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课学案】

自主学习】考点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 (1)背景

①时代背景:________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②阶级关系: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③

教育学术:出现了________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2)主旨:传播________,发展学术。(3)代表:

①道家:老子和________。

②儒家:________、孟子和荀子。③墨家:________。④法家:________。

(4)特点:互相______、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5)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运动。

②是中国_________、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

国__________发展的基础。

3 1.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①背景:汉初,________破坏严重。②目的:恢复________和安

定人心。③措施:采取________的政策。

④作用:汉朝经济实力逐步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①原因:社会潜伏危机,________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

匈奴为患。

②目的:加强________,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特点:把诸子百家中到家、法家和________家的思想糅合到

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家体系。

(2)内容

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宣扬“____________”,提出“天人合一”和“_________”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____”。(3)结果

①对扭转________的局势十分有利。②被________接受并付诸实施。 3.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

①起用________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

的标准。

②从汉武帝时起,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兴办太学,打破了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________系统,儒学开始在民间处于

________的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古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

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标准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解析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及其意义

【解析】诸子百家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大变动以及“学在民间”现象的产物。政治上,周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之

间的争霸或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士大夫阶层崛起,这必然会

引起思想的交锋,同时,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

们的思想也不受束缚和制约。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和牛耕的

使用,促使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学在民间”和“士”的活跃与受重用,由于

学在民间,出现了一批知识相对丰富的文士,由于“士”的活跃,思

想的争鸣也就理所当然。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

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可

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

要条件。儒家思想本身也在百家争鸣局面中得以吸收和融合各家之长。显然,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

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2.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基本思想

【解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

但其立足点就是“爱”,是基于爱的伦理道德。所以他主张统治者要

以德治民,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荀子以“君舟民水”的譬喻来告诫统治者,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要以德服人。很明显,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

之处都在“仁”“礼”二字上,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都在于对民力的重视

和德治上。只是孟子提出人的性善论,而荀子则提出了人的性恶论,但无论性善或性恶都是为了强调礼乐和促使人向善。难点突破

1.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含义

总体来说,“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

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在科学文化

工作领域提出过“双百”方针,其中在学术问题上就提倡“百家争鸣”。 2.儒家思想的形成

【突破】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

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

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

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秦始皇实

施焚书坑儒,在对先

秦思想文化进行粗暴否定的同时,也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了低潮。至汉代,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的建立,太学建立,

儒学获得了官方地位。

基础测评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众多,回答下列1~3题

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官

府掌控着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b.“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c.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土崩瓦解 d.私人讲学和平民百

姓开始接受教育

2.下列人物组合中完全与法家学派相关的一组是①荀子②韩非子

③老子④商鞅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分析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意义,视角很重要。其中对当代中国和

谐社会建设最具借鉴价值的是

a.思想解放的视角 b.学术文化的视角 c.思想道德的视角

d.主流文化形成的视角

4.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

a.庄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5.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提出了

系统的法治理论和君主驾驭大臣的诸多权术,这代表了哪一种历史

发展趋势

a.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形成 b.以德治国,实行“仁政”

c.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d.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国家

6.在儒家思想形成阶段这一思想沿革的链条上,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是 a.孔丘 b.朱熹 c.荀况 d.孟轲

7.“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

此观点应属于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8.老子是春秋晚期的思想家,其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在于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c.唯物主义的世界

观 d.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9.关于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

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c.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d.阴阳家最受欢迎观察下列图片,回答10~12题

图一图二

10.图一所示人物为

a.在晚年精心撰写并发表了《论语》一书 b.创立了法家学派

c.正式提出了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d.希望恢复西周的礼

乐制度 11.图二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问题 d.学

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图

一所示人物和图二中的主角

a.在春秋初期创立了儒家学派 b.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

c.有“万世师表”和“亚圣”的尊称d.他的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孔子说,性相近也。孟子说,人无有不善。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念是“道” 者伪也。

二、非选择题 15.联系必修1和必修2,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全面

分析春秋战国时 13.阅读下列材料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一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

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

标准要求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尽心》重点解析

1.汉代儒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材料二今后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指

夏王朝)之世者,必为鲧(禹

【解析】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春秋繁露》包

括之父)、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尧、

下列基本思想:(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

期修古,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所谓“《春秋》大一统者,天地

之常经,古今不法常行。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明主之道,一法

而不求智,固术而不之通谊也”,而要实行政治上的统一就必须实行

思想上的统一,所谓“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2)针对加强

君权需慕信。──《五蠹》

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他认为天

是万

材料三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统治,所

谓“天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

命之符也。”但他

同时又在“天人感应”的旗号下认为圣人、天子要“法天而立道,亦博

爱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

不可谓杀。

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若天子无道,上天必

降灾

──《公输》

害于他,“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3)针对为人处世标

请回答:准,提出“三纲五常”,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

纲”“夫为妻纲”(1)材料一是谁的主张?其思想源于何人?这一学

派在后世的地位如何?和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他提

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4)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2)材料二是谁的观点?联系材料概述其主张。

敛、省役的主张。

(3)材料三是战国时期有较大影响的某一学派的观点,指出这一学

派的名2.汉代儒学思想的历史价值称及其材料表达的观点?试列

出该学派的一些其他思想主张。【解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适应了

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

权和推行“有为”政策的时代需要,因而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

秩序,(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指出这一

有利于节约民力,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总之有利

于扭转

现象的历史称谓并说明其意义。汉武帝时代内外松弛的局势,因此,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深受汉武帝的赏识。14.阅读材料,自由言说从

思想史来看,董仲舒通过对《春秋》的解释,将先秦的儒学思想与

道家、

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起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并且

因为汉以下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武帝的赏识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政策的实施,而获得统治

地位,进而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解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

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此后历朝历代,统治者

皆奉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想,光大了儒学的精神。但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有消

极之处。难点突破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突破】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有其历史的、政治的、文化教育

政策的及其思想自身的诸多原因。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受打击──西

汉初年逐渐复苏”的历程,随着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它具备

了成为正统思想的历史可能性。汉武帝时代,一方面国力日盛,“无

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也潜伏着

危机。而新儒学恰恰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汉武帝遂采纳了董

仲舒的建议,推行了三项重要政策。其一,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

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因此

大兴。其二,将儒家经典确立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且兴办太学,自此,儒家垄断了教育,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其三,初步建立地方

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也逐渐获得了独尊地位。可以说,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地位起

到了决定性作用。

2.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突破】董仲舒提出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

使并进”,被后人概括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付诸实施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成了一项思想统治政策。汉武帝的这

一政策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

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

在推崇的过程中,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

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汉武帝独尊儒学以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没有被禁止,而且当时所提

倡的儒学自身也广泛吸收了其他诸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

综合倾向。汉武帝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

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

当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

义的文化政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

基础测评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皇帝下令烧毁所有《诗》《书》等诸子百家书,

并且坑杀大批儒生的事件。

回答与这一现象相关的1-2题

1.这一事件表明儒家学派受到了来自政府的沉重打击,这一事件应该发生在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2.这一事件发生以后可能产生的后果中,不正确的是 a.中国文化遭受一场浩劫 b.儒家学说重新创立

c.文化史家批判这一现象 d.儒学发展因此而进入低潮

3.以下历史现象是促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思想主张最直接的原因a.西汉初年实行无为而治 b.西汉经历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

c.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d.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不断 4.董仲舒是通过汉朝哪种选官途径进入官员行列的 a.经太学考试合格

后 b.“举贤良对策”

c.依家族势力和声望而入官 d.科举考试中进士以后 5.下列哪

部著作是董仲舒的作品

a b c d

6.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

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表达不出的历史信息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当时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篇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一课

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

想的主要内容。难点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引言:

问题一:通过观察《孔子讲学图》,你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儒

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说:“我前来观看

《孔子文化展》,既是庆祝这件中法文化交流的盛事,也是表示法

国对中国文化年的高度重视。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

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这

次展览可以使法国公众有机会了解孔子本人,以及他的学说对中国

文化的巨大影响。”)

二、“‘百家争鸣’的局面”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

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

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

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

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问题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

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

象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

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

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

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

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

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

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

荣提供了舆论阵地。阅读【历史纵横】(学者与教师的地位提高)

结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

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第一、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第二、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

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第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1)孔子的生平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

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

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

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

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

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

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

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

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

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

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

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

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

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

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

是孔子对自己一生

各阶段的总结

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

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

典型建筑。西汉以后,历代帝王进行了数十次的重建、扩建,使其

成为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孔林

现今的孔庙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其建筑仿皇宫之制,前后九进院落,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南北长1公里,面积9.6公顷,门坊54座,

房屋466间。院内苍松翠柏,殿宇雕梁画栋,碑刻2000余块,是我国大型的碑林之一。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

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

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

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二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

第一、思想上,提出“仁”的思想,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至后来

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什么仁?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其实际上就是民本思想。

如何实行仁?①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②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

不欲,勿施与人”。

作用:“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

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

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

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

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第二、在教育上,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

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

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

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

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

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

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

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子曰:“温故①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怎样才算是好学?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人不能不讲信用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四、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

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孟子的思想

生平: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

孟子的思想:

第一、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

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

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第二、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

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

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

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第三、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评价: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

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文章介绍:《与民同乐》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轫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

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

独乐哉?”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次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

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

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

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

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

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

【篇三: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一课学案】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课蒙昧中的觉醒

编写:张娜审核人:审批人:

【温馨提示】

1、请用20分钟左右完成,深入思考,规范书写。

2、分层完成,a层全部完成并梳理知识结构,b层全部完成,标★

题目要求为c层选做。

3、重点基础知识。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记出来,以

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4、小组长职责:指导引领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附)必须记住的概念:人文精神、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美德即知识。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

文精神的内涵。

【学习目标】

1、能记住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提高辩证思考

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读材料、合作探究人文精神的内涵,学会运用知识解决

问题的方法。

3、激情投入、与学生一起感受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一、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

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

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

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

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

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

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

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

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

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

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因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没有好的导师可

以教育人们了。

【我的疑问】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课蒙昧中的觉醒编号:08—17

【合作探究】探究案

探究一:人文主义的内涵

材料一“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

你们不要老想着他们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

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

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

用的人。”

——苏格拉底

(1)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对古典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2分),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2分)

材料二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把智仁勇这三

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

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是知识,”他认为

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由教育而来。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

共同点?(4分)

训练案(共48分)

【学习建议】

1、完成课后训练案需定时训练,时间不超过25分钟。

2、独立完成,不要讨论交流。

3、规范答题、书写要条理、工整。

4、全部完成后再参考答案反思

总结。

【基础训练】——厚积薄发、滴水穿石(每题4分,共16分)

1.我们把智者运动看做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

是( )

①万物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②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

③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④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都是由人

制定的

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

2、右图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它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

人文精神起源于( )

a.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

b.公元前5世纪古代中国的齐鲁地区

c.公元14~16世纪的意大利

d.公元14~16世纪的中国明朝

3、智者学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最早提出以哲学来解释社会和自然 b.强调了认识的主体地位

c.是希腊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的产物d.统治阶

级提倡的结果

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

4、“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

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

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

a.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b.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c.赞扬君主专制制

度d.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拓展训练】——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每题4分,共16分)

a.神的重要性b.人的伦理道德c.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d.追求

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

6、孔子说:“质(质朴)胜文则野,文(文采)胜质则史(虚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的中庸。”下列

对两位圣贤的话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材料都体现的是中庸思想 b.都反对过度与不及,推崇恰到好处

c.认为中庸是美德,也是正确的思想方法d.知识即美德,美德是

知识存在的本质

7、下列关于智者学派表述不确切的是()

a.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b.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c.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d.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8、某天上学路上下雨了,同学甲说:“今天真倒霉,偏偏这时候下雨!”同学乙说:“太好了,今天不会热了!”他们看法的差异与下列

谁的观点相类似()

a.亚里士多德b.普罗泰格拉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综合训练】——高考链接、纸上练兵(选择题每题4分,共16分) a.民主思想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重要

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

类的两大幸福

a.孔子b.墨子c.普罗塔戈拉 d.亚里士多德

12、面对法庭的判决,苏格拉底在申辩词中追问道:“人中最高贵者,雅典人,最雄伟、最强大,最以智慧著称之城邦的公民,你们专注

于尽量积聚钱财,猎取荣誉,而不在意,不想到智慧、真理和性灵

的修养,你们不觉得惭愧吗?”。他所追求的“希腊精神”的核心是()。

a.民主与法治b.平等和自由 c.财富和荣誉 d.智慧和真理

【知识网络】——归纳总结、构建体系

【学后反思】——有错必改、反思静悟

【有错必改】——查缺补漏、反思提高

人民版必修三高二历史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导学

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蒙昧中的觉醒》参考答案

预习案

问题引导一:如何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

(1)积极:“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

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2)局限性:①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给主观随意性

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②智者的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

全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问题引导二:

见【知识拓展】

探究案

探究一:人文主义的内涵

(1)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对古典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2分),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2分)

内涵拓展:(从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到)关注人的美德,注重改善人

的心灵;

重视对人的教育。(2分)

目的:培养公民的道德价值观,拯救城邦(克服直接民主制的弊端)。(2分)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

共同点?(4分) 共同点: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教育的

作用。(4分)

训练案

【基础训练】(每题4分,共16分)1、d2、a3、c 4、a

【拓展训练】(每题4分,共16分)

5、b[解析]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都关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智者学派侧重于对物质

世界的探索;而苏格拉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道德哲学,即强调人类

的理性,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本题a项与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均不符。c项是智者学派的观点,d项是斯多亚学派的观点。

6、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故a、b、c三项正确。材料没

有涉及知识与美德的关系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

7、c [解析]:a、b、d三项是智者学派思想的影响。智者学派出现

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资

本主义还未萌芽也不可能出现反映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理论。

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题干表明对同样的事物不同

的人感受不同,这与b

人物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类似。

【综合训练】

9、d 【解

析】:人文主义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

调维护人性尊严,

简单说就是以人为本。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

而不是神圣的高高在上的神的形象,这显然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10、c

11、d【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先哲的思想,意在考查考生对材

料的分析能力。与材料

中的“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信息都符合的只有亚里士多德。 12、d【解析】从苏格拉底讲话的内容显然可以排除c而确定 d 正确。a和b具有一定的

干扰作用,解题的关键在于联系苏格拉底的政治主张——不赞成雅

典的直接民主,主张“精英治国”,由此判断“民主”“平等”不是苏格

拉底的追求。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全册教案

1.1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例2:给出求1+2+3+4+5的一个算法. 解:算法1按照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 第一步:计算1+2,得到3;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的运算结果3与3相加,得到6;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的运算结果6与4相加,得到10; 第四步:将第三步中的运算结果10与5相加,得到15. 算法2可以运用公式1+2+3+…+n=2)1 (+n n 直接计算第一步:取n=5; 第二步:计算 2)1 (+n n ; 第三步:输出运算结果. (说明算法不唯一) 例3:(课本第2页,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可推广到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说明算法的普遍性)例4: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的大致步骤是: 慕尧书城出品,正品保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启蒙运动教案(2)

第七课启蒙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和内容 2、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通过对伏尔泰、孟得斯鸠、卢梭等人观点的分析,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上形态的反映”同时让学生学习启蒙思想家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启蒙运动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教学难点: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2课时(8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3分钟) 利用巴黎的标志图片,引出巴黎先贤祠,讲述伏尔泰的故事,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建筑,你们会想到法国的哪个城市呢?(巴黎)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一定不会忘记去观看这个被视为巴黎标志的埃菲尔铁塔,但是,除了铁塔外,还有一处地方是所有去巴黎的游客都不可忽视的,那就是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先贤祠 (le Panthe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栖身于先贤祠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的条件非常苛刻。许多享誉世界的伟人,如巴尔扎克、莫泊桑、笛卡尔,至今仍不得入其门。即便是有幸入室的伟人、通常也很难觅到一个宽敞的位置。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在整个墓群的最中心,最显眼的位置,有这么一个墓室,里面耸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像,他右手捏着鹅毛笔,左手拿着一卷纸,昂首目视虚空,似乎是在写作的间隙中沉思。旁边的棺木上镌刻着金字,上面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这是谁呢?这是历史上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他是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是法兰西的思想之王,甚至被誉为是欧洲的良心。他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课。伏尔泰正是这场启蒙运动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跟我走进这场运动之中,看看它究竟是怎样影响这个世界的。 进行新课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30页,第7课、启蒙运动。请同学们现在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的第一目,理性时代的到来。分别找出什么是启蒙运动,何谓理性? 【板书】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教师提问)好了,同学们,在看完课文后,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什么是启蒙,什么是启蒙运动,以及何为理性。 (学生回答) 名词解释:什么是启蒙运动 启蒙:(Enlighten)“点亮、照亮、智慧、光明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 ②掌握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③了解从汉至元的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 备课札记举制 ④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 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 握和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③引导学生运用图标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 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②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 制的开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从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着手导入,即秦以后中央与地方的关 系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过程。 新课讲授: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推恩令”的颁布, 秦朝在地方推行了郡县制,汉朝建立后,在沿用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刘邦又 封了一批同姓王到各地。各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封地,所以汉朝推行的是郡国 并行制,封国的推行在最初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成为朝廷的依靠力量,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封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开始与中央对抗,因此中央集权 受到挑战,中央与地方摩擦不断。从汉景帝开始,不断采取措施削弱诸侯国 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收效并不明显。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有利 于削弱地方力量,加强中央集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关系,汉朝以后,中央与地方争权夺利的矛盾时隐时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在唐朝后期,他们的矛盾日趋尖锐。 2、唐朝藩镇割据的出现,唐朝前期国力强盛,能够对地方实行强有力的 管理,但从唐中期开始,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和实力加强,出现了藩镇割据的 局面,藩镇割据持续了一百多年,期间还发生了安史之乱这样的重大动乱,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唐朝后期的衰落,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主要通过三个措施加强中央集权,①“杯 酒释兵权”②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禁军③行政上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并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知识归纳】 一、中央政治制度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

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 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二、地方政治制度: 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 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道”改为“路”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知识运用】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教案)2.1.3分层抽样

第三课时 2.1.3分层抽样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分层抽样的方法,并能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三种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活学活用,并能把三种抽样方法融会贯通处理一些复杂的问题,使样本有更好的代表性. 教学重点: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教学难点:恰当选用三种抽样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一般在什么条件下使用系统抽样?系统抽样都有那些步骤?当分段间隔不是整数的时候怎么办? 2、试设计从高一学生804人中抽取40人进行调查的抽样方案. 变式:学校高一学生800人,高二640人,高三560人,从全校抽取100人,如何抽样? 3、引入:当对总体情况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用系统抽样,样本的代表性可能会很差,比如抽取的可能都是男生,或都是女生. 而且有时一些问题农村和城市,老人和孩子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当总体存在很大的差异时,我们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种抽样方法分层抽样. 二、讲授新课: 1、教学分层抽样概念及步骤: ①定义:一般地,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分层抽样. ②步骤: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将总体分成互不相交的层;根据总体中 ;确定第i层应该抽取的的个体数N和样本容量n计算抽样比k=n N 个体数目n i≈N i×k(N i为第i层所包含的个体数),使得诸n i之和为n;在各个层中,按第三步中确定的数目在各层中随机抽取个体,合在一起得到容量为n的样本. ③出示例:一支田径队有男运动员56人,女运动员42人,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全体运动员中抽出一个容量为28的样本. 分析:因为有男,女两个互不交叉的层,所以选用分层抽样. 因为总体的个数是56+42=98,样本容量为28,一定的比例对该题而言样本容量除以总体的个数为28/98=2/7,那么在男队员中应选取的人数为56*2/7=16人,女队员中应选取的人数为42*2/7=12人. 解:田径队共有人数56+42=98人,样本容量为28人,则总数与样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专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 赣县中学北校区万家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二)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学案 五、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生长的环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之间的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他们参与历史学科学习与探究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价论证能力。有利于对自主学习的体验和问题意识的提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以少女的改变为线索,先展示一个农村少女无望地伫立在田间的图片,把她看成是当时旧中国的一个缩影、一个象征。为了改变她贫弱的困境,许多人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地主阶级给她带来了新巧的饰品,但难以从根本改变她的困窘; 资产阶级分别拿来了西方贵妇的裙裳和时髦大方的洋装,可惜不合尺寸且不伦不类,无法穿着。 这时又来了一些年青人,他们探讨着,想要她走出去见识广阔的天地,学习西方文化,从根本上改变她的行为及思想…… 教师引导:材料中的地主阶级带来的新巧饰品、资产阶级带来的西方裙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案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案 一.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探索情况:神、水、人。 先安排学生快速阅读教材21页的单元引言和22页的本课引言,思考并概括“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探索情况及人文主义起源发展的线索”,然后教师概述: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探索:1.前6世纪之前,世界由神创造2.前6世纪,泰勒斯:“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3.前5世纪,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西方的“人文主义”的演变和发展:起源: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压抑: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发展:14至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成熟:17、18世纪启蒙运动。 二.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 什么是智者学派?(概念)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会出现智者学派?(原因和背景)智者学派的主张有哪些?影响如何?(主张和影响) 1、“智者学派”的概念 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自称“智者”。反对派认为他们巧言善辩、假冒智慧,称其为“诡辩学派”。 那么当时的希腊为什么会出现智者学派呢? 2、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 【探究一】结合材料和教材思考: 阿菲尔:你上午去参加公民大会吗? 阿里托:希波战争胜利后,我的葡萄酒生意一直很好,我正要赶往港口送货,然后参加公民大会。 阿菲尔:中午到我家讨论公民发言权问题,如何? 阿里托:不行,我要去听普罗泰格拉老师的课。我想参加陪审法庭,但演说水平不够。上次与你讨论的问题想好了吗? 阿菲尔:“究竟是标枪,还是掷标枪的人,还是主持者对标枪刺死事件负责?”我思考很久,但没有结论! 在当时雅典的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上,人们常常要发表意见,要和自己的对

手辩论,雅典法庭规定每个公民须替自己辩护,不许旁人代辩。所以出现了这样一批专门教授人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①政治因素: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②古希腊工商业发展,奴隶制经济繁荣(在广大奴隶的劳动基础上,古希腊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哲学的成长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本原因③人的地位的提高(民主政治制度和每个公民参与政治意识的加强,使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最后教师强调:提示并强调学生学习时要注意理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4、研究领域: 人和人类社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 5、思想主张: ①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强调其思想主张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实质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哲学名言在当时具有反传统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看到23页的学思之窗这里所说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觉。意思是说,认定事物的本质,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这就对神灵的存在提出了大胆的怀疑,让人取代神的地位,树立了人的价值尊严,是西方人本主义的最初表现,具有反对神灵崇拜传统观念的重大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结构: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中朝(内朝):决策机构 两汉:汉承秦制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隋朝:三省制度建立,三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决策 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执行(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审议 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分割军权 宋朝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三司制:分割财权 中书省:行政机构 元朝枢密院: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两汉汉武帝:设刺史( 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州、县两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唐朝 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 路、州、县三级制 北宋 派文臣做地方官,消弱地方的实力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 (三)总结从元到汉的演变趋势 1、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2、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解释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课本的前言部分,引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

中央,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讲述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一劳永逸,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也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让我们来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回放。 (学生阅读) 补充历史背景,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对汉朝中央政治制度与秦朝的进行比较。 1、史称“汉承秦制”,西汉以布衣为相,借鉴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变化。(教学中注意秦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设问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数学必修三教案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第一课时 1.1.1 算法的概念 教学要求: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思想;能够用自然语言叙述算法;掌握正确的算法应满足的要求;会写出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判断一个数为质数的算法、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根的算法. 教学重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几个典型的的算法设计. 教学难点:算法的含义、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算法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我们古代的计算工具?近代计算手段?(算筹与算盘→计算器与计算机,见章头图) 2. 提问:①小学四则运算的规则?(先乘除,后加减) ②初中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消元法) ③高中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步骤? (给定精度ε,二分法求方程根近似值步骤如下: A .确定区间[,]a b ,验证()()0f a f b < ,给定精度ε;B. 求区间(,)a b 的中点1x ; C. 计算1()f x : 若1()0f x =,则1x 就是函数的零点; 若1()()0f a f x < ,则令1b x =(此时零点 01(,)x a x ∈); 若1()()0f x f b < ,则令1a x =(此时零点01(,)x x b ∈); D. 判断是否达到精度ε;即若||a b ε-<,则得到零点零点值a (或b );否则重复步骤2~4.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算法的含义: ① 出示例:写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2(1) 24(2)x y x y -=??+=? 的具体步骤. 先具体解方程组,学生说解答,教师写解法 → 针对解答过程分析具体步骤,构成其算法 第一步:②-①×2,得5y =0 ③; 第二步:解③得y =0; 第三步:将y =0代入①,得x =2. ② 理解算法: 12世纪时,指用阿拉伯数字进行算术运算的过程. 现代意义上的算法是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序或步骤,程序和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且能在有限步完成. 广义的算法是指做某一件事的步骤或程序. 算法特点:确定性;有限性;顺序性;正确性;普遍性. 举例生活中的算法:菜谱是做菜肴的算法;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是操作洗衣机的算法;歌谱是一首歌曲的算法;渡河问题. ③ 练习:写出解方程组()11112212 22(1) 0(2)a x b y c a b a b a x b y c +=?-≠?+=?的算法. 2. 教学几个典型的算法: ① 出示例1:任意给定一个大于1的整数n ,试设计一个程序或步骤对n 是否为质数做出判断. 提问:什么叫质数?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质数? → 写出算法. 分析:此算法是用自然语言的形式描述的. 设计算法要求: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并且能够重复使用. 要使算法尽量简单、步骤尽量少. 要保证算法正确,且计算机能够执行. ② 出示例2:用二分法设计一个求方程230x -=的近似根的算法. 提问:二分法的思想及步骤?如何求方程近似解 →写出算法. ③ 练习:举例更多的算法例子; → 对比一般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算法的主要特征. 3. 小结:算法含义与特征;两类算法问题(数值型、非数值型);算法的自然语言表示. 三、巩固练习:1. 写出下列算法:解方程x 2 -2x -3=0;求1×3×5×7×9×11的值 2. 有蓝和黑两个墨水瓶,但现在却错把蓝墨水装在了黑墨水瓶中,黑墨水错装在了蓝墨水瓶中,要求将其互换,请你设计算法解决这一问题. 3. 根据教材P6 的框图表示,使用程序框表示以上算法. 4. 作业:教材P4 1、2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l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l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l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作用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3.本单元总体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历程,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中应注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变化;对儒学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原因是:一、因为是古代史,离现实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从方法上讲,学生难以灵活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评价历史事物,教师要采取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 二.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 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教学要点:1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及影响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张及影响3 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4宋明理学的代表、主张和影响5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张、影响 第二目: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教学要点: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各时期儒学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第三目: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 教学要点:1儒学的作用:积极性、消极性 2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 第四目:儒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1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意义3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4对为人处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 1.导入设计: (1)多媒体播放图片: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台湾祭孔大典等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 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 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 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 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 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 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 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 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 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 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 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 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 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文自习】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秦汉隋唐北宋 元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1、汉武帝时设立“_______”决策机构,且起用布衣为相;东汉时“___________ ___”。 2、隋唐三省六部制: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二府三司”制中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二府”。 4、元“一省二院”指在中央设_________和枢密院、 __________。 二、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 秦汉初汉中后期隋唐 北宋元

郡县郡国州郡县州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路府州县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___________。 2、汉武帝东汉末年,设州为________,长官为刺史;东汉末 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转为__________。 3、唐太宗设____,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 的行政实体。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____________局面。 4、宋太祖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将道改为路。 5、元朝在地方实行__________,这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_的开端。 【思维能力提高】 1、汉承秦制的含义以及主要表现。 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3、宋朝是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4、隋唐朝是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的?如何认识唐朝设立的“道”? 5、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全套教案(全册完整版)

教育精品资料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全套教案(全册完整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名师教学视频全册播放 第一章算法初步 (1)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2)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点;

2.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算法概念以及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过程】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 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例2:给出求1+2+3+4+5的一个算法. 解:算法1 按照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 第一步:计算1+2,得到3;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的运算结果3与3相加,得到6;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教案完美版

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一蒙昧中的觉醒 名师说课 本课课标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重点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精神的内涵。 通过学习,了解人文主义起源的重要原因,了解古代希腊智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高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网上资源等感受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体会人文主义内涵,追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合理评价其历史和现实意义。课后还可以依学生的兴趣程度和疑点继续探讨。在“一标多版”状况下,教学时可参照其他版本对此专题的论述及其采用的史料;人民版中与其他相关专题的联系(如必修一的第六、七专题,必修二的第五专题,必修三的第一、七专题等)。 本课地位 作为衡量文明程度重要指标并对社会发展起着独到作用人文精神,在西方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它是伴随着西方思想上的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经历了由产生、复兴再到成的发展过程。西方的人文精神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全球化的今天,它应该成为我们汲取其他优秀文化营养的重来源。毛泽东就一贯主张学习西方文明,他说:“古为今用,洋中用。”他曾明确地指出:“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并特别强

调:“还外国的古典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显然,这里所指的启蒙时的文化,主要指的就是西方的人文精神。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些经典论述,成为我们积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借鉴西方的人文精神以加速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智者普罗塔戈拉,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用问题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论述和认识。 (2)借助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并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历史史料,试着编写模拟古希腊“智者”雄辩的历史场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和历史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以后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此后,他们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与以往不同的结论,充分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重点与难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第3课宋明理学 本节概述 宋明时期,社会危机日深,统治者拓展疆土的动力不足,专心内部统治,尤其强调教化,强调社会的和谐,儒学思想也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出现了程朱理学。如“二程”的天理是万物本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的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等观点更加完善。朱熹认为仁义理智是天理的反映,人们应当控制自己的感情,用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王阳明的心学进一步要求人们自制,即所谓致良知,规范社会行为。 本课分三目,着重介绍了宋明时期的儒学——理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有一种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并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宋明理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对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认识。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理论性较强,专业术语较多,教学中应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启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除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方面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让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为使教学过程更具形象性,避免枯燥,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本节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分析宋明时期儒学新发展的原因及影响,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1)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加深对宋明理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2)充分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的资料,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