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百家争鸣的发展过程,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2.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强调其主要观点和现实意义。
3.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各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各家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观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会对不同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会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学派进行研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历史案例,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兴趣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导,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2.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到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来自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案设计

授课主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关解题能力重、难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背景、进程及影响课程导入西方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我国的孔子居于首位。
这十位思想家依次是:孔子(中国)、柏拉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希腊)、阿奎那(意大利)、哥白尼(波兰)、培根(英国)、牛顿(英国)、达尔文(英国)、伏尔泰(法国)上图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三角门楣正中三人:摩西、孔子、梭伦由此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可见一斑,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那?同一时期还有那些思想文化?对中国及世界又产生了什么影响那?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课程。
一、“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3)“士”阶层活跃起来,受到统治者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①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②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4)私人讲学出现,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二、诸子百家派别代表主要观点儒家孔子(1)思想核心是“仁”;(2)以德治民;(3)“克己复礼”;(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孟子(1)“仁政”学说;(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性本善”说荀子(1)“仁义”和“王道”;(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人之性恶”道家老子(1)“道”是万物本原;(2)“无为而治”;(3)“小国寡民”;(4)辩证思想庄子(1)万物是相对的;(2)放弃差别观念,获得精神自由法家韩非子(1)以法治国;(2)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三、评价(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学案孔子和老子.doc

课题:第1课孔子和老子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3、知识连接:利用学科自习,结合教材,梳理基础知识,全员背诵“A类”部分,平行班完成B类、C类,重点班完成C、D类问题,认真阅读教材,不会的地方或重要的知识信息用红笔划出,以备小组探究。
5、学习过程【A类】背诵知识一、孔子及其思想1、地位: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1)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就是“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也不排除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教育思想:教育原则一有教无类,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教育方法一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启发诱导;学习方法一要温故而知新,要反复温习,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3.影响:逐渐形成完整的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老子及思想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反映其思想的著作是《道德经》,又称《老子》。
2、思想内容:(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除了“天命” 的绝对权威。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电子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道家
•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 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
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 材料四: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 之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
四、法家
1、发展历程: 先驱:管仲、子产 发展:李悝、商鞅 集大成者:韩非子
2、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唯君独尊的帝王术
(2) 荀子的思想主张
① “仁义”和“王道” ② “君舟民水” ③ 人性论(伦理观):“性本恶”
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堂教学设计

3.分组进行课题研究,每组选择一位儒家代表人物,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制作成PPT,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要求PPT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能充分展示该人物的思想特点和影响。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严禁抄袭。
2.提交作业时,请认真检查,确保书写清晰、表述准确。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5)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儒家思想在个人成长和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教学评价设想: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合作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及时的反馈。
1.练习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练习形式: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师反馈:及时批改学生练习,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接触过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对于“百家争鸣”这一历史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上,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此外,由于这一时期的思想较为抽象,学生们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知识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一、课程内容本课时主要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春秋五霸传》、《墨子》、《荀子》和《中庸》四部书的讲解。
二、教学目标1、学习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五霸分封”了解;2、归纳春秋时期思想观念,墨子、荀子、老子和中庸等思想精要、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点重点讲解春秋时期发生的重大变革,“五霸分封”的背景,以及它的影响。
重点讲解四本书的思想观念,如:墨子的政治学思想、荀子的论理学思想、老子的道学思想、中庸的中庸思想。
四、教学步骤1、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简单回顾一下春秋时期的发展状况,概括一下“五霸分封”的背景,了解“五霸”宣战结束后,另外八个诸侯国家之间的关系。
2、引入墨子、荀子、老子和中庸四本书,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每一部书的核心思想。
3、学习每一部书的核心思想,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其中的竞争关系,进而理解春秋时期的思想发展现象。
五、教学环节1、以学生学习春秋时期历史背景并总结“五霸分封”为开场白,帮助学生对“五霸”宣战结束后,另外八个诸侯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
介绍四部书,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内容和历史意义3、由学生给出自己对春秋时期思想发展现象的理解,以及四部书的构成,贴近实际,让学生真正的领会其中的内涵。
六、问题思考1、春秋时期发生了哪些重大变革?2、“五霸”宣战结束后,另外八个诸侯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墨子、荀子、老子和中庸四本书的核心思想有哪些?4、四部书的核心思想有共同点和不同点?5、春秋时期思想发展现象有何特点?6、我们今天仍可借鉴哪些精神?。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教学设计5篇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教学设计5篇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教学设计5篇教学设计是历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来支撑课堂实践的理论基础,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制定一份教学设计。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教学设计,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教学设计篇1一、分析教材,确定重点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纵观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了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以时间进程为线,分时期描述,各主题前后相承、紧密相联。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第七学习主题第四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从政治上看:呈现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强大而统一的政权―――元朝,它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从经济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它又下启明清,将繁盛传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国社会才呈现衰败之势。
从民族关系上看:元朝民族进一步融合,回族形成,它为民族关系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历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誉为世界100位有影响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国封建历史杰出帝王之一。
总之,本课承上启下,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2. 教材的编写特点和设计意图本课有三个子目。
首先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背景、过程和统一后的情景。
同时辅以“写写”“想想”等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接着,教材以大量文笔、图片展示“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中国”的过程、举措和影响,并辅以“读读”“看看”“说说”等指示性语言加强知识的掌握和观察分析能力的提升。
最后,教材简要展现了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从知识层面讲,本课涉及解王朝兴衰更替、国家统一、政权巩固、民族发展、历史人物等重大内容的过程,有一定的深难度。
从过程和方法层面讲,本课是一个感知历史现象到归纳历史知识,从归纳历史知识到认识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过程。
3. 教学重点的确定综合上述教材分析,学生要在一堂课内多角度、完整全面的掌握理解困难很大。
高二历史必修3_名师教案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1745页,1781页,北京:中华书局,
材料呈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中庸第三十一》,
260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教师设问:《礼记》为孔子的嫡孙子思所著,他对“亲亲”“尊尊”做了怎样的改 造?(参考答案:把“亲亲”概括为“仁”,把“尊尊”概括为“义”。)
教师讲述:子思把传统的“亲亲”“尊尊”改造为儒学的“仁义”,建构了儒学的核心观念。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对“亲亲”“尊尊”观念做了进一步的改造。
三、百花怒放——从对“义”观念的不同解读赏百家争鸣中的“争鸣”
教师讲述:什么是“义” ?义的涵义来源于西周时期的“亲亲”“尊尊”观念。“亲亲”要求人们必须关爱自己的亲属,“尊尊”要求人们在各种场合都要讲尊卑秩序。春秋时期,“亲亲”“尊尊”被概括为“义”,同时“义”又被人们赋予更多的内涵如公、正、善等。战国时期,虽然“义”已成为诸子普遍接受的观念,但诸子对“义”的传统含义“亲亲”“尊尊”仍然作了选择性继承和改造。
教师设问:诸子间的争鸣与诸子和官员间的争鸣有何不同?(参考答案:诸子间的争鸣主要是理论的探讨,而诸子和官员间的争鸣,其目的是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所谓百家争鸣,指的是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诸子学以致用,以其所学去游说诸侯,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篇一: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课学案】自主学习】考点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 (1)背景①时代背景:________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②阶级关系: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
③教育学术:出现了________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旨:传播________,发展学术。
(3)代表:①道家:老子和________。
②儒家:________、孟子和荀子。
③墨家:________。
④法家:________。
(4)特点:互相______、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5)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运动。
②是中国_________、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__________发展的基础。
3 1.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①背景:汉初,________破坏严重。
②目的:恢复________和安定人心。
③措施:采取________的政策。
④作用:汉朝经济实力逐步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①原因:社会潜伏危机,________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②目的:加强________,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特点:把诸子百家中到家、法家和________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家体系。
(2)内容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宣扬“____________”,提出“天人合一”和“_________”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____”。
(3)结果①对扭转________的局势十分有利。
②被________接受并付诸实施。
3.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①起用________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从汉武帝时起,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太学,打破了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________系统,儒学开始在民间处于________的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古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标准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解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及其意义【解析】诸子百家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大变动以及“学在民间”现象的产物。
政治上,周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之间的争霸或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士大夫阶层崛起,这必然会引起思想的交锋,同时,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也不受束缚和制约。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
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学在民间”和“士”的活跃与受重用,由于学在民间,出现了一批知识相对丰富的文士,由于“士”的活跃,思想的争鸣也就理所当然。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儒家思想本身也在百家争鸣局面中得以吸收和融合各家之长。
显然,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2.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基本思想【解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立足点就是“爱”,是基于爱的伦理道德。
所以他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荀子以“君舟民水”的譬喻来告诫统治者,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要以德服人。
很明显,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都在“仁”“礼”二字上,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都在于对民力的重视和德治上。
只是孟子提出人的性善论,而荀子则提出了人的性恶论,但无论性善或性恶都是为了强调礼乐和促使人向善。
难点突破1.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含义总体来说,“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在科学文化工作领域提出过“双百”方针,其中在学术问题上就提倡“百家争鸣”。
2.儒家思想的形成【突破】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在对先秦思想文化进行粗暴否定的同时,也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了低潮。
至汉代,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的建立,太学建立,儒学获得了官方地位。
基础测评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众多,回答下列1~3题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官府掌控着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b.“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c.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土崩瓦解 d.私人讲学和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2.下列人物组合中完全与法家学派相关的一组是①荀子②韩非子③老子④商鞅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分析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意义,视角很重要。
其中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最具借鉴价值的是a.思想解放的视角 b.学术文化的视角 c.思想道德的视角d.主流文化形成的视角4.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庄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5.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和君主驾驭大臣的诸多权术,这代表了哪一种历史发展趋势a.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形成 b.以德治国,实行“仁政”c.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d.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国家6.在儒家思想形成阶段这一思想沿革的链条上,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 a.孔丘 b.朱熹 c.荀况 d.孟轲7.“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
”此观点应属于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8.老子是春秋晚期的思想家,其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在于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d.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9.关于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c.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d.阴阳家最受欢迎观察下列图片,回答10~12题图一图二10.图一所示人物为a.在晚年精心撰写并发表了《论语》一书 b.创立了法家学派c.正式提出了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d.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11.图二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的问题 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图一所示人物和图二中的主角a.在春秋初期创立了儒家学派 b.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c.有“万世师表”和“亚圣”的尊称d.他的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孔子说,性相近也。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念是“道” 者伪也。
二、非选择题 15.联系必修1和必修2,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全面分析春秋战国时 13.阅读下列材料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一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标准要求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尽心》重点解析1.汉代儒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材料二今后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指夏王朝)之世者,必为鲧(禹【解析】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春秋繁露》包括之父)、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尧、下列基本思想:(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所谓“《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不法常行。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之通谊也”,而要实行政治上的统一就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所谓“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针对加强君权需慕信。
──《五蠹》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他认为天是万材料三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统治,所谓“天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但他同时又在“天人感应”的旗号下认为圣人、天子要“法天而立道,亦博爱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杀。
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若天子无道,上天必降灾──《公输》害于他,“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3)针对为人处世标请回答:准,提出“三纲五常”,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1)材料一是谁的主张?其思想源于何人?这一学派在后世的地位如何?和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他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4)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2)材料二是谁的观点?联系材料概述其主张。
敛、省役的主张。
(3)材料三是战国时期有较大影响的某一学派的观点,指出这一学派的名2.汉代儒学思想的历史价值称及其材料表达的观点?试列出该学派的一些其他思想主张。
【解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行“有为”政策的时代需要,因而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指出这一有利于节约民力,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总之有利于扭转现象的历史称谓并说明其意义。
汉武帝时代内外松弛的局势,因此,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14.阅读材料,自由言说从思想史来看,董仲舒通过对《春秋》的解释,将先秦的儒学思想与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起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并且因为汉以下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武帝的赏识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政策的实施,而获得统治地位,进而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