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扶风县县域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陕西省扶风县现代果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化 有 机 果 园 建设 为 核 心 , 在法 门、 天度 、 、 午井 、 段家 等 镇 重 点
发 展猕 猴 桃产 业 。 自 2 0 0 8以来 , 连续 5 a实 施 了
财 政 支持 现代 农 业 苹 果 项 目, 累计 争 取 中省 项 目 资金 3 9 0 3万元 , 县 财政 配套 专项 资 金 1 2 0 0余 万 元, 撬 动 社 会 资 金 和群 众 投 入 3 . 5亿元 以上 。县 上 成 立 了 由县 长 任组 长 , 分管 副县 长任 副组 长 , 县 发改委、 财政 、 农业 、 水利 、 扶贫 等县 级部 门主要 负 责 人 为成 员 的项 目建设 领 导小 组 , 细化 职责 分工 , 严 格 落实 责任 , 强 力 推 进 发 展 建设 。县 政 府 将 栽 果 建 园工作 纳 入县 、 镇 年 度考核 , 实 行县 级领 导 包 镇, 部 门包 村 , 乡、 镇 干部抓 点包 片 , 专业 技术 人 员 全 程 跟踪 服务 , 干 部群 众 齐心协 力 , 全力 以赴抓 好 建 园 工作 。通 过 财 政 扶 持 、 项 目整 合 、 领导包抓 、
1 3 3 h m 被命 名为 国家 级苹 果 标 准 园艺 场 。关 中
t , 实 现销售 收人 l 0亿 多元 , 果 区农 民人 均 苹 果 收
人5 3 7 0 元, 占农 民人 均纯 收入 的 7 1 %。
环线万 亩苹 果产 业 带和 西宝 高速 沿线 万亩猕 猴桃 产 业带 建设 初具 规模 , 陕西瀚 方现 代苹 果产 业 园 、 陕西扶 扬 现代农 业 产业 园和 新西 兰猕 猴桃产 业 园
专 业村 8个 。全 县有 3 3 5 0 h m 苹 果 已经 通 过 了
凤县花椒产业调研报告

凤县花椒产业调研报告1. 调研目的和意义花椒是我国特产之一,凤县作为中国花椒的主要产地之一,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凤县花椒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推动凤县花椒产业的健康发展。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走访、访谈、问卷调查等。
通过与当地的花椒种植户、花椒加工企业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交流与探讨,深入了解凤县花椒产业的发展情况。
3. 凤县花椒产业现状据了解,凤县花椒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较大,产量居全国前列。
凤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花椒的生长,这为花椒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凤县花椒产业发展较为蓬勃,种植户数量众多,形成了花椒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包括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
4. 凤县花椒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凤县花椒产业发展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由于生产者之间存在割据现象,缺乏组织化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导致市场竞争力较弱。
其次,农民对于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的理解和应用程度较低,影响了花椒的品质和产量。
此外,在加工环节,由于设备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花椒加工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待提升。
5. 对策与建议为解决凤县花椒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而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5.1 加强组织化生产与销售建立花椒种植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民之间的组织和协作,形成统一的生产和销售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
5.2 加强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的普及加强农民的培训与指导,提高他们对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和灌溉管理等措施,提高花椒产量和品质。
5.3 提升花椒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提升花椒加工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
5.4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加强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提供贷款和补贴等经济手段,鼓励农民投入花椒产业,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
关于加快扶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扶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县域经济,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也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县委、县政府在新形势下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抓手。
作为宝鸡市“东大门”的扶风县,要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推进现代化、建设新扶风”这一总目标,积极引导全县各级增强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的意识,既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又要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而有力有效的达到促进扶风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的目的。
一、紧紧围绕“五个扶风”建设,切实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切实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扶风,作为资源大县,就必须紧紧围绕实力扶风、人文扶风、富裕扶风、宜居扶风、幸福扶风“五个扶风”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作用。
一是积极发掘资源。
扶风县,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关天规划发展核心区,毗邻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
全县总面积720平方公里,辖8镇169个行政村1137个村民小组,共11.89万户、44.59万人,是陕西省农业和旅游大县、教育名县。
扶风县,属黄河流域,处暖温带。
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跌落,依次为北部乔山山脉、低山丘陵、中部黄土台塬、南部川道。
全县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优越,被称为欧亚大陆桥的陇海电气化铁路、西(安)—宝(鸡)高速公路、法(门寺)—汤(峪)二级旅游公路、法(门寺)—乾(县)二级旅游公路、关中环线、西宝公路中线、北线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
扶风县,以“辅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久以“青铜器之乡”而著称,佛教圣地法门寺在世界享有盛名。
扶风县核桃产业基地建设可行性探讨

扶风县法门镇农业旅游产业优劣态势评价及其定位思考

扶风县法门镇农业旅游产业优劣态势评价及其定位思考
王昭远;海江波
【期刊名称】《陕西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4(060)004
【摘要】农业旅游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对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旅游资源空间、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都有积极的作用.该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法门镇农业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环境进行了分析评价,从区位空间定位、历史文化定位、生态农业旅游定位等视角,对法门镇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开发发展战略定位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3页(P102-104)
【作者】王昭远;海江波
【作者单位】扶风县委办公室,陕西扶风7222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扶风,不仅仅有法门寺——专访扶风县委书记周宇松 [J], 张宏安;张言伟;李栓锁;
2.扶风县法门寺数字化测图 [J], 吴建晔
3.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测度与评价——以重庆市为例 [J], 王琴;黄大勇
4.无锡市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 [J], 周晓倩
5.无锡市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 [J], 周晓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95.旅游依托型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以扶风县法门镇为例

2017 年 5 月,财政部公布《关于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通知》,确定在全国范围内进 行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试点工作。田园综合体是集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 融合了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全新的乡村可持续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顺 应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现实环境的制度改革,是实现中国农业+、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 一种健康可持续的模式[3]。现代农业是指,田园综合体以农业为载体,推动农业产业链深化,
2.1.2城与乡的关系
法门镇现状辖 27 个行政村,整体上看,村庄布局分散,部分村庄规模过小,不利于土 地的集约利用。首先,镇区由于优越的地理优势,依托景区在逐步发展,汇集了公共服务 设施,为居民以及外来游客提供了基本保障。远离镇区的村落则无法便利的享受到有效的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而导致乡村居民点普遍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公共服 务设施质量低下,与镇区相对完备的配套设施相比就形成极大的反差,阻碍了农村居民生活 质量的提高。在调研中能清晰地从被冷落忽略的农村居民点的居民身上深深地感受到无力 感:生活的城镇坐拥优势文化资源,本可以合理利用,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却事与愿违。 其次,法门镇的农业生产遍布于镇域之中,小麦与苹果的产量占一产的主要比重,缺乏对 于小麦与苹果的产业扩展。现阶段,虽然法门镇已经引入了矮化苹果种植基地,有意通过 此契机,改变现有的落后农业生产格局,但较薄弱的基础无法支撑快速达到农业+的局面。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但现实中,景区与小镇的建设行为往往没有产生过多的交集,二者所提供的旅游服务
项目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恶性竞争。这种平行化的发展模式对景区和城镇来说都极
为不利。因为,对于城镇发展的角度来说,让居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最为重要。若
扶风县年种植面积

扶风县年种植面积扶风县年种植面积的情况是个庞大的话题,为了能够全面回答,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扶风县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情况、农田利用方式的变化、种植面积的发展趋势等。
首先,扶风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属于渭北丘陵沟壑区,地势起伏较大。
扶风县处于渭河流域,水源充足,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适中。
这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为种植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扶风县的主要农作物种植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油料作物等。
在粮食作物方面,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蔬菜方面以西红柿、黄瓜、豆角等为主。
水果方面主要种植苹果、梨等。
油料作物主要是花生、大豆等。
第三,近年来,扶风县的农田利用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的农田利用方式主要是种植一季的作物,然后闲置一段时间。
而现在,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扶风县开始采取了旱田转种水田的方式,实现了夏季和秋季两季作物的连作。
此外,还开展了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
最后,关于种植面积的发展趋势,扶风县的农民在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农业旅游等产业,推动农业产值的提升;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扶风县也在逐步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预计未来扶风县的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并且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扶风县作为一个农业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种植面积很大。
在农作物方面,主要种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油料作物等。
农田利用方式逐渐转变为夏季和秋季两季作物的连作,并推广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
未来,扶风县的种植面积有望进一步扩大,并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依托杨凌示范区 加快扶风经济发展

依托杨凌示范区加快扶风经济发展
马卫东
【期刊名称】《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00(000)021
【摘要】建立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国家着眼21世纪,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从根本上改变面貌的重大举措,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实现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向中西部转移的伟大构想,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扶风县毗邻杨凌示范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如何充分发挥这一地域优势,寻找切入点,找准结合点,依托杨凌加快扶风县域经济发展,这是本文研究探讨的重点。
一、杨凌示范区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向分析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1997年7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惟一的农业高新区,由国家18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马卫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
【相关文献】
1.依托江苏产业援疆加快伊犁经济发展 [J],
2.对依托东盟自贸区平台加快经济发展的探讨 [J], 梁嘉凯
3.丰南区依托项目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J], 无
4.依托科教资源优势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J], 刘强;张江波
5.因地制宜投入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对扶风县金融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 [J], 史红福;李建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扶风县县域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研究***(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系 09级1班)摘要:本文以陕西省扶风县为例,通过对该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宗教资源和其他产业的实地考察,总结出扶风县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成功经验,调研发现法门寺在整个县域及宝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开发经营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扶风县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扶风县县域旅游;特色产业;研究1基于宗教资源的陕西省扶风县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现状1.1陕西省扶风县的基本概况陕西省扶风县地处我国地形第二阶梯黄土高原南缘渭河盆地中西部,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西安市和宝鸡市之间,东距西安市120公里。
西距宝鸡市96公里。
整个县域总面积720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0.4%,全县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其中最具典型的是旅游资源——法门寺,因此有“东方佛都”之称,此外还有周原遗址、西府古镇。
以法门寺文化景区为旅游特色产业龙头,2010年8月第六届中国城市(旅游)品牌大会暨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公益评选颁奖盛典上,扶风县被评为“中国优秀休闲度假旅游县”。
1.2扶风县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旅游特色产业是以区域旅游特色资源禀赋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通过自主创新,培育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能够把区域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使区域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特色的、使区域经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体系[2],扶风县的旅游特色产业是就是法门寺文化景区,法门寺位于县城北法门镇,始建于东汉,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寺内有13层8棱宝塔1座,高48米,1981年倒塌,1986年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已有1700年历史的“地下宝库”,内有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和大批珍贵文物[3]。
这一重大发现立即引起多方重视,不仅修复原塔,并扩建成法门寺博物馆。
现在法门寺已成为陕西西线旅游龙头和世界闻名的佛教圣地。
还有隋文帝泰陵、东汉班固墓、明代城隍庙等遗址。
2007年曲江集团陆续投资重新修建法门寺,其景区建设依托法门古寺而建,现有世界最高的佛塔——148米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
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法门寺文化景区为旅游龙头,其他旅游景点如四面大佛、野河山景区、明代城隍庙等协同发展的旅游总体现状,但同时其他旅游景点发展规模和实力尚小,亟待扶植。
1.2.1宗教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是宗教旅游的代表地,有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从出土面世开发旅游业以来,一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旅游的焦点,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前来瞻仰拜佛旅游、法门寺在旅游高峰时的游客人数是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3倍以上,因此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
法门寺的宗教旅游收入比较可观,虽然宗教旅游的季节性很强,具有旺季短,淡季长的特点,其高峰期主要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十五、周末、小节假和十一黄金周。
2007年接待人数为历年最高,扶风县接待游客总量为187万人次,旅游收入高达11亿元,占到全县GDP的30%。
2008年全年接待游客207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32万人次,增幅高达7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68亿元,同比增长16%。
2009年上半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4.5万人次,比2008年同期增加53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59%[4]。
2009年5月9日法门寺文化景区成功举办了轰动海内外的“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其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2010年独特的素斋年夜饭、祈福祈愿的头钟头香、跨年祈福法会、瞻拜佛指舍利,在一系列负有佛文化内涵活动的带动下,法门寺文化景区春节期间迎来了2010年的开门红,只7天时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信众约25万人次。
在2012年春节期间,景区对法门寺前来旅游的游客实行优惠政策,游客量大幅增加,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9.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8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68%和69%[5]。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3年春节期间,仅大年初一就接待游客就达35.8万人,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6%[6]。
通过以上相关数字可以肯定,法门寺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1.2.2与宗教旅游协同发展的旅游景点开发增多陕西省扶风县毗邻西周的发源地西岐,加之西安又是“十三朝古都”,因此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地理上都有发展旅游产业优越的条件。
法门寺在最初开发旅游(最初去掉)以来,相继出现的还有法门寺博物馆(用于陈列法门寺地宫发现的珍稀珍宝)和四面大佛两个较著名的旅游景点。
2007年在陕西省省委的领导下,曲江集团投入巨资重新修建法门寺舍利塔,并将以前的法门寺更名为“法门寺文化景区”,新建的景区包括以前的法门寺老寺院,舍利塔,山门等景点。
扶风县当地的实业人士也积极投资开发建设扶风县的其他旅游景点,其中有投资1.2亿元的野河山森林公园,主要景区已经投入经营,还有已经建成投入8000万集影视、观光、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为一体的西府古镇项目,同时在原大明寺的基础上投资2000万建设的大明寺海会塔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7],这些已开发和正在开发中的旅游景点将能够和法门寺协同发展旅游产业,把扶风县的特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1.2.3旅游业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发展活跃扶风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宗教旅游为主,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旅游文化和饮食服务业的发展。
与旅游相关服务行业发展活跃。
例如富有扶风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还有地方特色小吃的美食等都随着旅游的发展而活跃起来,其中投资2600多万元,规划面积48公顷、容纳260户的民俗饮食文化村早已经开始接待游客,餐饮娱乐收入也大幅度增加[8]。
还有投资1亿元集娱乐、美食、赏玩、住宿、休闲、文化为一体的关中风情园,这里是许多国内外游客和名人的留宿之地。
这些间接的旅游年均收入可达近8亿,在带动扶风县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比例,2012年投资建成的“西府古镇”已经盛大起航,古镇中的各类门店正在售出。
1.2.4与旅游相关的道路建设力度大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有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系统作为后盾。
扶风县县城分为老区和新区,老区由于地势局限发展有所受阻,正在建设中的新区发展潜力大,加之和法门寺等景区同时位于法汤高速线边缘,地理位置优越。
扶风是连通东西的交通要道,陇海铁路、西宝高速、西宝公路北线均从扶风县南部过境。
从咸阳机场沿西宝高速可直达扶风,已建成的关中环线方便游客在节假日自驾游。
在县域内现已成功建设新区北大路直通法门寺文化景区,从县城到法门寺山门驱车只需五分钟,且道路宽敞平坦,以便游客前来旅游。
同时在2013年初,政府又将法门镇三驾村部分土地征用,以备未来不断发展带来的道路压力。
扶风县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的活跃,在关中—天水经济圈未来的发展规划和陕西和西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道路建设为扶风县旅游等产业的经济发展大起辅助之力,从而使经济有长足的发展。
2扶风县旅游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1县域旅游特色产业链较短,带动的关联产业发展少虽然扶风县的旅游特色产业在法门寺的带动下有了大幅度的发展,法门寺文化景区自从2009年舍利塔对外营运以来,整个景区从入山门到老寺院各项建设和服务都比较到位。
但扶风县的旅游特色产业链较短,没有深入挖掘旅游特色产业链,导致其附加值低,就法门寺文化景区来说,景区内部有卖手工艺品,但是这些手工艺品大多都是从外地商贩处批发回来的,具有扶风特色的民间手工制作却不多,没有深入挖掘扶风县地方特色工艺,如老虎绣枕等濒临失传的特色手工工艺。
同时旅游特色产业的关联产业少,关联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从而产生的经济联动效应不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例如没有充分利用宗教资源来发展佛学教育、设立佛学院等。
目前主要还是以旅游观赏为住,开发建设的休闲、文化行业发展与其相比,差距较远。
2.2旅游景点较散、乱,资源开发整合力度不够根据统计,扶风县的历史古老遗迹大小不下十多个,除法门寺外,还有明代的城隍庙,汉代马援墓等等,但这些遗迹却少鲜为人知。
同时新建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够。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90%的游客知道法门寺,知道野河山公园的占11%,但是了解明代城隍庙的游客只占2%。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于法门镇的四面大佛正对老寺院,若不是前来瞻仰法门寺,众多游客连观赏四面大佛的兴趣不大。
这表明扶风县的旅游资源没有充分开发,众多遗迹和景点目前还处于散、乱状态,缺少对扶风县的旅游资源的系统整合。
同时对其他古老旅游景点投入开发少,没有做到扶风县的多数文物古迹和景点协调发展。
2.3忽视文化内涵,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有损县域旅游形象扶风县的旅游特色产业是以法门寺为龙头的,法门寺文化景区属于宗教旅游,现如今法门寺文化景区已成为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
既然是文化符号,那文化内涵应当受重视,但是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却发现:很多游客反映景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门票价格高,成人票120元。
而河南嵩山少林寺文化景区门票100元,却包括八个景点,故宫博物院成人票也仅60元。
法门景区的山门到舍利塔的不到一公里的路还要花20元乘坐小公交,游客戏称为“最贵的公交”。
更有游客表示他们曾经遭遇到假和尚,这些假和尚利用弘扬佛法来骗取钱财。
游客前来瞻仰法门寺,大多是奔着佛教文化而去。
法门寺的文化内涵很深厚,但目前很多游客表示法门寺已经失去了往日佛门圣地之感。
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这显然有损佛教文化内涵和扶风的旅游形象。
2.4当地居民主体地位削弱,幸福感下降在2007年之前,法门寺还只是老寺院的时候,当地居民大多以卖旅游产品、特色小吃来维持生计,法门寺所在的法门镇两条商业街道也是从早到晚热热闹闹,当地居民买卖十分便利。
但自从法门寺文化景区开发建设以来一条主要的商业大街被拆,周围的居民生活极为不便。
景区周围也被两米高的围墙高高围住,前来参观的游客直接从法汤高速进入景区的山门,一路直接游览至老寺院。
除了景区东边的民俗文化饮食村,当地居民再也不能像往日从旅游业中获得自己的期望收入,大多数当地居民拒绝承认自己的"主体性"地位,他们大多没有作为权益主体参与到法门寺文化景区的旅游开发和决策的过程中,居民幸福感下降,普遍存在去权感[9],引发当地居民不满。
2.5景区周围环境建设滞后,管理混乱法门寺文化景区内部环境各项建设确实十分到位,大到道路和殿宇,小到厕所和垃圾桶,十分清洁卫生。
但是如果观赏完,从法门寺的东门出来,你就会发现景区周围各项建设不到位,特别是2007年未建舍利塔之前通往法门寺的主道路还是1989年对外开放时修建的,路面已出现毁损,老山门周围的卫生条件非常差,垃圾随处可见,显然损害了景区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