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程朱理学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程朱理学教学设计
3.创设互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确保讨论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同时尊重学生的观点。
-例如,在评价朱理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辩论,一方从正面阐述朱理学的积极作用,另一方从反面分析其局限性。
4.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朱熹及其思想。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朱理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总结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如“格物致知”、“诚实守信”等,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阐述。
2.选择一个朱熹的经典故事或案例,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朱熹思想,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
3.阅读朱熹的《朱子语类》或《近思录》等著作,选取一段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解读,并阐述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3.通过回顾已学的儒家思想,如孔子、孟子等,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系统地介绍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以及朱理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朱熹的生平事迹:介绍朱熹的成长历程、学术成就以及他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2.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
a.格物致知:阐述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以及这一观点在古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化对朱理学的认识,提高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诚信、勤奋、担当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文化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作业完成后,进行自评和互评,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l 知道诸子百家,相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l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l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作用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化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楚的相识,特殊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见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3.本单元总体学习目标(1)学问与实力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演化历程,古代思想家的主见与对历史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见,使学生相识到肯定思想文化是肯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育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实力.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见与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培育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实力.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育学生辩证思维实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骄傲感和酷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在学习中应留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扩高校生的学问面.4.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缘由与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见和历史影响.教学难点: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改变;对儒学的评价(主动性、局限性).缘由是:一、因为是古代史,离现实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从方法上讲,学生难以敏捷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的学问评价历史事物,老师要实行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相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二.教学内容支配(一课时)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化历程教学要点:1春秋时期孔子的主见与影响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见与影响3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与影响4宋明理学的代表、主见和影响5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见、影响其次目:儒家思想的地位改变与缘由教学要点: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各时期儒学的地位改变与缘由第三目:如何正确相识对待儒家思想教学要点:1儒学的作用:主动性、消极性2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第四目:儒学的现实意义教学要点:1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意义3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4对为人处事的意义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导入设计:(1)多媒体播放图片: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台湾祭孔大典等(2)问题导入: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年,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成为全球华人注目的焦点,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且在当今社会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则,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发展、演化的呢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意义呢2.出示课标要求.3.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化历程设问一:依据表格,概述儒学发展历程复习前5课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基础学问4.儒学的历史地位与改变缘由设问一: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儒学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与缘由l 1)、春秋战国:儒家思想被冷落l 2)、秦朝:儒家思想遭压制l 3)、汉代:儒家思想享“独尊”l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危机l 5):宋明:理学确立统治地位l 6)、明清:儒家思想遭批判l 7)、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l 8)、新文化运动: 儒家思想受抨击缘由:略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点出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位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确定的,即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政治确定文化,文化反映政治.5.如何正确相识对待儒家思想设问一:阅读材料(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心集权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将古代先贤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努力成为具有担当精神的新时代青年。通过这样的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升华。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百家争鸣”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古代思想家”的短文,要求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百家争鸣”时期的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主张、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将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题目,如:
1.列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2.比较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并阐述其对社会的影响。
3.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某个学派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各个学派的思想精华。接着,我会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强调“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重点:通过“百家争鸣”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以及古代先贤的智慧。
难点:激发学生对古代思想的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5.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的某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体现,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的现实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如下:
-短文需包括对儒家思想核心观点的理解,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实例,阐述儒家思想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但对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认识不够深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对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解不够全面,容易混淆。
3.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儒家思想中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3.尊重不同的思想观点,学会包容与理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掌握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重点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观点。
3.分析比较儒家与其他学派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的传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 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 教案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文献、图像,不同类型的史料,理清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2、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培养学生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点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了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教法学法】教法:1、多媒体展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诸子百家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史。

2、情景教学法:老师创设稷下学宫的情境,邀请学生上台进行百家争鸣的情景表演。

学法: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及老师给出的图片和材料,补充课本知识,更全面地掌握本课内容,体会当时历史。

2、分角色扮演诸子百家,进行情景表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呈现)孔子图片(教师讲述)1988年1月,全球若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需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孔子的伟大贡献,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去探究儒家思想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1【教学设计】《孔子与老子》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1【教学设计】《孔子与老子》

《孔子与老子》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的第一课,本章主要讲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发展过程,本课主要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

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 1987 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和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看材料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收集孔子的名言及故事,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新课导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老子孔子打架”成试题(摘要):2010年1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上海自主招生、保送生冬令营面试在华师大二附中举行,面试官是来自清华的20多位教授,面试中,学生六至七人为一个小组,同时面对三个面试官集体面试,时间为1小时,接着,进入每人平均5分钟左右的个人面试。

“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这道考题就出现在此次招生的个人面试题中。

讲授新课一、走进伟人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年轻时曾任小吏,50岁从政因为言不能用而辞官,而后周游列国宣扬政治主张,但未受重用,晚年从事著述及教育事业。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1.作业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够体现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提交的作业需注意格式规范,书写工整,确保作业的可读性。
3.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互相学习,提高自身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深入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综述,要求涵盖先秦至明清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重要人物、经典著作等,字数在800-1000字之间。
2.从教材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文化主题,如诗词、书法、绘画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该主题的发展过程、代表人物、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字数在600-800字之间。
3.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培养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青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1.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系列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如流行歌曲、电影等,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创作与文化主题相关的作品,如诗词、书法、绘画等,展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结束前,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总结所选主题的文化特点、重要人物、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之孔子思想课标要求:了解孔子以及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以“五步走”策略为教学引子,分解课本内容;以课本内容为依托,辅之于课外材料,使学生深入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难点: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

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看——找——论——析——答”的教学相长法四、课时安排:半个课时五、教学准备:教学前寻找各种视频、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并复习初中语文课文——《论语》。

六、教学过程:开篇——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主要学习了有关百家争鸣的相关历史,知道了所谓的“百家”是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小说家等等,今天我们来具体学习其中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第一步:看(1分钟)播放《孔子》之“舌战群儒”,渲染气氛,吸引学生兴趣。

(1分钟)破题:这是电影《孔子》的一个片段,从人物的对话可以知道他们所争论的一个问题是:是否应该取消活人殉葬?既然孔子的态度是主张废除殉葬制度,那他冒死相谏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思想?这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学完这节课内容,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二步:找(1分钟)过渡:现在我们一起进入孔子的思想世界。

大家翻开课本第五页,看一下资料回放的右边的小字内容,先了解了解孔子的生前身后,看看他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他在哪些方面作出了贡献。

提示:教育(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文化(整理古籍《春秋》,保存先秦文化)。

第三步:论(3分钟)过渡:课本第4页提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从二。

”“从”表示意符,也就是说“仁”字与“人”、“二”两个字有关联。

仁者兼爱,所以“从二”。

(板书“仁”)。

根据分组,讨论并理解和断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提示:对于此段材料的理解有以下几种,你们较为认可的是哪一派的理解呢?1、【汉】郑玄注:重人贱畜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l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l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l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作用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3.本单元总体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历程,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中应注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变化;对儒学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原因是:一、因为是古代史,离现实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从方法上讲,学生难以灵活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评价历史事物,教师要采取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
二.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
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教学要点:1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及影响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张及影响3
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4宋明理学的代表、主张和影响5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张、影响
第二目: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教学要点: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各时期儒学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第三目: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
教学要点:1儒学的作用:积极性、消极性
2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
第四目:儒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1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意义3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4对为人处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
1.导入设计:
(1)多媒体播放图片: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台湾祭孔大典等
(2)问题导入: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年,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成为全球华人注目的焦点,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且在当今社会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那么,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发展、演变的呢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意义呢
2.出示课标要求.
3.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设问一:依据表格,概述儒学发展历程
复习前5课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4.儒学的历史地位及变化原因
设问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及原因
l 1)、春秋战国:儒家思想被冷落
l 2)、秦朝:儒家思想遭压制
l 3)、汉代:儒家思想享“独尊”
l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危机
l 5):宋明:理学确立统治地位
l 6)、明清:儒家思想遭批判
l 7)、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l 8)、新文化运动: 儒家思想受抨击
原因: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点出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位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即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政治.
5.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
设问一:阅读材料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依据材料, 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点出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
l 1)、“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l 2)、“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缓和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l 3)、“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设问二:阅读材料
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

……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依据材料,指出儒家思想有哪些消极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出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l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

l 其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理轻法观念等都产生过消极影响。

l 儒家思想对钳制人们思想、阻碍科学发展等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设问三: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l 批判性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l 坚持发展创新的观念,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6.儒学的现实意义(课堂讨论)
设问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

儒家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何积极的借鉴意义
答:有助于形成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氛围:
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等内容
设问二:(多媒体播放图片:海峡两岸举行同根祭孔大典等) 弘扬以儒学为主的传
统文化,对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有何影响
答: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振兴
如大一统思想;儒家思想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设问三:( 多媒体播放图片: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孔子学院)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儒家思想在营造良好的国际关系方面有哪些积极作用
答: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礼尚往来
人怀礼而亲,家怀礼而近,国怀礼而和
设问四: 在时尚新潮、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的为人处世可提供哪些借鉴
答: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
7.总结本课内容,完成巩固习题(略).
四.本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建议
书籍:(美)迈克尔·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网络:历史课程网历史风云网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五.学习评价过程
在第一目中,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填表,作为最基本要求,依据学生掌握熟
练程度进行评价.
第二、三目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概括,有一定难度,是对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评价.
课堂讨论:第四目:联系现实,分析儒学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深化主题.
六.学习效果描述
优点:通过复习,学生大部分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习题完成的较好.
课堂讨论气氛热烈.课下能主动阅读相关著作.
不足:部分学生对课本内容不熟,答题技巧掌握不够,以致出现失误,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