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学之道》.ppt

合集下载

《大学之道》ppt课件39张

《大学之道》ppt课件39张

学之道
谢 谢
·贰·
咬文嚼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 本原则。 明:使动用法,“使彰明”。 明德: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新”,弃旧 图新、去恶从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状 语后置句。 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 定: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叁·
探究经典
《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吗?找出来,体会其 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章论证上的特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
合作探究一
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 么?“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1.第一段阐述的儒学追求的“三纲”是什么?“三纲”之 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宗旨
• 层层递进。“明明德”是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 本要求。“亲民”是要不断革新、去恶向善,这样 才能使美好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是目标。 因此三者之间是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关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齐其家:使动用法,使家族中各种关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系整齐有序。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正: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诚:使动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致其知:使动用法,使自己获得知识。

5-2《大学之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大学之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公正诚明,无所偏倚, 不动摇心志。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 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齐家”:是善于理处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布施仁政于天下, 使天下太平。
2.文章的写作特色是怎样的?(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手法?)
2.文章的写作特色是怎样的?(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手法?)
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大学之道》属于 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性强,论 证条理 清晰,表达周密准确。
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 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 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 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 治国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 的说理气势。
止:达到的“至善”境界。
止,就是所应当停止的地方,即至善之所在。——朱熹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根本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 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 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 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 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其:自己的。 齐/正/诚/致: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端正/诚实/获得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 的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 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 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 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 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 原理。

《大学之道 》课件2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课件2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流价值观。 C.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 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D.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 面却关注得不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 家 C 的A批.“判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是“缓和民族矛盾、化解 民族冲突”的前提,而不是原因。B.“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 主流价值观”表述错误。原文为“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 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D.“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 不够”的是先秦时期的儒家礼制观,而不是广义的儒家礼制观; “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理解不当,原文为“在战国时
2)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 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xié jǔ)之 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 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 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译:所谓平定天下在于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 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兴起孝顺自己父母的风气; 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形成敬长的风气;在上 位的人怜恤孤幼,老百姓也同样不会背弃这一美德。所以, 君子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凡是 处于上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种做法去 对待处于下位的人;凡是处于下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 厌恶,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处于上位的人;我若厌恶前 面的人的作为,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后面的人;我若厌 恶后面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前面的人; 我若厌恶右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左 边的人;我若厌恶左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 去对待右边的人。这就叫作“絜矩之道”。

《大学之道》+课件2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2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走 进 大 学
《大学》相传是孔子门生曾参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所作,原本是《礼记》中的 一篇。 《大学》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引起儒者的特别注意和关注。从韩愈、 李翱推崇《大学》《中庸》以来,它才不断被一些儒者所重视,在儒家经学史 中地位开始逐步上升。后朱熹将其编入“四书”,便与《论语》《孟子》《中 庸》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且居“四书”之首,地位空前。同时,确立了其在 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为什么会被这遮了呢?
三、明明德就是找到自己良知善念的发端处(孟子说的
“四端”),把它抓住、放大,然后擦亮自己。
研读文本
亲民
➢ 新民
结合上学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的“推恩论”理解“新民”。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 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内容是先秦 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 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己——妻子——兄弟——家族——国家——全天下 推己及人
是在个体经过“明明德”,在个体经过学习擦亮美德之后运用到群体, 由个体之善扩充之天下万民的思路,具有“民本”“仁政”思想的萌芽。 “新民”这一规定与下文“治国”“平天下”的出现也具有紧密联系。
研读文本
在止于至善。
➢ 如何理解儒家倡导的“至善”之境?
初读文本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PPT课件37张

《-大学之道》PPT课件37张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
文本探究
二、何为“八目”?

取独
形作使动,使…安定
二 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状后—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形作使动,使…整齐有序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形作使动,使…端正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 提高全体人民的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 定精神基础。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 升到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 完善的过程。
大学之道的“三纲”很容易记,但其内在联系并不是特别容易理解。请 尝试说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形作使动,使…真诚
动作使动,使…到来 获得知识 推究事物的原理
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谢 谢 观 看
复古 中国
诚第
意 正 心 修
肆 部 分

知、意、心的辨析 1、知: “知”并不为人所专属,人在这一点上无法和禽兽有别。 2、意:是人对事物的思想和态度,它是可以自觉自主 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大 学 之 道
复古 中国
曾 子 其
第 壹 部
人分Leabharlann 《论语》:“参也鲁。”曾子的品质: 1、注重修身,厚重笃行。(曾子曰:“吾日三 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 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小子!’”)
齐 家第 治伍 国部 平分 天 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 1、从齐家到治国的逻辑是直接的、简单的。(差序 格局: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 他先承认一个“己”,对于“己”,得加以克服于礼, 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以往外推了。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是一条通路。)
2、平天下:榜样政治
第 明陆 德部 亲分 民
一、明德: 明德的主体是君主。传统意义上的明德是古圣先王 从上天那里继承下来的政治秩序和道德。
二、亲民: 1、亲民的背景:春秋时代有亲亲的态度。(差序格 局)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 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 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 子路》
曾子的品质: 2、注重孝道,坚守孝心(《孔子家语》:“小 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3、明仁道,通忠恕:《论语》:“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 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

《大学之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段
亲近。一说“亲”当作“新”,
动词,彰明
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大学之道,在明 / 明德,在亲民 , 在止于至善。
形容词,美好的
达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 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口第一段
达到的“至善”境界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 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1.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
>(纲的本义是提网的总绳,引申指事物的关键部分。)
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
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朱熹
2.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怎么理解”明明德“ ?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 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 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 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
论述方法:


层层递进 达到“至善”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处事合宜 思虑精详

性情安和

心不妄动
7.分析第一段的论述结构(行文脉络)
第一句: 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作为引领学习的 终极目标 。
第二句:
承接上文:回答“如何达到大学之道”的具体做
法。
>第三句: 总结上文:阐明事物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 条目做准备。
圈 治 而 後家 天齊 下 平而

食 人
在 明 明 德
主讲: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学常识,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句。 2. 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 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初读文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重点字词:
➢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
作品简介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 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 《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 《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 《孟子》《中庸》(也是抽出的一篇) 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 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释 1.博学。
2.“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 重点字词: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 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 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 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 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 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 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 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 学的宗旨了。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 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即在各种人伦关系中,都有其当行之道,这便是至善所在。
研读文本
➢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 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 自己及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 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 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 业奠定精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 身为本。
•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下面 的老百姓,一律都要把培 养自身的品德修养作为根 本。
•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未之有也
一个人,他自身的品德修 养不好,却要做到齐家、 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 能的。正如不分轻重缓 急,该重视的不重视,不 该重视的却重视,这样本 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是从 来不会有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大学的根本”,在于使 人们的美德得以彰显,在 于使天下的人弃旧图新, 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的境 界。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
• 知道所应达到的境界,而 后才能有坚定的志向;有了 坚定的志向,而后才能内 心安宁;内心安宁而后才能 泰然安稳;泰然安稳而后才 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 周详而后才能有所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後则近 道矣。
•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 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天 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邦 国;想要治理好自己邦国的人, 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想要整治好自己家庭和家族的 人,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 修养;想要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 自己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意 念真诚,先要达到认识明确; 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 推究事物的原理。
就这里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 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 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 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 两方面的枢纽,它 “内修” 所要达到的目的,又 是“外治”的基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铸造了一代又一 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 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 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后才 能达到认识明确;只有达到认识 明确,而后才能意念真诚;只有 意念诚实,而后才能思想端正; 只有思想端正,而后才能提高 自身的品德修养;只有提高了自 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整治 好家庭和家族;只有整治好家庭 和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邦国; 只有治理好邦国,而后才能使
解读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 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 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 的条目,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 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 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 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 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 的奥义。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北宋程颢、程颐 将其抽出,独立成篇,“二程”认为:“《大学》,孔氏 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 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 则庶乎其不差矣。”南宋朱熹为《大学》作章句集注,将 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 书集注》。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 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 化中的地位。《大学》,也获得了官方的认可与推崇,对 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