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陶瓷诗歌专集——论《景德镇陶歌》的价值

合集下载

景德镇陶歌

景德镇陶歌

16.如椽大笔用羊毫颠旭能书莫漫操看他含泑如含墨一样临池起雪涛此长方棱角之器须用搨泑17.官古人家泑果多合成胎质镜相磨非如饭器酥研甲果泑多将灰水和泑料用灌水炼灰配合颜色不一泑果出乐平官古镇窑最精者18.浇泑看来似易皱一般團转总均匀倘留棕眼兼鱼子却使微瘢玷美人浇泑难于均匀有针尖未到即露沙眼19.灘过鹅颈是官庄沿岸人家不种桑手搏砂泥烧匣钵笑他盆子满桑郎官庄在镇之下游皆烧匣钵20.匣钵由来格不同一般层叠着砂工更多平匣排清器遥望馒头正出笼瓷坯入窑必装匣烧方不粘裂且免风火冲突匣须先烧名曰渡匣21.匣钵烧皱破不妨倩他薄篾尽箍藏一经红火同镔铁格物谁能理共详竹篾箍破匣钵入火不断22.魏氏家传大结窑曾经苦役应前朝可知事业辛勤得一样儿孙胜珥貂土著魏姓自元明来世为结窑实有师法不同泥水23.满窑昼夜火冲天火眼金精看碧烟生熟总将时候审此中丹诀要亲传窑制长圆形如覆坯匣入窑砖封留孔柴烧三昼夜熟乃停火24.窑火如龙水似云火头全仗水头分羡他妙手频挥泼气满红炉萃晓氛烧窑发火须通火路有溜火紧火沟火火不到出泼水引之如游龙然25.开封火窑尚炎炎抢掇红窑手似钳莫笑近前热炙手齐威不似相公严开窑瓷匣猶红工用厚布蘸水套手仍用濕布裹頭面搶出坯匣仍放新坯26.窑边排凳撿茅瓷器正聲清出匣时最喜宫商成一片未誇搫钵舆催詩瓷器出窑工執火镰削去泥渣凡茅者聲不脆即便打下27.白胎烧就彩红来五色成窑画作開各样霏花與人物龍眠從此向瓶罍五彩绘畫必先選烧白胎用芸香油渲染成窑最佳28.记得唐賢咏越窑千峰翠色一时烧槎惟带葉柴盈马却笑松间拾墮樵柴窑多烧大器用柴槎窑乃烧粗器用带葉小柴29.明爐重为彩红加彩料全憑火色華我爱雞缸比雞子珍珠無纇玉無瑕白瓷加彩须烧鍊以固顔色小器用明爐大件則用暗爐均泥封烧一晝夜30.瓶盎尊罍博古真珊瑚翡翠色鲜新雕鏤蟲篆堆螭虎未讓銷金舆範银自鎮有陶無不可倣金銀竹木嵌刻畢肖31.六方四角样新增菱葉荷花各擅能不上車盤隨手制雕鐫印合笑模棱此鑲雕印合之作用布包泥板拍成片裁方粘合各有机巧32.大器難成比踐形自非拆挫總[立令]竮要知先立功夫在不止爐中火候青五百圾千圾皆大器造必加倍入窑以妨蹻匾损挫33.龍缸有衖自前朝風火名仙为殉窑博得一身烟共碧至今青氣總凌霄萬歷時龍缸無底舊置衖隅唐觀察举安佑陶祠有記陶神童姓窑工祀之甚虔34.官古窑成重霽红最難全美费良工霜天睛晝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霽红亦名祭红有两種一鲜红一寶石红正德窑尤佳又礬红乃仿嘉窑35.晉窑碎器非冰裂要認龍泉魚子纹另有庐陵永和市莫将真假聽傅闻章姓兄弟分造碎器哥窑更纯粹吉州者纹不同且非鐵足36.白定要分南北宋青磁汝越鄧唐柴千峰翠色添新霽红玉争傅試院佳宋时定州瓷质舊有光茶經云越州青瓷比红玉鄧州唐皆柴窑俱佳37.驢肝马肺釉名奇鼻涕天藍仿色宜此是均窑缾缶好鈞臺會與辨纯疵此皆均泑尚有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38.市上今傅釉裹红唐窑獨著百年中闇然淡简温而理都識先生尚古風用红泑繪画仍罩白泑云起於乾隆间唐英造39.雕作從来枉作勞更嗤桃核刻牛毛聖朝器服惟堅樸不使矜奇到若曹雕作细器最工極巧40.瓷有窑驚等政龐未如硬口足摧撞飲羊俗革關風教莫更欺人賣過江瓷器有折入熱湯即破詐伪人塗以清油即不见呼为過江器41.佳器售人自有真客来换票不辭频把庄類色家家定放水還愁管债人瓷客買瓷必先定把庄頭一切皆其管理另有類色頭齊其同口包纸菱草42.坯板夯坯八尺長後街小衖十分强碰翻未許称赔字偏請坯房麵一堂夯坯多都昌人街巷长有43.做到砂工称大作尊呼窑户为錢多细瓷十一粗千百布帛從来勝绮羅砂工頂粗之器窑户多都昌人如冒宫冒飯冒盂冒令等项均须大富開作44.釉如密水亦如浆船載人挑上釉行記得蓋岡元獻宅十分龍脈九分伤臨川蓋岡饒家卒龍山出泑子颇挖伤今亦禁止45.陶成子弟集昌南晝院崇開一坐谈坯甈早肖甄土日满窑和氣足清酣窑户陶成陶庆二會创有書院曰景仰書院余會代劉侯作記46.徵說形家是火龍水星一阁鎮高峰商民熙穰纷如織消受清凉五夜鐘劉克齋刺史即白马茶庵旧基建水星阁財神殿並茶亭47.年年七月中元節幾處坯房议事来每到停工总生事好官調護要重開坯工每年七月歇工地方官彈壓为難開工乃安48.冒宫冒飯廣行消厚质粗坯水釉澆道是撿渣同滞穗利歸小户不须穀撿渣者雇工收撿大窑户所倾去泥不粗渣復加陶汰鍊泥作小雕作要器49.王家洲上多茅器買卖偏多倔强人比似携篮走洲客只能消假不消真陶户提同口剩下零瓷及茅驚缺口色昏之器估堆賣之亦有提瓷篮者名走洲50.坯路看清满五曹谁排空匣试搪烧圇窑原不關人事赢得包青向客包窑中呼一路为一曹窑门空匣搪火自烧坯为圇窑搭人青器則曰包青51.昨日會經試照回窑中生熟费疑猜憑他一片零坯塊验得圆融百圾来買不烧验曰试照瓷以圾数分煩難自五圾至千圾不等圾即件52.坯工多事问坯頭首领稽查口類周三月有錢稱發市年终栈满惰工愁坯房头约束众工勒惰聽其處分上工有發市錢53.当年宫器傅杯碗蝶亵描成隆萬窑笑穆宗耽秘戲本来春画出劉朝今酒器多畫秘戲在漢时發塚砖壁皆有54.雲门院裹读殘碑靜夜閒庭品素瓷记得新平行部日鲁公诗酒建中時马鞍山之西麓有雲门教院颜真卿會止其處今有斷碑55.嫩荷涵露透琉璃縹色何如秘色瓷昨夜月團新试碾宣州雪白鳳洲诗輟耕録秘色即越窑钱氏有国供奉物56.坯工并日作營生午飯應迟到二更三五成群抨肉领飯怪他夜市禁非情坯工做坯尽一日之勤至二更始赶飯店吃饭蒸肉故夜市不能禁57.熙朝崇儉尚堅完不要民供不设官御廠遥惟關上领一般工作御窑看凡工匠物料動支正项乾隆八年改属九江關使總理58.御窑諸作辫欽單宮式全頒自内官坯就搭烧民户领不賠龟甈聖恩宽廠器造成搭烧民窑蹻损一體解運59.御器因时送大關亦銷官帑幾千鍰朝廷尚樸屏奇巧勝国龍床早奉删本朝敦崇节俭廠器岁解亦有運数60.百年風雅一峰青幾次携琴環翠亭看到壁间蝸寄字也搜心語著陶經。

小学语文课文《景德镇的瓷器》

小学语文课文《景德镇的瓷器》

小学语文课文《景德镇的瓷器》小学语文课文《景德镇的瓷器》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瓷器素以"薄如纸,明如镜,白如玉,声如磬";这四大特点而名扬四海。

你如果到过景德镇,逛过琳琅满目的瓷器市场,一定会被品种齐全,色彩艳丽的各种瓷器所吸引。

你看,那典雅素净的青花,色彩艳丽的粉彩,万紫千红的古彩,五彩缤纷的彩虹色釉和似鸡血初凝的祭红、豇豆红、凤衣彩、紫玫瑰色、茶叶末色,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还有那被称为"色中之王";的"三阳开泰";更引人注目。

它乌黑闪亮的釉面上呈现出三处扁圆形的红釉,红釉四周呈现出黄、青、绿各色光泽,恰似三颗太阳喷薄而出,美丽极了。

这里的瓷器不但色彩美丽,而且品种繁多,应有尽有。

有配套的日用瓷、礼品瓷、文具瓷,还有工艺精美的装饰瓷和小巧玲珑的旅游瓷等。

日用瓷中,青花梧桐餐具和青花玲珑餐具最受中外人士欢迎,远销海外。

青花梧桐餐具上有精心描绘的山、水、路、桥、楼台、亭阁、树木、庭院、小鸟和人物等,一应俱全,恰似一幅壮观的山水画。

不论是在宴会席上,还是在家庭餐桌上,摆上它就会给饭菜增添色彩。

青花玲珑餐具更加惹人喜爱,它四周是由米粒形状的圆形孔眼构成的。

它明净剔透,细致精巧,有着明晰优雅的艺术特色,呈现出玉一般的质地美。

装饰瓷造型奇特,瓷质细腻,也是颇受欢迎的。

其中,最普遍、数量最多的是"五子罗汉";。

那个罗汉咧开大嘴笑嘻嘻的,五个顽皮的小瓷人爬在他身上嬉戏,真有趣!装饰瓷中最名贵的要数薄胎瓷了。

薄胎瓷俗称蛋壳瓷,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

对着光看去,好像彩云追月,披露含雾,似画中有画,静中有动。

故这种瓷的制作工艺被人们称为"神技";。

景德镇的瓷器曾经多次夺得国际博览会金奖,为中国赢得了不少的荣誉。

有关陶瓷的十本古书

有关陶瓷的十本古书

有关陶瓷的十本古书有关陶瓷的十本古书1、《陶纪略》2、《江西省大志》3、《菽园杂记》4、《南窑笔记》5、《浮梁县志》6、《陶冶图》7、《陶说》8、《景德镇陶录》9、《陶雅》10、《饮流斋说瓷》陶纪略瓷器专著。

元代蒋祁著。

全书共一千零八十字,记录了景德镇制瓷的各个方面。

涉及税收的,如窑按长短收税,匣坯按质决定窑位与纳金。

涉及产品销售的,如鱼水纹_与雪花高足碟,为川广荆湘之所利;马蹄盘、莲花盂、绣花薄唇弄弦_,为江浙福建之所利;销往两淮地区的都属江广闽浙选剩的次品。

所烧器物炉有猊、鼎、彝、鬲、朝天、象腿、香奁、桶子八种式样,瓶有觚、胆、壶、净、桅子、荷叶、葫芦、律管、兽环、琉璃十种式样,涉及原料产地的,精品用进坑石泥,匣钵用马鞍山瓷石,釉料用攸山山槎灰配以岭背釉泥。

此外,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都叙述得井然有序。

书中还提到与景德镇争夺销售市场的有临川、建阳、南丰等窑。

是我国最早瓷器专著,为研究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重要资料。

江西省大志明代王宗沐著。

共七卷,刻于嘉靖三十五年(1566)。

卷七为陶书,分建置、砂土、人夫、设官、回青、窑制、供亿、匠役、柴料、颜色、解运、御供及料价等十三节。

其中回青一节介绍产地、等地、炼料方法,以及与石青料三种配合比例,记载颇详;御供一节详列嘉靖八年以后历年供御瓷器数量及器物名称,对于研究嘉靖一朝官窑瓷器的分期很有参考价值。

陶书为研究明代景德镇御窑厂提供了珍贵资料。

菽园杂记瓷器专著。

明嘉靖年陆容著。

记述龙泉瓷产地有刘田、金村、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_尧)等处,但后六处在精细与规整方面都不如刘田。

又记龙泉瓷釉料都取诸山中,烧木叶成灰后与细白石末合为釉;或拉坯、或模印成型,干后施釉,装入筒形匣钵内装窑;烧柴_一日夜,到火红无烟时以泥封闭火门,火灭后开窑;以绿豆色莹润无疵者为上品,生菜色次之,上品价高都销往外地。

所记颇详尽,烧瓷主要过程无一遗漏,对于研究与了解龙泉窑烧瓷工艺有重要参考价值。

百陶会学堂:《景德镇陶歌》

百陶会学堂:《景德镇陶歌》

《景德镇陶歌》是著作于清代的一组诗歌,作者为南昌人龚拭,生活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他,在浮梁县署工作的四年间内,留心陶业,写成诗歌百首,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精选六十首,结集成书。

此书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及经济及民俗等方面的概况,或亲身经历,或亲耳所闻,均颇合实际。

正如杨振纲在跋中所评:“先生格物穷理于陶一端,悉其原委,著为诗歌,使人皆知窑瓷攻苦不易,并得于备物致用时,随处可以见道,真有陶溶一世,模范千古之思矣。

”可见此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均非一般诗集可比,堪称文学史和陶瓷史结合的一朵奇葩。

序余居浮梁幕四年,浮梁去景德镇二十里,每常往返必过镇尔。

时谒御窑厂探坯房窑户,看满窑辄经日二三,朋好多土著,为指窑瓷攻苦皆一。

一穷其原委,余为谱之歌诗得百首闲及风俗。

旣泛舟江淮乃失之时,隔七庚率从友人处拾得前稿。

爰録出六十首,题曰陶歌,业之十一云耳。

道光三年癸末夏五南昌龚鉽季适父谨识跋官歌定州宣成之窑,盛傅前代尚矣,今但视为古玩不适民用。

国朝景德一镇业陶中外咸资为用,陶之利亦普矣哉。

先生格物穷理于陶业一端,悉其原委着为诗歌,使人皆知窑瓷攻苦不易,并得于备物致用时随处可以见道,真有陶镕一世模范千古之思矣。

即以之并陶正之官补陶经之缺可也,歌云乎哉。

道光四年甲申小阳月成都杨振纲立之甫谨志上为正文,下为原注。

1.江南雄镇记陶阳。

绝妙花瓷动四方。

廿里长街半窑户。

赢他随路唤都昌。

离镇五里观音阁下。

有江南雄镇坊。

窑业多都昌县人。

2.武德年称假玉瓷。

即今真玉未为奇。

寻常工作经千指。

物力艰难那得知。

陶有窑。

有户。

有工。

有彩工。

有作。

有家。

有花式凡皆数十行人。

3.在山石骨出山泥。

水碓舂成自上溪。

要是高庄称好不。

不船连载任分携。

唐观察英字隽公图说。

所谓取土皆采石制炼。

4.方方窨子滤澄泥。

古语儿童莫坏坯。

炼到极稠捶极熟。

一归模范即佳瓷。

说所谓炼泥。

必以马尾细箩及绢袋一再澄过调泑亦然。

5.几家园器上车盘。

到手坯成宛转看。

关于陶瓷的诗句及翻译

关于陶瓷的诗句及翻译

关于陶瓷的诗句及翻译陶瓷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源自中国,并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

陶瓷的文化表现深入人心,它的诗句也反映了陶瓷文化的独特性。

在这里,我们会研究一些关于陶瓷的诗句,并且翻译一下它们的含义。

首先,有本关于陶瓷的古诗:“山那边淘金花,水那边赠陶瓷”。

它表达了陶瓷的价值和重要性,以及古人对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视程度。

此外,古诗的语言也强调了陶瓷的乡村风情,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

另外,有一首陶瓷的诗歌,“岁月走,诉说陶瓷的历史”,这首诗歌描述了陶瓷的历史发展。

它包括了陶瓷发现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它讲述了陶瓷的价值传承,以及它如何在中国和世界文化中被记录下来。

再有,一首关于陶瓷的诗歌:“物伤人心,见证陶瓷的沉浮”。

这首诗歌引用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物伤人心”概念,赞美了陶瓷的美丽和优雅。

它也表达了人们对陶瓷的情感;它是易碎的,但它的魅力依然让人着迷。

最后,让我们看看关于陶瓷的一首唐诗,“凤求凰,用瓦做的瓷器”,这首诗歌向我们展示了陶瓷的独特性。

它强调了陶瓷制造的复杂性,陶瓷的制作需要高超的技艺和耐心精雕细刻。

此外,诗歌还暗示了陶瓷在古代中国宫殿和寺庙中的重要性以及政治地位。

通过研究以上几首陶瓷的诗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陶瓷文化。

他们表达了人们对陶瓷的热爱,以及陶瓷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同时,它们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陶瓷的习俗,对陶瓷的审美价值观,以及对陶瓷文化的独特性的赞美。

总之,陶瓷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历史,文化以及它独特的美丽,都是人们无法忽视的。

这些关于陶瓷的诗句也是一种文化表达,它们深刻地诠释了陶瓷文化的精髓。

简要概括中国的瓷器发展以及历史的民谣

简要概括中国的瓷器发展以及历史的民谣

简要概括中国的瓷器发展以及历史的民谣中国的瓷器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中国瓷器指的是中国制造的瓷器,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

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

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

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

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

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

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

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

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

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

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隋唐时代,南青北白最为代表作。

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

以慈溪县上林湖、上虞县窑寺前的产品最具代表性,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几代,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深厚的制瓷基础和技术力量,至唐代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诸窑之冠”。

陶瓷散文精选

陶瓷散文精选

陶瓷散文陶瓷散文精选导语:阅读陶瓷散文,可以让我们感受中国瓷器的魅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瓷散文,供各位阅读与参考。

一、中国瓷器一、一张精致的名片去景德镇,冲着那里的瓷业。

一直以来,它成为我心驰神往的地方,满怀着神秘。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无论玲珑剔透、轻盈细致的套盘,还是圆圆胖胖、稚稚拙拙的碗盏,都那样生动可爱、楚楚动人。

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瓷器,偶若遇见景德镇的产品,对着底部的印记,大人们会郑重其事地介绍一二,话语中透着赞赏与崇敬。

也曾几回,将一些瓷器附在掌心,立在案头,摩挲,端详,相看两不厌。

瓷器无语,人也无语。

景德镇在昌江之南,古称昌南镇,因其陶瓷闻名,外国人径直用昌南的读音(chāng nán)称呼中国,即China。

正如尼罗河畔的金字塔,让人们知道了古埃及,如今一说到埃及,人们无不油然想起金字塔。

又如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泰国人妖,许多人因之知道了泰国,并乐不可支地趋之而鹜。

景德镇,恰似引介和展示中国的一张精致的名片,任所有的骄傲镌在瓷器上。

二、在火中涅盘在浮梁瑶里古镇附近的“陶花源”,一处古代龙窑遗址。

龙窑依山傍水,像一条巨龙,身长20余米,腰宽两米多,“龙头”高翘望着苍天,“龙尾”低伏,紧贴地面。

从窑里挖出的泥土,干燥而金黄,带着“火”的颜色;那刚出土的瓷片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瓷器来自泥土,似乎为了赶赴一场前世的约定,完成一次生命的燃烧。

铸铁成钢,寒梅吐香。

即便是一抔普普通通的泥土,只要敢于锻造,勇于磨练,甘受熬煎,就可以升华自己。

一次炼狱,或许就是一次涅盘。

感谢火。

有了火的锤炼,泥土有了筋骨,修得如玉的瓷器。

纵然哪一天,她可能被碾成碎片,但经由火中,红过、紫过,也生而无憾。

三、生命来自泥土上古时期,女娲因为大地的冷清而感到孤寂,灵机一动,用泥土仿照自己制作了“人”,进而创造了人类社会。

几千年前,据说因为一场偶然的火灾,将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烧成了瓷器。

关于瓷器的书籍

关于瓷器的书籍

关于瓷器的书籍
关于瓷器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推荐:
《瓷器的故事》:这本书共分为四章,具体内容包括安土敦仁、初现文明
曙光,一泓春水、文人雅士独好,华音汇奏、彰显帝王追求,陶瓷文明、萦纡不绝春梦,以及瓷器与中外文化交流。

这本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和工艺精髓。

《景德镇陶录》:此书主要讲述瓷器制作的历史沿革、原料和釉料、制作
和装饰工艺、销售和市场状况等。

《中国历代瓷器装饰大典》:这本书收录了从商周至清末的瓷器装饰纹样,包括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山水纹等,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特色纹样。

《景德镇民窑》:这本书介绍了景德镇民窑的发展历程、生产组织形式、
产品种类和特色等,以及民窑在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中国陶瓷》:这本书是中国硅酸盐学会编写的关于中国陶瓷发展史的专著,介绍了陶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各个时期陶瓷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谈官汝二窑》:这本书是孙瀛洲先生的遗著,详细介绍了官窑和汝窑的
历史沿革、产品特点和鉴定要领等。

《明清瓷器鉴定》:这本书是耿宝昌先生的著作,详细介绍了明清两代瓷器的特点、鉴定方法和真伪辨析等。

以上书籍可以帮助您深入了解瓷器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如果您对具体的瓷器品种或某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兴趣,也可以选择相关的专业书籍进行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第一部陶瓷诗歌专集——论《景德镇陶歌》的价值①陈 宁(景德镇陶瓷大学 艺术文博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摘 要 ]《景德镇陶歌》是清人龚鉽于嘉、道年间撰写的一部陶瓷诗歌专集,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第一部陶瓷诗歌专集,在中国陶瓷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即使在整个中国陶瓷文献编撰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积极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工艺学、文学、史学、鉴藏学等方面对该集的内容价值进行探讨和评析,认为该集尽管在内容编撰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但仍不失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部名著,其内容弥补了以往陶瓷文献记述的许多缺失,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 关键词 ]《景德镇陶歌》;龚鉽;陶瓷诗歌;内容价值[ 中图分类号 ]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9)03-0167-04收稿日期:2019-01-20作者简介:陈 宁(1983-),男,河南开封人,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院长助理、文化遗产系主任,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艺术史论、陶瓷文献学。

①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清代陶瓷古籍的内容价值及版本演变研究” (项目编号:JD14107)。

中国是以瓷命名、以瓷闻名的国家,自古至今,吟陶颂瓷者众多。

但综合看来,这些陶瓷诗歌多是一些只言片语,独立成篇者甚少,而将众多诗篇合成诗集者更是凤毛麟角。

清人龚鉽于嘉、道年间撰写的《景德镇陶歌》,是目前发现的中国第一部陶瓷诗歌专集,也是中国第一部以诗歌的形式描绘景德镇陶瓷工艺和历史的专著,在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文献编撰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对《景德镇陶歌》的内容价值作以系统探讨和评析。

一、龚鉽其人其学龚鉽,字适父,或作适甫,又字欧可,或作沤舸,江西南昌人,主要生活于清代嘉、道年间。

龚鉽自幼聪慧好学,笃志励行,博览群书,“益肆力古学,于诗功力最深”[1],尝追随著名诗人舒梦兰学诗作文,是舒梦兰的得意弟子。

当时书法名家包世臣曾言其诗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作《六如集》出《天香馆集》之上,或受生活所迫,或是兴趣所致。

龚鉽一生到处游历,奔走各地,而所到之处皆留有诗篇。

此外,龚鉽还喜好藏书,终其一生,藏书甚富;并擅长编校和刊印图书,曾帮其师舒梦兰编辑整理过他的诗文集,如《骖鸾集》《香词百选》等,还曾对当时流传稀少的周亮工编校的王猷定《四照堂集》刻本进行重新校订刊印,使该集广布于世,服务学林。

可惜的是,龚鉽科第屡试不中,一生仅获“诸生”的身份。

尝任庐陵、宜黄、永宁等县学教职,工作上尽职尽责,培养了不少学有所成的人才。

正如其多年好友杨振纲所言:“欧可笃志励行数十年,学丰遇啬,至老不得一第,而中心坦夷,无入不得,间亦秉铎训士,多所成就”。

[2]根据《景德镇陶歌•自序》中言,龚鉽曾于嘉庆十九年至二十二年间在浮梁县衙做过四年的幕僚,协助浮梁地方官府办理一些事务,如景仰书院扩建完工之际,龚鉽曾代当时的浮梁县令刘丙作记,以录其事。

在此期间,龚鉽还常去景德镇办理事务,留心陶业,“谒御窑厂,探坯房窑户,看满窑”[3]等,关注陶工生活,与他们谈话聊天,很快打成一片,成为知己好友,从而获取了不少有关景德镇陶瓷生产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并将它们赋之以诗,所作之诗多达百首,后不幸散佚。

清道光三年(1823),龚鉽从友人处拾得旧稿,从中精选60首,结集成册,刊印出版,题名曰《景德镇陶歌》。

在此期间,龚鉽还撰有《浮梁集》二卷,帮助郑廷桂校对审定《景德镇陶录》,这些都是他任职浮梁幕僚时所取得的成就,而其中的只言片语真实地记录了他这四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感。

龚鉽自永宁县归来后,常居南昌家中,直至去世,享年79岁。

龚鉽一生著述颇丰,可谓“盈箱充笥”,且以诗文见长,主要有《欧可杂著》《欧可文集》《六如集》《景德镇陶歌》等。

其中,《景德镇陶歌》是龚鉽精心挑选之作,代表了龚鉽诗文的写作水平。

该书以诗歌的形式系统描绘了景德镇陶瓷的生产管理、制作工艺、经济贸易、工匠生活、民俗风情等内容,可称得上是中国第一部诗歌体的景德镇陶瓷史,对于研究清代景德镇陶瓷的生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景德镇陶歌》的内容价值《景德镇陶歌》的内容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艺学价值《景德镇陶歌》中有关景德镇制瓷工艺的描述,占全部篇幅的60%以上。

可见,工艺学价值是《景德镇陶歌》最显著的价值。

从采石制泥、炼灰配釉、做坯修模到施釉青花、五彩斗彩、挖足题款,再到烧窑出窑等,几乎每道制瓷工序都在《景德镇陶歌》中有所反映。

尽管受诗歌体裁的限制,每道工序都不可能描述得十分细致,但作为当时流传广泛的《景德镇陶录》的内容补充,《景德镇陶歌》对于景德镇制瓷技艺的传承、延续和发展,还是大有裨益的。

以做坯工艺为例,龚鉽在《景德镇陶歌》中就将圆器和方器这两种不同器形的成型工艺分别作了描述。

所谓圆器,是指一次拉坯即可成型的器物,《景德镇陶歌》有言:“几家圆器上车盘,到手坯成宛转看。

柸堞循环随两指,都留长柄不雕镘。

”自注曰:“《图说》所谓做坯,浑圆之器必用轮车,随手拉成,不差毫黍。

”而方器主要是靠拍片成型,即“用布包泥板拍成片,裁方粘合,各有机巧”。

《景德镇陶歌》中有关方器成型工艺的描述,很少见于其他书的记载,是以往陶瓷工艺描述的有益补充。

当然,《景德镇陶歌》在描述景德镇制瓷工艺时,也有失察不当之处。

如有关施釉工艺的描述:“小器蘸,大件吹,总曰荡釉。

”其实,蘸釉、吹釉、荡釉是三种不同的施釉方法:所谓蘸釉,是将胎体浸入釉浆中,片刻后取出,借助胎体的吸水性,将釉浆均匀地吸附于胎体表面,多适用于小件器物;吹釉则是先截取一小段竹筒,将竹筒的一端蒙上细纱,蘸取釉浆,对准胎体要施釉的部位,用嘴吹竹筒的另一端,釉浆通过细纱孔便黏附于胎体表面,如此反复进行,即可达到厚度适宜的釉层,多适用于大件器物;而荡釉又称荡内釉,是先把釉浆灌注于胎体内部,再将胎体上下左右振荡,使釉浆布满整个胎体内部,然后倒出多余釉浆。

龚鉽将蘸釉、吹釉统称为“荡釉”,显然是不妥的。

(二)文学价值中国古代由于受“重道轻器”“重经史、轻理艺”等思想的影响,作为工艺美术品的陶瓷,在很多时候不会受到文人的关注和重视,与之相关的吟咏自然比较少。

尤其是在唐代以前,有关陶瓷的吟咏凤毛麟角,即使偶有涉及,亦多是只言片语,蕴含于一两句诗文之中。

如汉代邹阳《酒赋》中有“醪醴既成,绿瓷既启”之句,晋代潘岳《笙赋》中有“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之句等,诗中只提及了“绿瓷”“缥瓷”等陶瓷名目,并未作具体描述。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创作进入了繁盛期,其题材范围要比以往广泛得多,几乎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其中就包括了陶瓷。

此时不仅吟咏陶瓷的诗句增多,而且出现了陶瓷专论诗作,如杜甫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陆龟蒙的《秘色越器》、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等。

宋代以后,由于饮茶之风盛行,陶瓷作为茶具的主要品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文人关注,其相关吟咏迅速增加,并一直持续到清末。

吟陶和吟茶诗句的相伴出现,是宋代以后陶瓷诗歌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然,其中亦不乏陶瓷其他方面的吟咏之作,如描述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郑廷桂的《陶阳竹枝词》,颂扬督陶官督陶成就的许谨斋的《郎窑行戏呈紫衡中丞》,反映陶工艰辛生活的沈嘉征的《窑民行》等。

尤其是在清初,受当时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文人开始走出书斋,跳出故纸堆,关注更切实用的陶瓷生产,了解其制作工艺,回顾其制作历史,总结其制作成就,出现了不少陶瓷专论之作。

这里面既有独立成书的陶瓷专著,也有独立成篇的陶瓷诗文。

尤值一提的是,乾隆帝喜好陶瓷,并为此留下了200余篇陶瓷诗作,如《咏宣德窑无当尊》《成窑鸡缸歌》等。

尽管有些描述存在考证不确、引典失当甚或张冠李戴的地方,但作为一代帝王,能如此关注陶瓷生产,并进行陶瓷诗文的创作,无疑对中国陶瓷诗文创作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而清初督陶官唐英所撰的《陶人心语》,是中国第一部以“陶人”命名的诗文集,是用诗文的形式,以陶官之口,发陶工之声,在陶瓷诗文创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可惜的是,该书并非专咏陶瓷的诗文集。

清代嘉、道年间,龚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将景德镇制瓷的各个方面用诗歌的形式加以描绘表述,然后精选60首汇集成册,题曰《景德镇陶歌》。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陶瓷诗歌专集,在中国陶瓷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景德镇陶歌》很好地继承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龚鉽虽非陶工,却能深入坯房窑户,与工匠们交朋友,到陶瓷生产第一线搜集素材,观察体验,以叙事组诗的方式记录景德镇陶瓷的制作情况,不仅使其诗作具有较强的写实主义精神,也是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类诗作在中国诗歌史上并不多见,可以说为中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另值一提的是,龚鉽深知诗歌叙事不如散文方便,而以七绝的方式叙事更难,毕竟文句过少,许多内容难以表述清楚。

有鉴于此,龚鉽扬长避短,先以组诗的方式,即一首诗选取一个角度、多首诗围绕一个中心进行描述,这样可以避免用七绝叙事的不足;然后在每首诗后附加注释,或诠释字词,或补充诗义,或阐述背景,或表明主旨,而这些注释均采用散文的形式进行表述,根据实际需要控制文字字数。

如此将严谨的诗歌体裁与自由的散文体裁巧妙结合在一起使用,相得益彰,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底和应用技巧,即使在今天的诗歌创作或表现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三)史学价值《景德镇陶歌》作为中国第一部描述景德镇陶瓷业的诗歌专集,其中涉及了不少景德镇陶瓷史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景德镇历史地位的概括:“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

廿里长街半窑户,赢他随路唤都昌。

”景德镇自唐代生产“假玉器”以来,“瓷动四方”。

《景德镇陶歌》中亦言:“武德年称假玉瓷,即今真玉未为奇。

”联想起唐代文人颜真卿与陆士修等人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其中有“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之句,这是目前有案可稽的第一首吟咏景德镇瓷器的诗句,也是景德镇早在唐代就已生产出精美“素瓷”的佐证。

《景德镇陶歌》中亦有提及:“云门院里读残碑,静夜闲庭品素瓷。

记得新平行部日,鲁公诗酒建中时。

”元代以后,景德镇成为“江南雄镇”,名震一方。

文中所言的“廿里长街半窑户,赢他随路唤都昌”,亦毫无夸张之处。

景德镇发展到清康熙时期,据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1712年给奥日神父的信件中所言:“景德镇拥有一万八千户人家……景德镇沿美丽的河岸,足有一古里(约4公里)多。

”[4]此时景德镇的冶陶范围已有8里多;到乾隆时期,景德镇有“十三里”之说;而后随着景德镇城市规模和陶瓷业的不断拓展,到龚鉽生活的嘉、道时期,其冶陶范围应该不止13里,“廿里”是很有可能的。

尽管“廿里”在诗文中只是个约数,但却反映了景德镇冶陶范围的不断拓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