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合集下载

温病病因与发病课件

温病病因与发病课件

03
解表透邪可以 促进体内邪气
的排出
04
解表透邪可以 预防病情的进
一步发展
养阴生津
01
温病病因:外感温热邪气, 耗伤阴液
02
治疗原则:养阴生津,清 热解表
03
治疗方法:使用养阴生津的 中药,如麦冬、石斛等
04
饮食调理:多喝水,多吃水 果蔬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05
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 避免熬夜,适当运动,增强 体质

01
02
03
04
避免接触患有 温病的人
2020
保持良好的个 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
202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0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 足的睡眠
03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体 质,提高免疫力
05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 避免接触传染源
02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饮 食,避免暴饮暴食
04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 度紧张和焦虑
论,进行辨证论治,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六经辨证
01 02
太阳经证: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等
阳明经证:发热、口渴、 便秘、腹胀等
03
少阳经证: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
04 05
太阴经证:腹满、呕吐、 腹泻、食欲不振等
少阴经证:发热、恶寒、 口渴、小便不利等
06
厥阴经证:寒热错杂、 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
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表、化湿、解毒等,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温病的特点
发病季节:多发 于春夏季节,气
候炎热潮湿
症状:发热、口 渴、头痛、身痛、

中医温病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中医温病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医学课件
15
❖ (三)变化迅速,易逆传心包
风性“善行数变”;“热变最速” -致病 后变化较为迅速→来势较急,传变较快而消 退亦较快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 ❖ (四)易出疹 ❖ (五)易动风
医学课件
16
❖ 病案:患者吴老海 ,男 57岁,初诊日期:2006-02-25
一、风热病邪
❖ 风热病邪是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温邪。由
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风温、冬温。 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 叶天士:“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 吴鞠通:“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
温也” 气候反常,应寒反暖 吴坤安:“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
风温之邪”
❖ 主要致病特点如下: ❖ (一)先犯上焦肺卫 ❖ (二)易化燥伤阴 ❖ (三)变化迅速,易逆传心包 ❖ (四)易出疹 ❖ (五)易动风
《临证指南医案》所说:“暑必兼湿,二者 皆伤气分,从鼻吸而受,必先犯肺,乃上焦 病。”
❖ (四)易闭窍动风
暑热属火,与心气相通 ,易直中心包(厥阴), 闭窍动风
邵仙根:“暑之傷人也,不拘表裏,不以漸次, 不論臟腑”
直接侵犯其它脏腑—直犯心包、肝经、肺络 → 卒然昏迷、痉厥及咯血
❖ 入院症见:咽痛,颜面部见红色小丘疹,多 数融合成片,其出疹先于发热,出诊顺序为 颧部、下巴、颈部、胸部,发热,恶风,无 流清涕,无流眼泪,干咳少痰,无关节痛, 胃纳差,眠差,大便2日未解,小便黄。舌淡 红苔黄厚腻,脉象:数
❖ 中医诊断:风温
❖ 西医诊断:药疹
❖ 辨证论治: 本病属“风温”,病属卫营同病,缘患者感受 风热之邪,风热侵及肺卫,正邪交争,出现发热、咽痛,邪 热侵及肺络,出现周身皮疹。治以疏风清热透疹凉营。处方 (银翘散加减):银花10,连翘10,菊花10,板蓝根15, 丹皮10,薄荷10(后下),红条紫草15,甘草10,防风10, 丹参15,杏仁10,柴胡10。

温病的分类

温病的分类

温病的分类
温病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所致。

根据症状表现、发病机理以及疾病特点等方面的不同,温病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分类。

首先,根据病程长短而分为急性温病和慢性温病。

急性温病指发病急、病情严重、病程短暂的温病,如流感、急性扁桃体炎等;慢性温病则指病程长、病情缓解轻微的温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等。

其次,根据病因不同而分为外感性温病和内伤性温病。

外感性温病是由外部病原体引起的温病,如感冒、疟疾等;内伤性温病则是由于内部因素如情志不畅、饮食过度、劳累过度等引起的温病,如胃热、肝热等。

再次,根据不同的病理表现而分为热病和湿热病。

热病主要表现为热证,如高热、口渴、汗出等;湿热病主要表现为湿证,如黄腻苔、口干燥热、尿黄等。

最后,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而分为清热类温病和滋阴类温病。

清热类温病适用于病情带有热性的患者,如清热解毒汤、银翘解毒片等;滋阴类温病适用于病情偏向虚弱的患者,如六味地黄丸、人参归脾汤等。

总之,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温病,对于患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1 -。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温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温病是指由外感病邪所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温病学的知识是医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快速复习一下温病学的重点内容。

一、温病的分类根据温病的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

外感温病是指由外界的病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如风温、暑温等;内伤温病是指由内因引起的疾病,如肺温、胃温等。

二、温病的发病机制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邪侵袭、正气抗邪和病邪入里三个方面。

病邪侵袭是指外界的病邪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病理反应;正气抗邪是指人体通过正气的作用来抵御病邪的侵袭;病邪入里是指病邪从外界侵入人体后,通过经络、脏腑等途径进一步侵犯内脏,引起病变。

三、温病的诊断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

病史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原因等;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体征包括舌苔、脉象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分析这些信息,确定病邪的性质和病变的部位,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温病的治疗方法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祛邪、调和四个方面。

解表是指通过发汗等方法将病邪从表面排出,以达到解除症状的目的;清里是指通过清热、泻火等方法将病邪从内脏排出,以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祛邪是指通过药物等方法将病邪从体内排出,以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调和是指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五、温病的预防与保健预防温病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预防和保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充足睡眠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通风等。

综上所述,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温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温病的分类有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两类;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邪侵袭、正气抗邪和病邪入里三个方面;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祛邪、调和四个方面;预防与保健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温病学-3温病的病因及发病

温病学-3温病的病因及发病

但应注意的是,古人对外邪感 受途径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其发病初起 的症状特点而推断出来的,并不一定 反映了病邪入侵人体的真正途径。如 初起时出现体表症状则认为外邪是从 皮毛而入的;如初起时出现肺卫症状, 则认为外邪从鼻而吸入;如初起时出 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就认为外邪从 口通过饮食而入等。
(三)发病类型
伏 邪 温 病
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 伏邪自里而发,或由里外达 或进一步内陷深入。若伏
难速愈。 初起即现表证,一般无 初起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 里热证。 引发,则无表证。 初起多以解表透邪为主。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 风温、秋燥、大头瘟等。春温、伏暑等。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温邪? 2、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致病特点有何异同? 3、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 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如何? 4、温热病邪、疫疠病邪及病毒病邪的致病特点 主要有哪些? 5、试述体质在温病发病中的作用。 6、试述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 病机传变、治疗原则。
6、疫疠病邪
疫疠病邪又称为疠气,是 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 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 病因素。
(1)形成条件
与气候特别反常、地理环境、 战乱有关。
(2)致病特点
致病力强。 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 病 变定位。 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 行。 为病严重,病情凶险。 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2、暑热病邪
暑温、暑湿、伏暑
(1)形成条件:
暑热病邪的形成多在夏季
(2)致病特点:
径犯阳明 易耗气伤津 易致闭窍动风 易夹湿为患
3、湿热病邪
湿温
(1)形成条件
湿热病邪的形成多在长夏季节
(2)致病特点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病位以脾胃为主 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温病学-病因和发病

温病学-病因和发病

的一种。
温病学教研室
• 郁而化热:指寒邪郁遏了阳气,阳气与寒 邪互相斗争,人体的阳气将寒邪转化为温 热邪气,这种热邪伏藏在体内,称为伏邪。 到春天气温升高,阳气升发,腠理开泄, 体内的伏热就自内向外发而导致温病的发 生。
温病学教研室
(2)致病特点:
致 病 特 点
①病邪自里而发,病初即具里热证 ②病情复杂多变,易闭窍、动风、动血 ③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 由此可见,暑热与心有同气相从的关系。 故暑热病邪易直中心包,闭塞机窍,引动 肝风,出现痉、厥等严重症状。
• 暑厥、暑风、暑痫 温病学教研室
(4)兼挟湿邪
• 夏季炎热,天暑下迫,地湿蒸腾,暑热相 搏,郁阻气分。 • 叶天士说:“长夏湿令,暑必兼湿,暑伤 气分,湿亦伤气”。 • 暑热夹湿称为暑湿病邪。 • 暑湿病邪的致病特点:易困阻脾胃,弥漫 三焦,伤络动血,耗损元气。
温病学教研室
(1)病变以肺经为主
• 四时主气内应五脏,燥为秋令主气,肺属燥金,
同气相从,故燥热病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 肺经。
• 正如张石顽云:“燥在上,必乘肺经”
• 叶天士:秋燥“证似春月风温”,“但温邪上受,
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
• 燥热犯肺,外则卫受邪郁,内则肺失清肃。
温病学教研室
温病学教研室
(2)邪从外受,脾胃为中心
• 阳明胃为水谷之海,太阴脾为湿土之脏,脾胃同 属中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而湿为土之气, 湿土之气同气相从,故始虽外受,终趋脾胃,使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 薛雪:“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 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 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 章虚谷:“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 之气,同类相召,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5、温热病邪
(伏寒化温) 伏寒化温)
春温
温热病邪是一种能引起在 春季发病, 春季发病,病初即以里热炽盛 为主要特点温病的病邪。 为主要特点温病的病邪。
温热病邪即传统所说的“伏寒化 温 ” 。
《 内经 》 认为 , 寒邪是春季发生温病 内经》 认为, 的致病因素, 的致病因素 , 而不能藏精是发生温病的内 在条件, 即柳宝诒说“ 冬伤于寒, 在条件 , 即柳宝诒说 “ 冬伤于寒 , 正春月 病温之由; 而冬不藏精, 病温之由 ; 而冬不藏精 , 又冬时受寒之由 感受寒邪后, 寒邪内伏, 并从热化, 也 。 ” 感受寒邪后 , 寒邪内伏 , 并从热化 , 即衍生为一种特有的温邪, 称为伏寒化温。 即衍生为一种特有的温邪 , 称为伏寒化温 。 近年温病学者根据该邪气的致病特点命名 为温热病邪。 为温热病邪 。 该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春季的 春温。 春温。
③病情变化迅速:因风邪 “善行数变”,温邪又具有 热变最速” 的特性, “ 热变最速 ” 的特性 , 故风热 病邪入侵人体, 变化较快。 病邪入侵人体 , 变化较快 。 少 数病例邪犯肺卫后, 数病例邪犯肺卫后 , 病邪未传 阳明而直接传入心包, 阳明而直接传入心包 , 即 “ 逆 传心包” 传心包 ” , 会迅速出现神昏谵 舌蹇肢厥等危重证候。 语、舌蹇肢厥等危重证候。
④与季节相关。各种温邪 与季节相关。 的发生及致病多与一定的 季节有关, 季节有关,由此而温病的 发生多有季节性。 发生多有季节性。所以温 邪又称为时令温邪, 邪又称为时令温邪,或简 称时邪。 称时邪。
⑤病位有别。不同的温邪 病位有别。 各有不同的主要病变部位, 各有不同的主要病变部位, 如风热病邪侵犯的部位主 要在肺, 要在肺,暑热病邪的主要 病位在足阳明胃, 病位在足阳明胃,湿热病 邪则多犯足太阴脾等。 邪则多犯足太阴脾等。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形成条件:雨水偏多,气候炎热,湿盛热蒸,湿热合而为患 病邪特性: ①湿性阴凝重浊,化热较慢 ②湿性粘腻,与热相合则氤氲难化(烟云弥漫状) ③湿土同气,易困脾胃 ④湿易蒙上流下,困阻清阳,郁遏气机 ⑤湿热久困不解可热化(阴虚或阳旺者);亦可寒化(阳虚 之体 )
致病特点: ①起病较缓,变化较少,病程较长。起病既有 湿象又有热象 ②病变以脾胃为主。若偏于脾则湿重热轻;若 偏于胃则热重湿轻 ③留恋气分,易发白培,易蒙心包,常三焦证 并见 ④其转归为 湿化伤阳 热化伤阴 致病种类:湿温
⑸温热病邪(伏寒化温)――是春温病的发病主因
形成条件: 冬时寒邪侵入人体,不即时发病,郁久而 转化成 温邪。 病邪特性: ①寒邪内伏,久郁化热“伏寒化温” ②温热性质显著 ③易伤人体阴液(久伏体内;温热邪盛)
致病特点: ①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热郁气分――邪盛,正不虚――病情较轻 热灼营分――邪热深伏,营阴亏耗――病情重 ②里热内迫性显著 里热炽盛――闭窍、动风――神昏,惊厥 里热炽盛――损伤血络,迫血妄行――斑疹,出血 ③易耗伤阴液 起病即有阴伤的现象:口烦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后期耗伤肝肾之阴,轻者颧红、口干咽燥,重者手足蠕动, 舌质干绛而萎 致病种类:春温
风温
春季 春温
初起见表热证――新感温病
初起见里热证――伏气温病
2.伏邪的种类: (1)寒邪内伏说 (2)暑湿内伏说 (3)四时伏气说 (4)疠气伏邪说 (5)伏火说
3.伏邪的部位: (1)邪伏肌肤 (2)邪伏募原
(3)邪伏少阴
(4)邪伏营血
4.新感和伏气温病的鉴别(见下图)
发病
证候
传变
病情
治疗
⑹温毒病邪――是温毒病的致病主因 形成条件: 多在冬春季气候反常时产生(冬应寒反温,春过于温暖) 病邪特性:属温热火邪,火为热极 致病特点: 除具有一般温热病的各种表现如发热、口渴、尿赤外,尚 有局部红肿热痛症,甚者发生溃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一、 风热病邪
定义:发生于冬春季的一种致病温邪。 季节:冬、春季
春季温暖多风,也可因冬季气候 反常,应寒反温,形成风热邪。
病种:风温、冬温
冬温是冬季风温的别称。
5
致病特点:
1. 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风性升散、疏泄,先犯上焦肺、肌表、皮毛。 初期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 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温邪能否侵入人体而发病,取决于 人体正气的强弱及邪正力量的对比。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不足 邪气太盛
27
(二)自然因素
气候的变化,对温病病邪的形成、 传播和人体的防御功能,产生的影响最 大,易导致各类型温病的发生。 环境因素、地域因素对温病发病的 影响为次。
9
4. 易于兼挟湿邪,郁阻气分 夏天暑热既盛,湿气也重,暑湿相 搏,多郁阻气分。 暑热挾湿称为暑湿病邪,由其引起 的温病称为暑湿。 暑湿病邪的致病特点: 易困阻脾胃,弥漫三焦,伤络动血, 耗损元气。
10
三、 湿热病邪
的致病温邪。
定义:主要发生于长夏具有湿 和热二重性质
季节:四季 长夏为甚 病种:湿温
定义:指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
一类温热性致病因素。包括风热时 毒、暑热时毒、湿热时毒(暑湿时 毒)、燥热时毒、温热时毒等。 清· 邵步清《温毒病论》
季节:四季 病种:肿毒温病
20
致病特点
1.攻窜流走
可内攻脏腑或窜扰肌腠、血络,可见 咳喘,神昏谵语,或痉厥或丹痧、斑疹等。
2. 蕴结壅滞
蕴结于脉络,导致局部血脉阻滞,毒 瘀互结,形成肿毒特征,局部出现红肿疼 痛,甚则破溃糜烂。
无论正气强弱,无论老幼皆可染病。
2. 传染性强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气转 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
3. 多从口鼻而入 4. 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24
第二节 发 病
一、发病因素 二、感邪途径 三、发病类型
25
一、发 病 因 素
(一) 体质因素 (二) 自然因素 (三) 社会因素
26
(一)体质因素
33
三、发病类型
(一)新感温病 (二)伏邪温病
34
(一)新感温病
简称“新感”:感受当令病邪即时 而发的一类温病。 临床特点:初起病多在表,一般无 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 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 证候为主。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传 变一般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初起治则:解表透邪
临床意义
除按温病的一般辨证论治外,也要注 重清热解毒。
21
病案举例(二) 患儿,9岁,050119诊。两 颌下有肿块已4天,疼痛,头痛, 疲乏,咽痛,发热,无咳。舌淡 红,苔白,脉弦数。
22
七、厉气
定义: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
的一类致病温邪。
季节:有不同季节 病种:温疫
23
致病特点
1. 致病力强
11
致病特点 1. 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同类相召。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恶心脘痞,腹胀便溏
2. 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湿性重浊。 初期-湿重热轻:身热不扬、恶寒、头身重着 神情呆顿、胸闷、脘痞腹胀等。 后期-湿困伤阳:湿盛阳微。
12
3. 粘腻淹滞,传变慢,病势缠绵
湿性粘腻,与热邪相搏,胶着难解。 病程较长,传变较慢,缠绵难愈,瘥后易于复发。
13
病案举例(一)

某女,04淡暗,
苔白腻,脉滑。测体温39.9℃.
14
四、 燥热病邪
定义:发生于秋季的具有干燥性质
一种致病温邪。
季节:秋季 病种:秋燥
15
致病特点 1. 以肺为病变中心
秋令主气,肺属燥金,同气相从。 先犯肺经,肺失清肃:发热,微恶风寒, 口干鼻燥,咳嗽少痰。 燥热化火,伤及肺阴:咳嗽气急,胸满 胁痛,咽干舌燥等。
28
(三)社会因素
包括政治、经济、营养、体育、卫生、 防疫、文化、人际等。
29
30
二、感邪途径
(一)从皮毛而入 (二)从口鼻而入
31
(一)从皮毛而入
皮毛失固,卫外失职,温邪乘虚而入, 正邪相争。 接触性传染病:风疹、水痘、恙虫病、 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艾滋病等。
32
(二)从口鼻而入
大部分温邪通过此途径感染人体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呼吸道:风温、秋燥等。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流行性感冒等。 口气通于胃,邪从口入而直犯脾胃。 →消化道:湿温、暑湿等。 肠伤寒、痢疾、流行性腮腺炎 、病毒 性肝炎、霍乱等。
1. 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起病即见里热炽盛证候:高热,烦渴, 溺黄赤,或斑疹隐隐,神昏等。
2. 里热内迫特性显著
热盛伤络,迫血妄行,或阻闭心窍,引 动动风:斑疹显露,神昏,痉厥。
3. 易耗伤阴液
后期多耗伤肝肾之阴,出现身热,颧赤, 口燥咽干,脉虚,神倦,或手足蠕动,舌干 绛而萎等。
19
六、 温毒病邪
2. 易化燥伤阴
风热——阳邪——劫灼津液——耗伤肺胃阴津 表现:干咳不已,或痰少而粘,口渴,舌红少苔 等。
6
3. 变化迅速
风性善行数变,起病较急,传 变较快,易逆传心包,也易消退。
7
二、 暑热病邪
定义:发生于夏季的由火热之气 化生的一种 致病温邪。 季节:夏季 病种:暑温
8
致病特点
1. 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 壮热, 大汗出,头晕,面赤,心烦口渴,脉洪大。 2. 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暑热亢盛酷烈,易伤津耗气。身热,汗 出,口渴,燥齿,神倦,脉虚等。 3. 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暑热属火,与心气相通,暑热病邪可直 中心包或引动肝风:身热,神迷,抽搐等。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 熟悉温病发病类型 3. 了解温病病因的共同特点和温病发病因素
1
第一节 病因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 6.温毒病邪 7.疠气
2
审证求因
风热
暑热
湿热 温热 温毒 厉气
3
病邪 →人体 → 证候
温邪的共性
1. 热性显著----发热 2. 从外侵袭----外感 3. 相关季节----时邪 4. 相互转化 5. 病位不同
16
2. 易致津液干燥
易伤肺胃阴津:口渴,口鼻、唇咽 及皮肤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大便干 结,舌苔少津等。
3. 易从火化
燥热化火,上干清窍:耳鸣、目赤、 龈肿、咽痛等。
17
五、 温热病邪
定义:在春季致病的一种温邪。
不兼有风、暑、湿、燥等病邪 的性质,但温热性质显著。
季节:冬、春 病种:春温
18
致病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