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案复习课程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学、艺术、哲学等2. 各个领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 各个领域对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大学

课程名称: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演变。
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通过PPT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
- 引导学生讨论: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通过PPT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
-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三、案例分析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2. 分析这些人物的思想和成就,以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的掌握程度。
2. 提问:你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价值?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通过PPT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如注重道德修养、崇尚和谐、强调集体主义等。
-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点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内容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三、案例分析1.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 引导学生探讨:这些作品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中国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特点和意义。
2.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尊敬师长、友善待人等良好的价值观和举止习惯。
3.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与讨论。
2.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了解与探究。
三.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深厚底蕴。
2.知识讲解(1)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并通过示意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和承载方式。
(2)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如尊重、礼仪、谦和、博爱等。
(3)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如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文关怀等。
3.活动设计(1)小组讨论-策划中国传统文化展览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策划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展览活动。
包括主题选择、展示内容确定、展览布置和宣传等。
(2)个人报告-我最喜爱的中国传统节日: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分享相关的知识和体验。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是否得当,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和评价。
六.拓展延伸1.分组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并撰写相关的论文或报告。
2.参观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展览组织学生参观本地或外地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展览,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际体验和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教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能够分析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4.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1. 听课与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分析:与学生一起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尊重长辈、重视家庭、注重礼仪等。
4. 思考:让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等。
5. 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6. 总结: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传承。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2. 学生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成果评价。
七、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文化古迹,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 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材的创作,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3.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教案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教案中国传统文化是反映民族风貌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1、懂得礼仪是中华传统的一种美德。
2、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文明礼仪的行为。
3、结合自己并能谈发生在身边的事所受到的启示。
教学重点如何按照礼仪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复习回忆,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背诵:弟子规。
2.板书课题:出示:有关传统礼仪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读)1.出示要求:(1)读懂意思。
(2)明白其中的道理。
2.指名说出自己的理解。
3.同学交流。
三、教师讲解句意与故事:(讲)1、待客之道(1) 有客拜访应将家收拾整洁着正装,衣着整洁,(尤其夏天更为注意)不随意出门,侯客而到.(2) 客人来应主动迎出,与客人在门外拱手,主人伸右手请客人入,客人微一躬谢礼后方可进入,主人在前引路客人跟其后,客人应将鞋摆放整齐,客人走时脚步应轻些,以免打扰其他家人,主人请客上座,自己坐客位,客人谢坐后方可坐,主人侯客人坐后而坐,起席,客人先站起来,主人方能站起来,送客送出门.(3) 如内有客人,应都起立,主人为其一一介绍,相互都要见礼,方可就坐,按说,晚来的.客人应众人都坐后方才就坐.(4) 主人送茶送水应主动下地亲自奉与,客人双手接过,点头示意。
先奉老后奉少,先奉生后奉熟.(5) 如只有两人面对面谈话时,有客人进来时,应主动站起来,让出座位默默退侧到一旁客位,来者坐下后自己才坐,自己在一旁不要插话,等二人相邀时方可加入谈话内容当中.(6) 递接物品时应双手拿稳物品奉上(古礼单手为”递“双手为”奉“ 长辈上级用”递“晚辈下级用”奉“)长辈老师所送礼物,不应推辞.(7) 如会尊长老师则入门后须行礼问好自己主动坐客位.(8)遇节日亲朋好友之间应相互拜访串门,相互馈赠礼物,每家每户都要走到送到,晚辈学生主动到长辈家里去拜节问安,在路上认识人之间相遇应行古礼,如作揖等.2、故事:1礼节要注意:○2女孩的进步:○每一个人从小都要注重自己的礼仪表现,举止要文雅,风度,大方。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让学生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春节:春节的来历、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习俗。
2. 元宵节:元宵节的来历、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
3. 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
4. 中秋节:中秋节的来历、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让学生分享自己过节的经历。
3. 组织学生进行节日活动,如猜灯谜、赛龙舟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节日。
2. 学生能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3. 学生能参与节日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陶瓷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书法:书法的历史、基本笔画、字体等。
2. 绘画:中国画的分类、画法、名作等。
3. 剪纸:剪纸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
4. 陶瓷:陶瓷的历史、分类、制作工艺等。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2. 让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感受艺术魅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写书法、画中国画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学生能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学生能参与艺术创作,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章:中国传统民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如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 婚嫁习俗:六礼、迎亲、婚礼仪式等。
2. 丧葬习俗:丧礼、出殡、下葬等。
3. 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如诗词、成语、书法、绘画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2. 第二章:中国古代诗词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词的格式等。
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3. 第三章:中国成语故事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能够正确运用成语。
教学难点:对成语故事背后道理的理解和把握。
4. 第四章:中国书法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如字体、笔法等。
教学难点: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5. 第五章:中国绘画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如画派、技法等。
教学难点: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故事、诗词等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如写书法、绘画等,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核。
3. 实践作品:学生的书法、绘画等实践作品。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相关教材、诗词、成语故事等。
2.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传统文化内容。
3. 实践材料:书法、绘画等实践材料。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六、教学计划:1.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和代表性成果;(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全球视野。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传统文化的定义;(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3)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成果(1)中国古代文学;(2)中国古建筑;(3)中国书画艺术;(4)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5)中国哲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代表成果。
2.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传统文化代表成果的了解,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5.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绪论一、传统的价值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
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
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
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
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
“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一传统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涵义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
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
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
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1、传统文化的涵义。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一、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伦理道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中西文化的对比:“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
举例: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哲学:“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史学:“寓褒贬、别善恶”文学:“文以载道”教育:“教之道,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政治: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
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
三、中外学者的论述欧洲学者的评论。
黑格尔等。
近代中国学者的评论。
“国人尚德,西人尚力”“国人崇义,西人重利”思考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2、比较中西文化。
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特征一、非神学的理性色彩其它国家、民族的宗教传统。
欧、美的基督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亚洲各地的佛教。
宗教组织是伦理道德的主要宣传者和伦理道德的宗教外衣。
作为中国传统观念的主流的儒家思想的理性色彩。
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二、有博大精深的理论表述历代儒家的经典:孔子——“六经”,汉代——“七经”,唐代——“九经”、“十二经”,宋代——“十三经”。
道家、墨家、法家等的著作。
三、以宗法制为渊源,以亲情为根基宗法制的含义。
家庭伦理及其延伸,家国一体。
亲情的延伸和社会伦理。
举例:孝顺父母——尊老敬长。
思考题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征。
2、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的关系。
四传统的宇宙观一、天命观关于天的观念。
天命观的普遍表现。
“天不变,道亦不变”,“听天由命”,“奉天承运”,“替天行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积极的天命观:“制天命而用之”,“尽人事,待天命”。
二、天人合一思想人性天赋:性善说、性恶说。
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
天人感应。
对比:欧洲人强调人与天的对立和斗争。
中国人强调人与天的和谐相处。
三、通变思想穷变通达观念。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一切事物都要变化,不变化就不能继续存在。
历史上的变法改革。
四、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含义。
以人为本,“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的并列。
欧洲历史上的神学统治。
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中国传统人本主义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整体的人,人类。
后者强调的是个体的人。
思考题1、天命观的积极面与消极面。
2、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和积极意义。
3、通变思想的含义。
五传统的政治观一、尊君尊君的思想理论基础:宗法观念;“自然法则”观;天命观;国家统一的需要。
“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伐无道,诛暴秦”。
具体的皇帝并非不可以反对。
尊君观念在历史上曾有过的积极作用,如维护统一。
二、重民(民本主义)“敬天保民”;“民为贵”;“君舟民水”。
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
重民和尊君的关系:国以民为本,民以君为主。
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区别。
三、大一统思想中国早已是幅度很辽阔的国家,广大的华夏族早已形成。
天下一统的观念。
国家统一的普遍愿望。
四、华夷之别观念“夷”的概念和各种称谓。
从“尊王攘夷”到“驱除鞑虏”。
华夷之别观念产生的原因。
思考题1、古代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原因。
2、评价民本主义观念。
4、华夷之别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六传统的人生观一、奋发有为,建功立业古圣贤的言论、事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史记》中关于古圣贤在困顿中的奋斗业绩的叙述;岳飞的《满江红》;儒家一向提倡的“修、齐、治、平”。
许多关于奋发有为的成语。
二、修身养性,自我完善修身的含义:自省、自律、自励。
“吾日三省吾身”,“为仁由己”,“人皆可以为舜尧”。
修身的意义。
自我完善;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
三、士大夫推崇超脱士大夫的含义。
道家的思想影响。
士大夫超脱的表现。
超脱的消极表现和意义。
超脱的积极表现和意义。
“淡泊名利”。
思考题1、修身的含义。
2、修身的意义。
3、如何看待超脱。
七传统的社会观一、“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
科举制度和读书做官。
“诗书人家”、“书香门第”。
二、轻视体力劳动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关于“白领”和“蓝领”的当代思潮。
三、鄙视商人历代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
“无商不奸”的普遍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
四、“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家长和丈夫的绝对权威。
婚姻包办。
男尊女卑和各种妇道。
五、均富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
一些王朝实行的均田制。
“均贫富”的起义口号。
思考题1、如何看待“唯有读书高”?2、传统观念中为什么鄙视商人?3、如何看待均富思想?八传统的价值观一、传统价值观的一些范畴孔子“三达德”;孟子“四端”“四德”“五伦”;管仲“四维八德”;董仲舒“三纲五常”。
墨子“尚贤”、“非攻”、“节用”等。
二、主要的传统价值观仁义:仁和义的含义。
一切德行的总称。
道义、侠义。
“舍生取义”。
传统的义利观,古代的义利之辩。
孝悌:孝和悌的含义。
孝在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突出地位:“孝为仁之本”。
忠诚:忠诚的几种对象——国家民族、君主、主人、朋友等。
忠君有时是忠于国家的表现。
忠孝不能两全时的取舍。
重礼:1、待人谦恭,2、遵守规矩。
守信:君子与小人的一个重要区别。
知恩图报:“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孝敬父母也是一种知恩图报。
保持节操:恪守固有的道德信念。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
节俭。
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思考题1、如何看待义和利的关系?2、如何对待孝道?3、礼的不同含义。
如何看待各种礼。
4、保持节操的含义,如何看待各种节操?九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贵和,追求和谐(1)各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
一方面,在封建社会里社会、政治关系是不平等的,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又希望形成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的和谐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强调、追求天人合一。
在治国之道上讲求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2)和而不同:“和为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自然方面。
五彩、五声、五味。
各种生物相生相灭,形成生态平衡。
社会方面。
各个阶层、各种行业的互相配合。
各地特产的交易,各种文化的交流。
同则是同一、单一。
这不仅是不美好的,也使世界、社会不能持续存在和发展。
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和谐世界。
而霸权主义国家则企图以自己的模式、文化来塑造整个世界。
2、尚中,不走极端中庸之道的涵义。
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过犹不及”,向真理的方向多跨出一步就是谬误。
对社会上的许多矛盾、纠纷,尤其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应该采取调和、妥协的方法予以处理、解决。
事物的发展会有质的变化、飞跃,导致新生事物的产生。
改革、革命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所以,不能对所有矛盾都采取调和、妥协的方法予以处理、解决。
思考题1、和与同的区别。
2、追求和谐的意义。
3、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