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_(好)_专题一..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1)孔子(创始人),反对苛政,在人,对鬼神敬而远之。
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2.道家(1)老子(创始人)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弱者道之用”)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死不相往来(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2)用。
4.墨家墨子(创始人)(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尚同”“非命”“非乐”“节葬”(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二 汉代儒学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汉武帝采取了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㈡太学的建立1.影响(1)(2)(3)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三 宋明理学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㈠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籍贯/。
2.思想主张-------(1)最精彩)(2)3.影响(1) (2)㈡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代表作:《日知录》 先生,江苏人,是大学者,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3.思想主张(1)。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2)(3)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
3.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㈢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著作:。
高中历史 专题一 3宋明理学习题 人民版必修3

三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困境:魏晋时期,____兴起和____传播直接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唐末五代之后,______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复兴: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________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____思想;同时,李翱也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韩愈、李翱的思想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北宋________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在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特别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一、1.道教佛教官方儒学2.复兴儒学道统士大夫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理气学天理♨应用思考北宋理学的创立背景、思想来源、基本特征。
应用思考:背景:(1)唐末五代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的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2)儒学家革除时弊、重建儒学道德,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应用示例“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下列关于“北宋五子”建立的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治国之道B.一开始就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C.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毫无积极作用可言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完全肯定应用示例:A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思想。
(1)本体论:理比______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认为“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______”。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一)1百家争鸣

必修三专题一:1、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11年12月安徽名校模拟4题)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等。
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2.(2011年12月京华市竞赛12题)孔子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克复周礼。
下列言论中,体现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是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3.(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6题)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4.(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20题)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
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B.“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C.“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D.“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5.(2012年1月宝鸡市一模24题)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主张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荀子C.韩非子D.老子6.(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8题)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
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
”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图解孔子的思想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史料探究]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试题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李伯谦在《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与贡献——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一文中说:“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孤独进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交流,既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它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融合、重组不断壮大发展,以求生生不息。
”下列思想成果能证明这一点的是()①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①宋明理学的形成 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2.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有()①男女平等 ①议会至上①工商皆本 ①实行众治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3.清代学者吴定说:“道学之名,不见于经。
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
”由此可见宋元之际()A.道教形成众多流派B.道家与儒家思想交锋激烈C.理学成为儒学正统D.儒学经典开始成为科考内容4.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
这主要反映出()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5.下列主张,出自王阳明的是(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D.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6.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7.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①荀子主张礼法并施①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①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8.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9.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1百家争鸣

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 析为什么说法家 思想是战国时期 最“有用”的思 想?
47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 的需要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
争的需要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48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 兴国家,实现统一 大业。统一后,秦 始皇继续厉行法治, 结果呢?
的哲学家。著有 《道德经》和《老 子》,充满着哲理 和东方智慧。
(1)简介:春秋 道家创始人 《道德经》
(2)主张
唯心主义
①思想核心:“道”是世界的本源。永恒不 变;(人要顺应“道”而生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②朴素辩证法(对立与转化) a“反者道之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台 风 来 了 一方面有辩证法思想,另一方面
看不到转化需要条件,忽略了人 的主观能动性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b“弱者道之用 ”
③.政治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消极保守 材料:小国寡民。违…背…甘潮其流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
“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 期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的
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同 民 思儒本想学特以色德:治民仁、民德贵治君、轻教君化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治国思 想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 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第一课百家争鸣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我为诸子百家代言”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儒墨道法的思想和影响;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家思想通过“假如我是统治者会使用哪家思想为强国之道”活动,学生通过辩论、表达自己想法深入理解儒墨道法的地位。
通过“古为今用”课后思考题使学生学会以史为鉴,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儒墨道法资料,主动为百家争鸣代言。
教学过程:[导入]: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
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试图创造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
他们倡导发起的这段学术争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今天我们走进百家争鸣,除了品读经典,感悟先哲智慧,更是为了体会先先哲们肩负时代重责,不断思考,不断争鸣的勇气和情怀)[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51张PPT)

(4)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 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申 不 害
“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战国时平民的政治代言人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 《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 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 一种什么关系?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 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 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 践行“仁”的品德。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老子的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道家学派
领域
思 哲学 想 思想 学 说 政治
主张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宇宙观唯心) 2.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方
面转化的规律
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为建立封建政权,重用有 才学之人改革,“士”阶层活跃。 (4)思想文化:
社会动荡的大变革时期,思想自由,私学兴起、学术下 移;民族融和、文化繁荣, 有利于思想家发表变革主张。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 大变革时期,封建经济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重点问题)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学派
内容
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
理;仁、礼;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封 建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同 实质
影响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 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重点问题)
认识 “理” 方法 实现 异 “理” 方法 哲学范 畴
5、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 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先秦儒家思想特点: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 础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先秦儒家思想主要内容: (1)多是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 (2)多是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 先秦儒家思想地位: 是民间学派,不是主流学派。 .
今天孔子被尊为伟大的先哲,他生 前没有如此风光。史书载,他率弟 子周游列国时,他的思想处处碰壁 不被采纳,政治抱负未能实现。 思考:为什么春秋时期孔子的治国思想不被采纳? (重点
一、百家思想 人物 孔子 儒 家 时代 主要思想、代表作 春秋 仁和礼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编《六经》
“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性善 孟子 说。 战国 “制天命而用之”;人道有为,君舟民水, 荀子 “性恶论” 商鞅变法的内容: 法 商鞅 战国 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集 家 韩非子 权、奖励耕战;主张变法革新 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具 道 老子 春秋 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家 墨
庄子 墨子
战国 把“道”看成最高原则;崇尚自然;乐天安命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 战国 节俭-(与儒家讲究等级名份、重义轻利主张
二、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重点问题)
(1)经济: 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在改 (2)政治: 革中进行争霸兼并战争,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明代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
(1)内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
陆王心学
心学的核心:“心即理也” 心学的方法:内心反省,“致良知”
(3)实质: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思考:
1、两宋时期的新儒学新在那里?
新在“理学”成为 主要的哲学思想
2、理学思想 的特点和何影响?
四、程朱理学的特点: 1、复兴儒学,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思辩化; 2、既有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也是伦理道德; 3、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
(阅读)
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
(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大一统局面巩固; (2).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定形; (3).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4).儒家思想逐渐被认同,汉武帝初年就启用儒学之士, 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 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不仅为 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 了思想基础,因而使得儒学发展并获得 “独尊”地位。
程朱理学 理是外在的, 独立于人存在的
格物致知 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
(二)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儒学发展的最后形态)
北宋五子(二程):理学开创者 程朱理学: 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理学成熟 (建立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 两大 理学的核心:理。先有理而后有万物 流派 明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重点 南宋陆九渊:心学开创者 掌握
李贽的代表作:
《 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 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评价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 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 战斗精神
2、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
黄宗羲生平: 黄宗羲(公元 1610—1695年),字 太冲,号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人。 黄宗羲曾参加过 抗清斗争,后隐居著述。 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问题)
周游列国 春秋战国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
来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儒家思想的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 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不能迅速解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 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的现实问题。2、战乱频繁。因此,必 然受到冷落。
秦朝:秦始皇实行崇法排儒 ,“焚书坑儒” 中,法家 思想盛行。 但是秦朝的短命又让人们重新思考认识儒学。
五、影响(评价、重点掌握) 积极:(1)重视主观意志力、重忠孝、讲廉耻、崇尚气 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 良好道德起了积极作用。 (2)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古代文化、 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消极: (1)强化“三纲五常”,压抑人性,扼杀人生 自然欲求和权利;(2)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 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
(二)儒学发展—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
1. 北宋五子(二程):理学开创者 程朱 二程理学的主要内容?
宋 明 理 学
理学:
(1):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
“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
最高境界是仁。
程颢像
(2):仁者能化物于无形,能获得主体自由和 最大精神满足。 2. 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朱熹建立起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三)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标志
1、教育体制: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中央:创立太学,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 。 ……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 ( 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高等学俯)
——《汉书〃董仲舒传》 --------教育为儒家垄断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 汉代讲学图
(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特点:糅合了_道家_、_法家_等诸家思想精华(外儒内法) (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思想 内 容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观点 (3)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实践德政。
董仲舒的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 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理由:思想上统一才能够达到政治上的 统一。(P10)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同; 汉武帝时 代完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体制建立和文化政策的转 变。 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重点问题) 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西汉政治上的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统一 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
级制度服务。
(四)科举制度:选官制度的变革(参见开校考试13题)
世官制 察举制 汉武帝确立 魏晋时发展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 自下而上推举 德才、孝廉—》门第名望 虽然看来比较完善,但具 封闭性且无民意体现 科举制
时间
方式 依据
先秦
世袭
隋—清
考试 (自上而下、 选拔权收归中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贵族
考试成绩 (学识) 积极: 局限性 (P12)
评价新儒学 (重点问题)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社会秩序稳 定; 积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3、加强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教育进步。 1、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学术思想平等竞争 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消极 2、利用神学迷信色彩和伦理纲常,为维护封建专制和等
儒家经典非“万世之至论”,否认孔子是“天生的圣人”, 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 便失去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去真人”。 ②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在老百姓生活中。
道学家“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诗文写作上,主张“真心”,反对摹古。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5)、“百家争鸣”的意义
1、开创了中国古代学术争鸣、思想自由的先例 2、为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的思想和措施; 3、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学术争鸣使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 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 容开放的特点。
下层人 评价 士没有 参政机 会
1. 选拔权收归中央,强化专制统治。 2. 给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入士机会,扩大了统治基 础。 3. 保证了官僚的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较公平公 正。 4. 形成重教风气。。
三、宋明理学
两宋时期 :儒学新发展
(一)、产生的背景: 政治上: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尖锐统治者需 要调整统治思想,需要重建伦理纲常以适 应维护封建统治。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推动科学 文化进步。 思想文化上:儒学本身日益沦为笺注之学, 受到质疑;隋唐时期三教并立,儒学思想 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 的挑战,儒学的统治地位面临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理学家以儒家思想为基 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他们将忠孝节 义提高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 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称之为新儒学。
政治思想:
1、“道统论”、2、“正君心”; 3、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3.发展: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王守仁: 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守仁:
3.发展: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王守仁:(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 心即理 伦理观: 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 一” 政治思想: 进一步发挥“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