总说的句子是“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具体来说:栗子——粉碎,饭豆——肿胀,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问题三:八儿看到的腊八粥和他猜想的腊八粥有什么不同?相关句子: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分析:“但”字表示转折,表明八儿看到的粥的颜色与猜想的粥的颜色不一样。
问题四:找出这部分文字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A.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