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1. 资源利用:资源利用:即怎样把各种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资源闲置在宏观经济学中意味着工人失业、机器停产,严重的话会造成经济萧条。因此“资源利用”是宏观经济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2. 两部门经济:是指仅有工商与居民户的经济体系,大体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其国民收入流量循环。图

3. 有效需求:是尅恩斯提出来的一个概系,指与供给相均衡的市场系需求,按凯恩斯观点,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灵活偏好等三个基本心理定理,市场有效需求会低于潜在的充分就业的总需求,并进而导致非自愿失业,对此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干预来解决。

4. 边际消费倾向:时至最后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这条定理的基本内容就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逐渐递减。

5. 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按凯恩斯定义,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按这一贴现率,资本资方在其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收益的观值等于该资本资方的供给价格,换句话讲资本边际效率就是一定的资本预期在未来寿命期间所产生的边际收益效率。

6. 灵活偏好:是指人们由于偏好货币使用后的灵活性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它包括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种动机。它促使人们将货币保持在手中而不用投资和消费,从而导致市场需求减少。

7. 消费函数: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加入消费仅由收入决定,即消费是国民收入的函数:C=f(y),为简化,又进一步假定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即C=f(y)=C0+Cy, 其中,C0 为自发消费,与收入无关,cY 为引致消费,随着收入的变化而变化,C为一定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

8. 总需求:指市场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以及出口国外需求。

9. 货币幻觉:即只看货币工资的名义价值,而不注意由于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变动。这时如果物价水平上涨,将导致实际工资下降,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厂商会认为有利可图,趁机扩大生产,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10. 适应性预期:即会根据以往通货膨胀的经验对未来即将发生的通货膨胀做出预期。这时“货币幻觉”消失,工人会以物价上涨为由,要求提高货币工资,以维持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准。

11. 理性预期:认为人都是有理性的,能根据他所掌握的大量信息对经济的发展趋势作出符合实际的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2. 价格刚性:总需求与总供给并不总能达到均衡。是因为价格并不总是灵活的,完全伸缩性的,而是存在将价格黏性,即价格水平并不能完全随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化而变化。

13. 需求管理:通过财政政策手段,辅之以货币政策手段,人为地调控总需求,以达到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这也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4. 宏观财政政策:通过税收和财政支付手段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一定的宏观财政政策目标。一般讲,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支出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15. 赤字财政:为了刺激有效需求,一方面要增加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有不能增加税收,这样就出现了赤字财政。

16. 宏观货币政策:有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主要是

稳定货币,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17.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资产市场上公开销售或购进政府发行的国债。当中央银行

售出债券时,就会相应的收回货币,使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减少;当中央银行购进债券时,则会相应的发出货币,是市场上的国币供给量增加。

18. 再贴现率:是由中央银行对市场货币量进行调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中央银行

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时收取的利息率。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就会减少他们从中央银行借入的贷款,从而使市场货币量减少,反之,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就会增加他们从中央银行借入的贷款,从而使市场货币量增加。

19. 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出于逐利的目的,通常会有强烈的动机扩大贷款规模,结果很可能导致准备金减少,并引发挤兑风潮,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准备金不能有商业银行自行制定,而要有中央银行统一制定,因此叫法定准备金。

20. 货币乘数:是指市场货币量的增量与基础货币量的增量的比值,数值上等于法定准备金的倒数。

21. 经济滞涨:即一方面物价上涨,同时另一方面又经济停滞,兼有繁荣与萧条的特征。

22. 朱格拉周期:法国经济学家在书中指出,经济危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经济周期的一个阶段。他认为一个经济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繁荣,危机,清算。平均持续时间为9—10 年。

23. 基钦周期:1923 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指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和次要周期两种。一个主要周期相当于一个朱格拉周期,由2-3 个次要周期组成每个次要周期平均长度为40 个月,即3-4 年时间。平均长度为40 个月的周期。

24.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指出,资本主义存在一种长度为50-60 年的长期经济周期,又称长波。

25. 熊彼得周期:1939 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将经济周期化为长,短,中三个周期,这种由熊彼得以创新为标志划分的经济周期,每个周期包括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26. 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间潜在的可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27. 自愿失业:指不愿在现行货币工资率下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28. 非自愿失业:指工人愿意在现行货币率下工作但找不到职业。

29. 摩擦失业:指在职业之间流动而暂时没有工作,即民间所说的“ 跳槽”,当一个人已经离开原有的职位,而尚未到达新的职位时,就处于摩擦失业状态。

30. 周期性失业:指在整个经济周期性下降阶段发生的失业。

31. 自然失业率:只维持通货膨胀率不变的最低失业率,他代表最高的可以被维持著的就业水平并且相当于异国的潜在产出,也就是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

32. 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普遍持续较大幅度的上涨,他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衡量,其计算公式:GPI=

33. 温和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低于10%的通货膨胀,在这种通货膨胀下,效率的损失是有限的,人们的预期心理也是比较稳定的。

34. 奔腾是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高于10%甚至达到100%、200%的通货膨胀,这种情况

下,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扭曲,由于货币贬值太快,人们对未来预期心里感到不安,会大批涌向市场抢购商品,避免持有任何多于最低限度的货币。

35. 恶性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0%,100 万或1万亿以上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经济都会陷入瘫痪,并伴随有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

36.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只由于货币发行的过多,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导致物价上涨。

37.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罪魁祸首是工资,由于工资上涨,产品成本增

加了,价格自然跟着上涨,其次是石油等原材料上涨,因此石油涨价,导致物价上涨,第三是利润推动,一些垄断公司为了增加利润而提高价格,由此引发通货膨胀。

38. 菜单成本:即当通货膨胀发生时,厂商由于不断的调整价格而支付的成本,以厂商调整

价格时,需要打印新的价格表而得名。

39. 皮鞋成本:即当通货膨胀时,人们为竭力避免持有货币而付出的成本,以通货膨胀期间,人们为避免持有货币,会更频繁的促进银行存款或取款,加快了皮鞋的磨损而得名。

二简答题

1 宏观经济学要研究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主要学派有: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市场非均衡学派、新制度学派、公共选择学

派,新凯恩斯主义,其中凯恩斯主义占主导。

其主要观点: 1.强调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认为政府有时能够改善市场经济的结果;2.强调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宏观经济现象;3.加强了对一些新现象核心问题的研究; 4.用总

需求-总供给模型取代IS-LM 模型,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5.各流派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断进行新的综合。

2. 什么是新凯恩斯主义?

(1)由于新古典综合派不能令人满意的解释20C60 年代以来发生的严重通过膨胀,特别是

20C 七十年代中期发生的滞涨危机中束手无策进入20C80 年代受到许多非凯恩斯主义流派的指责,被指为经济滞胀的罪魁祸首,其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由此催生了后来的新凯恩斯主义。( 2)其主要观点: 1.强调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认为政府有时能够改善市场经济的结果;2.强调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宏观经济现象; 3.加强了对一些新现象核心问题的研究;

4.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取代IS-LM 模型,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5.各流派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断进行新的综合。各流派之间的界限模糊起来。

3. 凯恩斯三大基本心理定理如何导致非自愿失业?

(1) 非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愿意在现行货币工资率下工作,但却找不到职业。这个体系是凯恩

斯提出的,以此为改变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2) 按凯恩斯观点,第一条定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第二条定理,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导致投资需求不振。第三条定理灵活偏好,及抑制消费有抑制投资,这样就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具体表现在经济生活中,人们并不把增加的全部收入用于增加消费,而是指用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被储蓄起来,厂商就会将生产线指在一定范围内,这是经济便处于未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导致非自愿失业现象。

4. 什么是有效需求原理?

(1) 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原理,即:均衡的就业量取决于市场有

效需求。凯恩斯认为当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就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2)非自愿失业是凯恩斯理论存在的基本前提,凯恩斯指出:按现行货币工资,即使物价上涨,通常也总可以雇佣到更多的工人。即一些人工人愿意在现行货币工资率下工作,却找不到工作。因此,凯恩斯进一步分析了其原因,支出均衡的就业粮食却绝育市场的有效需求,即在急速资源占成本既定的前提下,军恨得就以粮食却绝育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当二者相反时,及决定与均衡的就业量N* ,党总供给函数AS与总需求函数AD 襄樊市的总需求AD ,极为有效需求。(3) 有效需求原理是在假定技术水平不变,价格水平也不便的条件下提出的,不考虑长期的经济动态问题。从长期来看,经济是不均衡的,因此它的存在有其相对的局限性。

5. 凯恩斯的基本政策主张什么

(1)凯恩斯理论

(2) 凯恩斯基本政策主张:政府经济刺激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政府要比私人资本更高明一点

6. 两部门经济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

(1)两部门经济是仅有居民和厂商组成的经济体系。AD=C+I ,AS=C+S 。带入国民收入决定

的基本公式AD=AS 中可得C=I=C=S 。当国民收入均衡时,总会有消费需求与消费品供给相

等,因此,两边消去“ C”得I=S 。即为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在两部门经济中,由于不考虑政府因素,国民收入就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因此Y=S=C 。为了体现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定理” 将等式化为S=Y-C ,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假定消费仅由收入决定,即消费是国民收入的函数C=C+CY 。将其带入S=Y-C。整理得储蓄函数S=-C+SY ,将其与投资函数I=I 带入两部门经济均衡公式I=S,的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方程I=-C+(1- 才)Y ,解之得:均衡的国民收入Y=I+C/I-C, 如图消费曲线S=-C+(1-C)Y 与投资曲线I=I 相交于E点,就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Y* 。图

7. 如何理解凯恩斯所谓“节约的悖论”?

(1)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以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为前提,进行的短期的静态的分析。在这一前提下,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其价值无法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然而,涂过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是国民收入统计数字增加;反之,如果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国民收入统计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2) 而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结论就不一样了,在长期内,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

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人们版强调的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多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的。

8. 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9. 应如何解释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1) 总供给即市场提供的全部产品的总和。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的条件下,总供给就是物

价水平的函数,这种函数关系有曲线表示出来,即为供给曲线。简言之,总供给曲线就是表示整个市场失衡时,物价水平-p 于总供给as之间的相互变动关系曲线。关于总供给曲线的形态,西方经济学尚存争议,但总的来说,它是一条斜率越来越陡的向右上方爬升的曲线,起先AS 曲线近乎水平,紧接着开始明显上升,最后变的十分陡峭,几乎成为一条垂线.(2)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认识有理性的,能够依据大量的信息,通过理性分析,作出合乎实际的预期,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具体到总供给曲线,工人会预期到价格的上涨,并相应的要求增

加工资,产品价格的上涨和工资的上涨相抵消,厂商无利可图,没有扩大生产的动机,于是价格就上涨了,但产量方面却维持不变,总供给曲线始终为一条垂线。

10,ad as 模型怎样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总的核心和主体内容,如图所示,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呈相反方向变动关系,总供给曲线从左向右逐渐上升斜率越来越陡,

表示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关系,两条曲线相交点,即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yo 和均衡的物价和水平,这就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2)一般来说,在总需求- 总供给模型中,当自发总需求ado与货币量u增加时,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均衡的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随之上升,反之,当自发总需求ado与货币量u减少时,则会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与物价和水平随之下降,这样就为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3) 至于总供给曲线的位置,一般认为取决于非人为的实际因素是政策无法直接掌控的,并且短期内通常保持不变,所以他没有提供宏观经济政策的可能性。

11,ad-as模型中,为什么总需求与总供给并不一定达到均衡?

(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总的核心和主体内容,如图所示,总需求曲

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呈相反方向变动关系,总供给曲线从左向右逐渐上升斜率越来越陡,表示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关系,两条曲线相交点,即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yo 和均衡的物价和水平,这就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2)总需求-总供给并不总能达到均衡,这是因为价格并不总是灵活的,完全伸缩性的。而是存在价格黏性或者价格刚性,即价格水平不能完全随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化而变化,导致价格刚性的原因,西方经济学有三个解释:一,“菜单成本”即当厂商改变价格时,需花钱打印的价格表。二,风险和不安全信息,价格变动时,厂商和顾客都会感到未来的不稳定。三,打折的需求曲线,这些都提供厂商不愿意改变价格。

12,ad-as模型中,那些特殊情况下,总需求在国民收入均衡中处于主导地位?

(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总的核心和主体内容,如图所示,总需求曲

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呈相反方向变动关系,总供给曲线从左向右逐渐上升斜率越来越陡,表示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关系,两条曲线相交点,即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yo 和均衡的物价和水平,这就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并不总能够均衡(2) 但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总需求在国民收入中居民主导地位:一,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且经济运行处于总供

给曲线近于水平的线段上,如图,这时存在超额生产能力,总供给对于产出不构成约束,只要增加总需求,曲线由ad 调整到ad1 的位置,就可以在物价几乎不涨的情况下将国民收入由y0提高到y1二,存在价格刚性,且经济处于均衡点上方,如图,由于存在价格刚性,价格水平粘着在p 拔得水平上褒词不变,此时,如果总需求曲线由ad0 移至ad1 国民收入就会由y0 增加到y1

13.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双重目标有实现的可能吗?

(1) 如图,将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作于同一坐标图上,二者相较于 E 点即决定了均衡的

国民收入Y0 与物价水平P。这就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2)一般的,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物价水平和均衡的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这表明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也即在短期内,国民收入增加,必然伴随着物价水平上涨,要想达到既稳定物价的增加收入的目标是不可能的。总供给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均衡的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既有可能在增加总需求的同时,通过增加总供给来达到物价稳定和收入稳定的双重目标。

14. 宏观经济政策一般应达到哪些目标(1)宏观经济政策是依据宏观经济理论,由政府通过一定的财政政策手段对有关国民经济总量实行调控,已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它是在发上一系列经济危机得不到解决的情

况下,政府不得不承担起拯救市场经济的责任,开始对经济实行干预提出的。(2)宏观经济

政策应达到四个目标:既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1.四个目标都有

一定的相对性,都是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 2.四个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即过分的追求某个目

标就会损害其他目标。 3.四个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四个目标中最基本的是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的动态化,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则是在国内外消除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副作用,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稳定。

15. 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 宏观财政政策就是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支出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2)宏观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通过IS-LM 模型,进入90年代以后则主要依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下面将用其解释:a、税收。增加税收会相对减少厂商和居民户的收入,从而减少投资、消费,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导致国民收入下降;反之,则会增加国民收入。但,税率的改变不易。因此,税收政策不常用。b、财政支出。

增加财政支出会直接导致自发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减少。与税收相比较,财政支出的改变比较容易和灵活,因此,西方各国主要通过财政支出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

16. 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宏观财政政策,就是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新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认为政府有时能够改善市场经济的结果,要求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加财政支出会直接导致自发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如紧缩财政支出就会使自发的总需求减少,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国民收入水平下降,财政政策的措施比较灵活和容易,因此西方多国多采取之一财政支出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

17. 财政政策运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 宏观财政政策就是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

目标,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因此决定了财政政策运用的基本原则只能是“逆经济风向行事” 。(2)具体来说,当经济繁荣时,往往引发通货膨胀,这时宜实行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使经济尽快回升,达到充分就业。

18 什么是乘数原理?其成因是什么?

(1)一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国民收入公式为例Y=I+C/1-C, 由等式可知1/1-C>1, 可知当I

宏观经济学基本公式

字母定义: X:出口M:进口NX=X-M:净出口 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性支出 To:全部税收收入,Tr:政府转移支付T政府净收入T=To-Tr 国内生产总值GDP:Y=C+I+G+NX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Yd=Y-T 一、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消费者,企业) Y=C+I (支出) Y=C+S (收入)(总需求=总供给)I=S 投资=储蓄恒等式 2、三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 Y=C+I+G (支出) Y=C+S+T (收入)I=S+T-G 3、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国外部门) Y=C+I+G+(X-M) Y=C+S+T+Kr 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二、产品市场 消费函数: c=α+βyα:自发消费,β:边际消费倾向(MPC), y是可支配收入,Yd=Y-T 储蓄函数:s=y-c=y-(α+βy)= -α+(1-β)y (1-β):边际储蓄倾向(MPS) 1、两部门的收入函数 y=c+i;c=α+βy; 联解得:y=(α+i)/(1-β) 投资乘数: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是投资增量的k倍,k为投资乘数,k=1/(1-β) 2、三部门的收入函数 y=c+i+g; c=α+βYd=α+β(y-t);联解得:y=(α+i+g-βt)/(1-β) Yd=y-t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1-β) 税收乘数:kt=-β/(1-β)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β/(1-β) 3、四部门的收入函数进口函数m=mo+ry ;出口函数x=Xo-ry y=1/(1-β+r)*(α+i+g-βt+βtr+x-mo) 对外贸易乘数:k=1/(1-β+r)

宏观经济学重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

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税收T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 在四部门经济中,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要使平衡预算乘数=1,应当是,即是在只有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或者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际市

场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和进口。 3.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扩张有利,试说明理由? 答:坚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节约交易成本,劳资双方喜欢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关系,原材料供求中喜欢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由于这种长期劳动合同和原材料供求合同存在,使厂商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而通胀又使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使厂商的实际利润增加,刺激厂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全社会产量和就业都增加。 5.向右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反向变动关系。政策含义是政府在进行失业与通胀治理时,先确立一个“临界点”(即失业率与通胀率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如果失业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扩张性政策,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如果通胀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以较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宏观经济学相关公式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汇总 专题二 国民收入核算 一、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核算GDP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量GDP 。 GDP=C+I+G+(X-M), 即: GDP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 2、收入法核算GDP ——把企业为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而向居民户支付的所有收入加总求和来衡量GDP 。 GDP=工资或薪金+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五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1、GDP -折旧=NDP (刺激投资时一般加速折旧,造成GDP 和GNP 差值增大) 2、NDP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NI 3、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PI 4、PI -个人所得税=DPI 三、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㈠、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 :Y C I Y C S C I C I S G D Y P S =+?? =+??+==+===?-从支出的角度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从收入的角总支出总产出度:国民收入储蓄投资恒等 ㈡、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 ,()[(] :)Y C I G Y C S T T C I I G G S T I S T G T G S Y C T =++?? =++??++==+++=++?-=--从支出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从收入的角度:国民收入表示政府净收入即表示政储蓄投资等府储蓄恒 ㈢、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 )r r r r Y C I G X M Y C S T K C I G X M I G X M S T K I S T G M C S T X K K Y =+++-?? =+++??+++-==++-=++=+--+?-++++即从支出的角度从收入的角度:储蓄投资恒等 投资和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相等 专题三 消费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GDP=NDP=NI=PI ) 一、均衡产出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2020年整理宏观经济学公式.doc

宏观经济学公式 1.Y=C+I+G+NX Y=C+I+G+(X-M) 2.真实GDP=P(基年价格)*Q 名义GDP=P(现期价格)*Q 3.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4.第二年通货膨胀率=(第二年GDP平减指数-第一年GDP平减指数)/第一年GDP平减指数*100% 5.消费物价指数=(当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6.第二年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100% 7.今年的美元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今年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今天的美元/今天的CPI=T年的美元/T年的CPI 8.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真实利率 9.Y(产量)=AF(L,K,H,N)Y/L=AF(1,K/L,H/L,N/L) 10.封闭经济条件下:Y=C+I+G Y-C-G(国民储蓄,储蓄)=I S(储蓄)=I S=(Y-T-C)+(T-G),其中(Y-T-C)为私人储蓄,(T-G)为公共储蓄或政府储蓄 11.预算盈余:T-G>0 预算赤字:T-G<0 12.FV=PV*(1+r)^N PV=FV/(1+r)^N (贴现)FV=FV/(1+r)^N*(1+r)^N FV为未来值,PV为现值 13.劳动力=就业者人数+失业者人数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

*100% 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成年人口*100% 成年人口=劳动力+非劳动力 14.M=R(1+(1-r)^2+..........+(1-r)^n)=R/r=R*1/r(00 贸易赤字:E-M<0 19.整体经济:NCO=NX,NCO:资本净流出或国外净投资 20.Y-C-G=I+NX S=I+NX S=I+NCO NCO=S-I S>I,NCO>0,购买外国资产;S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 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GDP. 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1)名义GDP a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b造成名义GDP变化的原因:物质产量的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化。 (2)实际GDP a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的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 b实际GDP可以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3)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的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答:1.GDP中只包括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有时很难区分。 2.GDP是由本期所生产和服务的价值构成的,GDP应该排除过去生产的。 3.一国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不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因而没有市场价格。 地下经济与黑市,为了逃税或逃避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劳动保障法等,这些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躲过了政府的记录,没有计入GDP中。

宏观经济学基本公式word版本

精品文档 字母定义: X:出口M:进口NX=X-M:净出口 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性支出 To:全部税收收入,Tr:政府转移支付T政府净收入T=To-Tr 国内生产总值GDP:Y=C+I+G+NX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Yd=Y-T 一、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消费者,企业) Y=C+I (支出) Y=C+S (收入)(总需求=总供给)I=S 投资=储蓄恒等式 2、三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 Y=C+I+G (支出) Y=C+S+T (收入)I=S+T-G 3、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国外部门) Y=C+I+G+(X-M) Y=C+S+T+Kr 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二、产品市场 消费函数: c=α+βyα:自发消费,β:边际消费倾向(MPC), y是可支配收入,Yd=Y-T 储蓄函数:s=y-c=y-(α+βy)= -α+(1-β)y (1-β):边际储蓄倾向(MPS) 1、两部门的收入函数 y=c+i;c=α+βy; 联解得:y=(α+i)/(1-β) 投资乘数: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是投资增量的k倍,k为投资乘数,k=1/(1-β) 2、三部门的收入函数 y=c+i+g; c=α+βYd=α+β(y-t);联解得:y=(α+i+g-βt)/(1-β) Yd=y-t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1-β) 税收乘数:kt=-β/(1-β)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β/(1-β) 3、四部门的收入函数进口函数m=mo+ry ;出口函数x=Xo-ry y=1/(1-β+r)*(α+i+g-βt+βtr+x-mo) 对外贸易乘数:k=1/(1-β+r) 三、货币市场 投资函数:i=e-dr e:自主投资,-dr,投资需求与利率有关,r,利率货币需求 两部门经济中: 1、货币需求 Y=(α+i)/(1-β)= (α+e-dr)/(1-β) r=(α+e)/d-(1-β)y/d IS曲线 2、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量L=(ky-hr)P P为价格指数m=ky-hr实际货币量 则有y=hr/k+m/k R=ky/h-m/h LM曲线 精品文档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1. 资源利用:资源利用:即怎样把各种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资源闲置在宏观经济学中意味着工人失业、机器停产,严重的话会造成经济萧条。因此“资源利用”是宏观经济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2. 两部门经济:是指仅有工商与居民户的经济体系,大体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其国民收入流量循环。图 3. 有效需求:是尅恩斯提出来的一个概系,指与供给相均衡的市场系需求,按凯恩斯观点,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灵活偏好等三个基本心理定理,市场有效需求会低于潜在的充分就业的总需求,并进而导致非自愿失业,对此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干预来解决。 4. 边际消费倾向:时至最后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这条定理的基本内容就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逐渐递减。 5. 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按凯恩斯定义,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按这一贴现率,资本资方在其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收益的观值等于该资本资方的供给价格,换句话讲资本边际效率就是一定的资本预期在未来寿命期间所产生的边际收益效率。 6. 灵活偏好:是指人们由于偏好货币使用后的灵活性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它包括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种动机。它促使人们将货币保持在手中而不用投资和消费,从而导致市场需求减少。 7. 消费函数: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加入消费仅由收入决定,即消费是国民收入的函数:C=f(y),为简化,又进一步假定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即C=f(y)=C0+Cy, 其中,C0 为自发消费,与收入无关,cY 为引致消费,随着收入的变化而变化,C为一定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 8. 总需求:指市场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以及出口国外需求。 9. 货币幻觉:即只看货币工资的名义价值,而不注意由于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变动。这时如果物价水平上涨,将导致实际工资下降,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厂商会认为有利可图,趁机扩大生产,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10. 适应性预期:即会根据以往通货膨胀的经验对未来即将发生的通货膨胀做出预期。这时“货币幻觉”消失,工人会以物价上涨为由,要求提高货币工资,以维持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准。 11. 理性预期:认为人都是有理性的,能根据他所掌握的大量信息对经济的发展趋势作出符合实际的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2. 价格刚性:总需求与总供给并不总能达到均衡。是因为价格并不总是灵活的,完全伸缩性的,而是存在将价格黏性,即价格水平并不能完全随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化而变化。 13. 需求管理:通过财政政策手段,辅之以货币政策手段,人为地调控总需求,以达到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这也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4. 宏观财政政策:通过税收和财政支付手段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一定的宏观财政政策目标。一般讲,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支出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15. 赤字财政:为了刺激有效需求,一方面要增加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有不能增加税收,这样就出现了赤字财政。 16. 宏观货币政策:有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主要是 稳定货币,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17.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资产市场上公开销售或购进政府发行的国债。当中央银行 售出债券时,就会相应的收回货币,使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减少;当中央银行购进债券时,则会相应的发出货币,是市场上的国币供给量增加。 18. 再贴现率:是由中央银行对市场货币量进行调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中央银行 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时收取的利息率。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就会减少他们从中央银行借入的贷款,从而使市场货币量减少,反之,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就会增加他们从中央银行借入的贷款,从而使市场货币量增加。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宏观经济学公式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国民收入的计算: 1.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 支出法:)(M X G I C GDP -+++= 收入法:T S C GDP ++= 2.国民收入恒等式: T S C M X G I C ++=-+++)( 消去C ,得到: T S M X G I +=-++)(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则: T S G I +=++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和政府活动: S I =——两部门经济中IS 均衡条件 二、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均衡:I=S (两部门)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以收入y 为自变量: ⑴消费函数:)(Y C C = 平均消费倾向:Y C APC = 边际消费倾向:Y C MPC ??= = ※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⑵储蓄函数:)(Y S S = ※ 边际储蓄倾向递增规律 2.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⑴假定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Y C βα+= ⑵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 ∵S Y S C Y ++=+=βα ∵0I I S == (I 0为自主投资) 于是 0I Y Y ++=βα ? β α-+= 10I Y ——(Ⅰ) ⑶用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 ∵S C Y += ∴Y Y Y C Y S )1()(βαβα-+-=+-=-= Y C βα+=)] ([Y C C =即S I =S I Y +=

又∵)(0I I S == ∴0)1(I Y =-+-βα β α-+= ?10I Y ——(Ⅱ) 可见,用消费函数推倒国民收入和用储蓄函数推倒国民收入能得到相同的结果。(Ⅰ)式等于(Ⅱ)式。 ⑷加入政府部门后的收入决定: 设G=G 0, T=T 0,则加入税收后,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变为Y d =Y=T 0,于是有: )(0T Y Y C d -+=+=βαβα 于是:0 00)(G I T Y Y G I C Y ++-+=++=βα β βα-++-= 10 00G I T Y ——很重要的推导基础 3.乘数理论——对“推导基础”中所求变量求导 ⑴投资乘数:对I 求导 β -= 11 dI dY ,即为投资乘数。 于是由于投资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 -? ?=?111I I Y ⑵政府购买乘数:对G 求导 β -= 11 dG dY ,即为政府购买乘数。 于是由于政府购买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 -? ?=?111G G Y ⑶税收乘数:对T 求导 β β--=1dT dY ,即为税收乘数。 于是由于政府税收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β β -?- =-- ??=?11T T Y ⑷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支出同时变动。即,把⑵和⑶中乘数相加: 1)1(11=--+-β ββ,也就是说,平衡预算乘数为 1。于是,政府支出及税收同时变动ΔG (或ΔT )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为:

宏观经济学 公式总结

《宏观经济学》公式总结 1 P21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在 一年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 即:GNP=GDP+NFP 2 P22 国内生产净值NNP 。 即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之后的产值。公式为 NNP=GNP-D 3 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 4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 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 5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个 人所得税+各种所得税 6 p23 价格指数=某一年度的名义变 量值/实际变量值 7 p25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A 支出法 GDP=C+I+G+NX (其中NX表示净出口) B p26 收入法 GDP=要素收入+间接税=工资+利息+利润+地租+间接税 C 增值法 GDP=各部门的增加值的和 8 p29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经济恒等式1)简单的两部门(只包括生产和消费)经济恒等式:C+S=Y=C+I 或 S=I 2)三部门的经济恒等式:政府的作用 I+G=S+T 即I=S+T-G。其中T-G是 政府的储蓄。T>G时,差额为预算盈余, T1)APC=C/Y 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d 14平均储蓄倾向APS=S/Yd 边际储蓄倾向 MPS=ΔS/ΔYd =1-b 储蓄函数:S=Yd-C=-a+(1-b) Yd 15 p42 APC+ APS=S/Yd +C/Yd=1 MPS+MPC=ΔC/ΔYd+ΔS/ΔYd=1 16 p47使用消费函数Y=a+I/1-b 17储蓄函数Y=1/S(I-So)=(1/1-b)/(a+I) 18 p30投资乘数K=ΔY/ΔI=1/1-b 19 p31 Yd=Y-T+Tr 其中T表示税收,Tr转移支付 20 p52政府的收入来源于税收: A定量税收:T=To B.比例税T=To+tY 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的购买支出G和 转移支付T. 21p52(1三部门的国民收入均衡收入: Y=C+I+G I+G=S+T 得:C=a+bY=a+b(Y-T) 2)三部门收入决定模型: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26页word资料

1.资源利用:资源利用:即怎样把各种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资源闲置在宏观经济学中意味着工人失业、机器停产,严重的话会造成经济萧条。因此“资源利用”是宏观经济学探讨 的主要问题。 2.两部门经济:是指仅有工商与居民户的经济体系,大体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其国民收入流量循环。图 3.有效需求:是尅恩斯提出来的一个概系,指与供给相均衡的市场系需求,按凯恩斯观点,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灵活偏好等三个基本心理定理,市场有效需求会低于潜在的充分就业的总需求,并进而导致非自愿失业,对此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干预来解决。 4.边际消费倾向:时至最后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这条定理的基本内容就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逐渐递减。 5.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按凯恩斯定义,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按这一贴现率,资本资方在其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收益的观值等于该资本资方的供给价格,换句话讲资本边际效率就是一定的资本预期在未来寿命期间所产生的边际收益效率。 6.灵活偏好:是指人们由于偏好货币使用后的灵活性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它包括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种动机。它促使人们将货币保持在手中而不用投资和消费,从而导致市场需求减少。 7.消费函数: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加入消费仅由收入决定,即消费是国民收入的函数:C=f(y),为简化,又进一步假定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即C=f(y)=C0+Cy,其中,C0 为自发消费,与收入无

关,cY为引致消费,随着收入的变化而变化,C为一定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 8.总需求:指市场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以及出口国外需求。 9.货币幻觉:即只看货币工资的名义价值,而不注意由于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变动。这时如果物价水平上涨,将导致实际工资下降,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厂商会认为有利可图,趁机扩大生产,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10.适应性预期:即会根据以往通货膨胀的经验对未来即将发生的通货膨胀做出预期。这时“货币幻觉”消失,工人会以物价上涨为由,要求提高货币工资,以维持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准。 11.理性预期:认为人都是有理性的,能根据他所掌握的大量信息对经济的发展趋势作出符合实际的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2.价格刚性:总需求与总供给并不总能达到均衡。是因为价格并不总是灵活的,完全伸缩性的,而是存在将价格黏性,即价格水平并不能完全随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化而变化。 13.需求管理:通过财政政策手段,辅之以货币政策手段,人为地调控总需求,以达到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这也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4.宏观财政政策:通过税收和财政支付手段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一定的宏观财政政策目标。一般讲,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支出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宏观经济学-公式总结

《宏观经济学》公式总结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一国在一年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 即:GNP=GDP+NFP 2.国内生产净值NNP 即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之后的产值。 公式为NNP=GNP-D 3.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 4.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 5.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各种所得税 6.价格指数=某一年度的名义变量值/实际变量值 7.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A支出法GDP=C+I+G+NX(其中NX表示净出口) B.收入法GDP=要素收入+间接税=工资+利息+利润+地租+间接税 C.增值法GDP=各部门的增加值的和 8.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经济恒等式 1)简单的两部门(只包括生产和消费)经济恒等式:C+S=Y=C+I或S=I

2)三部门的经济恒等式:政府的作用I+G=S+T即I=S+T-G。 其中T-G是政府的储蓄 T>G时,差额为预算盈余,T

宏观经济学常用公式

宏观经济学常用公式 公式名称 两部门经济 三部门经济 四部门经济 无税收 固定税 比例税 无税收 固定税 比例税 各参数的含义 :均衡国民收入; :潜在的国民收入;:工资率;业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充分就:实际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程度;:价格对失业率的反应:折旧;:国外要素支出净额 :均衡国民收入;进口乘数;:出口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消费乘数;:政府支出乘数;:投资乘数;; :价格,或称价格指数利率变化的敏感系数;: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重;:交易动机货币需求占:利率;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边际投资倾向,或称:自主投资; :国民收入;:税率;支付;:本国居民对外国转移:政府转移支付;;:自主税收,或固定税:可支配收入;:边际消费倾向;:自主消费;e f f I P e X R T C G I d Y Y w U U R D NFP M K K K K K K K P h k r d e y t K Tr T Y εβαm 0r 国民生产总值 ①各部门增加值合计 折旧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租金利息工资=-+++=+++++=)(M X G I C GDP ; ②NFP GDP GNP +=; ③P D GDP NDP -=;④P D GNP NNP -=; ⑤政府补助金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NNP NI ;⑥利息收入移支付政府及企业给个人的转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NI PI ;⑦非税支付个人所得税--=PI PDI 奥肯定律 )(U U Y Y Y f f --=-σ , :奥肯系数)(σ 国民经济均衡条件 S I I C Y I C S C S C I C ==+==+=+=+=+++=+=储蓄:投资总支出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利润租金利息工资国民收入国民产出:: ) (G T S I G I C Y G I C T S C T S C G I C r -+=+=++==++=++=++=++=政府储蓄):储蓄(私人储蓄投资总支出: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国民收入国民产出 ) ()() ()(r r r K X M G T S I M X G I C Y M X G I C K T S C K T S C M X G I C +-+-+=++=-+++==-+++=+++=+++=-+++=外国对本国储蓄:政府储蓄储蓄(私人储蓄投资总支出: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国民收入国民产出 消费函数 Y C βα+= )100(<<>βα, ) (T Y Y C d -+=+=βαβα tY T Y Y C d --+=+=0(βαβα 储蓄函数 Y C Y S )1(βα-+-=-= 投资函数 dr e I -= )00(>>d e , 进口函数 mY M M +=0 出口函数 0X X = 边际消费倾向 β=??= Y C MPC 1=+MPS MPC 边际储蓄倾向 β-=-=??= 11MPC Y S MPS 1=+MPS MPC 平均消费 βαβα+=+== Y Y Y Y C APC 1=+APS APC 平均储蓄 APC Y S APS -== 1 1=+APS APC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讲解学习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汇总 国民收入核算 一、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核算GDP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量GDP 。 GDP=C+I+G+(X-M), 即: GDP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 2、收入法核算GDP ——把企业为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而向居民户支付的所有收入加总求和来衡量GDP 。 GDP=工资或薪金+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五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1、GDP -折旧=NDP (刺激投资时一般加速折旧,造成GDP 和GNP 差值增大) 2、NDP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NI 3、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PI 4、PI -个人所得税=DPI 三、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㈠、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 :Y C I Y C S C I C I S G D Y P S =+?? =+??+==+===?-从支出的角度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从收入的角总支出总产出度:国民收入储蓄投资恒等 ㈡、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 ,()[(] :)Y C I G Y C S T T C I I G G S T I S T G T G S Y C T =++?? =++??++==+++=++?-=--从支出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从收入的角度:国民收入表示政府净收入即表示政储蓄投资等府储蓄恒 ㈢、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 )r r r r Y C I G X M Y C S T K C I G X M I G X M S T K I S T G M C S T X K K Y =+++-?? =+++??+++-==++-=++=+--+?-++++即从支出的角度从收入的角度:储蓄投资恒等 投资和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相等 消费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GDP=NDP=NI=PI ) 一、均衡产出 y E y c i E c i =??=+? =+? 以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的产出或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 ? 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计划支出(或称计划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非意愿存货投资 UI-Unintended investment ) ?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产出指与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非计划存货投资为0。 二、投资等于储蓄 :,E c i y c i y i s =+?? =+??=? 1 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投资 2 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 3 均衡条件:E=或 注意:与国民收入核算I=S 的不同 此处的i=s 中,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这是一种均衡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两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GDP的含义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 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 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 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 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 GDP=C+I+G+NX 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 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 可分为三大部分: 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 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 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 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 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使资本存量出现净增加的投资被定义为净投资: 净投资=当年年终资本存量-上年年终资本存量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总投资还可分为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对新厂房、机器设备和住宅的购买。 存货投资: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化。

宏观经济学计算公式-考研必备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国民收入的计算: 1.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 支出法:)(M X G I C GDP -+++= 收入法:T S C GDP ++= 2.国民收入恒等式: T S C M X G I C ++=-+++)( 消去C ,得到: T S M X G I +=-++)(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则: T S G I +=++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和政府活动: S I =——两部门经济中IS 均衡条件 二、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均衡:I=S (两部门)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以收入y 为自变量: ⑴消费函数:)(Y C C = 平均消费倾向:Y C APC = 边际消费倾向:Y C MPC ??= ※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⑵储蓄函数:)(Y S S = ※ 边际储蓄倾向递增规律 2.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⑴假定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Y C βα+= ⑵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 ∵S Y S C Y ++=+=βα ∵0I I S == (I 0为自主投资) 于是 0I Y Y ++=βα ? β α-+=10I Y ——(Ⅰ) ⑶用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 ∵S C Y += ∴Y Y Y C Y S )1()(βαβα-+-=+-=-= Y C βα+=)]([Y C C =即S I =S I Y +=

又∵)(0I I S == ∴0)1(I Y =-+-βα β α-+=?10I Y ——(Ⅱ) 可见,用消费函数推倒国民收入和用储蓄函数推倒国民收入能得到相同的结果。(Ⅰ)式等于(Ⅱ)式。 ⑷加入政府部门后的收入决定: 设G=G 0, T=T 0,则加入税收后,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变为Y d =Y=T 0,于是有: )(0T Y Y C d -+=+=βαβα 于是:0 00)(G I T Y Y G I C Y ++-+=++=βα β βα-++-=1000G I T Y ——很重要的推导基础 3.乘数理论——对“推导基础”中所求变量求导 ⑴投资乘数:对I 求导 β -=11dI dY ,即为投资乘数。 于是由于投资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111I I Y ⑵政府购买乘数:对G 求导 β -=11dG dY ,即为政府购买乘数。 于是由于政府购买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β-?=-? ?=?111G G Y ⑶税收乘数:对T 求导 β β--=1dT dY ,即为税收乘数。 于是由于政府税收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ββ -?-=--??=?11T T Y ⑷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支出同时变动。即,把⑵和⑶中乘数相加: 1)1(11=--+-β ββ,也就是说,平衡预算乘数为1。于是,政府支出及税收同时变动ΔG (或ΔT )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为: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与公式

1、宏观经济学确定的经济运行的 四大目标是什么?他们之间具 有怎样的关系? 答:宏观经济学确定的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分别是提高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率、以及平衡国际收支。他们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2、宏观经济学的三大市场、三个 行为主体、四个经济部门是什 么? 答:宏观经济学的三大市场分别是产品、劳动和资本,三个行为主体分别是政府、企业和居民户,四个经济部门分别是政府、企业、居民户和国外市场。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 么? 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宏观经济政策。 4、何谓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如何 衡量,一个经济周期由哪几个 部分组成? 答:所谓经济周期,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经济周期的衡量:周期性波动是用实际GDP与长期增长趋势背离的程度来衡量的。在衰退时期,实际GDP 低于潜在GDP;在经济高涨时期,实际GDP会在短期内高于潜在GDP。一个经济周期由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部分组成。 5、简述失业及其类型、奥肯定律。答:失业是指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 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三种类型。 摩擦性失业:指再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 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 在GDP2百分点。 6、简述通货膨胀及其衡量(GDP消胀 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通货 膨胀对公民和社会的影响。 答: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 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 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 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 地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的衡量:(1) GDP消胀指数是 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对 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的比 率, 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所包括的 商品和劳务的范围最为广泛,能够较准 确地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一般物价 水平变动情况.(2)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 一种用来衡量各个时期内城市家庭和 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平均变 化程度的指标。消费物价指数的优点是 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和需求的对比 关系,资料容易收集,公布次数较为频 繁,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 的价格趋势。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 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这一 部分,不包括公共部门的消费、生产资 料和资本产品以及进出口商品,从而不 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以上两种指数是 西方国家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各 有其优缺点,所以需要合理适当地选择 指数,才能正确地把握通货膨胀的程 度。一般而言,在衡量通货膨胀时,消 费物价指数使用得最为普遍。 通货膨胀对公民的影响:(1)通货膨 胀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都带来了不同 程度的影响,但对于普通居民来说,关 系到其切身利益的食品价格和住房价 格是上涨最快的。(2)通货膨胀对不 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带来不同程度的影 响,持固定收入的城镇以及部分农村低 收入者成为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 (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劳务消费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但是通货膨胀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减 弱,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下降,变现最明 显的就是恩格尔系数的提高。 通货膨胀对社会的影响:通货膨胀最严 重的后果是对市场机制的破坏,使价格 的信号作用失灵,增加了经济活动中的 不确定性,这使得人们无法有效完 成资源配制,无法进行长期规划, 税收金融法律的管理作用失效,并 且严重扭曲了收入分配制度。 7、何谓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的宏 观经济政策形式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 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 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 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形式有财政 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 财政政策市政府变动水手和支出一 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 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 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 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 措施。 8、掌握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 总值、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 流量与存量、利率与现值等基 本宏观经济学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 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 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 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 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最终 产品的市场价值。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 量是一定时点上发生的变量。 利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 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贴现贴现是指远期汇票经承兑后, 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 贴现市场上转让,受让人扣除贴现 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 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 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 持的行为。 9、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是 什么?为什么说凯恩斯理论是 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 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核心 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 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 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