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专题二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覆盖内容比较全面
一、第一部分统一的唐朝
1.继承西魏文化和政治体系
(1)武则天继位,维持西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以确保统一;
(2)彻底废除北魏宦官政治,军队也由武则天实施统一管理;
(3)制定了七郡七十二县的行政体系,使政治管理更加一致;
(4)实行额外派官制,将中央官员分配到各州、县任职,从而保证
中央对地方的统一管理;
(5)积极发展商业,尤其是外贸,唐朝也继承了西魏的“开边邦”
的外交政策,与西方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6)继承西魏文化,大力宣扬儒家文化,实行科举制度,提倡文学
创作,促进的唐朝文化的发展。
2.唐太宗李世民的
(1)实行了九品官人制,大大简化了官制,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能力;
(2)取消山海经学试,代之以同级考试,以增加考试的水平和实效性;
(3)强调治国理政,重视经济建设,唐太宗实行了新的出纳、考核、租税制度,推行把官职从继承转变为任命,目的是提高官员素质;
(4)发展武装力量,促进军队的统一;
(5)大力发展丝绸之路,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促进唐朝的鼎盛;。
(原创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三基础知识学习提纲(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

(原创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三基础知识学习提纲(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三基础知识学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 1.形成原因①政治:社会大变革――奴隶制瓦解,确立;社会从走向。
各阶级、阶层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
②经济:的使用,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文化:的兴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士”形成,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2.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和主张①儒家A.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学派创始人)政治主张:a.提出“ ”的学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维护“ ”―― 要求人人要“克己复礼”,即遵守周礼。
维护周朝分封制与宗法制下形成的贵贱有序的等级制度。
这是其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礼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c.主张“ ”――即希望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正身律己,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宇宙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放在第一位。
教育贡献:a.主张“ ”、“ ”,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奴隶社会贵族垄断教育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机会。
b.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
c.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1B.孟子(战国,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a.提出“ ” 学说和“ ”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认为“ ”,具有早期民本思想。
b.认为“性本善”,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C.荀子(战国)a.主张“ ”(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和“人道有为”,“ ”(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具有思想。
b.提出“ ”的政治观点。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全册复习提纲

必修三知识整理复习(核心知识) 整理人:尹凤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一、魏晋南北朝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三教相互影响、发展隋唐时期隋朝: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唐朝:三教并行政策,挑战儒学正统地位第4课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离经叛道”的李贽生活经历:求学做官入狱性格特点:“离经叛道”思想代表作:《焚书》、《藏书》思想主张挑战孔子,揭露道学家虚伪;击传统观念评价:具有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小结: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时代背景:希腊工商业发展繁荣,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平民的地位提高。
二、主要代表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1)共同点: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转向“人本”。
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与智者是一致的。
(2)不同点:①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主张“知识就是道德”;反对智者学派的为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
②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第6课一、文艺复兴(1)文艺复兴的背景: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意大利各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意大利所具有的古代希腊罗马丰厚的文化遗存。
(2)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3)成就:二、1、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与经济掠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因);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教会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直因)。
2、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1)认为信仰上帝就可得救,不是靠善行来赎罪。
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反映了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2)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人教版)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格物致知(南宋)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是三纲五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相关人物创立者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心就是理(明)王守仁(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异端”李贽:⑴批判继承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3)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2、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经世致用王夫之:朴素辩证法和唯物思想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造纸术发明:西汉。
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实践有关。
宋军事上广泛使用2、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汉字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
魏晋以前基本是自发阶段魏晋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有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有观赏价值行书兼具: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1、《诗经》:春秋末年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至春秋中叶。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适用于各版本教材)

历史必修三1百家争鸣的背景,意义2孔子早期儒学思想主张3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4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5儒家思想与治国之道6百家争鸣的出现,含义,意义7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异同8中国古代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治国思想9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意义10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背景,意义1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13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背景原因14秦汉时期统治思想的演变及原因15现代“以德治国”与儒家提倡的“德治”比较16法家主张“法治”与今天的“”依法治国的区别和借鉴意义17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特点,实质18陆王心学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特点,实质19魏晋隋唐儒学发展的特点20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时代,主要思想,实质,特征)21李贽主要著作,主要思想主张22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主要思想主张23顾炎武主要著作,主要思想主张24王夫之主要著作,主要思想主张2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得到发展的原因和影响26韩非子,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不同看法产生的原因及认识27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主要思想及历史意义28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思想观点29智者学派思想与苏格拉底等学者的思想比较30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意义和影响31文艺复兴的背景,表现,实质,核心与意义32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思想和意义33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作品34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35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36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和意义37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实质,历史意义38全面认识人文主义(含义,核心,特点)39主要启蒙思想家的观点40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核心,性质,影响41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三者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42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43四大发明过程和外传44四大发明历史意义45中国古代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割圆术46古代天文历法的地学47古代中国在农学方面的贡献48古代中国在医学方面的贡献49古代中国在建筑艺术方面的贡献50古代中国造船业和航海技术51中国古代发展的原因5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53中国古代科技从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原因54《诗经》的地位和艺术价值55屈原的《楚辞》56汉赋的特点57宋词的来源,原因,简况,元曲的简况58唐诗的发展59宋词的发展60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61明清小说的发展62促成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繁荣的社会环境63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因分析64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基本特征65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66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演变和特点67杂剧的形成和发展历程68明代传奇的形成和发展69清代戏曲的发展京剧的产生,发展,表演特色70元朝戏曲繁荣和衰落的原因71经典力学创立背景,奠定基础,建立标志,重大意义,历史局限72相对论背景,重大意义73量子论背景,提出过程和主要内容,重大意义74综合认识物理学成就的历史意义75.18世纪下半旗至19世纪生物学领域的革命性进展76世界神创说,上帝创世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比较(主要观点,形成原因,主要影响)77蒸汽机背景,过程,意义78电气技术的运用背景,过程,意义,影响79互联网的诞生条件,原因,影响,面临的问题80蒸汽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电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81知识经济产生的原因,条件,和影响8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83现代信息技术对世界局势的影响84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消极影响85蒸汽机和发电机的发明过程的比较86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级87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88开眼看世界的背景,代表人物,主张89新思想萌发的条件,新思想内涵,目的,倡导者,特点,影响90“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背景,目的,内容,代表,评价91维新思想的背景,内容,发展,影响92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比较93洋务派和维新思想主张的比较94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的比较95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比较96.19世纪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和发展历程97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性质,评价,结果98新文化运动的内容99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发展历程100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原因10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历史必然性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02近代中国历史上思想领域四次论战的认识10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104三民主义的背景,内容,评价105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起因,内容,实质,意义10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目的,指导思想,内容,意义,认识107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108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纲领的异同109毛泽东思想的背景主要内容,创立过程,意义110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背景和条件111中共七大时毛泽东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原因11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11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理论本质,理论要点1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条件,根本任务115重大会议的探索116“三个代表”思想创立的背景和目的117正确理解“三个代表”118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原因11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比较120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12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122我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123我国现代科技发展的原因124“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背景,目的,含义,意义125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培育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126“科教兴国”战略及其历史意义127“双百”提出的背景,提出,基本精神,评价128“双百”提出后的重要成就129“双百”方针的贯彻所受的干扰破坏130文艺的春天131“双百”提出的背景,必要性和现实意义132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33人民教育制度创立的措施及特点134中国教育较大发展的表现135邓小平对中国教育所做的贡献13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事业得到发展的表现137当前国家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138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的原因和应对策略139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140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或启发14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主要特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42主要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143主要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144.20世纪苏联主要文学作品的特点145.19世纪以来世界主要文学反映的时代背景146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美术的时代背景,147主要特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48新古典主义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149浪漫主义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150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151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152印象画派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153现代主义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154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155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156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比较157爵士乐和摇滚乐的比较158.19世纪音乐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形成原因159现代主义音乐反映的时代特点160.20世纪流行音乐的特点161电视传播媒介的优势和局限性162影视艺术的发展特点16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历史 必修三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形成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⑴经济: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⑵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候、士大夫崛起⑶阶级关系:“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⑷思想文化: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2、“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相互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诸子百家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商鞅3、影响: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⑴创立:春秋晚期⑵基本内容:①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主张“克己复礼”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③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垄断。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进步性: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保守性: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⑴孟子的思想①政治思想: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②君民关系: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⑵荀子的思想①政治思想: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君民关系: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 道家:①老子: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一)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一、春秋战国形成:1、春秋孔子:(1)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
(3)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
(4)教育上主张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学思结合。
2、战国孟子:(1)思想核心是“仁政”。
(2)重民,主张“民贵君轻”。
(3)人性本善。
(4)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战国荀子:(1)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2)人可以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3)主张“性本恶”。
(4)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从而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西汉发展成为正统:1、董仲舒与新儒学:(1)思想:“大一统”。
(2)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3)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主张:A、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B、提出“三纲五常”的人伦道德标准。
(5)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道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宋明时期形成理学: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成为集大成者。
元朝将他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2)主张:A、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
B、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C、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1)陆九渊:A、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B、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2)王守仁: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四、明清反思、批判理学,儒学发展:1、“异端”思想家李贽:(1)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权威。
(2)主张个性自由发展,男女平等。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认“天理”的存在。
2、王夫之:《船山遗书》(1)批判宋明理学,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孔子(儒家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与“礼”;
(仁是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礼有阶级性,维护奴隶主阶级)
②对鬼神敬而远之,民本思想。
③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
(注意点:《论语不是孔子编纂,是其弟子编纂)
④政治上:主张德治,克己复礼
孟子:“亚圣”,①政治:仁政学说(思想核心)、民贵君轻
荀子:①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事物有规律,能掌握并应用)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老子(李耳):
①哲学:核心“道”世界万物的根本是道,事物具有相反的两面(朴素辩证法)(如福祸相依,难易相成);②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社会③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庄子:“齐物”(注重比较,如泰山和鸿毛哪个重,不是绝对的)、“逍遥”
《庄子》文章特点:想像丰富,善于用寓言讲道理,浪漫主义
3.墨家:墨子: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俭等;
4.法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实行重农抑商、主张变法。
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学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1.背景:①“大一统”得到巩固;②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③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经过:汉武帝设立太学、重用儒生,表彰六经,采用董仲舒的思想
3.影响:①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4.董仲舒的思想:①大一统的思想(文化上的统一,促进政治上的统一)②独尊儒术、罢
黜百家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话皇权,为君主专制服务)
5.太学:汉武帝设立。
意义: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加强对天下学子的思想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3.朱熹的思想:
①“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②“天理”就是人世间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认为“格物致知”“慎思明辨”,来达到天理
④认为学习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正君心)
⑤要“存天理,灭人欲”
⑥书:注解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二、陆王心学
1.陆九渊: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也,本心体悟
(名句: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2.王阳明: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②“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注意点:无论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是属于宋明理学,都是儒家思想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1.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提出限制君权主张;
学校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2.名言: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
3.影响:①是明朝末年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具体反映;②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和代表作
1.主张:①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②反对“私天下”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
③推崇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有反对宋明理学的成分)
2.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3.其他成就: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三、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1.主张: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批判秦朝以来的暴政
②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
③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哲学思辨代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字
体
:
字
体
:
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
秦代:李斯篆书
东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有《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草书也擅长
唐代: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②怀素、张旭擅长狂草。
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元代:赵孟頫
明代:文征明;董其昌
3、绘画
中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科。
⑴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
特点:①强调个性、追求抒情写意;②融文学;书法;绘画;篆
刻③诗中有画画中又诗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诗经》: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
中叶的305首诗歌。
以现实主义为其创作风格,分为风、雅、
颂三个部分。
⑴《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⑵《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
⑶《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其特点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代表:屈原的《离骚》。
3、汉赋:汉代的一种文体。
4、唐诗“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狂放,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激情与浪漫
“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风忧国忧民。
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
离乱和漂泊。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悲情
5、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6、元曲: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批判现实性。
7、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西游记》(明代,吴承恩)、《红楼梦》(清代,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