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PPT
媒介文化与媒介理论课件

公众舆论的监督
媒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机制
01
文化传承与交流
02
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03
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
CATALOGUE
媒介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媒介文化的全球化趋势
全球信息传播பைடு நூலகம்加速
跨国传媒集团的影响
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的加深
本土化媒介文化的坚守与创新
坚守传统文化价值观 创新发展本土化的媒介文化 本土化媒介文化的国际传播
文化研究媒介理 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研究方法
后现代主义媒介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研究方法
CATALOGUE
媒介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媒介文化对价值观的影响
媒介文化对行为模式的影响
媒介文化对消费习惯的影响
社会对媒介文化的制约与引导
01
02
03
法律制度的制约
道德伦理的约束
代表人物
1
主要观点
2
研究方法
3
批判主义媒介理论
代表人物
J. Habermas、 P. Bourdieu、 N. Postman
主要观点
认为媒介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媒 介内容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关注 媒介内容的意识形态意义和媒介 的社会责任。
研究方法
以文本分析和批判性分析为主, 注重对媒介内容的解读和社会影 响的评估。
媒介文化与媒介理 论课件
目 录
• 媒介文化概述 • 媒介理论发展历程 • 媒介理论的主要流派与观点 • 媒介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 媒介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 媒介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实践
contents
CATALOGUE
05-媒介与文化.ppt

• 对全球化的认识和态度大致分为乐观和悲观两种。
• 前者把全球化视为人类历史一个晚近的发展时 期和一个普适的进化过程,属于一种不可阻挡不 可逆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这种认识 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
• 后者把全球化看作“西方文明”/“现代文明” 的新一轮全球扩张,也就是资本主义的新一轮全 球扩张以及由此导致的世界性不平衡与不平等格 局。全球化在历史观上属于西方中心论,在价值 观上属于西方中心主义。
• 例:跨国公司。
• 在文化帝国主 义的话语谱系中, 媒介始终居于核心 地位,因此文化帝 国主义常常被等同 于媒介帝国主义。
• 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对两者的关 系概括道:“大众媒介正以平稳而快速的步调扩 张其技术能力,在西方社会当中,它们对于公私 领域生活的渗透,报道及再现的能力,已经具备 非凡的影响效果。就此而言,将媒介作为现代西 方资本主义的核心文化参照标准,确有可取之处。 不妨说文化帝国主义的现象,其中心关键在于媒 介,而这么说的意义有二:一,某种文化之媒介 (文本及媒介之运作过程与行为),支配另一种 文化的媒介表现;二,‘经由大众媒介所中介的 文化’已经扩散全球。”
• 西方学术界对大众文化定义可以归纳为三 种代表理论:
• 一是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威尔逊 为代表,认为大众文化是集新旧传播媒介 于一身,集中体现通俗化/大众化和流行化 的文化样式;
• 二是以德国著名文艺社会学家阿诺 德·豪塞为代表,认为大众文化包括通俗艺 术和大众艺术两部分,前者包括“通俗小 说”“通俗美术形式”和“轻音乐”等文 化样式,后者指电影/广播和电视传播物;
• 有的人则倾向于费斯克的理论,认为大 众文化是对专制力量的反驳;另有一些人 则将其蔑称为次标准文化或剩余文化等。
媒介文化概述

媒介文化概述媒介文化是指媒体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媒介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媒介,信息和思想得以传播、世界观得以形塑、价值观得以传递。
在媒介文化中,人们与各种媒介和技术进行互动,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认同。
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传媒,如电视、电影、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
这些媒介向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娱乐、社交互动和自我表达的平台。
媒介文化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观点,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媒介文化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语境的创造。
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对于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电视节目和电影所呈现的角色、故事情节、场景和象征意义,都会对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音乐、时尚和艺术等流行文化也通过媒介传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品味。
媒介文化还在塑造着我们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
广告业的发展使消费文化成为主导,人们视觉上和心理上的需求被不断激发。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和互动方式。
媒介文化为个人和群体提供了表达自我和塑造社会身份的机会。
然而,媒介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新闻传媒的媒体集中化和商业化可能导致信息获取的局限性和偏见。
网络世界的虚假信息和谣言也引发了公众的担忧。
此外,媒介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使人们需要具备媒体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应对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问题。
总之,媒介文化在如今的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传递信息和观点,也塑造着个体和社会的身份认同。
媒介文化的发展和运用需要公众保持思辨和批判的态度,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媒介文化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概念,与媒体、技术、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
媒介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在不同方面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媒介文化在塑造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符号在媒介内容中的运用
各种文化符号,如语言、习俗、传统等,都会被媒介所运用,以构建具有特定 文化色彩的内容。
文化对媒介形态的塑造
媒介形态的文化适应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出不同的媒介形态。例如,一些社会更偏好面对面的口头 传播,而另一些社会则更依赖书面的文字传播。
向发展。
总的来说,文化与媒介之间存在着密切 的互动关系。文化影响并塑造着媒介, 而媒介也反过来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和发 展。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社会信
息传播的重要动力。
04
新媒介时代的文化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特点
交互性
互联网时代的媒介具有极强的 交互性,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 息接收者,而能积极参与信息
02
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 媒介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媒介作为文化传承、 创新和融合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下将分别从媒介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三个方面进行 阐述。
0文化价值观在媒介内容中的体现
的生成和传播。
实时性
新媒介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人们可以实时获取全球各地的信息 。
多样性
互联网媒介形式多样,涵盖文字、 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新媒介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新媒介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一些传统文化形 式和表达方式可能因无法适应新媒介环境而逐渐边缘化。
THANKS
感谢观看
塑造文化形象: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呈现,塑造社会群体的文化形象。
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概述培训课件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媒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通过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反映出媒介的发展和变化。
媒介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媒介与文化的交叉融合
媒介与文化在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不 断交叉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形式和媒介 形态。
VS
融合发展的趋势
媒介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跨 界性、数字化等趋势,推动着文化产业的 升级和发展。
媒介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媒介对文化的影响
媒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媒介可以通过报道、宣传、娱乐等方式将文化 传递给更广泛的人群,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对媒介的影响
文化对媒介的内容和形式也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 价值观会影响媒介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同时,新的文化形式 和趋势也会促进媒介的创新和发展。
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介与文化关系
社交媒体作为新兴媒介形式, 对文化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广泛
。
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形式多样, 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为 文化表达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手
段。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具有互 动性,使得文化交流更加平等
、开放。
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与文化冲突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日益 频繁。
文化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可以影响媒 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例如,某些文 化可能更注重言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 保护,因此可能制定更加宽松的媒介 政策;而其他文化可能更注重社会稳 定和公共利益的保护,因此可能制定 更加严格的媒介政策。
04
媒介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媒介与文化的相互影响机制
媒介塑造文化
媒介通过传递信息、影像、声音等方式,影响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塑造和改变文化。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l 不同的地图就使同一环境以不同形式存在, 于是他们产生了不尽相同的现实,因此, 活在不同地图视野中其实也是活在不同的 现实里。
l 思想就是对这种地图、模型及模板的建构 和运用。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l 功能注意来自系统潜在的不良整合。它对 现象的解释不是归咎于前因而是放在未来 的状况上:在社会功能机制层面研究紧张 问题——这种紧张包括监视敌意的环境; 在个性层面研究焦虑问题;与社会学的功 能主义相对应的心理学探讨的是失衡问题。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l 大众传播研究一开始试图从传播过程的因果关系 来解释传播效果,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信息理论 的启示,这种解释方式引发了传播的权利模式, 其重点放在环境的作用力,以及被设想成相对被 动的接收者。这一模式所采用的科学计划不仅可 能而且必然把文化现象简约为前因。有些原因被 明确地界定为心理变量——信源的可信度、讯息 的吸引力——其他一些原因则根植于接收者的结 构性情境——阶级、地位、宗教和收入中。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l 在共同、社区和传播这三个词之间,有一 种比字面更重要的联系。人们由于拥有共 同的食物生活在一个社区里;传播既是他 们藉此拥有共同事物的方法。他们必须共 有的食物包括……目标、信仰、渴望、知 识——一种共同的理解——就像社会学家 说的想法一致。这种东西不可能像砖块一 样靠身体来相互传递,也不可能像人们分 吃一块馅饼,把它切成小块来分享……共 识需要传播。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传播的“仪式观”
l 从仪式的角度定义,传播一词与“分享”、 “参与”、“联合”、“联合”、“团体” 及“拥有共同信仰”这一类词有关。这一 定义反映了“共性”(commonness)“共有” (communion)“共享”(community)
媒介与文化 课件 有精美图片

京 剧
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在艺 术上各树一帜,雄踞舞台,表演唱腔精 益求精,并各有独自的剧目、师承及传 人,遂成流派。
脸谱鉴赏
中国书法
中山装
中国风
长城
故宫
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
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是:山东菜(鲁菜)系、四川菜(川菜)系、江苏菜(苏菜)系、 浙江菜(浙菜)系、广东菜(粤菜)系、湖南菜(湘菜)系、福建菜(闽菜)系、安徽 菜(徽菜)系。 八大菜系的特色如下: 鲁菜的特点: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内地以咸鲜为主,沿海以鲜咸为特色,具有鲜、嫩、 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善于以葱香调味。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 川菜的特点: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尤以麻辣、鱼香、怪 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 苏菜的特点: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 焖、煨、燻;追求本味,清鲜平和;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浙菜的特点:菜式小巧玲珑,清俊逸秀,菜品鲜美滑嫩,脆软清爽。运用香糟调味。 常用烹调技法有30多种,注重煨、焖、烩、炖等。 粤菜的特点:用料广泛,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口味上以爽、脆、鲜、 嫩为特色。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 湘菜的特点:讲究菜肴内涵的精当和外形的美观,重视原料搭配,滋味互相渗透。湘 菜调味尤重酸辣。烹饪技法:湘菜早在西汉初期就有羹、炙、脍、濯、熬、腊、濡、脯、 菹等多种技艺,现在技艺更精湛的则是煨。 闽菜的特点:烹饪原料以海鲜和山珍为主;刀工巧妙,一切服从于味;汤菜考究, 变化无穷;烹调细腻,特别注意调味。 徽菜的特点:清雅纯朴、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选料严谨、火工独到、 讲究食补、注重本味、菜式多样。烹饪技法:滑烧、清炖和生熏法。
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概述培训

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概述培训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且相互影响的关系。
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平台,而文化则是一种人们共同创造、传承并表达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这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社会的格局和个体的认同。
首先,媒介在传播信息时不可避免地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不同类型的媒体如电视、电影、网络等,通过其特定的方式呈现内容、传播价值观和观点,从而塑造了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
媒介不仅传递了文化信息,还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另一方面,文化也对媒介的产生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化是媒介内容的基础,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媒介需求和审美趣味,驱使着媒介的创新与发展。
例如,一个地区的文化偏好可能会导致该地区观众对某种类型的电视节目或电影更感兴趣,进而推动这类媒介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媒介与文化还通过交互作用来塑造和表达社会的身份认同、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媒介作为文化传播的平台,为人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分享和认同的空间,同时也通过媒介内容的呈现和互动,推动了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但是,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媒介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趋势,往往会导致一种单一的、标准化的文化传播模式,并对多样性和边缘文化形成压制。
此外,媒介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广泛传播,也可能对文化的传承和认同产生冲击,加剧了文化的碎片化和异化。
因此,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平衡和相互尊重。
媒介应该尊重并呈现多样化的文化形态,同时也要倾听并满足受众对多元文化的需求。
而文化也应该积极参与和引导媒介内容的创造和传播,以确保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综上所述,媒介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
媒介通过传播信息和塑造意识形态,影响和塑造文化的发展和认同;文化则驱动媒介的发展,引导和塑造媒介的内容和形式。
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平衡和相互尊重,以促进社会的多元发展和个体的认同。
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互动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的“仪式观”
从仪式的角度定义,传播一词与“分享”、 “参与”、“联合”、“联合”、“团体” 及“拥有共同信仰”这一类词有关。这一 定义反映了“共性”(commonness)“共有” (communion)“共享”(community)
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 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 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 文化世界。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媒介与文化关系维度
传承与断裂 虚拟与现实 表象与本质 娱乐与教化 资本与人文 结构与能动
文化的普世价值
自由 平等(公正、念
第二节:文化——作为日常行为的规则与 惯例
现代词典中关于“传播”一词的主要条目 是“传授”(imparting)“发送” (sending)“传送”(transmitting)或“把信 息传给他人”这些词语常被用来定义传播。
在共同、社区和传播这三个词之间,有一 种比字面更重要的联系。人们由于拥有共
同的食物生活在一个社区里;传播既是他
们藉此拥有共同事物的方法。他们必须共 有的食物包括……目标、信仰、渴望、知 识——一种共同的理解——就像社会学家
说的想法一致。这种东西不可能像砖块一
样靠身体来相互传递,也不可能像人们分 吃一块馅饼,把它切成小块来分享……共 识需要传播。
作用条件何处终止而科学登场?阶级利益 何处终止而科学登场?无意识何处终止而 科学登场?
对意识形态的两大解释来自行为科学。格 尔兹称之为利益理论(interest theory)和紧 张理论(strain theory),但我们更乐意称它 们为因果解释和功能解释。
因果解释试图把意识形态根植于社会结构 这一坚实的土壤中,它对意识形态立场的 解释是认为它源自不同团体,尤其是不同 社会阶级的利益,他也试图根据阶级成员 来预测他们所采取的意识形态立场,尤其 把意识形态归为先前预设的原因。但最终 这个观点不灵了,因为根据阶级或根据其 他任何变量都很难预测意识形态。
人类赋予这世界重要性、秩序和意义等种 种形式,都来自人类自己的智力加工机制。
不同的地图就使同一环境以不同形式存在, 于是他们产生了不尽相同的现实,因此, 活在不同地图视野中其实也是活在不同的 现实里。
思想就是对这种地图、模型及模板的建构 和运用。
思想是公共的,因为它靠公开才能贮存 符号,在更深层、更强烈的意义上,思 想是共同的。思考包括对环境的勾画, 思想则是对某个环境模型的建构,在模 型上操作起来要比在真实环境中便捷, 可以看出自然状态是否与模型相一致。
霍尔认为“传播”这个词在实质上和方法 上使研究变得狭隘而孤立。在实质上,它 的研究视野狭窄导致只有大众媒介生产与 发布的产品,于是一方面传播学研究在整 体上从文学与艺术的研究中孤立出来;另 一方面也与日常生活,如宗教、交谈、体 育这类表达与仪式的形式中孤立出来。
“文化”一词在人类学意义上把我们引向生 活生活总体方式的研究,但它被“传播” 取代了,于是把我们引向某个孤立的生存 片断。在方法上,“传播”一词是我们与 在人类学、文学研究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 中占核心地位的批判的、阐释的、比较的 研究方法整个地割裂开来。
在功能解释中,意识形态被认为并不是有 结构性力量引起的,而是为了满足人格或 社会的某种需求或功能。格尔兹称这后一 种观点为紧张理论,因为它源自人格与社 会的“不良整合”,该理论假设认为生命 不可回避地纠结着重重矛盾、不适和不调, 这些矛盾引起了紧张,从而为意识形态提 供了一种解释。
如果说因果解释认为意识形态源自预设的 因素,那么在功能解释中意识形态被理解 为一种机制,这一机制能为因现代生活的 矛盾而失调的系统恢复平衡。
这时,传播的中心意思就是只为了控制的 目的,把信号或讯息从一端传送至另一端。 传播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 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
电报和印刷业使(新教徒各教派)达成了 一致,乍一看好像完全不可思议。电报和 报刊传递并刊登了“基督教徒为带来这一 巨大恩典的消息而激动万分,每个城市的 民众都不约而同地举行集会,实际上这种 祈祷的精神交流使国家连成一体”。这绝 非偶然,大西洋电缆开通同时也出现了类 似的活动,因为两者都是“终极精神胜利 的征兆……”
传播的仪式观不是指空间上讯息的拓展, 而是指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尽管有人发 现这种维系以统治为特征,因而并不合 理);它不是一种传递信息或影响的行为, 而是共同信仰的创造、表征与庆典,即使 有的信仰是虚幻的。如果说传播的传递管 其核心在于讯息在地理上的拓展(以控制 为目的),那么传播的仪式观其核心则是 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 的神圣典礼。
人的行动或者是个人偏好的产物,或者受 内在的和无意识的或外在的和环境性的法 则与功能的支配。这一观点的后半句尤为 重要,它几乎没有为理性、意识甚至由个 体所决定的选择留下任何余地。行为在法 则的调节和强制之下塑造而成,或者由前 逻辑功能、潜意识冲动、创伤、权力意志 塑造了行为。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 转变的符号过程。
现实不是已知的,不是独立于语言的人类 存在,语言也不是现实苍白的折射。相反, 是传播——简言之,通过符号形态的建构、 理解与利用创造了现实,并使现实成为一 种存在。
现实是一种大量生产的、具有表现力的造 物——是一种由人类生成并维系的产物。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从宗教仪式角度看,我们认为新闻变化不 大,但本质上让人产生满足感;它功能不 多,但得到了日常性的消费。报纸并不产 生效果或功能,而是使人得到戏剧性的满 足感,其呈现的也并不是这个世界的根本 所在。
从仪式的角度看,新闻不是信息,而是戏 剧。它并不是对世界的记述而是描绘戏剧 性力量与行动的舞台;它只存在于历史性 的时间中,在我们假定的、常常是替代性 的社会角色基础上,邀请我们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