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河煤矿“1.21”运输事故调查报告.docx

合集下载

煤矿运输事故调查报告

煤矿运输事故调查报告

煤矿运输事故调查报告一、引言本文是对某煤矿运输事故进行的调查报告。

事故发生后,调查组对现场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分析了事故原因和责任。

本报告旨在总结事故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二、事故概况该煤矿运输事故发生在2022年1月15日,事故地点位于煤矿内部的运输通道。

事故导致5名矿工受伤,其中2人伤势严重,3人伤势轻微。

经过现场勘察和调查,事故起因主要是由于运输车辆操作不当导致车辆失控,并与隧道墙壁发生碰撞。

三、事故原因分析1.人为操作失误:事故发生时,驾驶员未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导致车辆失控。

此外,驾驶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疲劳驾驶的情况,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

2.运输车辆维护不到位:经检查发现,事故车辆的刹车系统存在故障,未及时维修。

刹车系统故障导致驾驶员无法及时制动,加剧了事故的严重程度。

3.管理不到位:煤矿在日常管理中未能对驾驶员进行足够的培训和监督,未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

这导致了驾驶员操作不规范,以及车辆维护不到位的情况发生。

四、事故责任认定根据调查结果,对事故的责任进行如下认定:1.驾驶员:驾驶员在事故发生时操作不当,未按规程操作,存在疲劳驾驶情况,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

2.煤矿管理方:煤矿管理方在事故发生前未能对驾驶员进行足够培训和监督,未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对事故负有次要责任。

五、改进建议为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调查组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加强培训与监督:煤矿管理方应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与监督,确保驾驶员熟悉操作规程,并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同时,煤矿应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

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煤矿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包括车辆维护、驾驶员轮班制度、安全检查等。

同时,应定期对制度进行评估,确保其适应实际情况。

3.加强设备维护与检修:煤矿应加强对运输车辆的定期维护与检修,确保车辆的正常运行。

特别是刹车系统等关键部件,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防止因设备故障引发事故。

煤矿事故调查报告

煤矿事故调查报告

煤矿事故调查报告
一、事故概况。

本次事故发生在我国某煤矿,事故发生时共有98名矿工在井下作业。

事故
发生时,矿工正在进行采煤作业,突然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导致矿井内部瓦斯浓度迅速升高,引发爆炸事故。

事故共造成52人死亡,26人受伤,20人失踪。

二、事故原因分析。

1. 矿井管理不善,矿井管理方对瓦斯检测和通风系统的维护不到位,导致瓦
斯积聚无法及时排除。

2. 作业安全意识不强,部分矿工在作业过程中存在违章操作,无视安全规定,加剧了矿井内部的安全隐患。

3. 矿井设备老化,部分矿井设备老化严重,无法正常工作,影响了矿井的安
全生产。

三、事故救援及善后处理。

1. 紧急救援,事故发生后,煤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人员迅速赶往
现场,全力展开救援工作。

2. 伤员救治,伤员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医护人员全力救治伤员,尽最大努
力减少伤亡人数。

3. 失踪人员搜救,失踪人员家属得知消息后,煤矿组织人员全力搜救失踪人员,并做好家属安抚工作。

四、事故责任追究及改进措施。

1. 责任追究,对煤矿管理方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追责,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警示全行业。

2. 安全生产整改,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全面整改,加强瓦斯检测和通风系统的维护,更新老化设备,提高矿工安全作业意识。

3. 安全教育培训,加强对矿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矿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认识,确保再次发生类似事故。

五、结语。

本次煤矿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安全生产永远是第一位的。

希望全行业引以为戒,加强安全管理,确保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矿井的安全生产。

煤矿运输事故案例分析

煤矿运输事故案例分析

煤矿运输事故案例分析煤矿运输是矿井生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做好煤矿运输工作能够为整体矿井生产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依据。

然而,目前我国煤矿运输中还存在较多的风险事故,例如由于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出现违章蹬车行为等,进一步引发风险事故。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煤矿运输事故案例分析,供大家阅读!煤矿运输事故案例分析篇1:2009年3月21日中班(16时~24时),玉皇山煤矿由当班值班长柏兴金安排该班作业任务。

当班井下共安排4个作业地点且均分布在第三水平。

当班共有作业人员17人。

其中:北大巷岩掘工作面3人,南大巷石门岩掘工作面3人,南大巷煤掘工作面3人,北1上山煤掘工作面4人;一水平车场暗斜井绞车司机1人,挂钩工1人;二水平暗斜井绞车司机1人(推车挂钩由各工作面人员兼负);井下值班长1人。

北1上山煤掘工作面4人分别是大工柏化国、柏南生,小工黄付清、曾庆亮;南大巷煤掘工作面3人分别是大工柏南乐、柏共产,小工邓付国。

3月21日15时40分左右,中班井下作业人员接受生产任务后陆续到达作业地点。

柏化国带领本工作面人员在北1上山煤掘工作面打眼放炮后,约16时30分,安排小工曾庆亮到二水平上部车场先将材料车下放到第三水平(工作面需要支护材料)然后再调空矿车到工作面装煤,自已则与柏南生、黄付清在三水平井底车场等待;这时,南大巷煤掘工作面的采煤大工柏共产也来到二水平车场放空矿车到三水平本工作面装煤矸。

16时48分,曾庆亮和柏共产协商一趟下放1个装满树木的材料车和1个空矿车,曾在前边推材料车,柏在后边推矿车,曾将材料车和矿车连好钩后,看到柏共产提着钢丝绳大钩也在连钩,误认为已连好钩,于是继续埋头推材料车往下放,等材料车越过变坡点,曾庆亮发现钢丝绳大钩未连好,材料车和矿车飞速向三水平井底车场跑去,将坐在井底车场的柏化国、柏南生撞倒在地。

坐在离事故地点稍远并靠拐弯处休息的小工黄付清看到该情况,立即跑到井下其他工作地点叫来柏兴金、王国来、周兴国等人员进行抢救,柏兴金迅速安排人员向地面调度室和矿领导汇报。

朱家河煤矿“10.13”顶板事故

朱家河煤矿“10.13”顶板事故

I'm glad that someone finally saw me through. I was too tired to pretend.模板参考(页眉可删)朱家河煤矿“10.13”顶板事故采一队2006年10月13日零点班, 12506综采工作面机尾处发生顶板事故,冒落石块滚动挤压伤亡一人。

一、事故经过10月13日零点班,工作面机尾12m放完震动炮,3:30分采煤机从距机尾25m处向机尾割煤,割完煤后,机组从机尾向机头方向反刀拾煤。

在距机尾21.3m处,由于该段处于地质变化带,煤层松软,上部呈鱼鳞片状,工作面采高不够,机组切割部不能顺利通过,于是在该处作业的支架工吴某将第58架支架前梁收回。

当机组后滚筒运行到第58架支架下时,机组液压升降系统发生故障,机组司机停机检修,吴某就将收回的支架前梁向前支设,这时顶板来压,冒落一块(1.5m×1.1m×1.05m)不规则石块,砸在机组后滚筒上,石块反弹到工作面刮板运输机上,由于工作面向机尾方向倾角-150,则石块沿刮板运输机向机尾方向滑去,在机尾过渡槽石块被挡住,翻倒在煤壁侧,将正在该处作业的姚某挤压,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冒落石块滚动,挤压姚某致死。

2、重要原因:(1)姚某违反作业规程,进入煤壁侧作业。

(2)大坡度段割煤技术措施不健全。

(3)机组通过地质变化带措施不力。

(4)吴某操作违反作业规程,冒险蛮干。

3、间接原因:(1)职工的安全教育不够,“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思想树立不牢,自保意识差。

(2)职工操作不规范,技术素质较差。

(3)现场生产管理薄弱,监督管理不到位。

三、事故点评:针对这起事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点评:1、对于机采工作面大坡度段的安全管理,必须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防范措施。

设置警戒的安全距离必须根据工作面底板角度科学、合理地确定,不能不根据实际、一成不变地确定为20米,这起事故的发生地点在距机尾23米处可以印证这一点。

煤矿事故调查报告范文

煤矿事故调查报告范文

煤矿事故调查报告范文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报告人,XXX.报告目的,对煤矿事故进行调查并进行详细的报告。

一、事故概况。

在XXXX年XX月XX日,位于XXX地区的XXX煤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

事故发生时,矿井内共有XX名矿工在作业,其中XX名矿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XX名矿工不幸遇难。

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社会稳定和煤矿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事故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为因素,矿工在作业过程中存在违章操作、安全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事故发生。

2. 设备故障,煤矿设备存在老化、维护不到位等问题,直接导致设备故障引发事故。

3. 管理不善,煤矿管理存在漏洞,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加剧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三、事故影响及处理措施。

事故的发生给煤矿生产和当地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 对煤矿设备进行全面检修和更新,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

3.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监管和管理。

4. 对事故中受伤矿工和遇难矿工家属给予必要的赔偿和安抚。

四、事故预防措施。

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我们将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法规法规的宣传和落实,确保矿工遵守相关规定。

2. 加大对煤矿安全设备的投入和更新,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

4. 加强对矿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结论。

通过对事故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和预防措施。

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稳定。

同时,也希望能够尽快处理事故带来的影响,减少损失,恢复生产。

焦煤运输事故调查报告

焦煤运输事故调查报告

焦煤运输事故调查报告根据对焦煤运输事故的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事故概述:发生于XX年XX月XX日的焦煤运输事故,导致X人死亡,X人受伤,造成X万元的财产损失。

事故发生在X地点,事故原因主要是由于X。

2. 事故原因分析:2.1技术原因:(1)在事故发生当时,运输车辆的制动系统存在故障,无法及时刹车导致事故的发生。

(2)事故车辆的轮胎磨损严重,降低了车辆的抓地力,也对事故的发生起到一定影响。

2.2人为原因:(1)司机疲劳驾驶,连续驾驶时间超过规定时限,无法及时反应和采取措施避免事故。

(2)司机未按规定检查车辆状况,忽视对制动系统和轮胎的检修,造成事故隐患。

2.3管理原因:(1)缺乏对驾驶员疲劳管理的监督和培训,使其无法正确判断疲劳驾驶的危险性。

(2)缺乏对车辆维护保养的定期检查和维修,导致车辆故障无法及时发现和修复。

3. 防范措施建议:3.1技术方面:(1)加强车辆制动系统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修。

(2)加强车辆轮胎的检查和更换工作,确保其良好的抓地力和行驶稳定性。

3.2人员方面:(1)加强对驾驶员疲劳管理的监督和培训,规定驾驶时间和休息时间,确保驾驶员状态良好。

(2)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培训,提高他们对车辆日常检查和维护的重视程度。

3.3管理方面:(1)建立完善的车辆维护保养制度,对车辆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消除安全隐患。

(2)加强对焦煤运输公司和车主的监管,确保其遵守法律法规,提高运输安全水平。

4. 安全意识:所有焦煤运输相关人员应当加强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事故的能力和处理能力。

5. 结束语:调查报告的结果表明,焦煤运输事故主要原因是技术问题、人为问题和管理问题的综合作用。

只有加强技术改进、人员培训和管理监管,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综采队各工种事故案例汇编

综采队各工种事故案例汇编

综采队各工种事故案例汇编1、综采煤电钻打眼工 (1)2、综采风钻打眼工 (3)3、综采支护工 (6)4、综采端头维护工 (9)5、综采打煤块工 (11)6、综采看工具工 (13)7、综采质量验收员 (14)8、采煤机维护工 (15)9、乳化液泵站司机 (16)10、机电维修工 (18)11、放炮员 (19)12、刮板运输机司机 (21)1、综采煤电钻打眼工案例一:**煤矿“11.30”事故(1)事故经过2007年11月30日早班,掘三队班前安排下去将17507补巷处压风机运到17508某地点,再掘进一茬。

在运完风机到工作面打眼放炮出煤后,早班班长杨某某发现溜子不开就到外边去看,再进来时工作面由于安排安装第二排帮锚杆间距不够,已补了八个眼,并装了药。

在将顶部一个眼放了后,外边皮带不开,杨某某再次出去查看,四点左右杨某某进来后告诉郝某某弄不成了,其余眼不放了。

放炮员张某某就对杨某某说要先走一步到药库交管箱,杨某某同意。

4:30分左右,早班杨某某和郝某某先后离开工作面,并在临时风门和移动变两地点先后碰见四点班王某某(副班长)和石某某(班长),将工作面留七个炮未放的情况做了说明。

四点班班长石某某、副班长王某某会同安全员刘某某对工作面进行检查后,安全员刘某某对石某某和王某某说要将七个炮先处理,而王某某说要再补几个眼一起放,然后安全员刘某某就到溜子头填表、汇报。

王某某同打眼的人员将工作面遗留的锚杆装完后,接溜槽时由于距离欠一点,王某某在和石某某商量后就带另外两人开始在煤体中部留有托根处补打掏槽眼,打第二个眼时炮就响了,打眼工孙某某、卜某某被炮打伤。

(2)事故原因①本班接班后,在工作面有重大安全隐患的情况下,进行工作面的打眼作业,是造成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②“三员联锁安全确认”执行不力,在确认中已查出工作面有未爆破的炮眼,但没有采取立即处理的措施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③早班在工作面留炮眼七个,装药后未按规定要求进行爆破,爆破工也没有在现场向下一班交接,而是由班长向下一班在出班途中交接,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重要原因。

针对煤矿运输事故的检讨书

针对煤矿运输事故的检讨书

尊敬的矿领导:您好!我是XX矿运输队的队长,XX。

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就近期发生的煤矿运输事故写下这份检讨书,以表达我对此次事故的深刻反省和对矿上、对职工的诚挚歉意。

一、事故经过2023年3月15日,我矿运输队在执行一次物料运输任务时,发生了严重的运输事故。

事故发生在运输巷道,由于运输车超载,导致车辆失控,撞向了巷道侧壁,造成车辆损坏,巷道设施受损,所幸无人员伤亡。

经初步调查,事故原因如下:1. 运输车超载:在此次运输任务中,运输车实际装载的物料超过了规定载重,导致车辆重心不稳,容易失控。

2. 安全意识淡薄:运输车司机在驾驶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安全意识淡薄,对车辆超载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

3. 管理不到位:运输队管理人员对运输车辆的安全检查不到位,对司机的安全教育培训不足,导致事故发生。

二、事故原因分析1. 运输车超载:超载是导致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运输车超载后,车辆重心不稳,稳定性降低,容易发生意外。

2. 安全意识淡薄:运输车司机在驾驶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安全意识淡薄,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3. 管理不到位:运输队管理人员对运输车辆的安全检查不到位,对司机的安全教育培训不足,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三、事故教训1. 提高安全意识:通过此次事故,我们深刻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全体员工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

2. 加强安全管理:运输队要加强车辆的安全检查,确保车辆符合安全标准。

同时,加强对司机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3.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矿上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严肃处理,确保安全生产。

四、整改措施1. 加强车辆管理:对运输车辆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车辆符合安全标准。

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车辆,及时进行维修或淘汰。

2. 严格执行装载规定:加强对运输车辆的装载管理,严禁超载现象发生。

3. 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元月21日12时10分,采一队11503工作面距机尾4米处发生一起运输事故,死亡一人。

一、事故经过采一队元月21日零点班,工作面机尾段已经发生冒顶,工作面溜子被压死。

早班班前会安排先处理溜子,再处理冒顶,冒顶处理好以后就有时间正常生产。

8时40分左右早班人员到工作面接班,班长张某安排工人李某、朱某和王某在机尾第一茬,负责运板梁和清理机尾的煤。

10点30分,溜子处理畅通,跟班副队长门某、班长张某带领一部分人在冒顶区机头侧处理冒顶,处理冒顶期间溜子断断续续地开着,其余人员分开清老空煤、维护工作面。

12时左右,机尾第一茬工人王某让工友朱某在煤帮侧挖柱窝,准备补打一根贴帮支柱。

由于煤帮侧采高低,朱某挖好柱窝后就清溜子边的煤,李某去老空侧拉注液枪,王某到煤帮抱靠着的一根2.2米单体液压支柱,在面朝煤帮抱支柱时,重心失稳,连人带柱倒在运转的溜子上,被溜子拉过冒顶区域致死。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王某重心失稳,倒在运转的溜子上,被溜子拉过冒顶区域致死。

2、主要原因:
(1)王某安全意识薄弱,自主保安意识差,操作不规范。

(2)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处理冒顶措施。

(3)现场组织管理混乱,落实处理冒顶措施不力。

(4)处理冒顶时机尾侧未安排管理人员统一指挥。

3、间接原因:
(1)基层管理人员存在重生产轻安全思想。

(2)区队生产安排、劳动组织协调、技术措施学习落实等方面模糊不清。

(3)处理冒顶期间,工作面运输没有设立明确的信号联系。

三、事故点评:
综合案情剖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以点评:
1、按章操作,严格执行处理冒顶措施。

假如在现场的每一名职工都能干标准活,认真执行操作规程,不盲目蛮干,严格按照冒顶措
施施工,这起事故就完全可以避免。

2、工作面运输信号联系要明确。

运输系统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起事故也是生产与运输之间的协调性没有做好。

在处理冒顶的时候,工作面的刮板输送机是不允许运行的,假如能够严格执行这项制度,那么这起事故也可以避免。

3、认真观察周围施工环境,并组织落实。

煤矿是高危行业,井下环境恶劣,假如在施工期间思想集中,认真观察,将一切隐患消除,且施工组织符合实际,那么这起事故就可以避免。

2004年10月18日下午6时40分,掘一队11507运输顺槽一部溜子发生运输事故,伤亡一人。

一、事故经过: 10月18日四点班,掘一队在11507掘进,班长安排职工刘某开运输顺槽口横跨07工程巷的一部溜子。

当二部溜子司机牛某拉完煤传递信号停机时,发现一部溜子无人停机,就到一部溜子机头查看情况,发现无人值守,就停下溜子。

再检查发现回煤坑中有刘某躯体部位,急忙汇报班长及跟班队长,大家来到事故现场,发现刘某已经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刘某操作不规范,被拉入溜子致死。

2、重要原因:刘某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存在误操作。

3、间接原因:刘某安全意识薄弱,自主保安意识差。

三、事故点评:
根据现场情况推断,本起事故死者刘某作为一名岗位工,习惯了将矿灯、自救器放在一边干活,有可能在横跨溜子机头时,不慎一脚踩空,脚被卷入溜子机头,将人带入机头下方所致。

据了解,死者刘某家住农村,身体比较单薄,白天在家干了大半天农活,晚上上夜班,身心劳累,反应迟钝,行动迟滞,自我保安意识减弱。

本次死亡事故,要求我们基层管理者,特别是区队的管理干部,在重视生产经营的同时,要进一步关心职工群众生活,认真做好职工的班前确认工作,关注职工情绪、心态变化,遇到情况更要及时解决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安
全生产。

在日常安全管理之中,对岗位工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尚存在漏洞。

特别是掘进队的岗位工,人员变化较频繁,应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使职工在作业过程中遵章守纪,干标准活,做好自保互保。

同时坚持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加强现场精细化管理。

本次事故地点溜子机头处过桥搭接过高,同时也与运输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不全有一定关系,因此要加强对机电、运输设备的现场管理。

2006年12月3日12时40分,运输队在+450运输大巷2.19KM处发生一起运输事故,伤亡一人。

一、事故经过:2006年12月3日,早班运输队安排:吴某某负责与其余3人在+450运输大巷抹标准化里程牌。

当抹到2.1KM处牌子时,孟某某擅自脱离工作岗位,向里边走去,经其余三人劝阻,均无效果,孟某某私自到2.19KM附近。

罗某某与杜某某驾驶6#机车在一九采区口处理架线卡子后沿重车道向外行驶,在2.3KM处与沿轻车道向里行驶的10#机车相遇,两车按规定鸣铃、减速会车。

大约12:40,6#机车头行至2.2KM附近时,发现前方人行道上有人向井底方向行走,开始鸣铃、减速。

当机车距行人不足1米处时,孟某某突然由人行道拐上轨道中心,当即被机车碰倒,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机车撞倒孟某某致死。

2、重要原因:
(1)孟某某工作纪律性差,安全意识淡薄,自保意识不强。

(2)吴某某三人与孟某某在一个工作小组,制止“三违”不力,对孟某某擅自离岗未能有效制止。

3、间接原因:
(1)工作小组内部互保意识不强。

(2)电机车司机,遇险应变能力不强,
(3)区队对职工教育不够,对大巷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性预知不足,
管理上存在漏洞。

三、事故点评:这次事故的直接受害人孟某某本人组织纪律性差,临近退休,工作资历老,擅自脱离大巷临时工程警戒线外,服从意识差,自由主义严重;同时,职工普遍认为大巷比较安全,对大巷工作安全警惕性不高;再次,小组负责人属于区队临时指定的,没有强制阻止孟某某离开现场,没有尽到负责人的义务;而孟某某在横跨轨道时对车距和车速确认不准,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在井下工作中,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措施要尽可能严密、周到,职工要最大程度地明确其相应的权力、义务和责任,激励工程负责人尽职尽责带领其他人员安全完成临时性工程;再次,区队要加强安全教育培训,让职工对大巷管理的相关规定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执行矿“严禁大巷行人”方面,不能有任何偏差和优越权;加强临时性工程中的安全确认管理;在大巷停车检修或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机车的行车速度和制动距离,在距离停车检修或施工地点前后一定范围内设置警示标志,防止大巷运输事故的重复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