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知识整理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丝绸之路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丝绸之路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丝绸之路七年级上册知识点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使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发生了经济、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贡献。

以下是丝绸之路七年级上册的主要知识点。

一、丝绸之路的产生与发展丝绸之路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独有的丝绸生产技术。

在汉代前,丝绸的制造技术一度被中国官方严密保护,只有中国才能生产。

丝绸的独有性引来了西方国家的贪婪和好奇。

从而丝绸之路逐步形成并发展,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建立起了贸易关系。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与分支丝绸之路主要由陆地线路和海上航线构成。

分别为主要线路、北线、南线和海上丝绸之路。

其中,主要线路是丝绸之路的骨干线路;北线和南线是主要线路的两条重要分支;海上丝绸之路贯穿于中国海岸线沿岸岛屿之间。

通过这些线路,丝绸之路实现了贸易、文化和宗教的交流。

三、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商品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与欧洲的金银、石油、玻璃等商品。

同时,丝绸之路也促进了文化和宗教的交流。

例如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汉字、纸张、火药等中华文化精华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国家。

四、丝绸之路的贡献与影响丝绸之路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东西方关系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间的文化、经贸、政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

另外,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还对现代世界的交通、贸易、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学习丝绸之路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和风险,例如贵重的商品易遭贼匪劫掠,也导致瘟疫和战争的传播等。

因此,我们需要从中汲取经验,探索发展可持续、平等、安全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

【文档】一带一路是现代丝绸之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一带一路是现代丝绸之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

一带一路是现代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的作用是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丝绸之路从运输方式上,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为起点,经凉州、酒泉、瓜州、敦煌、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

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

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

唐代,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一带一路的意义和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

1、实现全球化再平衡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

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积淀了以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 核心的丝路精神。一代又一代“丝 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 和平的桥梁。文明在开放中发展, 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一次外 交活动,张骞此次出行的最大收获是( A )
A.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 B.把佛教从西域传到了内地 C.联络大月氏打败了匈奴 D.西域各国开始归属汉朝的管辖
阅读教材P68-69,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比较,完 成下列表格内容。
时间 目的
结果
第 一 次
公元前 138年
联络大 月氏夹 击匈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未完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各 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使 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第 二 次
公元前 发展与西 119年 域各国的
友好关系
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从此 日趋频繁
下列图片中的食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 原的,它们为什么都以“胡”字命名呢? 你知道它们现在的名字吗?
蚕豆
芝麻
核桃
“胡”在中国古代泛指北方或西方的少数民族或外国
人。这些食物以“胡”字命名,正说明它们最初是通过
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的。
你还能想出一些以“胡”字命名,而且是从西 域传入内地的物品吗?
以“胡”字命名,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东 西还有胡蒜(大蒜)、胡荽(香菜)胡瓜 (黄瓜)、胡椒(花椒)、胡萝卜等。
张骞出使西域(莫高窟壁画)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戈壁滩、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 缺衣少食、思乡情浓、匈奴拘禁等。
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10 余年, 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七年级丝绸之路知识点

七年级丝绸之路知识点

七年级丝绸之路知识点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贸易路线,将中国与欧洲、非洲、印度等国家连接起来。

它的出现打开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之门,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该知识点在中学历史中有详细的讲解。

世界上最早的“丝绸之路”,是东汉时期(约公元100年左右),由中国皇帝和西域国家的君主共同开辟的,主要贸易对象是西域的胡、月氏等少数民族。

在唐、元时期(7-14世纪)针对国家、地域、民族、行业等不同需求,逐一延伸,发展出了五大路线。

①夏路:德国、俄罗斯、蒙古、辽国等国家。

②亚洲路: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国家。

③南海路: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④海上路:亚欧海域。

⑤京藏路:西藏、尼泊尔、印度等国家。

五大路线主要分别从唐、元皇宫之地——长安、北京、南京、兰州、成都出发,到达中亚、南亚、西亚、欧洲等国家,最后到达地中海沿岸。

从中亚到西亚路线反复出现著名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商业重镇,汇聚着联通中西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重心:①敦煌:早期丝绸之路重要的公路或海路连接的口岸和转运中心。

②鄯善(北京城墙新发现墓地就在鄯善西路上):东汉时期强国康居在此地设立的边防。

后来因丝绸之路交通便利,逐渐成为维吾尔、汉族人等民族的汇集地,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多元文化。

③天山南路:著名的古代通道,穿越中国新疆天山喀纳斯、博格达峰地区,饱经风霜,以她较高的海拔高度和难度著称。

④大风堆墓地:位于敦煌南。

和莫高窟共同构成了丝绸之路旅游线路和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⑤柏孜克里克:古城遗址群,见证了汉族、吐鲁番王国、突厥、吐谷浑、唐、回鹘、伊斯兰等文化的融合。

⑥巴马喀什:古代都城。

突厥、伊斯兰认为,伊斯兰教初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著名的“巴马喀什医学院”就在这里。

⑦塔什库尔干:“天路”上的关口,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为敦煌出发,经过婆罗门市、黑水城、白石头、柏孜吐鲁番,中途穿越沙漠、戈壁、高山、草地、森林、峡谷等自然风光,是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代文明的重要交汇点之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海上丝路的路线
1.“海上丝绸之路”线路一:
①山东沿岸→②穿过黄海→③到达朝鲜、日本
2.“海上丝绸之路”线路二
①东南沿海港口出发→②经中南半岛南下→ ③绕过马来半岛→④穿过马六甲海峡→⑤孟加 拉湾沿岸→⑥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最运端: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中国的丝绸通过这条航线转运到欧洲地区,北 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新疆自古西以来 就一直是中国领 土的一部分!

①时间: 公元前60年 ②职能: 总管西域的事务 ③意义:
标志着西域正式 归属中央政权
(三)东汉对西域的管理
(1)东汉明帝时期:班超出使西域 (2)目的: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3)班超派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 (4)意义: 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5)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死后其子班勇继业,再次出使西域
课堂小结
时间 路线
丝绸之路
意义 名称
沟通中外文明
西域
结果
张骞通西域
经过 背景
随堂训练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 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
C 称为( )
A.关西 B.月氏 C.西域 D.西藏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一次外
被匈奴俘虏,有去无回。
张骞,陕西汉中人氏。汉代杰出外交家、
探险家。他原是一名郎官,后两次出使西
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成
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汉武帝封其为博望
侯。

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

空”,意为“打通中原到西域的道路”。

武 帝
张骞
(前164—前114)

人教部编版_七年级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_课件完美版

人教部编版_七年级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_课件完美版

公元前 138年
公元前 126年
可此时的大月氏由于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 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 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汉安帝时,匈奴攻扰西域,他任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前往西域,与龟兹合兵击走匈奴伊蠡王。
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向东:从山东出发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
向东:从山东出发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背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 者、商人纷纷东来,他们经过的道路逐渐繁荣起来,东西方的经 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材料:“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于外国, 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材料: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皇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 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意义: 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 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 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 条海上航线。向东:从 山东出发穿过黄海,可 到达朝鲜、日本。 向南:从东南沿海港口 出发,经过中南半岛, 绕过马拉西亚,穿过马 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 湾,最远到达印度半岛 南端和锡兰。中国丝绸 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 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 ,这条航线被称为“海 上丝绸之路”

七年级丝绸之路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丝绸之路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丝绸之路知识点总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路线,也是文明交流的桥梁。

在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存在对促进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在,我们在历史课上学习了丝绸之路,那么我们应当掌握哪些知识点呢?一、丝绸之路的含义丝绸之路指的是中国古代所发达的商业道路,其主要目的是向中亚、西亚地区输出丝绸制品和中国其他商品。

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的运输路线,还是汉唐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丝绸之路的起源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由于查郎国和亚述帝国之间的战争而出现了一条新的贸易路线。

到了汉朝时期,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朝对中亚地区的贸易通道,这也被认为是丝绸之路的正式开始。

三、丝绸之路的路线丝绸之路的路线分为北线和南线,北线从长安出发,途经兰州、敦煌、新疆等地到达中亚和西亚,南线则从四川、云南等地出发,途经缅甸、印度、西域等地到达中亚和西亚。

四、丝绸之路的交通方式丝绸之路的交通方式主要有陆路和海路两种。

陆路交通主要是通过骆驼队、马车队等,海路交通主要是通过船只进行。

因为丝绸之路的交通方式复杂、危险、耗时,因此运输费用较高。

五、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为汉朝和唐朝的繁荣景象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促成了中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性,但它仍被人们所铭记。

六、丝绸之路的遗产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包括中西方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建筑和工艺品制作等。

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各种遗产都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如敦煌莫高窟、天山大佛顶等。

总之,丝绸之路不仅是历史的珍贵遗产,更是文化的交流载体。

我们应当重视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了解,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丰富自己的知识和历史素养。

七年级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知识点讲解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知识点讲解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知识点讲解人教版
知识点
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x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x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x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课后练习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中西交往作出了历史贡献。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是在什么朝代?当时的皇帝的谁?
张骞出使西域前,中原地区和西域的关系如何?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分别取得了什么成果?
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
西汉。

汉武帝。

中原地区和西域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第一次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是为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与西域各国联系。

第一次传播了汉朝的声威,获知了西域的情况,了解到西域人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

第二次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知识梳理
1.张骞通西域
(1)原因: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在途中被匈奴抓住,被扣留10余年之后,寻机逃脱,继续西行,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

但是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

归途中他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了1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阔别13年之久的长安。

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作了报告,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3)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

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①背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②路线: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③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④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3.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2)班超经营西域:东汉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他派甘英出使大秦,虽未抵达大秦,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二、重难讲解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任务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最终被大月氏婉言拒绝,但是这次出使不但了解了西域各国,而且还了解到西域各国想同西汉往来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拜访西域各国,加强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张骞这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使西域各国与汉朝的往来更加频繁。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张骞两次使西域,丝绸之路得开通。

陆海贸易大发展,经济文化相渗透。

西域各国归附汉,加强管理有远见。

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始归中央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